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电影  作者:王志敏  页数:206  
Tag标签:无  

前言

北京电影学院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进程中,对学科建设极为关心。电影学学科实际上是一个涵盖了电影创作、电影制作、电影历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学科。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一个以创作实践教学为主体的电影专业院校,在关注创作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极为关注电影历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的教学,关注电影学的学科建设。新中国的电影教育,受苏联电影教育的影响很大,但是,它一开始就有了非常多的个性和差异。中国电影教育的整体体系凝结了世界各个国家电影教育的优秀模式,也呈现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和对其电影专业教育教学的坚持。经过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反复实践与更新,引进、融汇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充实,实践证明中国的电影教育具有一套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北京电影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电影创作教学越来越科学、完善和缜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电影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方向和范围更加明确、清晰,内容更加坚实,视野也不断地开拓,形成了比较明确、比较务实的研究体系。现在策划、撰写并准备出版的这套《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程》系列著作,是北京电影学院整体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电影学院加强学术研究的具体实施,同时也是对教师学术研究和课题总结的重要检验,还是加强理论教学和师资培养的重要举措。北京电影学院责成电影学系、电影研究所、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富有研究能力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来完成这套教程的编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程》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构成主要是围绕电影学学科建设,围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与研究,选题都是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重点。

内容概要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程》系列著作,是北京电影学院在学术上的一次对外展示,体现了电影理论教学对创作教学的支撑和主导,也反映学院在整体电影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上更加注重创作和理论的相互促进。具体写作上,我们则注意贯穿学院创作教学的特色和内容,将涵盖和覆盖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历史等电影学学科中具有代表性、基础性、专业性、前沿性的专业方向,也展示我们的理论教学的发展脉络和成果,特别是要体现北京电影学院各个主要创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前瞻性。该书的出版是对电影创作、理论研究、电影教学均有较强指导意义的专业书籍,是研究者和教学者对教学经验与理论研究的总结,是提供给北京电影学院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系列教科书。同时,它也力图成为国内电影、电视专业制作、创作从业人员很好的专业参考书,也可以为全国电影制作、理论、历史、批评专业及相关综合大学电影、电视、传播专业的在校生提供专业的参考。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程:电影批评》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程”系列著作之《电影批评》。

作者简介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及博十生导师。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学术顾问、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困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北京市义联理事、北京市美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所长、电影学系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中宣部授予“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广播电影电视部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任2002~2006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属市管高校2007~2009年电影学理论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著述有:《电影美学分析原理》(1992)、《现代电影荚学基础》(1996)、《现代电影美学体系》(2006)、《电影语言学》(2007)、《电影形态学》(2009)等。

书籍目录

深入守望务实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程》总序绪论第一章 电影批评应当了解的一些要点一、批评的对象1.主体归属2.类型归属3.流派归属二、批评的主体1.批评倾向2.专业基础3.表述姿态三、批评的功能1.对于电影观赏者的意义2.对于电影创作者的意义3.对于电影文化导向的意义第二章 电影批评应当掌握的思想方法一、存在主义:一种关于生存的哲学二、精神分析:一种深度分析心理学三、结构主义:意义生成机制的阐释第三章 电影批评避不开的两个问题一、关于电影与历史的论说二、关于电影与真实的对话1.艺术真实和哲学真实2.电影真实和电影理论3.现实主义和中国电影第四章 电影批评的若干实例一、人物批评1.成功与迷惘:黄建新电影批评2.从羚羊挂角到每况愈下:李安的电影境界和电影道路3.惊人的构思控制力:张艺谋电影的情绪感觉性4.整体系列构思与电影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二、作品批评1.喜欢的影片与好的影片:《公民凯恩》2.时代水准与神话高度:《花木兰》3.主题多的不成功之作:《荆轲刺秦王》4.爱情的作料:《恋爱中的莎士比亚》5.为欲望申述:《梦幻天堂》6.“梦魇”之后——评纪录片《南京梦魇》7.沉重与儿戏:《秦颂》8.乱世出刁民:《投名状》9.艺匠与人格:希区柯克的《眩晕》10.国耻的娱乐性开发:《南京!南京!》11.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功夫熊猫》三、问题批评1.历史的讽刺力——谢晋遭遇了蝴蝶效应之后2.女性主义电影实践的典范之作:《钢琴课》3.一种特别的关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妓女表现4.在互文中阐释:电影导演的创作定位与艺术处理结语

章节摘录

插图:这位女导演在为自己的影片的立意作辩护时提到了她曾经采访过的一个女性受害者。导演问她使她最痛苦的回忆是什么,她的回答是,至今仍使她痛苦不堪的并不是回忆起这件事或那件事,而是这样一个事实:她在集中营彻底认清了自己的本质,即她能干好事也能干坏事;她对纳粹分子不能原谅的是,他们使她深刻地观察到,人能干出什么事情来;但是她还认为,不要以为一个受害者就一定是清白无辜的,因为受害者也是一个人。或许有人会认为,作为一个意大利人,卡瓦尼没有资格进行这种思考。但是,她的文章中提到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却是具备这种资格的。他的妻子是犹太人,他本人也受到了纳粹的迫害,他从1936年起就被纳粹驱逐出大学,后来还被下令驱逐出境。直到1946年他才重返海德堡大学任教,有意思的是,他开的课程的题目是:《德国的罪恶》。他的观点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学生们用集体跺脚来抵制他的观点。也就是说,导演把这样一个故事呈现出来,确实具有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的力量。中国影片《图雅的婚事》和《左右》的故事呈现,都具有一种引起人们进行道德思考和人性探讨的力量。在一部影片当中,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但是,在世界电影史上为什么只有故事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呢?如果不是由于电视的出现,纪录片到了几乎不能生存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影片的故事是由一连串的情节单元组成的。并且,是通过电影视听手段来完成的。在有的情况下,一个单元会有一个突出的表意倾向。如果这些表意倾向共同指向整个故事情节的倾向,情况就会比较简单。如果指向两个以上的倾向(“能指可以指向许多的所指”(2)),整个故事情节就会呈现出一种表意的分裂状态。这种情况有时被我们的创作者忽略了,也有时被我们的创作者利用了。有的影片看了会感到不知所云,或者实在无法看明白,一般来说,都是表意的过度分叉和发散造成的。其原因是复杂的,是由于我们的创作者对情节表意指向的分叉特点或者具有自觉性或者缺乏自觉性。事实上,故事情节的每一个单元,几乎都有无穷无尽的表意倾向。

编辑推荐

《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影批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王志敏老师的文章写的很有激情,对于考研虽然没有什么直接参考书价值,但是增长知识还是不错的。
  •   书很好,快递还是挺快的,呵呵,好评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