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与设计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机械工业  作者:(英)麦克·占克斯//尼克拉·丹普西|译者:韩林飞//王一  页数:377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及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从1997年末的《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低碳充当着全球的关注热点。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直至“低碳世博”,正扮演着引领全球的重要角色。  北京交通大学凭借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凝聚全校之力,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旨在开展低碳研究和培育低碳发展的所需人才,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努力。  建筑与艺术系的韩林飞教授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著作颇多。此次的译著《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与设计》一书,从科技、社会、经济、制度、地理和物理等多角度呈现出与可持续化城市规划和设计联系紧密的方面。书中也采用大量实践案例来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香港的多用途高强度用地模式是香港社会承认的可持续化城市形态,普尔曼小镇采用模拟生态变量的方式研究可持续化规划和设计原则的应用,日本主要城市紧凑、高密度的发展模式与可达性的关系,以及英国可再生能源策略和科技的应用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等等。书中理论及实践难以一言而概之,还需读者自行领会。  此书是我校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第一部译著,此书翻译校对历经数载,其间反复求证、修改反映了韩教授治学严谨,做事精益求精,相信次书的出版将为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实践提供良好的参考与借鉴。

内容概要

快速的城市化正改变着我们的居住环境,城市的密度、交通和居住环境等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城市将何去何从?本书就这一命题予以探讨。本书第一部分以日本的东京、荷兰的莱姆斯、英国的谢菲尔德和布里斯托尔以及剑桥的未来计划为例,将城市置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予以讨论。第二部分以中国香港、新加坡、曼哈顿下区和鹿特丹这几个高密度城市为例,为高密度区域的城市设计提供了范例,并讨论在低密度背景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第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城市密度、可达性和建筑可持续性等因素对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本书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参考性的方案和提议,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设计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韩林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硕士,莫斯科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城市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地理学博士后。现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莫斯科建筑学院教授,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讲座教授。  2008年主持设计的“郑州御金城二期”项目获第五届“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住区规划设计金奖,2007年北京市创意设计年度青年人物十大金奖,2007年上海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与美国哈佛CKS合作方案获得国际竞赛第一名,2004年法国总统项目总统奖学金,百名中国青年建筑师获得者,2001年北海银滩旅游区规划设计金奖。  目前已发表建筑与城市规划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及译著十余部。

书籍目录

序 译者序绪论第一部分巨幅美景:城市和区域 1.回归城市: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鲍勃·吉丁斯,比尔·霍普伍德,玛丽·麦勒和乔福·欧波恩 2.智能城市:广普网络还是人文环境?  盖伊·布里格斯 3.面向城市区域的空间可持续发展:东京和莱姆斯塔的比较研究  冈部亚纪子 4.城市区域的多种模式:一个将环境与经济目标相结合的理念  路卡·博多里尼 5.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区域  雷蒙德·约瑟夫·格林 6.预测选择性规划的可持续性:剑桥未来的经验  马绍尔·伊臣尼克第二部分从高密度到低密度的可持续城市设计 7.城市与巨型建筑物  加斯提那·卡若威 8.中国香港地区土地的高密度、高增长以及土地的多功能高强度使用:新世纪未来城市的模式  斯蒂芬·刘,王军,R.格里德哈兰和S.甘内山 9.从中央商务区分散到新商业中心:新加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设计  佩里·杨培菊 10.面向一个可持续的城市:曼哈顿下城的重建  贝弗莉·威利斯 11.首位城市的变革:为高密度人口地区提供新的策略  伊奈克·胡绍夫 12.都市化的可持续细胞:再生理论和实践  汤姆J.巴尔图什卡和巴希尔·卡兹米 13.如何在特殊的地貌环境下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  费迪南德S.约翰斯 14.展望未来:乡村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赫勒拿·韦伯斯特和彼得·威廉姆斯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形态设计 15.密度的涵义  麦克·占克斯和尼克拉·戴普瑟 16.日本主要城市中城市密度、生活质量以及当地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清信稻城 17.新兴的工作模式及其对工作环境规划和战略方面的影响  尼古拉·吉林 18.太阳能城市:牛津大学的太阳能行动  苏珊·罗夫,曼努埃·富恩特斯,钱·古普塔 19.太阳通路定量化研究  约翰·马达杰维克 20.对未来中国香港住房发展的一种相对可持续的评估与建议  亚历克斯·阿迈托,理查德·弗鲁尔和史蒂文·汉弗莱结论:城市生活的未来模式? 未来城市生活的形态?  尼克拉·丹姆普斯和麦克·占克斯撰稿人

章节摘录

  未来城市的面貌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行动。尤其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整个世界快速城市化的当务之急。在1950年,全世界有3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48%;在这部书出版发行之际,这一比例很有可能达到分水岭的一半以上。根据联合国2004年的预测,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会达到61%。设想这样的一个未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这个问题上,威廉姆斯等人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发展“构想未来建成环境的新方法”。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些适用于不同城市形态的最新研究范例,并向读者介绍使这些设计更加可持续化的方法。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开始,以及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和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表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摆上了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议事日程。随着联合国2002年“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这一概念的提出,出现了这样的阐述:城市主体一定要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要求社会平等,并对所有物种和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在许多国家,关注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已经制定,并且已有许多实际运用的例子(爱德华兹,1999年;比特里,2000年;欧盟委员会,2001年;所伦森等人,2004年)。  本书从多角度呈现出一些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联系紧密而又影响巨大的不同形态。书中很大一部分篇章向读者介绍可以称之为改变城市形态的影响因素,譬如:科技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上的、地理上的和物理上的(例如:诺加拉德,1994年;占克斯等,1996年;占克斯和博吉斯,2000年;威廉姆斯等,2000年;维勒,2003年)。这些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接下来的章节可能会引发争议,我们也将在一系列不同的国家中,从城市区域到邻里社区,从不同尺度对不同的建成环境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检验所得出的结论。这里所讨论的不同类型的可持续思想,都是对书中三个主要方面问题的反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与设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可持续城市不等于智能城市,别混淆哦
  •   看来这书引发我对未来城市遐想,很喜欢。现在中国城市规划很难做到这样的。作者的一些想法但愿将来能实现。现在看这书只能作为规划者的童话。但愿将来能变成真正的生态城市,但愿更多的人来一起关心这个。但愿更多的中国官员能看看这类书。
  •   书籍很好,值得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