四世同堂(上下)

出版时间:1999-0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老舍  页数:11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作者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书籍目录

序惶惑偷生饥荒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一种文化,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真实地呈现出它的优劣一个民族,只有在危亡之际才能真正显露出它的强弱。      中国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影响中国文化的名著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以其对老京城的细腻掌握,写尽京味百态。斯人斯时皆已远去,成为史册里的一页陈迹;昔时的京城沉入记忆,今日的北平背负了更多斑驳历史,翻开《四世同堂》,老舍邀您重新呼吸当年的空气。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小说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出版的最好小说之一, 也是在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三部曲组成的壮阔史诗犹如《红楼梦》一般有着丰富的内涵,战争时的众生面貌、沦亡中的北平古都,一一在这部作品里鲜活地重现。      《四世同堂》无疑是老舍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大收获,其所取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主要应归功于作者文化视角的选择上。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作者理性与情感上不同的审美选择又决定了其对小说中正反人物不同的审美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编辑推荐

老舍,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  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  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世同堂(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书的内容无可挑剔,一看上了放不下,可就是质量太差。我知道卓越不会卖盗版,但是这个书也着实太像盗版了,翻起来掉灰掉得我到现在喉咙还疼。我前两次买的书,质量非常好,可这一回买的三本书都皱巴巴的,又脏,像是在仓库里摆了很久似的。
  •     为什么卖到四十几块的书,印刷质量这么差啊!  刚拿到手里,感觉就像盗版书一样,纸质又粗又黄而且很脆,上一次买的《听杨绛讲故事》纸质也很差,怎么配得上称“卓越”呢?!  送货的人态度到是蛮好,只是质量太差,哎!  再这样下去,就再也没信心在卓越买书了!
  •   是100章节的,85万字的,全版
  •   强烈要求同志们不要上当!!绝对不要买!!悔之晚矣!!
  •   可以用来看,收藏比较困难~~~尤其最后一部(下册后半部),会有错别字和排版错误出现,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很影响心情!!!----这不应该出现在这么一部经典小说里的吧(更何况已经重版过N次了)~~
  •   这书的确不适合珍藏,书的质地不能够完美,人民的书最近质量在下降.不是死贵,就是质糙
  •   上册的封面都成黑色的了,边角和书脊也有磕碰的痕迹,不管是不是快递的问题,卓越都有义务确保每个环节无疏漏,让新书以新书的样子来到读者手中
  •   很喜欢《骆驼祥子》的插图版,所以很希望《四世同堂》也会有插图版。另外,纸张很薄,但很光滑,可以接受,比较喜欢。
  •   纸张非常劣质,特别是封面,正文还有很多错字,不知道是不是原著里就是这样用的通假字!!失望~~
  •   请问编辑,这个版本是100章还是87章?有插图吗?
  •   书质量,还行,配送尚需努力。
  •   这些讲家族事情的文革书,很喜欢
  •   味道实在是难闻了,纸张特别差,错字、漏字现象十分严重,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直是愚弄读者。卓越真的是自己在砸自己的牌子!!!!!!!!!!
  •   除了字有些小,其他都很好
  •   老舍先生的东东没什么说的,就最后那一点有点减分了。
  •   书的内容十分好,有思想有内涵。可是字都印错了,“一点不错”给印成了“一点不借”。这是盗版的!!上当受骗啊!!
  •   不愧称为经典,真好看
  •   书很好,正版!印刷很精美。虽说是平装。
  •   女儿爱不释手,上册都快看完了。
  •   大家必读,是一本好书
  •   文学作品的精典.
  •   给孩子买的好书
  •   价格好,超值,值得一看
  •     看四世同堂最让我震撼也让我痛苦至今的一个情节是妞妞饿死了,祁老爷子痛喊着怎么不让我死?我活得够够的了。而韵梅痛不欲生,只有她知道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全留给了老太爷,而妞妞吃不下那些霉米糙粮才饿死的。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常常心疼妞妞,在我自私或者无情的思想里,在极端的条件下一个八十多岁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命无论如何都不如一个花骨朵般四岁小姑娘的命值钱。一个小生命的陨落带来的悲伤相比不敬老的罪名来说似乎要无足轻重一些。这是我的一大哀伤。我想在当时的家庭里一定上演过许多相同的悲剧。中国的孩子从未真正被当人看待过。韵梅那样的好孙媳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贤惠到可以舍弃自己的孩子尽量让老人颐养天年,这样的孝道我做不来,孩子才几岁,好歹到这世上走一遭,是好是坏得让她活着,长大,去过完或平淡或出彩的一生。扪心自问我做不到。
      
      但四世同堂真是最经典的中国小说之一,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力非一般人可比拟。他把冠晓荷,大赤包这些无耻无知的汉奸嘴脸描写得入目三分,种种心理描写令人又笑又齿冷。即便是招娣这样有些复杂的人物以及她与祁家老三之间朦胧,终因招娣的堕落而毁灭的爱情读来也让人长叹。
      
      当年我常坐在门槛上全神灌注地看这本书,那时真的太小,却全能理解并且至今历历在目,大概这就是经典文字的力量。正因为经典,妞妞之死才让我沉吟至今。
  •      起笔名的时候也没费什么踌蹰吧,不过信手将姓氏一拆,选了一半。却不料一语成谶,从此半生便是不断地舍,将命运舍给国事,将梦想舍给手中的笔,将爱舍给家人儿女,最后,在一片湖中舍生。
       据说,他在湖底的姿势是笔挺的直立。
       而湖边,粉蝴蝶、黄蝴蝶、白蝴蝶正嗡嗡乱飞……
      
      
       他是老舍,生于清末民初的浩劫之年,死于一九六六年,一个更大的浩劫之年。六十七年,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一生,却也只是一个勤劳的、胆怯的、微笑着辛酸的,普通人的一生。
      破落的旗人之家,母亲四十一岁上生了小儿子,他呱呱坠地,母亲却晕过去半夜——是老舍的大姐,把他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年半后,父亲去世,八国联军进了城,挨家挨户搜索财物。情知避不过,母亲索性拉着兄姐坐在墙根,敞开大门等候。鬼子进了门,先一刺刀把老黄狗刺死,然后大肆搜掠。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发现箱子下睡着小儿子。假如箱子不空,他已被压死;假如他哭了一声,也就是老黄狗的结局;假如时间太久,他就会闷死…… 生命,曾一度卑微到令人肃然起敬。
       父亲死了,家境落了,改朝换代的血光火焰满城燃起,身边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十二三,最小的才一岁半。可是母亲不慌也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为孩子们的衣食,母亲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服。双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但她作事却丝毫也不敷衍,屠户们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每逢家中有客,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款待;姑母在家里鸡蛋里找骨头,母亲却只平和:“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气吗?”家里桌椅都是旧的,破桌面上却没有灰尘,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被细心地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母亲那里,他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好客,以及软而硬的个性。他的泪会往心中落!老舍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在亲友的资助下,老舍读完小学,他晓得他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他想读书。他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十元的保证金,让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而后带泪把他送出门去。她不辞辛劳,只要儿子有出息。当老舍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他都一夜不曾合眼。他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那时老舍的报酬是不错的。每月可以拿到一百多块钱,而一份肉丝三个油撕火烧,一碗馄饨带沃两个鸡子,不过是十一二个铜子就可以开付。老舍后来说:“我很可能终身作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但是“五四”运动爆发了。
       他的心灵自此变了,敢于怀疑孔圣人!他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帝国主义使他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他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而最后,“五四”运动打断了文人腕上的锁铐——文言。新的思想,新的感情,还有新的语言。
       他最爱母亲,时代却使他成为逆子。廿三岁那年,母亲偷偷为他订了婚,为了退婚,他与母亲着了很大的急,又请来三姐为他说情。廿七岁,他上了英国,母亲七十大寿的日子,他远在异域,母与子,隔着千山万水,眼里都含了泪。
      
       去国半年,他开始想家,想国内所知道的一切。“那些事既都是过去的,想起来便象一些图画,大概那色彩不甚浓厚的根本就想不起来了。这些图画常在心中来往,每每在读小说的时候使我忘了读的是什么,而呆呆地忆及自己的过去。小说中是些图画,记忆中也是些图画,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呢?”老舍说:“我想拿笔了。”
       用钢笔写在三个便士一本的作文簿上,闲着就写点,有事便把它放在一旁,漓漓拉拉地写了一年,就这么简单,他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那本写得不甚整齐的作文簿,现在还能找得到吗?
       给同住的许地山看了,他笑得不亦乐乎,撺掇他寄到国内去,三个月后,《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老舍到中国饭店吃了顿“杂碎”,犒赏自己。然后是《赵子曰》、《二马》。
      
      
       那时,老舍正在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任教,学生里,有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最小的十二岁。有的学生学语言,有的念书,有的要得学位,有的念元曲,有的是要往中国去先学几句中国话……很少有两个学生恰巧学一样东西的。一个人一班,他便一天忙到晚;学院来者不拒,老师就得昆乱不挡。而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在图书馆里写的,因为这里清静啊,抬头还可以看见一片空地,有些花木,象个小花园。十几年后,他仍然希望着“有机会再到伦敦去,再在这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
       他对人生其实要得极少极少,一个家,一个写作的地方,一些花草,一些小动物,便觉得人生再无遗憾。
      
       他是勤谨的人。“除了星期日或有点病的时候,我天天总写一点,有时少至几百字,有时多过三千;平均的算,每天可得二千来字。”却又绝不精制滥造。他不肯轻易失信:只要答应了写稿子,他就必定写。曾有人向他约稿,他随写随放弃,最后走投无路,索性把几万字的碎字块给寄过去,证明自己不是不写,实在是写不出——他面面俱到,谁的心都怕伤,谁的面子都怕得罪。
      
      
       他说他生命中有三次,他快活得连话也说不出,心里笑而泪在眼圈中。第一次是看到自己的第一本书印出来;第二次是他的小女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离家两三天,刚一回家,她便晃晃悠悠地走来,抱住爸爸的腿不放;而第三次,是在汉口,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开筹备会的那一天。
       他是真正心甘情愿为国家“略尽绵薄之力”——只有在他身上,这才不是一句客套话。大后方重庆,梁实秋在写《雅舍小品》,张恨水在写《八十一春》,而他,写了一本一本抗战题材的小说和剧本:《四世同堂》、《火葬》、《国家至上》……
       他也承认“抗战文艺,谈何容易”,他也说:“象《火葬》这样的东西,要是搁在抗战前,我一定会请它到字纸篓中去的。”我们却在这些垃圾作品里看到他一颗纯掣的赤子心。仿佛字字句句都在说:“对不起,我只是文人,我没法子扛抢打仗,可是,为了这个国家,我尽力了……”——他抱歉地、忧愁的笑容。
       而后半生,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出于这原因吧。
      
      
       一直以来,他爱中国,却又觉得它没指望,可是突然间,新天新地新人间了。他又一次欢喜得要掉泪,又象写抗战文艺一样,他以写作的方式来紧跟形式,来报效祖国。
       政府整治龙须沟,他便赶紧写《龙须沟》;提倡妇女就业,他就拿出一本《女店员》;为了反映“三反五反”,他五易其稿,诚心诚意地捧给大家看,认真聆听每个人的七嘴八舌,然后修改得面目全非,第三稿,是个吓死人的五幕稿……到最后,他说:“里面一句我自己的话也没有了。”仍然是淡淡的,微微苦涩的笑,象沏过太多遍的茶,一无火气。
      
       《茶馆》就是这么来的。起先只想写一本配合宣传宪法的戏,戏未整好,大形势已变,戏已就成了一迭废纸。却有一幕戏,令每个看过的人:导演、演员……都不能忘,他们建议老舍把这个故事写出一部独立的戏。老舍的回答在当时或许入情入理,却让后世的人愕然,他说:“那就配合不上了。”
       《茶馆》不是一部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戏,只是让人恻然、惨然、悯然,偶尔会有凄凉的笑,是大时代里小百姓里不能不承担的命运。他笔下的人生太卑微,原是不能在舞台上轰轰烈烈出演的。
       他曾享大名,冠盖满京华,任北京市文联主席,获得北京市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世事至此,已是一帆风顺,却在顷刻间,他的天塌了。
       1966年,文革爆发。
      
      
       他们是怎样折磨老舍?从大劫中苟活下来的文人们以只言片语描述着当时的情景:说不清多少红卫兵把六七十岁的老人揪上高台批斗,在盛夏天气里,拿他的书点成火堆,逼他跪在火边,在他背上涂上浆糊,贴上大字报,往他脸上唾唾沫……
       他是这样这样地爱国,可是,怎么没有人来爱他?他已经为国家倾尽所有,竭尽所能,为什么大家还要不相信他?他一心一意以为是新社会,再也不是人欺负人、人压迫人的时代,怎么还会有比法西斯更可怕的中国法西斯?他一生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可是那些抡起皮带,抽在他脸上身上的,是比他女儿还小的女红卫兵!
       这是他全心全意爱的国?这是他全力支持拥护的大时代?这是他满心疼爱的下一代?这是我们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古国?
      
       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他的天塌了。
       此生,还有什么可以眷恋?
      
      
       有一部散失了的小说,他写的,叫《大明湖》,说的是一个受尽折磨的女子,终于跳进大明湖,那时,他并没有想过,会是自己,在太平湖边默默地坐了一下午,没有人看见,他究竟是什么时候,走进湖里的……
       他的尸体,在一天后才被捞了起来。
       而湖边,粉蝴蝶、黄蝴蝶、白蝴蝶在飞……他的小说里,少有爱情的存在,这却是他最喜欢的,爱情发生的景致啊。
       隔好久,才有一个好心的人为他搭上了一领苇席。
      
      
      
  •     真心是太难读了,文字完全没有美感,想模仿红楼梦又模仿不出来,文字干涩生硬,一点都不流畅,读完白先勇的台北人再读这个,真心是没法读。一篇文学作品的流畅性我认为应该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然都没有欲望看。
      内容上写尽了北平人的懦弱。
  •     刚读到252页,就来写评论,权当日记,因为不写不足以平静下来。
      
      老舍的这部大作,说实在的,以他的文学功底,以他的高贵品质,他要把这书写成世界经典是完全够格的,事实上,从小说的质量来讲,它绝对是一流的。可是当我们还在大学校园里时,读名著,众人皆去读《飘》、《荆棘鸟》,而不一定去读《四世同堂》,这是什么缘故?如果不是因为喜欢老舍,我这个爱好阅读的人也不会去把这书搜出来读,是不是?中国的名著,除了老祖宗的四大名著被用力地宣传,人人非读不可,却没有一本作品,还有这样的待遇了。为什么?
      
      我现在明白了,因为中国只配写些“丑陋的中国人”,这么写,客观真实,让中国读者服了,但是这就是XX民族精神的证明。写小说,如果主角是些恶心的人物,那么写得再好,大家看了也是抬不起头来,怎么可能去一传十、十传百?而主角如果是有人性有气概的人物,那么这作品就会成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力量,所向披靡,推动历史前进。
      
      海明威的系列名著塑料了美国人的精神,美国人那种人道主义,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艰苦的思索与追求,没有什么走狗分你的心;往前看《飘》,里头的美国南方人个个是条汉子,战争怕什么,家家户户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丁都上战场,他们可有考虑家里的老人小孩女人会死会活,如果被人奴役了,还有什么活着的必要?他们于是出战,没有那么可笑的内心折磨。然而果真战败了,他们绝不服输,组建三K党进行活动,最后终于用更高明的办法夺回了自治权。美国人的精神,令人一边笑一边掉泪,他们之中有些投机商,像男主角瑞德这样,但是他也不那么十足的坏,他也会帮助人们逃过灾难,绝没有出卖自己人的恶毒。这样的民族,不发达才怪。这样的作品,读了不在全世界掀起新思潮才怪。澳大利亚的《荆棘鸟》,写到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澳洲只是各色移民的拼凑,按理说应该是一群乌合之众,然而,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的年轻人能上战场就上,不能上的就全力以赴地在后方拼命生产粮食,他们对国家的爱是那么纯粹那么深厚。照样没有什么胆小鬼,没有什么走狗,没有人去钻营什么战争横财。这部书里个性与品质令人讨厌的只有玛丽姑妈一个,但她的可恶也只是局限于家庭之中,爱情之中,并没有去把澳洲精神搞乱。
      
      中国人呢?中国人是没有……(删略)。历史上次次战争次次有叛徒,到日本侵华,那汉奸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悄悄地生长出来,人家没来启用你呢,你就到处找线索,早早地计算着要去给人家当狗。这是冠晓荷夫妇及瑞丰夫妇。另一些是受了生活所迫,鬼子给事做,也就做了,如陈野求。这两种情况的结果是一样的,当汉奸。还有一批人像瑞宣这样的人物,哭什么不能上战场,不敢反抗,因为家里有老人小孩,家庭责任重大,只好留在家里。真是可笑。而且,他们明明知道谁是走狗,却不去除掉他,而继续留着他做恶。中国封建史太长了,形成了一套礼教制度,讲什么孝忠,却根本不讲XXXX。团结一心,这在中国人身上从来是没有的。只要事关利益,汉奸就变出形来。老舍的小说这么一路刻画下去,真实极了,然而读得我非常憎恨。中国人只会窝里斗,计算自己的小便宜。没错,中国人代代如此,无可辩驳。当然也有个把个像钱诗人这样的好汉,但是他们太少了,就像屈原一样,点缀一下,以见得中华民族还是可以延续下去的,毕竟还有个别的另类在付出代价。
      
      好吧,这作品要用来启发世界人民拥有美好的品质与情操是不可能了,但作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的本质却是挺好的,可以叫他们当作“史料”来读。中国人,作为个体,又善良又勤劳又能忍耐,可是中国人组成一个民族,在个人利益面前,往往就得被为数众多的走狗与占绝大多数的懦夫所阻碍。一具巨大的躯壳,死不了,也活不出彩。
      
      -------------------------------
      2013-12-9 补充:
      
      怎么感叹老舍对中国人的洞察力也不为过!这里头的中国人,北平人,一个个活生生的,那么真实!我们每个人天天都与这样的国民或自己相处着,就是不能说得那么明白,此所谓当局者迷。而老舍却能够心平气和地把他们写出来。不为美化或丑化,只为客观。就像历史学家修昔底德那样认真、专注。真庆幸读了这书,才知道我们看人的能力与老舍相比,是多么小儿科。
      
      鲁迅犀利地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国人听了刺耳;老舍则不动声色地让中国人自己上台亮相,说他自己是怎么回事,让你了解了并且无话可说。那一部分中国人啊,爱面子,又没尊严,实质上就两个字:“虚伪!”并且,这样的人并不全是大人,少年也已经被家庭学校教育成型了。如果我早就把这个根本问题想清楚了,我想我的高中时代就不会那么痛苦;我就不会去与无耻的人们对峙,而使自己挣扎在悲哀与绝望之中。成长就是一部后知后觉的历史啊。
      
      上册读完,觉得瑞丰这一形象被刻画得非常真实非常完善。一个十足的小丑!当得知瑞宣被日本人抓走时,“瑞丰动了心。哥哥总是哥哥。可是,再一想,哥哥到底不是自己。他往外退了一步,舐了舐嘴唇,勉强的笑着说:‘呕!我们哥儿俩分居另过,谁也不管谁的事!我是来看看老祖父!’”(P590)
      
      当他的车夫小崔无辜被杀时,他联想到自己会不会有点危险呢,就“极快地想到,他必须找个可靠的人商议一下。万一日本人来盘查他,他应当怎样回话呢?他小跑着往北疾走,想找瑞宣大哥去谈一谈。大哥必定有好主意。走了有十几丈远,他才想起来,瑞宣不是也被捕了么?他收住了脚,立定。恐惧变成了愤怒,他嘟嚷着:‘真倒霉!光是咱自己有心路也不行呀,看这群亲友,全是不知死的鬼!早晚我是得吃了他们的亏!’”(P600)
      
      当日本人的走狗,他风光得很,洋洋自得,对那些日本人、汉奸、特务们极度谄媚,但这一面只是让他充了胖子,他好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穷困的国人,回家去向家人炫耀他的堂堂仪表;可是他又不敢信任日本人,出了事还得求救于家人。可是家人一有死活,他只管着自己,只恨家里人给他添了麻烦。这样一个人物,一个自私自利,非常实际的小人,在当初可是家里爷爷父母的钟爱对象,差一点就让他掌家了,因为他会算计、不吃亏,好带领一家人平安度日。幸好他娶了个无耻的胖太太,她看不起这一大家子,只想着出去另过,吃着家里的,玩着外面的,绝不承担大家庭责任,才使这个小丑没扩大影响力。小丑,才吃得开,在长辈眼里也才吃香呢。她的病妈还不是把救委屈自己辛苦养家的长子的二十个现洋拿去帮了无耻的老二?她说:“老二不是东西,可也是我的儿子!”(P592)如果我是大儿媳韵梅的话,绝不再伺候这个病婆婆。
      
      可是没办法,一群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即使深明大义,也是根本不敢行动的人,一大家子就那么软弱地得过且过地过吧!
      
      --------------------------
      2013-12-16 补充:时至今日,才细读完毕。
      
      一群人,没有了骨气和勇气,使得拥有成熟文化的北平在战争中像一条长满了蛆的死狗。文化只不过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光环,和平年代可以粉饰太平;战争年代,腐朽了的文化只会成为民族发展的包袱。而大自然则永远刚强,能够抵御一切灾害。那些苍凉的大山大河,用纯朴哺育着具有血性的子女。人的本性,恰恰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人民。
      
      P1026 “那滚滚的黄流与小得可怜的山村,似乎是原始的,一向未经人力经营过的。可是它们也就因此有一种力量,是北平所没有的一种力量,紧紧的和天地连在一处。假若那人为的,精巧的,北平,可以被一把大火烧光,这些河流与村庄却仿佛能永远存在——从有历史以来,它们好像老没改过样子,所以也永远不怕,不能,被毁灭。这些地方也许在三代以前就是这样,而且永远这样。它们使他(瑞全)担心它们的落伍,可也高兴它们的坚实与纯朴。他想,新的中国大概是由这些坚实纯朴的力量里产生出来,而那些腐烂了的城市,像北平,反倒也许负不起这个责任的。”
      
      P1093 “头年的萝卜空了心,还能在顶上抽出新鲜的绿叶儿;窖藏的白菜干了,还能拱出嫩黄的菜芽儿。连相貌不扬的蒜头,还会蹿出碧绿的苗儿呢。样样东西都会烂,样样东西也都会转化。”
      
      连瑞宣这样懦弱无用、令人厌烦的文人也受了鼓舞,开始抗战了!说实话,在这一页之前,我对瑞宣是一点好感也没有,我最不喜欢这种满腹责任呀,孝道呀,其实像团扶不上墙的烂泥巴的人。富善先生在他入狱后默默地尽力地把他营救出来,可是富善先生入了狱呢,他倒好,难过免不了吧,反正不明不白死于冤狱的多了,连营救他的法子也不用费心去白想的。瑞宣豁出去反抗,好呀!白巡长丢了日本人给的差事,也豁出去反抗,好呀!
      
      老舍说,这部作品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果然如此。读老舍,代表作就是《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
  •     看惯了现代人的作品,再一次聆听老舍先生的作品,仿佛身处那个时代。北平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活过来了,与小羊圈胡同有关的每个人也都有血有肉,你可以给他设想出一个形象。
      《四世同堂》里,祁老太爷看尽了世态炎凉,反而有一种旷达;瑞全和高第,是新青年的代表,中国有他们,国家不会亡;而招第却由于自己的软弱与贪图享乐,而做了时代的牺牲品。
      那个时代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的原型。如若照一照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
  •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在公车的最角落看这个讲抗日战争前后,北平胡同人民的各种小事,还在看着,看到第二部
       我自己很爱看抗日战争,以及文革这类书籍,老舍写的很好,从抗战前的祁家风平浪静,四世同堂,写到日军初侵略,到全面抗战时老百姓们的心理活动,真是很强烈的表现出北平的风俗人情,很地道地让读者了解到北平当时的文化风情
       对于抗战的汉奸,描写的内容也很多,很喜欢看这里。看大赤包,看晓荷那些卖国贼,怎样卖国求荣,最后应该也没得到好下场
       反倒很不喜欢看主人公瑞宣,这个文弱书生爱国者,天天都在自责,天天在讨厌瑞丰这样的人,但是从未有过一叮点勇气,不喜欢作者一直一直在描写他的矛盾心理,太多了。不过我又想想,要是他在一开有就跟弟弟一起从军了,那也没有好继续写下去的必要了,祁家肯定就要夸下了
      
       哈哈,不知道是不是看到老舍就会想到小学课本的关系,每次看着文章,我就想到很多,小学语文学的,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篇幅~~这类作用。比如文章开头写的祁家家庭和睦,日子过的不错,也是为下面 日侵略使祁家家人分散的凄惨画面埋下伏笔~~
      
      最近居然又想看,菊与刀,但是,可能接受唔到咯,因为四世同堂里面的日军那么讨人厌
  •     4月23号开始看这本书,5月4号看完,真是被自己震惊了,几乎就是一开始就投入进去争分夺秒的看。开始很难从耶茨的那种比较沉闷的行文进入这本书中,觉得这本书的的文字似乎偏淡了些。刚开始看,可能因为年代已经久远,里面有些感情有一点不能体会,但是慢慢的就能感同身受。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十分生动传神,看书的时候好多次笑出声来(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老舍的幽默幽默看过茶馆和正红旗下并没有印象,这次是真的被幽默到了)。但是看这本书,就是看的过程是一种享受,看完之后似乎脑海中并没有什么想法。
      难道看完这本书之后就应该要告诫自己珍惜当下的太平?我觉得我更想到的是,我们要睁开眼看世界,那时候的条件那么有限,能看出去就差不多等于是拥有超人的智慧了。但是对于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代的我们而言,判断力远比视野重要。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消息,一个消息的各个面,最关键的是要判断哪个才是最贴近事实的。另外,我觉得应该要多进行思考,深层次的思考。凡事都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并不是说要多博闻强识,但是至少自己喜爱或关注的事物要去判断和思考。
      我现在最缺乏的是判断力和行动力。对这两个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是我“怕麻烦”。所以,至少做一个勤快的人吧。很多事情都是拖着不做的时间也是荒废,而花时间去做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然后,还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既然当下生活不尽如人意,那么为什么不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既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倾自己所有的去努力和争取呢?25岁,一切都还很来得及,何况,并没有感情在羁绊我。
      我手上握有的这块生活的璞石之于别人的,资质和型狀上都远非上乘,如此,如果我要像别人一样达成自己的梦想,便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这很正常,没有理由埋怨,更没有理由懈怠。自勉。
      
  •   有些网友认为我这样说自己人,真是太偏激了或一概而论。我感觉老舍写的北平陷落时北平人的不抵抗是真实的,我的所言正是针对这作品所刻画的中国人的真实。至于林语堂要说有许多人在抵抗,那是他的作品的事。赛珍珠刻画的是大量的中国人群起抵抗,具有美国人的精神,看了确实让人振奋。但是鲁迅及其他同时代作家都对她很不以为然,觉得她并不了解中国人。中国人批评自己中国人的品性,确实是痛苦的,但是我相信及至今日,多少人敢反抗强权呢?自屈原以来肯定是有的,但是少数。总之是为自己的利益再说该不该抵抗吧。我知道的许多发展得好的朋友时,我相信,以他们那种务实的巴结权势的态度,如果中国再一次陷落,他们就是头一批汉奸啦!幸好,没这机会了。
  •   另外,我想起自小总听乡亲们说,国民党打仗四处抓壮丁的事。那么为什么要抓壮丁呢?壮丁不自己想着去报名打仗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