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再续集)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邹衡,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编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收集夏、商、周时代考古学论文44篇,第一部分夏文化,第二部分商文化,第三部分周文化,第四部分边区青铜时代文化,第五部分综论,第六部分学术史。本书可供夏商周专业人员和先秦史研究人员作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邹衡(1927-2005)湖南澧县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邹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2月27日21:00不幸逝世,享年78岁。
鄒先生被譽為“夏商周考古第一人”,其對於中國考古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難以計量的!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夏文化
 第陆伍篇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
 第陆陆篇《虞夏时期的中原》序
 第陆柒篇 中国文明的开始
 第陆捌篇《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序
 第陆玖篇二里头文化的首和尾
第二部分 商文化
 第柒拾篇 《三代文明研究》(一)序言
 第柒壹篇邢台与先商文化、祖乙迁邢研究
 第柒贰篇 “下七垣文化”命名的商榷
 第柒叁篇 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要)
 第柒肆篇《夏商文化论集》序
 第柒伍篇先商文化之研究
 第柒陆篇盘龙城的发现及其价值
 第柒柒篇 《盘龙城——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书评
 第柒捌篇《关中商代文化研究》序
 第柒玖篇《郑州商城“毫都说”商榷》之再商榷
 ……
编后记
勘误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部 分夏文化第陆伍篇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李伯谦先生对于二里头文化1~4期是夏文化的观点是赞同的,对于夏文化的上限则提出过比较新颖的见解,认为“二里头类型是‘后羿代夏’以后的夏文化,夏代初期文化应包括在王湾三期之内”。具体地说,“以临汝煤山二期为代表的由王湾三期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过渡类型遗存,可能就是夏代初期的文化”[1]。李先生的根据主要是:羿为少皞氏族的人,其居地或在少皞故地今山东曲阜左近,羿的固有文化亦应即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夷人文化。“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以后,随着夷人入主华夏,夷人的传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必然大量涌入中原,并与传统的中原文化相融合。又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山东龙山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035年±115年~前2405年±170年,其晚期基本上与夏代初期相当;王湾三期的年代范围约在公元前2005年±120年~前2450年±130年之间,其上限已超出夏代,下限与据文献记载推算的夏代初期相当。根据有关文献推算,夏代约始于公元前23世纪至21世纪,而二里头一期的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与之相比,则明显要晚,基本不超出公元前20世纪,比从文献记载推算的夏代最晚始年晚约几十年至一百多年。显然,二里头一期不是最早的夏文化[2]。乍看起来,李文的根据似乎是比较充实的,逻辑也是比较严密的。不过,李文所举出的材料是否都很可靠,推演的方法是否都很合适,我读了李文之后,不觉都有点困惑,特写此文与李先生商讨。一《说文》四上羽部:“羿,羽之羿风,亦古诸侯也。一曰射师。”《说文》十二下弓部:“,帝喾射官,夏少康灭之。《论语》曰:‘善射。’”此二字实为一字。《淮南子•本经训》曰: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从以上可知,自喾至尧,羿皆当征讨之任,后又被夏少康所灭,其寿至少数百岁了。显而易见,羿并非常人,其为神话中人物无疑。《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之言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又《左传》哀公元年,载伍员之言曰: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从以上记载,可知羿浞是两次代夏;第一次是后羿自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时在夏太康之时;第二次是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羿浞二世,共约三四十年之谱。司马迁《夏本纪》于此不记一言,张守节以为是“马迁所为疏略也”(《史记•夏本纪•正义》);司马贞更谓其“疏略之甚”(《史记•夏本纪•索隐》)。实则此二世夏虽已亡,是失其王位,而君位仍在继续。史迁据《系世》乃记“太康崩,弟中康立..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少康立”,而未言羿浞之事者,或其疑魏绛、伍员之言乃神话传说,不能尽据为信史也。因《左传》、《天问》有在羿前加夷字者,近世学者多以为羿为夷人,徐旭生更以为羿为少皞氏族的人。他说:皋陶与后羿全是属于少皞氏族的人(《路史》注说“羿以女偃出皋陶”,不知有根据否),少皞之虚在今曲阜,而曲阜古名穷桑或空桑,有穷的名或与穷桑有关系。《左传》说“后羿自迁于穷石”,《括地志》:“故城在滑州卫城县东十里。”考唐滑州附郭卫南县,没有卫城县,“城”当为“南”的讹误。卫南在今河南滑县境内。穷石不知何地[3]。可见徐氏并未言羿之故居一定在曲阜。他只是说“有穷的名或与穷桑有关系”,未敢说“有穷就是穷桑”。至于穷石,他则更直接地说“不知何地”,总不会又在曲阜吧。李先生据徐说断言后羿故里是在曲阜,并未作任何考证。纵然羿可属于东夷集团,而据徐氏所言:“这一集团所居的地域,北自山东北部,最盛时也或者能达到山东的北部全境。西至河南的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4]这样广阔的地域,何以见得羿之故居必在曲阜。何况徐氏所论是指史前时期,而后羿代夏却是历史时代,这中间恐怕还有不太近的时间距离。至于寒浞,则使其子浇灭斟灌及斟寻氏,然后“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戈既在宋郑间,过亦应在与戈相去不甚远处,断不会在掖县北之过乡。《水经•阴沟水》有濄水,似亦不可不考虑的。杜预《左传》襄公四年注:“,羿本国名。寒,国。北海平寿县有寒亭。有鬲,国名。今平原鬲县。斟灌及斟寻,二国。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有斟亭。”按杜预所注《左传》地名,凡言有者,皆是疑辞,连他自己也都是没有把握的。后世学者言《左传》地名者,多据杜说,于是把羿浇代夏的有关地名,乃延至山东境内。我曾经做过些考证,认为这些都是靠不住的[5]。杜预说戈在宋、郑之间似有可能。张守节却说“故鬲城在河南密县界”(《史记•夏本纪•正义》)。据《晋地记》所言:“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寻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史记•夏本纪•正义》引)。现在更有人主张斟寻就在偃师二里头。可见这些地名多在河南省,充其量延及豫东、豫北地区,断不可远至偃师以东千里之外的青、兖之域。二李先生泛言山东龙山文化,实际上,标准的山东龙山文化主要是指山东京沪路以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京沪路以西的龙山文化则深受河北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影响,不仅非标准的山东龙山文化,有的甚至可以直接称之为河北龙山文化或河南龙山文化了,尤以聊城地区和菏泽地区为甚,尽管有地区的差别。山东龙山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相互都有影响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李先生却认为随着后羿代夏,山东龙山文化才大量涌入中原,并与传统的中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二里头文化,所以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中有不少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关于这一点我却有点不解了。现在学术界已经公认,二里头文化乃脱胎于豫西的龙山文化,尽管二者还有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绝对不是由于山东龙山文化的融入,而是由于二里头文化本身的发展。因为二里头文化早期最主要的几种陶器,如占很大比例的篮纹、绳纹、方格纹夹砂中口深腹罐,花边口缘绳纹浅腹小口罐,短侈口鼓腹篮纹或细绳纹带柄平底盆或甑,篮纹或绳纹刻槽研磨盆,矮领绳纹大口尊,篮纹、箍纹大口缸、小口折肩急收小平底瓮或罍,帽尖顶折腹器盖等,都与山东龙山文化毫无关系,后者多素面或磨光,极少有着纹饰的。而与豫西的龙山文化却有比较紧密的关系,如夹砂中口罐、短侈口鼓腹带柄平底盆、小口瓮等,形制都比较接近,而烧成温度有高低之分,陶壁有薄厚之别,纹饰有粗细的不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再续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名家考古研究,不可不看,对于研究学术史的也很有帮助。
  •   邹衡先生的论文集这是第三本,值得收藏
  •   邹衡先生的大作,对于研究三代考古的人来说,此乃经典之作……
  •   是我一直期盼的一本书,很有收藏价值.
  •   一位认真做学问的老先生值得尊敬!书籍的学术价值很好,建议把前面的1、2集都买上学习,这样收益一定很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