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工业精神

出版时间:2012-7-1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汪中求  页数:179  字数:13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几十年来,我们一般习惯于把人类社会分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几个历史阶段。这是按照马克思的学说以生产关系或阶级关系为依据划分的。如果以生产力水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经济结构作为标准,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局部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跨入工业时代的步伐明显表现出不一致的特点。但从近现代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人类告别了农业时代,跨入了工业时代。而且时至今日,发展较快的欧美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正在大步跨入信息时代,虽然一些发展较慢的国家和地区,尚在农业时代徘徊和挣扎,但大多数国家则正在经历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中国应该列入后一种,属于正在转型中的国家。客观而论,中国与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发生联系的时间并不算太晚。早在19世纪中期,先是出于被动接受,而后则是出于主动追求,中国就开始了与西方工业化的接轨。然而,我们惊讶地发现,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在对西方工业化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人希望得到的,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业成果,而对他们的工业文化和文明则少有兴趣。虽然中国对工业化的学习迭经文化创新和变革,但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究其原因,这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自大”不无关系。中国人一向自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即为文明大国、礼仪之邦,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传统,而近代以来欧美诸国之所以强于中国的,无非是那些奇技淫巧,在文化方面则远远落后于中国;欧美国家的富足与强大,不过是技术和工具的发达而已。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持这些看法的人依然不在少数。于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人过分片面地从欧美地区输入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工业成果,对其背后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却缺少足够的关注,而这恰恰是制约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虽然中国文化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但农业文明所固有的农业思维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生产单位狭小而缺乏合作精神,重经验而反理性,轻视开拓创新而注重稳定守成,少有竞争意识,即便竞争也轻规则而重谋略,等等。与此相反,欧美国家的工业文明,表面上源自发达的科学技术,而其深层内核则是特色鲜明的工业精神。其特点是:重视理性,重视实业,重视科学,重视创新;提倡“合理谋利”和多边共赢,把“贪图财富”的个人谋利行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动;摒弃一夜暴富、短视浮躁等急功近利的心态。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工业化必须以工业精神作为支撑。如果仅仅是引进了工业技术或成果,而抛弃了蕴含其中的工业精神,或者用农业思维来运作工业化,孕育出来的工业集合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有魄无魂的工业化的形成也更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化时代真正到来。笔者的老家江西九江农村有一句老话:“创业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尽管中国工业化的形成不一定如针挑土一样艰难,但缺少精神的工业化一定会像水推沙一样容易消失。缺少精神的工业化最大的问题是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民族的影响。近30多年以来,新一轮的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虽然,这一轮工业化的繁荣和光鲜是以往任何一次工业化都无法比拟的,但新的工业化浪潮依然没有很好摆脱固有的农业思维。人们虽然彻底改变了抑“商”的传统偏见,在新一轮的工业化中极度“重商”,甚至把“工”都看做是“商”的手段,“商”才是“工”的目的,中国社会把轰轰烈烈的工业化演变成为雷霆万钧的商业化。中国人一改以往那种在“利”面前羞羞答答的矜持,有的甚至对“利”的追逐被放大到了极点,在逐利这一点上只注重结果而不问过程。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市场化、工业化,大部分企业长期用这种思维来指导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用利润的标尺来衡量企业的发展。笔者的处女作《营销人的自我营销》讲过一个卖房的故事。一位房地产商盖了一片别墅,业务员带了一位外地买家,一口气要买下八套,但希望更多优惠。最后房地产商不仅没有给更多折扣,而且干脆一套都没卖给他。因为如果这八套房子成交了,客户并不是自用,而只是用于资产投资增值,这就会严重影响整个楼盘,特别是二、三期的营销。另一个关于房地产的故事是:当初某著名房企北京公司新任总经理弄下一块绝对赚大钱的地块,打算以之作为献给董事长的见面礼,谁知董事长却全然不置可否,因为该房企进入北京市场,并非只是为了多一点利润,而是要在北京市场占一席之地,要开发必须成片开发、社区开发,为此必须放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与争夺。还有一个关于楼房的故事。武汉位于江岸区鄱阳街青岛路口有一座6层大楼,有年头了,叫“景明楼”(现名称为“民主大楼”,是武汉市民主党派办公楼),1999年某日武汉景明大楼的业主收到一份来函,告知“景明大楼的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了两年”。写信者是景明楼七八十年前的设计单位,一家英国的建筑公司。三个楼房的故事分别说明三个做事的层次:商业、工业和工业精神。卖房的故事属于善于经商,建房的故事就算有工业头脑,而修房的故事则属于有信念和精神的作为。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而“中国创造”则乏善可陈。中国大多数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就是硬道理”,而对出精品、创名牌则不屑一顾;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因而许多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这些企业和这类企业家看来,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世界最优秀的制造工业,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背后都有着一丝不苟的工业精神的支撑。欧美诸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告诉我们,没有工业精神支撑的工业化终究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应当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是寂寞的高手,将“十年磨一剑”、“一生做好一件事”作为自己的选择,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才;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对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员工,倡导的是孜孜不倦、手艺的专注、产品的专注,像瑞士钟表匠一样的工匠精神……然而,由于在农业化向工业化的大转型中,中国人行走得过于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思考工业化与工业精神的联系。长期落后于他人的事实,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心理,让近现代的中国人一头扎进了工业化的浪潮,有的甚至把工业化看成是简单的牟利和扩张,而对其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不屑一顾。正如文化之于人,工业精神对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灵魂却体魄强健的人,同时我们也很难认同一个只富不贵的暴发户。“就物质生活而言,这个村庄就是我的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这个世界就是我的村庄。”甘地的这段话,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读懂?

内容概要

一个民族的工业化应该有一种担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群体应该有一种信仰。本书试图对一些业已存在的现象作解剖,包括对合作理念、契约精神、效率观念、质量底线和科学观等的迟钝和漠视,包括对环境和城市化理解的肤浅。发出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的呼喊,中国必须更认真和更深入地思考企业竞争力、行业前景、民族实力、国家后劲、企业家境界、历史责任以及对人类的贡献。

作者简介

  汪中求,著名管理学者,清华大学EMBA。先后担任香港恒雅(深圳)公司市场部总裁秘书,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商务部经理,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等职务。目前为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职业经理人训练班特聘培训师,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北京博士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培训师。
  2004年至今,在全国各省市巡回讲座710场,接受培训的学员总数超过42万人;接受培训的单位有:韩国三星本部、惠普(上海)公司、通用汽车(中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工商银行、大庆油田、东风汽车、太原钢铁、汇源果汁、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国家安全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航天指挥中心、二炮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第38集团军、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沈阳市政府、成都市委、河南省环保厅、九江市政府等。
  主要著作有:《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契约精神》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工业化的中国不“重”工
开篇:工业化的灵魂
合作精神
分工细化的时代
“草根专家”的形成
生产线及流程化
协同作业
服从组织
融入团队
实现共赢
契约精神
工业化催生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在中国的缺失
淘宝商城事件中的是与非
为什么说退房是一场闹剧?
兽首竞拍事件是爱国行为吗?
无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公信力
“把住政府之手”
效率观
效率的辩证法
标准化
做事到位
信息使用率
时间管理
过程管理与团队效率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
“竭尽全力”而不是“尽力而为”
质量底线
乳业标准难统一
向日本企业学习精益求精
严谨的工匠精神
零缺陷工作
专注于某一领域的领先
科学观与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源于理性
不能死于无知
尊重专家与逢迎领导
创新精神
用技术推动进步
花旗银行VS日升昌
131岁的柯达为何走向了没落?
知识产权保护
持续发展观
工业时代的环境灾难
环境即人,环境即天
工业化进程中的短期行为
从“GDP”中国到“绿色”中国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布局
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
城市精神
集约化生存
城市的文脉
市民身份的认同
“逃离北上广”与“逃回北上广”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今天的中国,“工业精神”并非一个热词,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具有了足够的“工业精神”。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走的是一条现代化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基础便是工业化,并且今天我们仍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中。考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再面对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似乎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不得不说,工业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气质的更新,而在精神气质中,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所谓的“工业精神”。没有“工业精神”的奠基,而意图达到工业化的圆满结果,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这正是我们今天呼唤“工业精神”的最重要理由。让我们先从一些观感谈起。“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累计达72亿美元,而这些消费主要是奢侈品,奢侈品又主要是名表、皮具、时装、化妆品和香水。”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春节期间中国消费者分别占据了欧洲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额的62%,北美的28%,中国港澳台地区的69%。”一句话,中国人太有钱了!于是很多外国人就开始纳闷:中国人怎么突然间那么有钱?对此,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解释说,很多企业“快速利用概念——快速上市——快速套现”,而一些投资人则通过包装推波助澜,使企业财富急剧增加。而这只是部分上市企业的发财路径,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财路,比如城市郊区的农民很多靠土地出让发了大财。当然,我不敢否认有着靠勤劳致富的更大的群体。无论如何,三十年的工业化的的确确使中国富了,这体现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机构都陆续聘用精通中文的营业人员,周边国家竞相开赌场吸引中国人过去,面对中国游客作旅游开发成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层研究课题。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要,由此可见中国人确实富了。而中国人的这种富裕是工业化的成果吗?可为何这种工业化却很难体现“工业精神”呢?对此的讨论就是本书的主旨。在讨论“工业精神”这个话题之前,我并未对其作词源学的考证,也没有就世界各国关于“工业精神”的相关表述作对比研究,只是借助个人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观察和思考,试图理出一个头绪来,以引起国人深层次的思考。借助孙文谈“主义”的套路,这里讲的“精神”指的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2011年“3•11”地震不久,我带领一个民营企业家组成的工业考察团到了日本,东京的华人领袖郑剑豪先生为我们组织了一次很有价值的中日企业家见面会。会上一位老华侨的发言让我震撼,这位72岁的康泰克集团的董事长吉永良先生说到自己的祖国时,沉重地指出,“工业化的中国重商不重工。”是的,“重商不重工”,这正是我长期以来所受的困惑。当然,这里的“重商”不是否定商业的本身,更不是否定商业文明的先进性;而是指工业化进程中的有些中国人往往将事情都当做是一笔生意、一种买卖来做,在这些人看来事情没有性质的不同,只有大小的差异。他们做一颗螺钉,并不是想着如何把它做到最好,而是想着只要有人购买、能挣钱就行;建一栋房子,并不是想着如何把它建得牢固,而是想着只要核心价值的土地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行;就算提出了“百强企业,百年老店”的口号,恐怕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实现更多利润罢了。当然,中国也存在优秀的企业和有境界的企业家。在一次国资委的管理培训课上,我也曾公开向那些敬业、立公、廉洁、去私的国有企业高管们表示敬意,因为他们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常人不容易理解的;他们一动笔就可以出手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千万资产或资金,但个人收入却完全不成比例(少数贪腐者和胡作非为者例外)。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凭信仰、信念和良知在工作,在发奋。一个民族的工业化就应该有这种担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群体就应该有这种信仰。据在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文章分析,中国2008年的人均收入以购买力平价衡量是美国的21%,与日本的1951年及韩国的1977年的水平相当。日本1951~1971年的年均GDP增长是92%,韩国1977~1997年的年均GDP增长为76%。林毅夫以此推论,中国能够在未来20年里保持8%的增长速度。这个推论与首创“金砖国家”一词的吉姆•奥尼尔在2011年底出版的书中的预言一致:中国经济总量或将在2027年超过美国。更乐观的推测是2012年初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判断:中国GDP总量将在2018年超过美国。当然,作为中国人不太可能对此无动于衷,更不会因此而不高兴。我倒为此很是高兴,如同中国GDP在2005年开始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的时候一样。我不仅为此高兴,而且我坚信中国在经济总量方面会超过美国。我还知道中国在当下的2012年就在多个领域已经超过美国了,比如:钢铁、煤炭、棉花、汽车、烟草、啤酒等。在2010年,中国钢铁年产量超过6亿吨,美国不过8000万吨,中国煤炭年产量超过32亿吨,美国不足10亿吨。2010年6月我在法兰克福考察,发现当地的大巴车厢一侧印有20个国家的国旗,中国国旗排在最前面,这是德国人根据到该城市游客的数量排列的,可见中国人境外旅游也位居各国前列。当我正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刻,在谷歌德文版输入“中国,超过”两个词,只需02秒就可以搜索到中国超过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相关信息达208万条。这能不让人高兴吗!只是,在为自己的祖国高兴的同时,我却不得不纠结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竞争力的GDP、匮乏工业精神的工业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工业化的中国不重“工”  在今天的中国,“工业精神”并非一个热词,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具有了足够的“工业精神”。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走的是一条现代化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基础便是工业化,并且今天我们仍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中。考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再面对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似乎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不得不说,工业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气质的更新,而在精神气质中,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所谓的“工业精神”。没有“工业精神”的奠基,而意图达到工业化的圆满结果,那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正是我们今天呼唤“工业精神”的最重要理由。  让我们先从一些观感谈起。  “2012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累计达72亿美元,而这些消费主要是奢侈品,奢侈品又主要是名表、皮具、时装、化妆品和香水。”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春节期间中国消费者分别占据了欧洲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额的62%,北美的28%,中国港澳台地区的69%。”一句话,中国人太有钱了!  于是很多外国人就开始纳闷:中国人怎么突然间那么有钱?对此,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解释说,很多企业“快速利用概念——快速上市——快速套现”,而一些投资人则通过包装推波助澜,使企业财富急剧增加。而这只是部分上市企业的发财路径,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财路,比如城市郊区的农民很多靠土地出让发了大财。当然,我不敢否认有着靠勤劳致富的更大的群体。  无论如何,三十年的工业化的的确确使中国富了,这体现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机构都陆续聘用精通中文的营业人员,周边国家竞相开赌场吸引中国人过去,面对中国游客作旅游开发成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层研究课题。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要,由此可见中国人确实富了。而中国人的这种富裕是工业化的成果吗?可为何这种工业化却很难体现“工业精神”呢?对此的讨论就是本书的主旨。  在讨论“工业精神”这个话题之前,我并未对其作词源学的考证,也没有就世界各国关于“工业精神”的相关表述作对比研究,只是借助个人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观察和思考,试图理出一个头绪来,以引起国人深层次的思考。借助孙文谈“主义”的套路,这里讲的“精神”指的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  2011年“3?11”地震不久,我带领一个民营企业家组成的工业考察团到了日本,东京的华人领袖郑剑豪先生为我们组织了一次很有价值的中日企业家见面会。会上一位老华侨的发言让我震撼,这位72岁的康泰克集团的董事长吉永良先生说到自己的祖国时,沉重地指出,“工业化的中国重商不重工。”  是的,“重商不重工”,这正是我长期以来所受的困惑。当然,这里的“重商”不是否定商业的本身,更不是否定商业文明的先进性;而是指工业化进程中的有些中国人往往将事情都当做是一笔生意、一种买卖来做,在这些人看来事情没有性质的不同,只有大小的差异。他们做一颗螺钉,并不是想着如何把它做到最好,而是想着只要有人购买、能挣钱就行;建一栋房子,并不是想着如何把它建得牢固,而是想着只要核心价值的土地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行;就算提出了“百强企业,百年老店”的口号,恐怕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实现更多利润罢了。  当然,中国也存在优秀的企业和有境界的企业家。在一次国资委的管理培训课上,我也曾公开向那些敬业、立公、廉洁、去私的国有企业高管们表示敬意,因为他们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常人不容易理解的;他们一动笔就可以出手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千万资产或资金,但个人收入却完全不成比例(少数贪腐者和胡作非为者例外)。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凭信仰、信念和良知在工作,在发奋。一个民族的工业化就应该有这种担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群体就应该有这种信仰。据在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文章分析,中国2008年的人均收入以购买力平价衡量是美国的21%,与日本的1951年及韩国的1977年的水平相当。日本1951~1971年的年均GDP增长是9?2%,韩国1977~1997年的年均GDP增长为7?6%。林毅夫以此推论,中国能够在未来20年里保持8%的增长速度。这个推论与首创“金砖国家”一词的吉姆?奥尼尔在2011年底出版的书中的预言一致:中国经济总量或将在2027年超过美国。更乐观的推测是2012年初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判断:中国GDP总量将在2018年超过美国......

编辑推荐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编辑推荐: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提倡工业精神,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器物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更新。工业精神提倡专心做事,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工业精神包含着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隐含着一种精益比精明更重要、质量比销量更重要、诚信比成本更重要、口碑比广告更重要、利益比利润更重要、价值比价格更重要等取舍的准则。中国需要建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精神大厦。这座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约精神,构造是效率观念,细节是质量意识,整体是科学观,设计原则或依据是持续发展观。

名人推荐

一为什么变成了零点几?在最近出版的新作《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中,本书作者、著名精细管理专家汪中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韩国一家面粉加工企业,到中国投资设厂,设备较之韩国本土还要先进,但两个工厂的生产效率竟相差十倍左右,中国工厂远远低于韩国工厂。同样的管理者,设备还要先进,中国工厂的效率为何如此之低?著名企业家刘永行曾就此询问韩国的厂长。韩国厂长含蓄的回答说:“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刘永行最后得出结论,人力效率上差距,绝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不是1个韩国人做了1.2个中国人的事情,那么10个韩国人做的事情就是12个中国人做的事情。效率是一个乘积关系,1个韩国人是1.2个中国人的效率,10个韩国人的效率就是中国人的1.2的10次方倍——差距由此产生。做事不到位,就是一变成了零点几,这不仅是刘永行同样也是许多企业家的困惑。如何解决这一困扰企业管理者的老大难问题,在《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中,作者认为,不改变人的认识,再发达的技术手段终将失去效用,只有从细微之处改变人,才是根本出路。“工业精神”当然是一个涵盖范围广泛的话题。即如作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器物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气质的更新,在精神气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所谓的“工业精神”。没有“工业精神”的奠基,而意图达到工业化的圆满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今日中国经济乃至社会的种种难解问题,无不与“工业精神”的缺乏有着高度相关。中国已经到了转向“工业精神”的关键时刻。书中从合作精神、契约精神、效率观、质量底线、科学观与创新精神、持续发展观、城市精神等角度分析“中国工业精神”的现状。这些无疑是高屋建瓴,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说振聋发聩,亦足使人思考。从宏观上来说,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需要“工业精神”的升华,一个企业需要“工业精神”的引领。但作为管理实务专家,作者的探讨并未止步理论层面,提醒也并未止于管理的高层,而是不断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企业员工应该和如何被“工业精神”所归正。即如前面刘永行的困惑,便是效率观的问题。韩国人做事手脚不停,一专多能,而中国人却是出工不出力,觉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很好。这需要克服的是做事不到位的痼疾,把一真正做到一,甚至超过一。同样的例子是在中国企业工作的德国专家向高层反映中国工人罢工,调查的结果却是我们屡见不鲜的消极怠工,喝水、抽烟、上厕所。对工作缺少敬畏,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更是敬业精神缺失的表现。宝马的员工出差,看见宾馆门口停放的脏宝马汽车,不用招呼就擦拭干净。他认为我的产品必须零缺陷,我不能容忍我们的产品脏兮兮的停在这里。中国的航天事业正是坚持零缺陷管理应用的典范,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是“万无一失”,而是“一失万无”。另一些企业则并非如此。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认为,不管企业管理者如何,一线的员工如果能够坚持质量的底线,有对与消费者安全契约的敬畏,而不是认为这是企业行为,与我个人无关,这样的安全事故应该会有许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说,食品安全的防线,在第一道防线就被突破了。从根本上查找,正是缺乏工业精神的缘故。在其他许多方面,作者提出了恳切的忠告,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诸如专注一点、建立规矩、服从优先、一次做对等,都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值得管理者和企业员工记取。管理是从外到里,精神是从里到外,前者的顺从是因为制度的约束,不得不如此,后者的顺从是内心的意愿,不能不如此。一直以来,对信仰的呼唤、对精神的追求,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但我们要说的是,从来没有什么空洞的信仰和精神,国家的气质、企业的精神,必然通过组成国家的人民、构成企业的员工表现出来。“工业精神”如果不是植根在员工的心里,落实在他们的工作中,体现在他们的产品中,企业对“工业精神”的追求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国的工业化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根基。唯有用做事到位、承担责任、团队意识、质量意识等这些新的精神气质替代人浮于事、不负责任、只顾自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个社会、一家企业的全新变化才能开始。这是《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它正在进行的工作,当然,这工作的完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全力参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6条)

 
 

  •   自从《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之后,汪中求老师的著作一直是我必读的选项,我也一直关注着王老师的新作!不久得知汪老师又出新作《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于是在网上购买后,细细读来还真不愧为大师。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很到位。我期望各位爱书,懂书的朋友们读一读。
  •   汪中求老师的这本《中国需要工业精神》可谓道出了目前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困境,不仅工业化,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文化问题,为何我们的社会食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为何我们的城市化发展会问题频出,为何我们没有契约精神?
  •   “工业精神”当然是一个涵盖范围广泛的话题。即如作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器物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气质的更新,在精神气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所谓的“工业精神”。
  •   中国要想成为工业强国,必须先有适应工业强国的工业文化,而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是最重要的。汪中求的这本《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确实是一本适合强国强民的好书。值得推荐
  •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试图告诉人们,让行走的两条腿真正获得协调的平衡,需要那条短缺的“腿”健康发育并生长起来,也就是说,需要建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精神大厦。 好书连连看
  •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国家富裕了,中国人有钱了,然而,转头一看,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了,城市空洞得只剩下大楼了!说得很有道理,中国需要工业精神 没有白读
  •   工业精神一听好像工业时代的精神,但翻开这本书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原来工业精神包含的内容还真多,不仅包括质量问题,契约问题,城市化问题,还是有科学精神等等。这本书还真不错
  •   工业时代的工业精神,工业化的核心,工业强国的基石,中国需要工业精神是不本提振中国发展的经典书,值得推荐。
  •   我理解的工业精神就是实业精神,说白了就是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工业和商业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我们企业家干的实业,包含科研、生产和经营,而商业就是经营,说白了就是做买卖。这本书体现的工业精神,值得各行各业的人学习,不错的书
  •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讲得不错,将中国工业化发展中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中国工业的发展没文化真可怕啊!
  •   工业化的中国不重工,工业化的中国缺少工业精神,工业精神就是工业的文化,只有文化强才工业强。中国需要工业精神是本好书
  •   一篇采访上老师曾说过,这本书可能不会很畅销,之所以愿意花时间来写这本书就是要传播更多的管理理念和提升企业工业精神、契约精神
  •   工业精神是一种忠诚友善,勤奋进取,诚信经营,合作共赢,质量第一,产业报国的精神。
  •   工业精神和商业精神是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方式的一种文化的表达。虽然两者有共同之处,但差异性还是由的。中国需要工业精神这本书中说得比较到位,推荐给朋友们
  •   工业化的中国不重工,工业精神在国外都已经渗透在工业发展中,中国人还第一次听到,很汗颜
  •   我们呼吁工业精神,现实却是“非公经济三十六条”仍是一道玻璃门。《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看过后,觉得中国确确实实需要这种精神,很震撼的一本书
  •   工业精神的缺失,最终将葬送工业化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成果。工业精神其实就是工业发展、工业化发展背后的文化理念,做事方式啊!
  •   书不错,读完之后才发现工业精神原来包含的内容这么多。这使我对中国当前社会出现的问题又有了更深入的解析。不错的书,推荐
  •   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更新!
  •   第一次听说工业精神,读完之后工业精神包含着我认识到的许多方面。原来工业精神是一种做事的精神,一种做人的精神。呵呵,长见识了
  •   中国缺少就是是工业精神。
  •   企业家需要精神上的担当
  •   没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没有工业精神的存在,没有工业精神就没有强国,没有强国就没有强民!
  •   工业精神实际上就是长期的经营并且精益求精做实业的精神。可能你会丧失很多赚钱的机会,也可能员工认为你这企业怎么要求这么高。但你时刻坚守着这份“定数”后会发现,其实效果是事半功倍了。呵呵,个人的一点点感悟,呵呵
  •   细节决定个体成败
  •   写的很透彻,跟《细节决定成败》一样,有些话讲的很彻骨
  •   汪中求写的作品很值得看
  •   给公司买的,质量不错
  •   适合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去看的一本好书
  •   对民族未来的担忧就是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缺什么。
  •   很不错的一本书说出了中国现状。
  •   工作需要,单位买了几本,还能看吧
  •   汪先生的书,关注
  •   很好的一本书,,,切合实际
  •   之前看过细节,又出了新书,支持一下喽
  •   汪老师推荐!很好的书
  •   工业精神,看了书里怎么讲吧
  •   看了,挺不错的,学到了很多东西与道理
  •   我是搞宏观经济研究的,感觉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   不同的书,不同的理解方式,相互学习吧
  •   同上,还不好说,看完再评
  •   看标题还不错,读内容华而不实
  •   书渣,内容不充实。。。
  •   中国的确缺乏工业化精神,但这却不是作者所言的那些意识,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工业系统,我以为作者自己其实也没有搞清楚是咋回事。
  •   内容再丰富一些,事例再经典一些,感觉像高中生的论证文。
  •   很好的一本书,其中反映的很多问题在我工作的企业也存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