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疑

出版时间:2007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奎松  页数:3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为杨奎松教授近年来所撰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的一个结集,涉及近代政治、军事、外交乃至重要历史的研究著作10余种。书中既有对这些著作学术成就、学术特色的中肯评价,也有对其中偏颇、阙失、不足的指正,并多有独到的见解。读来有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它绝非是“死读书”或“读死书”。读书方法,因人而异。而对于学者来说,“开卷有疑”,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责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作者简介

杨奎松(青石),1953年10月生于北京。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家教授。已出版专著多种并发表论文百余篇,已出版专著包括《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合著),《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对外关系》(合著),《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孙中山爱国不爱国?——兼评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与俞辛《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日本学者的贡献与局限——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北伐战争史研究中的些许遗憾——简评《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张学良忏悔了吗?——对《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文本考察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大陆抗战史著述亟待深入之一例莫斯科与延安关系的另一种记录——读《季米特洛夫日记》与《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研究历史人物不能忽视历史背景——对《周恩来传(1898-1949)》若干史实的辩正“纪实”也应严谨些——读《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大历史,小道德——黄仁宇《黄河青山》一书读后国民党代表谁?——由胡绳生前对国民党的评价所想到的台湾中共通史研究第一印象谈——评《中国共产党70年》从政治宣传走向学术研究中的曲折——50年来中共历史叙述的演变及其问题资本主义化,还是现代化?——读胡绳遗稿札记战史研究的学术化尝试与欠缺——评《抗美援朝战争史》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读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1946-1948年中共中央土改政策变动的历史考察——有关中共土改史的一个争论问题附录

章节摘录

null杨奎松       古语云:“开卷有益”。此话听了几十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古人又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孟老夫子当年对此还有过一番解释,说是我们对孔老先生整理过的经典尚且不可尽信,又何况其他呢?可惜自孔孟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多半早忘了孟子的这一教诲,不仅死读书,而且每每将前人的言论语录集为经典,自己天天读不说,还要求后代顶礼膜拜,一生奉读,以从中体味其微言大义,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后,读经的时代可以说是寿终正寝了。但是,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出版物特别是网络信息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汹涌澎湃,读书在中国竟然越来越变成一种奢侈。在这种情况下,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地读书,对于多数还想读书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了。而因为相对于铺天盖地般的信息洪水,每个人读书的范围都只能变得十分狭窄有限,人们自然也就少了通过大量阅读来比较鉴别的种种可能。   再受到先入为主和主观情感因素等先验经验的左右,“死读书”、“读死书”、“以为上了(某些)书的就是对的”等好似早已过时的现象,重又死灰复燃。以至于读书人中间分化对立、各执一端、不相调和乃至于相互攻讦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当今许多读书人所面临的一大困惑了。   围绕着刚刚过去,在各场合中反复咀嚼议论于国人中间的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或外交的历史,自然就更加容易被读者自身先验的经验所牵制了。上面所说读书人分化对立、各执一端的情况,有相当部分就发生在喜欢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读者之中。说起来,这里既有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各种观念的刺激;也有因为民族、党派、地域、阶层及其家庭在历史或现实中的感受不同,所带来的立场情感上的差距与隔阂的作用;更有每一个关心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读者,想当然地把自己看成半个历史当事人的某种自以为是。   既然上帝造出的人每个都互不相同,人们相互间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会有歧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用不着大惊小怪。只是,每一个受过历史学训练的研究者,总不免希望自己的客观研究,也能够被客观的读者客观地去看待和了解,从而提供给读者多一种认识和思考历史的角度与渠道,不至于仅仅因为读者的主观好恶,或被捧到九天之上,或被抛于九地之下,或者干脆因为自己对某些历史“生而知之”,就认定了凡是近现代历史研究,都只是故弄玄虚,根本就无所谓客观,故不读也罢。   毫无疑问,人之所以为人,都有七情六欲,说历史学家可以做到绝对客观,在研究历史时能够做到不夹杂有个人情感立场与价值观,肯定是一派胡言。但是,把历史看成是胡适笔下那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认定每个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都只是服从于其个人好恶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也断断乎不能成立。不管实际上研究历史之人能够做到几成,至少,学问本身对研究者态度客观与否这一点,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任何太过明显地带有情感立场倾向的历史著作,至少在学术领域内,都是难以得到多数历史学研究者的认同的,也是注定不会有太长的生命力的。   当然,话虽如此,要想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仍旧是困难重重。想当年参观韩国的历史博物馆和战争纪念馆,不期然发现那里所讲的朝鲜半岛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讲述朝鲜民族对中国和日本的抗争史。影响所及,韩国民众理所当然地认为古代高句丽,乃至于渤海国,就是古代朝鲜的一部分。结果,2003年6月24日中国《光明日报》刊登的一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牵头的“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集体撰写的文章,因为一改过去承认古代高句丽属朝鲜历史一部分的观点,认定其应为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在韩国学术界、舆论界乃至于部分民众中间,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中韩两国关系也几乎受到了影响。进一步联系到前中国国家科委主任提议,同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其立项与结项工作在国际学术界所引起的广泛质疑,均不难看出,中国的历史研究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何等尴尬的境地。   古代史尚且如此,近现代史更不必论。   上个世纪30年代,蒋廷黻一本《中国近代史》,得到了多少中国人的喝彩,蒋也因此声名远播、官运亨通。不过60年后,茅海建一本《天朝的崩溃》,却被人狠狠地砸了顿板砖,差点儿弄得连教授都当不成。两人所讲的观点其实十分相近,只不过一个提纲挈领,广而论之;一个解剖麻雀,具体说明。其间的差别,说起来不过是因为时代不同,读者心态各异,以至于两人的境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罢了。   同样的情况,研究抗战史的学者大都了解,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之前的研究相对较为学术,学者的研究也多就事论事,很少与现实政治扯上关系。之后的情况则大异,越来越多的学者参加到声讨谴责日本战争罪行和批判日本当局顽固态度的政治斗争的行列中去了,以往客观冷静的学术研讨反而不大看得见了。说起来,日本当局在战争责任认识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其实长期以来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大陆学者态度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乃至于国防外交环境与形势的变化使然。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都包涵着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人们在看事物时,只有保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才容易做到客观公正。中国人研究中国史,再加上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仅空间距离拉不开,时间距离也拉不开,要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时间上越近,政治上的制肘和顾忌越多。不仅许多档案看不到,就是看到了,也很难无所顾忌地按照历史本来的面貌直言不讳。凡此种种,都使得今天我们中国人自己写自己的历史著作、历史读物,尤其是写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和读物,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读者多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多问一些为什么,而不宜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取“拿来主义”,以至于更加深了我们主观武断的倾向,被太多的“清癯”们误引到非历史的道路上去了。   清癯,想来也是深以中华民族为自豪的一位作家(如果不是历史学家的话!)。他曾写过一篇叫《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短文,大谈成吉思汗征战欧俄之经过,称之为“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其说辞颇有点像今天各种电视剧中对“我大清”皇帝康熙、乾隆乃至于雍正之辈战功的颂扬。只不过,在他看来,中国的元朝还要更胜清朝一筹,因为“元时之兵锋,不仅足以扼欧亚之吭,而有席卷包举之气象,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勇气者,固自有在。”   对此,鲁迅却评论称:“这只有这作者‘清癯’先生是蒙古人,倒还说得过去。否则,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鲁迅说:“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即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即俄罗斯——引者),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下面这段话,也是鲁迅讲的:“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   很奇怪的是,鲁迅上面的话,就好像是写在今天一样。   这即是本书题名“开卷有疑”的一个初衷,也是笔者读书时一向坚持的态度。   只不过,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涉及的读书范围,仅限于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旁及外交和军事史的个别方面或片断历史,而且所评之书多半还是当前史书中的佼佼者。因此,就本书所提及的问题而言,还远不足以让读者充分了解在比较和疑问中感受读书乐趣与意义的重要。但是,只要能够在带着问题读书方面提供给读者一些帮助,哪怕只能起到很少的一点作用,在笔者就已经是很大的一种满足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杨奎松难题”——读《开卷有疑》一册以近现代政治、军事、外交乃至思想为主题的读书札记,让人读出惊喜来,不易。札记16篇,除考察中共46-48年土改政策一篇外,13篇独立书评,2篇综述性书评。除个别篇章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大多出自最近10年,又以近5年居多。文章集起名“开卷有疑”,十分地恰当。写书评,时下潮流是讲“友谊”,“有疑”不易,杨著可贵,此为第一项。杨“开卷有疑”,是有史观背景的,简明有力,便是“拿出证据”,或曰“让史实说话”,因其简明,往往难以做到,做到几分,便有几分力。以我涉猎史书为限,10分满,我给杨打9分。杨著可贵,此为第二项。拿出证据,就价值中立、超然物外?杨著,非也。杨自己也说,不可能,只是力求做到不预设褒贬好恶,带着情绪说人论事。当证据说话时,结论便如秋天落叶,布满小径,有心人拣起,里外横竖,凭的是各自的眼光。就此一点,杨著可称出神入化,其可贵为三了。可我认为,杨著真正的贡献,还不是以上三者。以上三者,努努力,或许还可做到。难则难在,史家于历史隧道的幽微处,走钢丝,发洞见,提出不易断下结论之两难问题。若非长期浸淫、往来穿梭于某题,很难想像得此功夫。作为史家的杨奎松先生,其著述高妙,妙不可言之处,正是提出了不止一个“杨奎松难题”。限于篇幅,仅举一例。开篇讲“孙中山爱不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杨奎松难题”。说孙中山不爱国,多数人不会同意,可说他爱国,为什么又主动与日本人签订堪与袁世凯“21条”相比的“卖国”条约?孙文是革命者,袁氏为当国者。说当国者比革命者还“卖国”,可能事实与逻辑都难支持。同样的“卖国”条约,为什么袁氏签了就是卖国,而孙文签了,就是爱国?这一层就特别难解。杨是倾向得出孙不卖国结论的。作为革命者,为取得政权,特别是要“打倒”一个政权建立另一个政权的时候,那个政权所代表的国还是革命者要爱的国么?如果是,那为取得外邦支持的所有行为,不是卖国是什么?如果不是,那用于交换外邦支持的国土、权益等等,最后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父祖之土地、父祖之家当?但以此得出结论革命者往往是卖国者,事实与逻辑亦不会支持吧。杨的办法是,试图回到当时的情境,甚至回到人物的内心、由心而发的言论、由言论而形成的政策主张、以及政策主张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这一层就更难了。“杨奎松难题”不独此一项。遵照杨奎松“开卷有疑”精神,我亦发现杨著“有疑”之处,仅举一例。在“从政治宣传走向学术研究中的曲折”一文中,杨谈到胡乔木1951上半年“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新闻出版署署长”,经查,当时有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没有新闻出版署,前者于1951年12月7日撤销,部分管理职能划归出版总署,后者1954年11月16日撤销,业务划给了文化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开卷有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1条)

 
 

  •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和读物,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读者多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多问一些为什么。本书作者具有超越体制的眼光和胸怀,重视史料的甄别和新史料的采用,不流于琐碎的材料考证,视野开阔,注重借鉴境外学人的研究成果,对一些已成“定论”的观点提出怀疑,在行文中处处表现做到持论公允,超越环境看待历史,尽可能求真见疑,客观地分析,这不仅是史学工作者应秉持的态度,也应对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有所启迪。读来有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这便是我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
  •   古语云:“开卷有益”。此话听了几十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古人又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孟老夫子当年对此还有过一番解释,说是我们对孔老先生整理过的经典尚且不可尽信,又何况其他呢?可惜自孔孟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多半早忘了孟子的这一教诲,不仅死读书,而且每每将前人的言论语录集为经典,自己天天读不说,还要求后代顶礼膜拜,一生奉读,以从中体味其微言大义,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武器。
  •   开卷有益,开卷有疑,解读现代史的众多谜团!
  •   中国许多真实的史实有待如“开卷有疑”等类书籍来揭示。看既往官方的历史书籍感慨万千,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   这是我阅读的杨奎松先生的第三本书(已经阅读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该书一如既往的保持者杨先生的写作风格——严谨。读罢,增长了许多知识。杨先生不仅读“疑”,更重要的解“疑”。值得推荐。
  •   这是杨奎松老师的一本读书笔记,或者说是书评。我买这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想了解杨老师对这些书以及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二是想看看如何学写读书笔记。自大学时代以来,我也读了不少书,但一直不怎么会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我希望通过阅读杨老师的书能提升我的思考阅读能力。拿到书后,我看了几篇,我不得不佩服杨老师的见识。
  •   如果单篇来看,不过是发表于所谓主流杂志的一些关于近现代史的读书札记。如果每个事件来看,短短的篇幅岂能写尽纳那或污淖或厚重或粉饰惊天秘密?杨奎松是一个看上去体制内的人,他也借体制的优势,长了一个已经稀缺的学术的脑子,并有足够的勇气,小心翼翼地爬梳和厘清部分真相。记住,我说的是部分真相,这已经足够了。这本集子的意义还在于,也许我们是没有机会去看杨奎松发表的那些杂志的,就算看到也只会当时会心一震而已。但集合在一起,效应就特别震动和强烈,我甚至臆度:先以不着痕迹的散见来面世,然后才是集子的真正力度。有空再看看。
  •   《开卷有疑》,开卷有益。
  •   近来读了一些专家的史书,高华、杨奎松、杨天石、沈志华等等几位老先生的大作的确有分量!没有扎实的功底、过人的天赋、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是断不会有此等著作问世的。
    近年来一大批历史学家眼光独到、独辟蹊径地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读这些历史著作,就像三伏天里喝了一杯冰冻“健力宝”那样过瘾:昏昏然的大脑一下子清醒过来——整个身体都充买了活力!但光喝“健力宝”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一种饮料!——简言之,历史只能作为“整体阅读”的一部分,更不能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了解事实真相”!
    还有一点,尽管这些历史学家天赋禀异,付出的艰辛努力数倍与常人;但一则谁都不可能正身处于当日政治家的真正四面压力的环境中,二则他们只是对某一侧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即便是杨奎松的一些宏大题材著作)。所以,谁都不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读史书真正价值在于:使自己具备一颗智慧的头脑、一双高远的目光 !
    感谢这些可尊敬的历史学家们!
    怀念高华教授!
  •   独立思想和精神是学者的必备要素,大袋假设,小心求证是其过程,于细微处见精神,读史有疑是个好习惯
  •   在我看了,杨奎松老师的著作,在同类中共党史、国民党史学者中,是水平最高的。这种高,一方面体现在考证翔实,非常精密;另一面,相对于有些以考证见长,而观点未脱传统窠臼的党史作者,杨老师的观点很具理论涵养。在许多不能明说的事情上,杨老师已经用细节、用行文,点透了。此书同样如此,其中的文章告诉了人们大量历史细节,这是我之前所不甚了了的,一看之下,才知道“原来如此”。以最后一篇“土改”为例,点出了思想资源和政策基础是毛,但直接负责人为刘少奇。联想到刘以后在反右、四清中的表现,大可让那些“贬毛褒刘”者清醒清醒——极权制度不是一个“魔王”建立的,而是一整套人马和运作方式。并且,土改中的群众运动、冲击基层干部等手法,亦为文革之前奏。文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当然,好话很多人说过了,我再批评几句,仍以土改这篇文章为例。杨老师批评了陈永发、罗平汉的观点,即认为土改是“预谋”产物,是为了动员、组织群众以进行战争。杨老师的批评是对的,而且给出了实证,土改不能仅仅说成“预谋”。不过,土改动员组织了群众,增强了某政治组织操纵农民的效率,却是客观效果。当事人尽管事先没预谋,但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好处,他们一定注意到感受到。有了这种效果,也就会继续推动。因而,之前可能没预谋,但之后又是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自觉推动的。综观毛、刘在土改批示中的语言,时时刻刻强调战争动员,即可其先天地将D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从而一切以本D利益为出发点。
  •   这本书很不错 杨奎松先生用独特的眼光分析了中国现代史 值得我们阅读
  •   不愧是杨教授,也不枉有疑一把!
  •   杨先生写的东西还是值得一看,他不主观臆断,而是在忠实历史的基础上给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评判,比起一些所谓的“中国现代史家”评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要真实和实际的多,历史不是用唱赞歌写出来的。
  •   虽不成系统,但却极有启发,喜欢历史这么多年,通过杨奎松这种研究作风,给自己今后学习历史带入一个新的思路,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思考。而且作者思维极慎密,看他写的东西有一种流畅的感觉。建议喜欢历史的TX有必要看看这本书,给自己换换脑子。
  •   在俺看来,杨奎松比沈志华更加谨慎,所以,他在本世纪出版的几本专著,俺都买了。很简单。
  •   杨奎松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资料扎实,立论平时,值得一读
  •   非常喜欢杨教授的书,开卷有益
  •   杨奎松作品——值得一读
  •   杨奎松的这本书不仅是评论别人的研究成果。他还加入了许多个人思考和研究结果。而且这些思考和研究结果都是有根有据。从无道听途说之处。研究很扎实。
  •   了解更多的史实,学会用娱乐的态度看待从课本学的中国现代史历史,就像看新闻联播那样
  •   读书而存疑,是重新学习历史的必经之路,诸多疑问,可以引导进入历史研究的学堂。
  •   杨奎松先生是圈儿里的名人,其对评价很耐人寻味……
  •   杨奎松的书,不管什么书,都喜欢
  •   杨奎松的书我都买,是一本经典的书。
  •   杨奎松看历史的角度不一样,值得看看
  •   既然买来不是用来看的就不多说什么了,不过写读书笔记时翻了翻觉得还是不错的
  •   不愧是大家的读书笔记,除了说精彩,我想不到更好的词汇
  •   杨奎松的忠实粉丝,一如既往的给力
  •   杨奎松写的都买了,好,还是好!
  •   杨奎松都是大部头,这个看起来轻松点~~~~
  •   支持杨奎松先生。
  •   一黄二杨(黄仁宇、杨奎松、杨天石)的作品都有收藏价值。
  •   青石的作品,读来很是享受,谢谢
  •   虽然都是札记,但是从札记中能看到其原书的情况
  •   听说过此书,这次买来在国庆期间认真拜读,正如杨先生其它大作,非常不错! 翔实有据,言辞诚切,反复读来让人回味无尽,只是遗憾他书中提到的不少作品我等皆无法读到,憾之。
    希望能继续读到杨先生的新作,尤其是能结合档案的不断解放,能看到您的精彩的高见。
  •   作者不愧为现代史专家,治学非常认真.该书史料翔实,全面,让史实说话.
  •   很佩服作者的学识和胆略,很多论断都比较大胆,而且中肯,值得一读!
  •   作者以严谨的史学研究作风,向我们揭露了很多近代的历史真相。同时也说明我们的言论自由开放了很多啊。
  •   在现在这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作者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很值得年轻一代的学者学习!!!期待作者能挑选一些与老百姓更贴近的、更热点的课题进行研究,比如:抗战时期的主战场、文革时期的历史人物、唐山大地震等等。
  •   看杨先生的书,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   杨的史学功力确实非同一般,此书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拨云见雾也颇负一番勇气
  •   终于在促销活动中买到了自己超级喜欢的书。哈哈这些书,多数已经在网上阅读过了,向作为收藏,闲暇时间再看,很不错的历史著作。
  •   杨先生的文字很能让人知道什么是历史学的智慧。
    中国目前有这样的历史学家让人欣慰!
  •   了解历史的真相,学习研究的方法
  •   读这本书,感觉对我胃口。
  •   才读一点,感觉震撼
  •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不用我多说什么,你买来读一读就会同意我的意见。
  •   一本充满探索,务实精神的好书,值得一读!
  •   大学老师推荐的书,必然要买的,研究得很扎实
  •   作者史学研究功夫很深入、很具体,值得阅读本书,以便提高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   久仰此书大名,缺货很久,最近才买到手,觉得作者不愧为国内一流的史学家,在当前环境下能写出这样以史料为基础,客观中立的评论已属不易,期待作者更多的好书
  •   对于杨先生的书一直是非常青睐。他常常是娓娓道来,书中不乏精辟的观点。
  •   好书,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
  •   不一样的史料,不一样的解释,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历史的真相。我们所接触的太多的“历史”原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时间地点人物是真的,故事却并不是确实如此,和小说正好相反。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是虚构的,但所讲的事却往往是确确实实的。
  •   可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   是一本不错的书,可以推荐给朋友看看。
  •   感觉书的质量一般,内容还没看呢。
  •   这位大师的书都快收齐了!好书!
  •   书具有很高思想性。推荐阅读。
  •   研究生准备报考中共党史,相关的书都要看看
  •   没麻达,遇到一书杨的书买一本。
  •   书是正版的,质量还不错!
  •   杨先生的书总是百看不厌
  •   老是介绍我们的,比课本上的历史更有意思
  •   可以从另个侧面去看历史!
  •   读后对一些历史有了更加铺面,客观的认识。
  •   看到对历史的尊重和严肃求证
  •   近现代史研究者里,他是非常靠谱的一个,而且文笔也很好
  •   到位、准确、详细
  •   老师推荐的 很有思想深度
  •   帮朋友买的,很便宜。
  •   很好很客观 内容扎实
  •   RT质量还不错~
  •   呵呵。。。。。。。。
  •   此书颇显杨先生的文风和性格,洋洋洒洒,信手拈来
  •   慢慢看,好书!
  •   经以史为览
  •   必收~
  •   一直缺货,终于买到了,包装有点脏。
  •   对我上课有帮助
  •   有说服力,理性值得回味!
  •   党史学界二杨,名动一方。真相一点一滴在还原,但何时能真正大白于天下?
  •   大家之作,值得好好阅读
  •   杨老师的经典作品,断货很久,终于买到了
  •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札记》,是杨奎松先生的史学力作,以史著评论和理论探讨的形式解释了中国现代历史研究上的若干焦点问题,如中外争论不休的平型关大捷、西路军的问题等,是有着深厚功底的史学专著。
    比如,从本书我们得知,中外对于抗日战争中十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在表述上有着严重的分歧,从史学的角度认真梳理显然必要。在平型关战役结束后,新华社的报道数字最高为歼敌人数达到万人且是正规部队,而日本方面则坚持仅伤亡数十人,台湾方面认为大约是歼敌200人且为辎重部队。作者通过各种资料的整理,最终提出,平型关大捷打击的是日本的辎重部队,歼敌人数在千人左右。那为什么新华社最高报到了万人?因为毛泽东从战时的政治需要出发,特别批示扩大报道,以鼓舞士气。
    再比如,西路军的问题,也进行了正本清源,把黑锅从张国焘头上拿下,可以确定的是西路军是中央派遣的,当时的目的在于经过新疆来打通与苏联的联系,但事与愿违,在没有任何革命基础的西部地区,本身装备就差的红军在军事上没有优势可言,失败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而且极其惨烈。为什么后来西路军失败的帽子就扣在了张国焘头上?政治斗争的最终结果。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一方面想说本书的治史确实严谨并有新的见解和成果,让我们对现代史确实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想说的是,现代史上一些问题的纷纷扰扰莫不与政治有关,最终是因为政治问题而使历史问题复杂起来,那么时过境迁,到了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了,本书就是从学术的角度,做了这样一些工作。由这本书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正在摆脱政治的束缚,以独立的身份重现。
  •   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值得一读,杨教授的书,我都要。
  •   本书名为扎记,实际上多为作者近年所写书评,着重在一个“疑”字上面,重视书评也成为当今评史的一种时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发展需要,本书开篇从孙中山的爱国到中共的成立;从北伐战争到西安事变;从季米特洛夫日记到国际共产于中共之关系;从周恩来传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从黄河青山与大历史、小道德;从中共革命七十年到50年来的历史变迁;等等,从抗美援朝到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关系等,作者所述、所评、所疑,均为百年来所遗留的很多很多敏感问题,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观点,为研究该段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文字流畅,刻画人物深刻比较到位,书中同时提供大量图片资料及其他实物材料,用以丰富书的内容,因此对喜欢读这段历史的人及研究该段历史的学者均有所启发与思考。本书印刷质量和纸张很糟糕,里面的图片也印的很差,感觉如同路边小摊上10元8元一册的书,不像当当的风格。
  •   买了杨老板三本书:《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联共与反共》《开卷有疑》,评分么,也得按这个顺序来。本书有点象文集的合订本,文章之间的深度不一,杨教授的钻研和理念,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   杨奎松先生的疑处应该还有很多,希望他能把更紧要的都写出来,历史莫有可以遮掩的,夜没有谁还想遮掩吧
  •   杨奎松的读书心得,适合想深入研究那段历史的人看看
  •   新近收的一本杨奎松的著作,其实是作者的一本论文集,但是把这些观点新颖,又带有严谨考证的论文集成一本集子出版,无论拿在手中,还是阅读起来,感觉都是沉甸甸的。好书,哈~~不过最近杨先生好像把目光集中到了建国初的政治和社会研究,这本书也算是他前一阶段有关民国史和建国前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总结了。期待杨先生有更好的力作问世。
  •   杨奎松教授这本书是他多篇文章的集合,其文章在学术期刊基本可以找到。其中对平型关大捷的考证确实能起到纠偏的作用。作者多年从事党史和国共关系史、中苏关系的研究,在史料上颇见功力,但是文笔似乎欠缺些,文章不易引起一般读者兴趣
  •   这本书是我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介绍很想看,在我们当地书店没有买到,所以我到当当搜了一下,很高兴当当不仅有卖还打折,为此更信任当当了。父亲读后感觉书不错,图文并茂,文字精彩,确实开卷有益!推荐!
  •   杨老师的书,必须深入阅读。东西很棒,因为都是建立在大量史实基础上的东西,很难推翻的。立论也很公允。
  •   我刚从卓越网买了一本杨奎松先生的《开卷有疑》。本书一如他的其他作品,敢发他人未发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点鲜明,富有真知灼见的知识。真正给我们以启发的历史著作。我们过春节必读的好书。
  •   杨老师的书非常真实,让我们看到了真实而且不一样的历史,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和人生,为什么不是五星,看来现在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种子是越来越少了。悲哀啊。
  •     杨奎松先生的书我不是买第一本了。但这一本送来后,不仅书不是很平整,而且边上有黑色水渍,用橡皮也擦不掉,根本就不是新书!亏得我还是卓越几年的老顾客了,也卖给我这样质量的书,很是失望!现在又快过年了,换起来也不方便,唉,等过了年再说吧。
  •   杨先生的书,有观点,有良知,可以一读
  •   质量特别差,纸质极差,没有手感,特别粗糙,纸的切边极其不平整,显然是小作坊似的印刷厂的产品。想不到卓越果然卖盗版书……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