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作者:[美] 乔伊斯·柯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  页数:268  译者:刘北城,薛绚  
Tag标签:无  

前言

中译本前言这是一部史学家写的著作,但是可以断言,对它感兴趣的读者范围肯定会超出史学领域。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文笔无疑是它的一大优点,但更引人入胜的是它广阔的视野和新鲜的论述角度。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美国史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它不是像我们司空见惯的那种罗列史学家和史学流派的教科书式的史学史,而是把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社会变迁结合起来。因此,在这部不太厚的书中,包含着美国史学史、美国(乃至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史和美国社会政治史的众多侧面,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正如本书中所说的,讲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总是从结尾开始。那么,《历史的真相》这部著作之所以吸引人,也是因为它是从结尾开始,即它是从今天西方思想界面临的一个基本困惑开始,这就是“现代性危机”。所谓现代性,按照本书的解释,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时间概念。现代性概念里面包含着一系列的概念,其中包括现代的科学和真理的概念。作为一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著作,这本书所关注的问题是,历史学与真理是什么关系?历史学是否能做到客观,从而反映真实的过去?人们常说,历史学是一门求真的科学。把历史学与“真理”和“科学”联系在一起,这种说法本身其实是近代西方产生的一种话语。首先,历史与文学艺术分家,被确定为一种求真的知识,是19世纪的事。其次,按照近代自然科学的模式,把历史学建构成一门科学,也是19世纪的事。这两件事是合二为一的,因为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是以牛顿科学为代表)的“客观中立性”以及由此派生的“科学性”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做是真理的保证。从那以后,历史学的科学性一直是以自然科学的科学性为依托,以同样按照自然科学模式建构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来加固的。从那以后,尽管历史学的“科学性”不断地受到质疑,但是直到20世纪中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更广义地看,由于科学性乃是现代性的一个标志,历史学追求科学性不过是整个现代化大潮中的一个表征。 20世纪中期,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现代性以及现代科学进行了解构。不仅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中立性”神话被打碎了,而且自然科学的“客观中立性”也变得可疑。新的研究证明,牛顿在创立经典力学和达尔文在创立生物进化论时,不仅没有哪怕暂时地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相反,他们的意识形态就是其“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建构因素。科学性的本原一旦受到质疑,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历史学就陷入真正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的主将福柯甚至声称,自己撰写的历史著作也都是“虚构故事”。历史学与科学的联盟进而与真理的联系成了一个重大问题。面对这种来势汹涌的相对主义思潮,《历史的真相》的作者以自信的态度对历史学的价值作出肯定的回应。这部著作涉及许多东西,读者会各取所需。这里简单地谈几点想法。首先,《历史的真相》针对相对主义思潮所作出的回应不是出自传统史学研究者的立场。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二战”后在美国教育膨胀时期进入学术殿堂的,都是女性,都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激进政治时期,都接受了各种新潮思想的影响。她们在书中毫不掩饰这种经历。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意味着,她们不想以超越的“客观中立”的立场自居。因此,不难理解,她们会对现代人对史学的批评和多元文化主义给予正面的评价。其次,《历史的真相》一书对科学主义、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年鉴学派、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与美国史学的关系都作了分析性的论述。正是由于经历了六七十年代激进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洗礼,三位作者不是把美国史学及历史哲学的替嬗看做是“理性的进步”,而是注重分析社会环境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史学变迁背后的权力关系变化和哲学—社会思潮变化。更准确地说,权力关系和社会文化思潮不单纯是史学的背景,史学的演变与纷争乃是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思潮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三位作者的结论并不是放弃史学的求真功能。她们提出用务实的实在论重建历史学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以求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条件下伸张历史学的求真价值。本书的结论涉及现代知识论的根本性问题,即不可能完全中立的知识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务实的实在论颇带有美国实用主义传统的味道,不过作者强调了历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强调了研究者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这既肯定了史学研究的实证基础,也确认了史学研究的无限开拓前景。本书提出的问题及其思考会对我国的读者有所启发。刘北成 1997年12月15日最后,需要对本书的翻译作一交代。最初的中译本是台湾出版的薛绚的译本。应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要求,我对薛译本做了修订和补译。这次世纪文景再版又经过了全面修订。当然,若有疏漏舛误之处,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刘北成2011年5月26日绪论美国上过大学的人,比以往任何时期其他国家上过大学的人都多。因此美国人应该而且也确实知道很多东西。可是,几乎人人对自己知识的价值和真实性都不大有把握。在历史知识方面尤其是如此。以前美国人曾经接受了一套单一的国史叙事,视之为自己承受的一部分遗产。如今,族裔文化、种族、性别方面经验的多样性越来越受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这种美国成就的叙事可能只是掩饰少数精英权力真相的沾沾自喜之辞。历史的科学基础与文化基础开始受到质疑的时候,历史本身也就从这两个根基开始动摇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增加了四倍以上,从1947年的 233.8万人,增至1988年的1304.3万人。尤其明显的是,女性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从29%增至54%。到了1988年,大专学生总人数的19%是有色人种。新一代的学生中有许多人——特别是以往被排除于美国较高文化生活阶层之外的族群的学生——对于知识界普遍承认的美国历史论断不以为然,对科学推论出来的、自   世纪就占尽优势的客观知识模式,也并不肃然起敬。原来只是一小撮哲学家特有的怀疑态度,现在已经广泛流传,迫使教师们对于自己传授的知识道统也开始反省。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就要出现大裂隙了。我们三人是美国高等教育空前扩张的产物。与另一些人一样,我们当初是以外来者的身份走入学院生涯。我们一直感受颇深的是,往往有人以主张客观性为由,排斥我们充分参与国家公务。类似的遭遇,其他女性、劳动阶级、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我们也特别理解,对于受排斥的人来说,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提供了纠正不公平待遇所必需的探究问题方式。等到我们这一代学生长成,并担任大学教职,人们对于以前所确定的事实抱有的那份信心,几乎已消失殆尽。大家不再认为任何形态的知识——包括历史知识——均可套用科学的探索方法,也不再相信,科学技术的进步肯定都是好事,而且多多益善。价值中立的科学曾经言之成理,而且提供了不断进步的希望。如今,在有思想的人们眼中,却似乎不可能有无须争议而又启迪人心的美国史实,也不可能有只有益而无害的科学进展。高等教育对我们(女性、少数族群、劳工阶级)开放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以往受教育者曾经赖以巩固信念的哲学根基。只要在当今美国大学教过课,而且被学生以礼貌的言语或态度告知“老师,这是你的看法!”就会晓得,怀疑一切,从美国历史的蕴义到科学的价值,乃是时下的通例。即使学生们没把这个意思表明,但现在已有一派新的哲学家了。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都与你当时的立场相关,你当时相信的事就变成真理。因此,凡事都要看你的社会活动空间让你处在哪一个“阵营”。本书将针对当前认为价值观与真理探求是不确定的说法展开论述,并讨论在民主式教育条件下关于客观知识、文化多样化、政治必要性等方面现存的争议。讨论以历史学的事业为重心,特别要探询,人们能从过去(历史)获取什么东西来帮助解释现在?我们的中心论点是:对于科学、历史和政治等领域的种种真理的怀疑态度与相对主义,乃是美国社会持续民主化的后果。高等教育几乎向所有前来叩门的人开启;美国历史按多种不同文化视角重写;科学作为一切真理的源头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这些是相互关联的现象。它们差不多同时发生,并非偶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数十年间,科学、科学化的历史、为民族主义服务的历史,这些旧式的知识绝对主义都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几乎像是一份中期报告——是战后这一代建构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同群体的记录、以群体或性别认同为着眼点写的历史。以前由英雄、天才、政治家——都是秩序与既有现状的表征——稳稳主宰的美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现在挤入了妇女、少数民族、劳工。战后这一代已经质疑被所有的思想家认可为合理的固定范畴,也让以前假定是恰合人性的社会行为不再显得理所当然。身为这一代的成员,我们总不免要问,而且是愤愤地问:谁的历史?谁的科学?那些想法和故事服务于谁的利益?诸如“人们(men)是……”、“科学当然认为……”、“我们都知道……”这些以表达普遍共同意见自居的语句,都要遭到挑战。有些批评者惊呼,教育民主化的冲击使西方文明濒临死亡,我们却认可这种民主化所启发的顿悟与观念修正。在本书里,我们支持一种健康的怀疑主义,对于那些已奠定从多元文化方位探讨人类历史的基础的研究工作,要给予喝彩。但是,对于伴随当代相对主义的愤世态度与虚无主义,我们则予以屏弃。我们寻求一种能够更加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历史眼光和现代知识立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我们必须面对关于国家历史、科学严正性的争议以及人类对过去的认知能否做到真实而客观这一问题。于是,许多问题浮现了。美国人需要历史知识吗?如果需要,要谁的历史?目的何在?历史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看,历史必定是宣传吗?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前都是受过教育者觉得显而易见的,如今却不然了。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很明白的——历史一向不是像今天这么具有争议性的科目。在前共产主义世界,奋起的民众推倒了列宁及其他威信扫地的国家英雄的雕像,历史教授与教科书被指为彻底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污染而被一并抛弃。高压政府(不论左右)一旦失掉政权,民众就迫不及待要找出这政府曾经胡作非为的历史证据,借以支持自己重建国家的意愿。由于历史和历史证据对于人们的认同感有关键性意义,证据本身时常会变成争斗的焦点。某些团体极力否认当年希特勒的“最后解决”确有其事,就是一个实例。“历史复查学会”(The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view)在美国各大学报刊和专业团体组织刊登广告,要求进行研究,以反驳纳粹曾对欧陆占领区内犹太人有计划地灭种屠杀的事实。这个组织背后的人把他们的论点公之于众——姑且不论是多么奇特的论点,用的手段是:使用含有客观意味的机构名称(“某某学会”听起来自然比“新纳粹、反犹太人宣传组织”之类显得中立),并且巧妙地利用了保障言论自由的法律。谎言一旦以印刷品重复发表,或是在广播中多次出现,就会渐渐变得好像是真正值得辩论的问题。有关历史研究的目的及责任的一般问题中,上述例子是一个极端。在美国,近来历史方面的争议集中于学校教科书。批评者细读各级学校使用的历史课本后,认为它们充斥着欧洲中心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同性恋歧视。据他们说,这些教科书颂扬死去的白种欧裔男性的成就,却不表彰妇女、少数民族、同性恋者,以及其他受压迫排挤者的贡献。它们强化了种族与性方面最坏的偏见,而不是在帮助青少年超越这些偏见。现在已经聘用了一些新的作者,要从被认为更符合多样化社会价值观的视角重新撰写历史。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支持者被指责为霸道的宣传家,说他们在乎的是有政治动机的解释路线,而不重视事实真相。他们被说成是,故意夸大少数族群的贡献,牺牲了公正立场与国家认同应有的常识,只为了要使少数族群自我感觉良好。政府机关委员会、专业团体讨论会、官员们发表了各种报告,结果使民众困惑、恼怒、狐疑。历史究竟是应该用来激发族裔文化自豪自信,还是应该传授有关往昔的客观事实?历史必须一再重写以消除种族与性别的成见,还是应该超越当今混乱的政治社会议论之上?传授一贯的国家历史是民主政治必须的吗?抨击传统的历史是否也是一种新的居心叵测的野蛮势力叩击大门的表象,是否在贬抑知识、否定探求真理的可能性?还记得历史课的成年人(记得那一大堆年代、事件、人名,但不曾讨论过族裔认同、国家认同问题),见到这场因历史研究引起的骚乱,也许会觉得奇怪。当代相对主义的两难困境把历史学拖入了厮打冲突。每个群体、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真理版本吗?不同的历史叙述都同样值得肯定吗?如果事实真理是依作者的立场而定,历史学者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作者们——要说明一下我们的看法。怀疑主义(skepticism)既是一种求知方式,也是一种哲学立场。自古希腊时代起,对于宣称的真理表示某种怀疑就一直是追求真理时所不可或缺的态度。怀疑的态度可以助长求知,也鼓励人保持开放的心境,相信自己也可能有错。但全盘的怀疑却是成事不足,因为它使人迟迟不敢判断、下结论。

内容概要

1960年代以来,美国历史学遭遇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历史学的求真功能受到质疑。
历史究竟是应该用来激发族裔文化自豪、自信还是应该传授有关往昔的客观事实?历史必须一再重写以消除种族与性别的成见,还是应该超越当今混乱的政治社会议论之上?传授一贯的国家历史是民主政治必须的吗?
面对一连串问题,这本由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享特、玛格丽特·
雅各布所著的《历史的真相》通过对“历史真相”问题的重新思考,正面回应了这些危机。作者考察的并不仅是美国史学史,“而是把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社会变迁结合起来”,既肯定了历史学的求真功能,又没有否定一部国家历史的必要。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构建了历史学的根基,并提出了重建多元文化的美国史的具体设想。
《历史的真相》在当代国际史学理论界享有盛誉,曾被广泛用作历史学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

作者简介

乔伊斯·阿普尔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有《历史想像中的自由主义与共和政治:1790年代的杰弗逊式看法》、《17世纪英国的经济思想与意识形态》。曾于1991—1992年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林恩·亨特,美国宾州大学安柏格历史讲座教授,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著有《法国大革命的家族传奇》、《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曾主编《新文化史》以及《色情之发明:诲淫与现代性之起源,1500—1800年》。
玛格丽特·雅各布,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的历史学教授。著有《启蒙时代的生活:18世纪欧洲的共济会与政治》、《激进的启蒙运动:泛神论者、共济会员与共和党人》、《牛顿主义者与英国革命,1689—1720年》、《科学革命的文化意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前言
绪论
第一部分 知识的绝对主义
第一章 英雄主义的科学范型
科学中立的起源
科学变成进步与强权的保障
启蒙运动的文化斗争
新教的科学与美国大学
第二章 科学化的历史学与现代性理念
掌握时间·创造现代性
掌握事实
西方的帝国主义的科学化历史学
第三章 历史造就一个国族
民族认同的问题
历史与民族认同
天赋人权的意识形态
特纳的边疆理论
资本主义·宪法·美国历史
第二部分 绝对主义下台
第四章 美国史学的角逐
进步主义史学家修订美国史
佩里·米勒——还清教徒一个公道
社会史学家改造历史研究
社会史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关系
第五章 发现科学的“泥足”
库恩的特洛伊木马
英雄主义科学的哲学盔甲
年代的这一代
重新评估英雄人物:牛顿和达尔文
真理与社会史研究的后果
相对主义回潮
不用英雄助威的真理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的危机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谱系
文化史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家
叙事上的问题
第三部分 新的学术理想国
第七章 真实与客观
相对主义对于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抨击
务实的实在论
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的关联
客观性新论
认知过程的心理力学
叙事与语言
文本的文本性
第八章 历史学的未来
冷战后的史学与科学
实用主义·务实的理性·公共领域
多元文化主义的前途
结构在过去的无形力量
总结

后记

总结历史学之产生,是因为人类想认识自己,因为人类始终在关注生存的性质。人类明知这份好奇心是极为主观的,却已学会将它归向外因,把问题指向民主政治发展、现代性之优势等抽象理念。但是在这些探索的背后,源源不断的动力乃是出自想要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强烈渴望。人都出生在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会对他问的最基本的人生问题提供答案。几乎没有什么人能摆脱最初的思想灌输组织的影响。所以,族裔中心主义是人人皆有的。但是在美国这样的多元民主国家,族裔中心主义却造成难题。重写一部历史以符合族群自尊,这本是人情之常,不能说它是一种阴谋。想要把持国家历史的欲望,虽然绝不能算动机中立,毕竟也不是十恶不赦。专业历史学家都亲身感受到一种诱惑:为了达到颂扬的目的或教化人心,不免想牺牲一些真确性。人人都是记述自己一生经历的历史学家,不难体会这种心情,谁不想把自己的过去讲出一番有益的道理来呢?就算全然没有存心要把历史歪曲,也不容易把它讲得正确无误。这里还有一个视角问题,一旦看到了事情的后果,推断前因的时候,几乎不可能不把后见之明一并投射进去。假使从心理层面看,也不能一口咬定过往时代的人对未来是全然无知的。同理,人回想自己过去的行为时,有些其实应该归咎于欠缺先见之明,却被斥为愚蠢。歪曲历史或胡乱拼凑尚可从人性来解释,但隐瞒资料的代价却是极大的。俗话说:你不知道的事不会伤害到你。这根本是胡说八道,因为事实恰恰相反,你不知道的事正是为害最甚的事,它剥夺了你面对事实的机会。这是通过减少信息来限制人们的选择。为了美国的健康,也许需要仔细筛选集体记忆。但是,按照民主信条,也是美国信条,就不能作如是想了。民主主张的是个人的自由权,不管有无违背政治团结的目标,这无疑也包含探索的自由。为维护国家的形象,应促使人民忘掉不合乎美国正义形象的经验,这种实用逻辑对美国人有加倍的反讽意义,因为美国的正义形象是重理想甚于功利的。在不受“禁止入内”标志阻挠的情况下探索美国的完整历史记录,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可以很容易地从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引申出来,而这些正是美国建立道德国格的根本。支持这种自由说的是崇尚真理与维护知识传统的立场,如今却遇上两股攻击力量。其一是出自社会结构论,强调社会结构对于有权追求真实的个人具有限制性影响。另一个攻击力来自怀疑主义,对于自由求知者所表达的事实可靠与否提出质疑。面对这两个挑战,我们召唤出历史来迎战,特别是有关客观性概念的历史。我们不把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其他唯我论的思想排除在讨论之外,而是投入我们的学识,探求这些批判者同关于知识的长久对话间的关系。这种对话从17世纪时开始,以后几世纪又在现代科学的标题下不断扩展,到今天则沦为各种嘈杂的谈话。我们探求真实一直是以一个概念为依据,即:人是有求知欲的动物,并受此驱使而想要把自己信以为真的事记录下来。于是历史发挥了功用,因为历史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工具,有助于摆脱权威干扰、陈旧信条、悲观言论。历史分析也教导我们,社会中的成员建立起限制人们行为的结构,然后又建立思想体系来驳斥那些结构。历史分析也提示我们,所有的知识体系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因为其意谓明显不容忽视。本书提供了一些有助于打破迷思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认为,这些事实表明,在多元文化的民主国家里,异议受到保护,积极活跃的大众有能力在社会与个人、知识与激情、澄明与混乱、希望和疑虑之间进行明智的协调。毕竟,说实话讲真相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编辑推荐

《历史的真相》:历史有客观的真相吗?历史书到底可不可信?本书是美国史学理论经典著作,通过对“历史真相”问题的重新思考,正面回应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回答如何书写美国历史。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倾心修订,经典教科书,最权威的中文译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的真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7年前我导师推荐的书目,今天才有时间拜读,耳目一新!历史是可以认知的,历史学不应服务于政治派别,科学也未必是绝对的真理。
  •   买此书是用来补课的。实在说我是个怀疑论者和相对主义者,但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我很怀疑后人能否利用书面文献(档案、当时人的记录等)来还原历史的真相,就像我们现在面对现实和当代人类生活,无法给出全景式的描绘和正确解释一样。但历史总是活在文字中,后人只能根据文献去解释历史的演变,尽管不了避免的沾染了解释者的时代气息和个人经历,否则它就只能是一团迷雾或者什么都不是。但愿此书能改变我的历史观念。
  •   关于历史有没有一个所谓绝对客观的真相,这是一个令人厌倦但又老生常谈的话题。实际上,历史的真相,就在史家的述说之中,其中最为要紧的就是史家的叙述框架。因此,本书书名,最为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述说历史的真相》。现在的中译本书名,未能传神。当然,无论拥有何种述说框架,所有的史料必须是真真切切的。而且,比较好的述说框架,有能力让各种不同来源的史料找到自己应有的定位。因此,如何述说,还是有好歹之分的。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是拓宽视野,从而让我们的历史述说更加丰富而富有深远的意涵
  •   好书,有助于思考历史的真相(史书本身就是失真之作,只是尽量接近真相罢了)
  •   凡是关心历史的人,喜欢读历史的童鞋和盆友,建议都要好好读一读.
  •   感受一下 历史的真实
  •   一直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可是没那么深的学养,总有言不及义的感觉。原来人家已经分析的很到位了,我们学习跟上,跟自己的想法结合就好,省事多了。
  •   很有内涵的书籍,不错
  •   这本书虽然是很薄的,但是内容绝对是经典!
  •   对于我个人,收获颇丰。
  •   丹青在心。
  •   质量不错,值得一买。内容丰富。
  •   书的质量比较好。不过,这本书,要有一点基础才能看到里面真正讲什么
  •   钻研
  •   历史的真相不是想说就能说清楚的
  •   看到刘北成三个字我就决定买了,大家呀,译的东西肯定没问题。看过他译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译文流畅。这本书也很有阅读价值,关于何为真实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了,看看这本书对现实思考很有启发的,推荐
  •   有许多不一样的见解,值得一看
  •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史学概论课必读书
  •   不浪费时间的书 推荐看看
  •   书还好,但有点难,不适合初学者,比较适合做教育用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