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页数:278  字数:255000  译者:徐志晶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虽然他已去世百年,但是尚未盖棺定论。赞之者,如粱启超称其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外国人则称呼他为“东方俾斯麦”;毁之者则称其为“大汉奸”、“卖国贼”。这正应了粱启超那句“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的评价。    本书作者布兰德于1883年来到中国,开始在海关工作,接着到上海市议会担任助理书记员、书记员。此议会为上海市租界机要机关,这就为布兰德了解清代政局提供了极大便利。此时的布兰德也是一名独立记者,奔跑于中国各地调查研究。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布兰德拜访了身在上海的两广总督李鸿章,与其进行亲密交谈。后来他又到英中公司工作,常驻北京与中国政府谈判铁路贷款事宜。    布兰德站在时代的背景下,从家庭伦理、性格、官场等多角度分析了李鸿章及其所处的晚清社会。作者对李鸿章的很多见解大加欣赏,而对其性格中自私自利、喜欢钱财的毛病又极力鞭策。总之,可以说是较客观、全面地给李鸿章一评价。不过由于时代和视角立场的不同,作者认为李鸿章是19世纪的创造者,英国人戈登是中国人的福音,而对于李鸿章的对头张之洞等人则是近似大肆贬低。这些都需要各位看官擦亮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徐志晶    2012年5月1日于北京昌平

内容概要

  本书是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布兰德近四十年中国生活观察的精粹,更是中西方有关李鸿章和晚清危机四十年历史的经典著作。从1900年作者在上海采访李鸿章萌发写作冲动,到1917年书稿完成,经历了17年的时间。作者以流畅而雄辩的文风分析了中国"19世纪的打造者"李鸿章在外交和军事变革中的得与失,并剖析了晚清官僚体系中的腐败问题。

作者简介

  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英国作家和记者,在中国三十多年时间,先后在海关、上海租界议会担任要职,后又转型为《泰晤士报》记者、中英铁路谈判代表。1900年曾在上海参访本书传主李鸿章。回国后专职写作对于中国的记忆和思考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李鸿章传》《慈禧传》(与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合著)和《北京宫廷年鉴及回忆录》。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外版前言
第一章 李鸿章起步前的中国形势
 第一节 这个帝国很官僚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一声响,老李变成了改革党
 第三节 西方人眼中的李鸿章
第二章 瞧,这一大家子
 第一节 爹和娘
 第二节 老李不厚道
 第三节 富不过二代
第三章 老李奋斗史
 第一节 老佛爷的红人
 第二节 谁也扳不倒的智慧
 第三节 亦官亦商总为钱
第四章 外交三十年 ( 一 ):法兰西和日本
 第一节 以夷制夷
 第二节 “痞子李”在天津
 第三节 感谢中法战争
 第四节 小心日本
第五章 外交三十年 ( 二 ):俄国
 第一节 伊犁事件
 第二节 铁路修到东北来
 第三节 退休不“下岗”
 第四节 英国小店主
第六章 近代中国军事之父
 第一节 谁为老李辩护
 第二节 我的北洋海军
 第三节 都是官僚惹的祸
 第四节 忠于太后忠于己
第七章 与时俱进的政治家
 第一节 天生属于当权派
 第二节 老李也是“维新派”
 第三节 与红衣主教撞了一下腰
第八章 19世纪的中国开创者
 第一节 东方俾斯麦
 第二节 李鸿章到底有多少钱
 第三节 江湖仍在流传他的传说

章节摘录

正因为如此,尽管李鸿章功绩卓越且手握重权,但他宣扬政治改革的声音仍旧那么微弱,如同发自荒野上一样,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对此,李鸿章本人也是相当明白的。他知道,在很多层面上,他只是这个社会上普通的一个个体,如果让他对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重新规划,那纯粹是天方夜谭。1900年,慈禧太后狼狈地逃离北京。此后,李鸿章将一份奏折呈递给她。在这份奏折中,他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严重威胁着中国的不仅仅是外来的侵略,还有来自国人的那种懒惰的心理。这份奏折内容的清晰和深刻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他在40年前所呈递的奏折内容。由此观之,李鸿章的毕生事业不仅仅在于保护中国主权免遭欧洲和日本的侵犯,同时还在于努力唤醒他的国民,让他们知晓世界上存在着新生的力量,也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新生力量必将摧毁他们传承已久的高傲。我们在对李鸿章的事业成功与否进行判断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了这点。然而,在对李鸿章的事业进行探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这样一种现象:在对国内贪污腐败以及裙带关系这类事情的处理上,李鸿章的思想仍然深受中国古老传统的影响。故而在处理对外事务时,他原本敏锐而深远的见识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经常会被这种国内事务所牵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活跃的政务活动的长期记录清楚地了解到,贯穿他长期的政治活动中的如影随形的腐败这条毒蛇的身影。40年间,他孜孜不倦地为中国和外界世界的交往出谋划策,无所畏惧地向执迷不悟的反对派宣讲中国之所以疲于防御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结果;然而,在那些年代里,他却决不尝试,也不通过既定的模式去调查官场上固有的欺下瞒上以及中国衰落的主要根源。恰恰相反,他所兴办的进步性的教育,他所提倡的行政改革措施,他所制订的改善国家防务的众多计划,甚至他举办的众多商业和工业企业,都因涉及挪用公款或不劳而获而声名狼藉。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公共服务上的贪污受贿是相当正常的。因此他的国民不但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情声色俱厉地指责他,反而羡慕他事业的飞黄腾达和权力的一手遮天。他的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聚集和增加财富手段的熟练灵巧。作为李鸿章在政治上的两个主要对手——左宗棠和刘坤一,前者是久经沙场的军人,后者是南京总督,此二人都是罕见的行事光明磊落之人,虽然他们官居高位却廉洁奉公;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李鸿章之所以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的杰出人物是因为他在事业上成功的“攫取”行为。所有的这些,李鸿章自己心怀坦荡地表达的、牵扯到中国政治中收受贿赂的道德品质问题,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了解李鸿章作为19世纪的开创者这一身份,对于读者在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帮助的,即无论是对同时代的人,还是对其后继者,李鸿章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这个影响和当今中国的官员自身所携带的某些社会和道德弊端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就李鸿章个人而言,只要他坦承自己具有官僚阶层传统上的自私自利以及虚伪的特点,只要他在官场上不强调一个较高的标准,那么他就一定会受到谴责,他对周围造成的影响就是相当恶劣的。从1860年到1896年,李鸿章的官场生涯记录证明在他和俄国人的关系这一点上,国人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从甲午战争开始,直至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一直同俄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通过与俄国的合作,他不仅将自己在政治上深远有效的治国之策展现出来,并且达到了自己那明显不合法的个人目的。在担任直隶总督那段漫长的时间里,因为超出他人的能力,以及对王朝的耿耿忠心,他得到了太后的恩宠,双方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甚至当他陷入财产上的不光彩泥潭中时,他也得到了太后那坚强而有力的支持;毋庸置疑,李鸿章之所以能同太后保持那么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感谢那个声名狼藉的大太监李莲英。正是他让双方的这种关系得以加强和维持的。也正是由于李鸿章和李莲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令他从彻底而仔细的搜查中逃离开。回顾逝去的30年,正是由于中国政体机构的腐败导致中国承受了太多的屈辱与侵害,而唆使这种情况发生的人,以及从这些事情中得益的就是大太监李莲英。李鸿章同这个太监的暗中来往、他的脾性以及他在公开场合所谴责的那些通过不当的默许纵容积累财富从而导致国家衰弱的做法,是当时社会固有的本性,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孕育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对他的这些行为予以了宽恕。然而,欧洲观察家认为,倘若一个人出于目标和智慧的优势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越他同时代的人,但在另一方面这个人却失败得一塌糊涂,那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慈禧叹李鸿章之死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孙中山李鸿章经常被人称为“东方俾斯麦”,并且他喜欢这个称呼。——本书作者 布兰德使当时尽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如何。——严复挽李鸿章

编辑推荐

《李鸿章传: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讲述亲自采访过李鸿章的《泰晤士报》记者眼中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海外经典李鸿章传记,国家博物馆100张稀见图片,再现权变大师的“痞子”智慧,晚清第一相的内外逢源驭人之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鸿章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史,是一部寻求融入世界的历史。19世纪的中国从西方的坚船利炮中醒来,才发现自己与“文明国家”已经脱节很久。李鸿章作为一个处在时代巨大变革风口浪尖的人物,就像一个棱镜一样,折射出时代的各个面的问题所在。自他辞世以来,其传记便可以汗牛充栋计,无论何种传记,都绕不开他在外交和洋务运动中的贡献。可以说,十九世纪中后期清王朝的历史,是以李鸿章为中心展开的历史。李鸿章同时代的人,除梁启超(梁氏亦著有《李鸿章传》)以外,无论是学术造诣上,还是历史视野上都不够精绝,故而无法以当代人的身份写一部较客观的李鸿章传记。约翰•奥特维•布兰德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国人,不但与清王朝有直接的外事交往(曾担任中英铁路谈判代表),而且深入到中国地方机构的管理中(曾在海关、上海租界议会担任要职),此外他还是一个有记录冲动的人,他主动的将自己所观察和亲历的东西记录(这种记录有某种使命感)下来。因此,他所著的《李鸿章传》就有更高令人期待的价值。从清王朝,甚至保守知识分子的狭隘眼光来说,约翰•奥特维•布兰德绝对属于殖民主义的代言人那号角色,因为他会怀着傲慢,且自以为是的眼光来看待对方国家的领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不乏职业精神,他既有伟大新闻人独立自主的一面,同时也有理性敏锐的判断。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一书,在论断和资料的引证上,都非常审慎,比之同时代他的西方同行,他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更符合历史的真相。李鸿章的一生,其中有30年贡献于外交。大清王朝的外交,几乎可以说是老李一个人的外交。从1870年,李鸿章成功处理天津教案这一事件开始,他便实质性的踏上外交之路。清王朝的统治者也从该事件中看出了李鸿章的危机公关能力,将他摆在了天津这个对外交往最频繁的窗口——任直隶总督(书中称“天津总督”,清朝并无此职,应系作者之误)。外交的成败,固然与外交官自己国家的实力有关,但也与外交官的高超手腕有关。所谓“弱国无外交”,有时候并不正确。李鸿章在与列强的接触中,敏锐的意识到列强在中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列强在中国有矛盾,这就是他“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缘起,他利用列强的矛盾进行博弈,进而维护大清朝的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他外交生涯的亮点之一。然而,他的这些行为却被视为汉奸行为,被“爱国”的满汉官员视为“可杀”,但是不论是徐桐这样的汉族官僚、还是刚毅这样的满洲贵族,要么停留在嘴巴上爱国,要么停留在鲁莽行动上,都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作为满清的最高统治者慈溪太后,最终还是选定了李鸿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是历史选择了李鸿章。李鸿章就职以来,一次次的接触外国使节,出使欧洲,赴日、赴俄,乃至环游全球,成为清王朝自开国以来职位最高的游历全球的官员。在以往的历史笑话中,李鸿章总是笑料中的不光彩人物。但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论是于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往来,还是与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交往,他的外交家的风采都是可圈可点的。在与各国的周旋中,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他的对手的尊重。当然,西方人囿于官僚们的道德作秀,有时候不免被蒙蔽,作者对张之洞,刘坤一的认识就不够深入。《马关条约》签订前,李鸿章遇刺,如果李氏真是卖国,日本人何必刺杀他?刺他的日本人固然是民间人士,岂会不知道其价值。说穿了,李氏不过是使臣,真正做主的还是“东家”慈禧老太太。而张之洞,刘坤一却只会发扬停留在嘴巴上的“豪迈”,尤其是刘坤一,动辄就要“战死沙场”,其实他真会战死沙场么?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直杀到海城等地,刘坤一被任命为前线陆军的最高指挥,清军四次发动收复海城的战役,但均无效果。刘坤一作为最高指挥官,颟顸无能,缺乏军事指挥官的务实精神,导致六万大军全线崩溃,而他自己却全身而退,安然无恙。因此,他的豪迈是不可信的,相比而下,李鸿章就务实的多。可以说,在19世纪中国的外交史上,首先踏出务实之路的首推李鸿章,比如“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在甲午战败的局面下,割地求和,日本人欲将广阔的辽东半岛纳入其囊中。李鸿章不愿意,也允许日本得逞,因此他游走俄国、德国、法国公使馆,他认识到这些国家是不允许日本的在华利益做大的,通过这场博弈,清王朝最终通过赔款了事。尽管,在此事件中,中国仍然丧失了很多主权,但却使辽东半岛这一门户重地未落入外人之手。诚如布兰德所言,李鸿章固然有其性格上与道德上的缺陷,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国家的领航人物。他就像是一艘千疮百孔的老船的领航员,在经过各种努力之后,带领这个帝国走过了激流险滩,在整整30年间,他保证这条船不沉没。至于他身后的事情,就不可料了。李鸿章虽然看不到身后事,但作者布兰德却经历了后来的辛亥,可能他所得的资料是二手的,但他对历史进程有一个全局性的观察,所以他对李鸿章的评价就更为深刻。
  •   要知晓晚清史,不能不提李鸿章。1901年李中堂凄惨离世,从当时的慈禧之哀叹,可看出晚清帝国对于李鸿章的倚重;2个月后梁任公为其立传,对其成败功过一一细数,可谓是国内对于李中堂最为客观的定论,无人能出其右。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李鸿章传》选取的是一位英国记者的视角,以其在中国工作生活40年的体验和观察,历经17年的采访、收集和研究,写就了李中堂光辉而又卑微的一生,更是通过李中堂官场沉浮的描写和其多重性格的分析,直陈晚清帝国官僚体系中的弊病,以及王朝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无能。译者的翻译技巧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历史的资料上增加了时尚的元素,让这本书变得更加有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迎接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李鸿章就是以一种弱国的重臣走向世界的,为更多的西方人所知,这也是这本《李鸿章传》得以问世的背景;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外交往中也取得了较大的主动权。两相比较,“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显而易见。即便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读者可以从外国人的视角看待晚清的中堂和晚清的中国,对于晚清那一段衰败的历史,有一个比较性和分析性的认知;也可以藉此了解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从国内来看,李中堂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事迹就是镇压太平天国和创办军队和企业;他在官场中的灵活和钻营,不仅在功名上超过了他的伯乐曾国藩,更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这也是他能在30多年的高层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因。在英国记者眼中,李中堂还代表了他所在朝代的官僚阶层,既有传统儒士的精忠报国,也有近代商人的贪婪狡猾,在天朝力量逐步被诸侯削弱的不利条件下苦苦支撑将跨的大厦,在机械的文官制度下闪转腾挪应对官场的各种明枪暗箭,在花花的世界种趋利避害假公济私谋取利益。书中对于李中堂的赞赏和惋惜,更多是带着一种悲剧色彩英雄的涂抹,即便是他不能自持的腐败,作者也尽量地掩盖其个性的不足;对于李中堂在国内的政敌,作者则是毫不留情地鄙夷或者贬低。作者在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到判断的同时,也暴露出他作为英国人的傲慢和对于中国国情了解的不够。从对外来看,李中堂以他的外交和军事为国际所知,这也是我们在这本《李鸿章传》中的最大收获。在对外关系中,他因时势造就走上了关键的位置,并且他已经不辱使命甚至是超预期完成了他的职责。李中堂以他**的远见预见了中国面临的危机,他用自己的为官艺术巧妙周旋,对于欧洲和日本不同的看法,利用俄国对付日本“以夷制夷”的策略,不仅部分化解了外交上的危机,也为他自己获得了很多利益。纵然他的腐败和纵容腐败也是加速帝国灭亡的因素,但作者仍然心慈手软地为李中堂树立丰碑(这也是独立思考的一部分,我们无心去辩解)。在于外国人看来,李中堂的个性和他的功过一样难以下定论:他的淡然的神态以及中庸的处事方式令人难以捉摸,展现出来的多重性格更是令人难以理解,正如赫德所言:他是一个诡计多端的老绅士。
  •   约翰布兰德写的《李鸿章传》是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和站在同时代没有利益冲突的立场上,根据同时代的历史背景,真实反映和还原历史人物,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作者个人的好恶和对异国文化的不同理解。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生动历史,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百年前中国社会状态的第一手材料。      李鸿章是晚清的重要人物,在那一段沉重的历史中,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其跳动的身影,早在历史的课本中就知道了洋务运动、知道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叛乱,知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马关条约》的签订等等,其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那些只是历史的点滴,只是历史的断章取义,一个完整和丰富的人生不只是几件重大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而是一系列前因后果共同作用后的真实状态。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外,在本书中还看到了其出访欧美时在各国所受到的敬重,也看到了他在危难时刻为国争取权益的智慧和忠心;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叛乱中与洋枪队首领戈登的关系,那些意见的对立面充分展示了中西文化在碰撞中所产生的分歧。这些都是以往被我们历史书所忽略的部分。      一个被慈禧太后所赏识的晚清重臣,被梁启超敬重和惋惜的人,被孙中山称赞的人,其思想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开放的先见;他对家庭和朝廷的忠诚是传统儒家文化从小熏陶的结果,他有洋为中用、以夷制夷的思路,又有改良和吸纳新事物的远见,同时针对外交事务上的处理又是务实灵活并寻求和平途径解决的高手。他有慷慨的时候,也有精明的时段;他有仁慈的地方,也有狠毒的时刻;他有狡诈的手段,也有虔诚的敬畏……总之,他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人物,尤其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那些举措和思路充分展示了一个真实和生动的灵魂。      本书是在晚清帝国的衰落的背景下对李鸿章个人的身世全面描述,在讲述其家庭、发迹以及大家所熟知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更穿插了对人性、伦理道德、性格和官场的细致分析,有理有据,有声有色,读来十分精彩。作者基本上是以赞扬态度在写李鸿章,当然也有反感其对金钱贪婪和官场腐败一手遮天等弊病。作为一个外国的记者,能够把中国文化和官场中的奥妙了解得如此清晰表明了其真正的学识和功夫,也表明这是以公正、独立的立场在评判一个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时代书局新出的《李鸿章传》的封面,正中是坐在黄包车上的传主——李鸿章,左边是拿着新式武器的北洋水军,右边是金发碧眼的洋人士兵,心猜可能是戈登的“常胜军”。整个画面凝练出李鸿章政治生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军事与外交。   李鸿章少年得意,24岁即考中进士,并受业曾国藩门下。在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先是回安徽办团练,其后入曾国藩幕府,在上海被围后,回乡编练淮军,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打击太平天国。而其真正摆脱恩师曾国藩的影子,展现与恩师曾国藩截然不同的政治手段,还得从天津教案说起。1870年6月,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其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当时的清政府惧怕法国人会以发生于天津的一系列冲突向中国宣战。由于曾国藩的办事不利,在赫德先生巧妙的暗示下,李鸿章取代崇厚和曾国藩,坐在了和法国当局谈判的谈判桌前。   李鸿章属下吴永听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李鸿章到了天津,登门拜见曾国藩。曾国藩问李鸿章如何打算,李鸿章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痞子腔”为安徽土语,即油腔滑调之意。显然,曾国藩并不满意这个回答,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李鸿章一听不对,急忙改口请老师指教。而在曾国藩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分,总是站得住的。脚蹈实地,磋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不过,李鸿章终究还是没用按老师的教诲去做。在李鸿章的“痞子腔”运作下,三个月后,法国政府发表声明,声称此问题已经获得圆满解决。而李鸿章的这个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原因,就是由于他清楚法国在那个时期不具备对中国动用武力,令其赔偿的条件;于是他灵活而又娴熟地将这个信息加以利用,最终得以脱离困境。而“正是通过这次危机和李鸿章在处理此次危机中表现出的**能力,欧洲外交人员终于清楚这个国家行走在自己道路上的方法”。   在以后的外交岁月,李鸿章依然用自己的“痞子腔”周旋在外国人与清廷之间。他的态度既基于“清楚地了解外国军事的绝对优势和中国不可能继续维持传统的排外政策的前提下”,也来自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贵族的了解。在经历了数次打击后,尤其是在义和团事件、甲午海战等变故之后,清廷已不在乎赔款的多少了。“这个赔款(中国对日赔款)其实等同于向世界做广告,似乎在告诉各国,这是一个相当有钱的帝国,只要不打仗,他愿意出金钱。   不过,对于中国和李鸿章而言,在接下来的10年间,至少拥有一个可以呼吸的体面的空间。倘若此10年中,中国能够被引导着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珍珠的地位的话,也许她早已为迎接马上就要到来的暴风雨做好力量准备。在这短暂的休整期里,李鸿章一方面努力维新改革,一方面开始创办近代中国军事力量,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帝国早已病入膏肓。   整个帝国的统治者都在自顾自地搜刮民脂民膏,在这一点上,作者并没有为传主文过饰非,“尽管李鸿章是那么非凡,不过他也有其薄弱之处……对金钱的痴迷。”1900年9月,当慈禧太后都期待着他从上海赶往北京时,李鸿章却秘密地将自己的行程耽误了两天,目的仅仅是想从上海倒台那里捞取到他为发往圣彼得堡的电报耗费的3000两银子。作者说道,“李鸿章拥有的财富数量或许被夸大了……不过在中国而言,他的数量也算巨大了。”   作为一个局外人,作者不仅将这种贪得无厌归结为传主的品性,而是认为这一错误要归于于中国的官僚:“该制度本身就是一个狡猾的欺骗性组织。倘若一位中国人进入官场,他就成为统治阶级政治寄托的一员,就和这个国家中的其他人员完全隔离开,他那世袭的高傲就将他迷住,而且他也会因为自己利益而受到束缚。他或许努力保持着廉洁清白,不过倘若他给了别人不方便,那他本人也会遇到麻烦。”不管李鸿章怎么努力,他就像是坐在一条漏水的船里的水手,除了拼命地向外舀水,阻止船快速下落以外,别无作为。
  •   读了这么多年的历史,课本里关于李鸿章的言语,也不过是洋务运动中北洋舰队的沉没、近代屈辱条约的签订事件中一个足够有分量的名字,比起左宗棠收复新疆,我们似乎无法将这样一个和慈禧亲密无间的大儒定义为一个民族英雄:他游走在个人利益、统治者权益、时代潮流和保守原位之间,复杂且神秘。然而正如梁启超说“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作为一个历史的弄潮者,李鸿章绝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谜题。而从一个英国记者的眼睛去看他毁誉参半的人生,用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他,我想,对于想要理解近代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看的。 八个章节,从大环境造势到个人奋斗,从家庭到工作,从外交上的经历到军事上的立场,从政治手段到思想价值,多方面的阐述尽管有英国人对自己曾经行为的不太让我们舒服的解释,但是大部分的叙述,都客观而现实,当然,对于传统中国的习俗和家庭观,显然作者还是在用自己的文化去思考。但是正如前言中对他在国内事务和外交处理上相对客观的行为分析,相对而言,比教科书式的正反鲜明对我们的教益更大——“其实,这些缺点出现在一个对政治总不是那么敏感的民族的成员身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正是来自这样一个民族的人,却引领着这个东方大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其指挥手段是那么老练。所以,单从这一点看,虽然他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缺点,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惊人的,不单是为他的国家,还为他本人。” 关于李鸿章的一生,书中讲述得颇为详细,我想,它完全可以补充教科书上我们曾经想要问出来的问题。但就这本译本而言,我觉得值得欣赏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翻译手法。章节的名称就颇有亮点:《瞧,这一大家子》《老李奋斗史》《“痞子李”在天津》《江湖仍在流传他的传说》……俏皮而生动,在历史严肃的外衣下,这些故事,也应该是鲜活的,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如果知道今人的称呼,也许也会捻须微笑吧,毕竟,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人,他可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老人呢。 才华与争议并存,无论是中国人的历史还是西方人的笔记,在近代史上,李鸿章都曾经掀起过波澜:满人朝廷的汉人大官,他做得风生水起;历游诸国的时候,他又展现出他基于自信和智慧的魅力;他也曾无私为国,也曾贪小利己;他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他是李鸿章。
  •   "正因为如此,尽管李鸿章功绩**且手握重权,但他宣扬政治改革的声音仍旧那么微弱,如同发自荒野上一样,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对此,李鸿章本人也是相当明白的。他知道,在很多层面上,他只是这个社会上普通的一个个体,如果让他对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重新规划,那纯粹是天方夜谭。1900年,慈禧太后狼狈地逃离北京。此后,李鸿章将一份奏折呈递给她。在这份奏折中,他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严重威胁着中国的不仅仅是外来的侵略,还有来自国人的那种懒惰的心理。这份奏折内容的清晰和深刻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他在40年前所呈递的奏折内容。由此观之,李鸿章的毕生事业不仅仅在于保护中国主权免遭欧洲和日本的侵犯,同时还在于努力唤醒他的国民,让他们知晓世界上存在着新生的力量,也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新生力量必将摧毁他们传承已久的高傲。我们在对李鸿章的事业成功与否进行判断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了这点。然而,在对李鸿章的事业进行探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这样一种现象:在对国内贪污腐败以及裙带关系这类事情的处理上,李鸿章的思想仍然深受中国古老传统的影响。故而在处理对外事务时,他原本敏锐而深远的见识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经常会被这种国内事务所牵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活跃的政务活动的长期记录清楚地了解到,贯穿他长期的政治活动中的如影随形的腐败这条毒蛇的身影。40年间,他孜孜不倦地为中国和外界世界的交往出谋划策,无所畏惧地向执迷不悟的反对派宣讲中国之所以疲于防御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结果;然而,在那些年代里,他却决不尝试,也不通过既定的模式去调查官场上固有的欺下瞒上以及中国衰落的主要根源。恰恰相反,他所兴办的进步性的教育,他所提倡的行政改革措施,他所制订的改善国家防务的众多计划,甚至他举办的众多商业和工业企业,都因涉及挪用公款或不劳而获而声名狼藉。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公共服务上的贪污受贿是相当正常的。因此他的国民不但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情声色俱厉地指责他,反而羡慕他事业的飞黄腾达和权力的一手遮天。他的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聚集和增加财富手段的熟练灵巧。作为李鸿章在政治上的两个主要对手——左宗棠和刘坤一,前者是久经沙场的军人,后者是南京总督,此二人都是罕见的行事光明磊落之人,虽然他们官居高位却廉洁奉公;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李鸿章之所以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的杰出人物是因为他在事业上成功的“攫取”行为。所有的这些,李鸿章自己心怀坦荡地表达的、牵扯到中国政治中收受贿赂的道德品质问题,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了解李鸿章作为19世纪的开创者这一身份,对于读者在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帮助的,即无论是对同时代的人,还是对其后继者,李鸿章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这个影响和当今中国的官员自身所携带的某些社会和道德弊端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就李鸿章个人而言,只要他坦承自己具有官僚阶层传统上的自私自利以及虚伪的特点,只要他在官场上不强调一个较高的标准,那么他就一定会受到谴责,他对周围造成的影响就是相当恶劣的。从1860年到1896年,李鸿章的官场生涯记录证明在他和俄国人的关系这一点上,国人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从甲午战争开始,直至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一直同俄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通过与俄国的合作,他不仅将自己在政治上深远有效的治国之策展现出来,并且达到了自己那明显不合法的个人目的。在担任直隶总督那段漫长的时间里,因为超出他人的能力,以及对王朝的耿耿忠心,他得到了太后的恩宠,双方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甚至当他陷入财产上的不光彩泥潭中时,他也得到了太后那坚强而有力的支持;毋庸置疑,李鸿章之所以能同太后保持那么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感谢那个声名狼藉的大太监李莲英。正是他让双方的这种关系得以加强和维持的。也正是由于李鸿章和李莲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令他从彻底而仔细的搜查中逃离开。回顾逝去的30年,正是由于中国政体机构的腐败导致中国承受了太多的屈辱与侵害,而唆使这种情况发生的人,以及从这些事情中得益的就是大太监李莲英。李鸿章同这个太监的暗中来往、他的脾性以及他在公开场合所谴责的那些通过不当的默许纵容积累财富从而导致国家衰弱的做法,是当时社会固有的本性,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孕育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对他的这些行为予以了宽恕。然而,欧洲观察家认为,倘若一个人出于目标和智慧的优势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越他同时代的人,但在另一方面这个人却失败得一塌糊涂,那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   在当时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义和团以及洋人,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之间,通过洋记者的角度,能看到一个不同视角下的老李。历史书籍贵在能以客观的口吻来评价,对待李鸿章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应该如此。
  •   倘若不提及李鸿章在欧洲和美国的环游之举,那么从他作为一名外交官的角度来看,对其生涯的叙述将是残缺的。在诸多方面,他的这次远游都是令人瞩目的。除了前一年他曾为了执行命令而到过日本外,这位中国外交方面的一把手在其73岁高龄的时候才初次到国外;不过纵然如此,他在整个旅行过程中的表现仍旧是那么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也不曾流露出钦佩和赞羡的表情,而且他还能抓住机会将自己的建议向西方国家的统治者和政务家提出,用自己国家的道德和他们那如蘑菇般快速生长的西方文明中所产生的低下道德进行对比。在其离开之后,世界的新闻界将其讲话和行为中提供的那些来自异国的有意思的话题登载出来,时间一直持续了半年。他在对人和事进行讨论时所采用的方式,将世外桃源般天真而幽默的批评与常有惊人之举却又令人发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得不惊叹老李是外交天才!!!!!!
  •   书中提到毕德格先生是李鸿章的美国秘书,他曾经保存过李鸿章的一本日记,据说这本日记竟然是得自李鸿章去世前所睡的床上,而且是偷着拿走的,而且一直被小心地收藏着,从不示于外人;德璀琳先生是李鸿章的心腹顾问,他和赫德爵士曾经在北京和天津分别保存了他们与李鸿章往来的大量信件和记录,不过这些信件和记录均毁于后来的义和团动乱。很好奇,当时风口浪尖上的李鸿章的日记里,究竟会写些什么呢。
  •   从外国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几位晚清人物,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   第一次在网上买书,开始还选错了版本,提出更换后客服也联系了更换.服务挺不错.
  •   谁让我们写近现代史的人都不说实话呢?只能多看看外国人写的了。外国人的角度,了解历史的一个独特视角。
  •   是外国人写的,外国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至少不囿于条条框框,直抒胸臆。一位倍受推崇却又争议颇多的晚晴重臣,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喜欢。
  •   书好!服务好!速度快!
  •   懂得时机处理说话反应技巧
  •   在那一段闭关锁国的历史阶段,中国走出了一个李鸿章。尽管中国清廷的政局是那么地摇摇欲坠,然而他却在那个时代的确对中国的历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上关于他的品评其实有很多,然而他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得清楚的呢!
    无论他的评价定位是褒又或是贬,李鸿章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值得可圈可点的人物。“斯人虽已逝,千载待探讨”.。以前的历史书籍中尽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客观而言我们或许还并非可以非常地满足。评定一个人其实更需要的是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和判别。而这次,我非常有幸地读到了一个独特角度记录下的李鸿章纪实。
    一部由英国记者采访而生的《李鸿章传》带领着我们一睹这位在特殊时期走出国门,接受外国记者点评的李鸿章。在这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李鸿章的个人记录;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更是一个结合时代背景的李鸿章人物。本书最为值得关注的看点其实更在于英国记者笔下关于中国“19世纪打造者“李鸿章在外交和军事变革中的得与失。更可以透过这些历史史实的解释,我们深入剖析清朝宫廷的腐败而带来的厄运。中国出了个李鸿章。在他的政见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功过皆有的矛盾两面性。他的历史事迹有很多,诸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倡导建立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又签订了诸多中国与外国的不平等条约。一读此书,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历史时势有着一个更为清晰明了的认知。那时候的中国其实外强中干;那时候的李鸿章虽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时候的中国政局其实连外国的列强都已经分析透彻。也难怪乎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签订不平等条约;也难怪乎李鸿章因为身居要职一而再再而三地背负骂名。透过此书,我其实更感觉到的是一个政治人物在某个无奈阶段的无奈之举。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其实李鸿章有他的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置身于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又势必被动地担负着某些恶名。于本书之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是英国记者较为客观地对于李鸿章这个任务的点评。带领着我们书外的读者摘下原本愤怒的墨镜来真真正正地了解一个无奈政客的无奈之举。事实上,我个人以为很是关注书中关于老李奋斗史的记录。暂且抛开他的功过,在这里的篇章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个政客的聪明才智。
    很是耐人寻味,也很是值得现今的人们学习和参考。真实地还原历史,彻底地剖析历史人物,透过一部外国记者的关于中国李鸿章的文字点评,我们更可以收获到的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历史人物的记录。值得一读,也颇能让我们品味出某些现今为人处世的道理来。
  •     在那一段闭关锁国的历史阶段,中国走出了一个李鸿章。尽管中国清廷的政局是那么地摇摇欲坠,然而他却在那个时代的确对中国的历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上关于他的品评其实有很多,然而他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得清楚的呢!      无论他的评价定位是褒又或是贬,李鸿章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值得可圈可点的人物。“斯人虽已逝,千载待探讨”.。以前的历史书籍中尽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客观而言我们或许还并非可以非常地满足。评定一个人其实更需要的是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和判别。而这次,我非常有幸地读到了一个独特角度记录下的李鸿章纪实。      一部由英国记者采访而生的《李鸿章传》带领着我们一睹这位在特殊时期走出国门,接受外国记者点评的李鸿章。在这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李鸿章的个人记录;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更是一个结合时代背景的李鸿章人物。本书最为值得关注的看点其实更在于英国记者笔下关于中国“19世纪打造者“李鸿章在外交和军事变革中的得与失。更可以透过这些历史史实的解释,我们深入剖析清朝宫廷的腐败而带来的厄运。中国出了个李鸿章。在他的政见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功过皆有的矛盾两面性。他的历史事迹有很多,诸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倡导建立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又签订了诸多中国与外国的不平等条约。一读此书,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历史时势有着一个更为清晰明了的认知。那时候的中国其实外强中干;那时候的李鸿章虽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时候的中国政局其实连外国的列强都已经分析透彻。也难怪乎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签订不平等条约;也难怪乎李鸿章因为身居要职一而再再而三地背负骂名。透过此书,我其实更感觉到的是一个政治人物在某个无奈阶段的无奈之举。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其实李鸿章有他的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置身于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又势必被动地担负着某些恶名。于本书之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是英国记者较为客观地对于李鸿章这个任务的点评。带领着我们书外的读者摘下原本愤怒的墨镜来真真正正地了解一个无奈政客的无奈之举。事实上,我个人以为很是关注书中关于老李奋斗史的记录。暂且抛开他的功过,在这里的篇章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个政客的聪明才智。      很是耐人寻味,也很是值得现今的人们学习和参考。真实地还原历史,彻底地剖析历史人物,透过一部外国记者的关于中国李鸿章的文字点评,我们更可以收获到的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历史人物的记录。值得一读,也颇能让我们品味出某些现今为人处世的道理来。
  •   亲自采访过李鸿章的《泰晤士报》记者眼中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海外经典李鸿章传记,国家博物馆100张稀见图片,再现权变大师的“痞子”智慧,晚清第一相的内外逢源驭人之道。
  •   通过洋记者的视角,重新解读晚清改革总设计师李鸿章,看他如何突破政治、经济、外交的困难,斡旋在列强之间。在处理同外国人的关系上,李鸿章均会深信不疑地施行着和平调解的政策,这一政策在上文所提及的奏折中以及很多别的场合下均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奉行这样的政策,李鸿章因此令自身成为对外国人卑躬屈膝的批判对象,他对此非常明白;所以,他总是被批驳为懦弱无耻与崇洋媚外,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方面遭到了御史的斥责与弹劾,而另一方面,张之洞与别的碌碌无为的空想家亦对其的和解原则极尽嘲讽之能事。李鸿章生性平和,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他的毁损者却忘记了这样一件事情:李鸿章的政策主张与外交手段是因为他对清政府无力阻止西方列强的扩张的肯定,这是绝对正确的看法。他并未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洋洋自得,反而以巧妙的方式与西方列强斡旋;与此同时,他倾个人之力进行了一系列努力,试图令自己的国家如日本明治维新一般摆脱财力贫乏、国势衰微的处境。
  •   在中国,对书法文字的尊崇已经形成一种潮流,更是一种风气。文中提到李鸿章早年在翰林院做官之际,他的书法也一度为人所夸耀。
  •   网上推荐的一本书,看过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后,难免会对比,不多说什么了
  •   李鸿章是很有本事的一位人物,被誉为“东方俾斯麦”,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买这本书,希望能有新的收获。
  •   李鸿章是一代奇才
  •   收到书了,第一感觉不错。。。期待着内容的享受!!!
  •   以当时洋人的眼光来看待李中堂,平铺直叙了些。
  •   外国人的角度有意思!
  •   还没有细看,翻了一翻,还可以,外国人写的,跟中国人写的不一样,有新鲜的东西。
  •   印刷质量不错,书里很多图,是喜欢的书。内容还没有来得及看,应该不错!
  •   刚看了一部分,还不错,通俗易读。有功也有过,清末外交家李中堂。
  •   历史唯物观告诉我们“时代造就英雄”,同样评价英雄也只能放到所处时代去评价,官方正统宣传的口径无一不将李鸿章视为“卖国贼”、“汉奸”, 试想,若没有李鸿章游刃有余的外交周旋手段,先见之明的军事领导才能,以及上下游走的政治斗争经验,依靠“孤儿寡母式的帝后二元政治格局,中国还不知要忍受多少屈辱,不知何时才能启动近现代化进程,又哪有后续推翻清朝统治走向共和体制的翻天经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鸿章发起的“洋务运动”成为最终埋葬封建王朝的助推器。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   很不错,封面很有冲击力,喜欢。
  •   深读李鸿章 --品《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从特别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既然是外国人,当然是用外国人的价值观来评价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一个有着西方人所赞赏的爱国、坚韧、创新的品德,同时又有着贪婪、残忍性格的李鸿章。这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李鸿章有所不同。 这本书的资料比较翔实,对于太平天国若干人物、事件的描述尤其令人侧目,填补了以往流行史料中避讳的一些东西,使我们能够对太平天国的衰败原因有新的思考。 作者约翰.奥特维.布兰于1883年来到中国,作为一名独立记者,他奔跑于中国各地调查研究,有机会接近并了解李鸿章。他眼中的李鸿章毕竟带着他个人的主观色彩。由于时代和视角立场的不同,他让读者看到的是李鸿章的另一面。纵使本书作者对西方的道德观念颇为自得,但我们还是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无耻侵略和疯狂掠夺,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无论出于什么心理,依然是出演了列强的帮凶和奴才,也正因为他在这方面“能力”太强,才博得了作者的“称赞”。可以说,李的所谓“爱国”、“卖国”,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衡量,他真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卖国贼、大贪污犯。 反思过去,联系当今,我们又面临着西方社会的围追堵截。也还...有的人热衷于得到外国人的褒奖,而忘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职责。韬光养晦三十年,是该到了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外国人不会因为你的“忍让”而对你网开一面,相反只会变本加厉,因为:发展是各个国家不能回避的主题,让给你一勺我就少吃了一勺,既然是你死我活的选项,必要的“亮剑”在所难免。不要把困难留给子孙后代,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