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绸王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萧树  页数:233  字数:170000  

前言

反映沈爱琴同志创业历程的著作《中国绸王——沈爱琴传奇》即将出版,虽然限于时间、精力,未能对书稿详加阅读,但对于“总结浙江经验、提炼浙江精神、阐释浙江现象”,“用文学解读浙江”的活动,我是一贯支持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浙江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道路。浙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浙江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而以沈爱琴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浙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翻越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了千方百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可圈可点,可赞可叹。    我在工作上曾与沈爱琴同志有过较多联系,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她在企业经营中有良好的大局观和远见,有非常强烈的进取精神.并且谦虚好学,勤于思考。经常就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等问题多方请教,广采博纳,为我所用。我曾在企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给她提了些建议,每次她都非常重视,逐步在工作中一一贯彻实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6年前,沈爱琴同志率领22位洗脚上田的农民,依靠10台国有工厂淘汰下来的铁木织机,利用国有绸厂的下脚料作为原料,靠村民赶集、走村串户的营销方式,让一个落后弱小的丝绸小厂生存下来,然后逐步发展壮大,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克服重重阻碍,以超越常规的发展速度,取得了非常骄人的业绩,并且创建了卓越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严格的产业调控,包括丝绸在内的轻纺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大批规模宏大的国有企业倒闭,或是因亏损严重而被迫进行资产重组,而沈爱琴率领的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却能逆势而上,在惨淡萧条的市况中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公司赢得难得的发展机遇,乘势做大做强。    沈爱琴同志在全国率先引进世界先进的喷水织机、印染、印花设备,使中国丝绸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衔接,提升了中国丝绸工业的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2001年,她组队跟随江泽民主席访美,在时尚之都纽约举办“黄河之梦”丝绸时装展示会,展示了中国丝绸的丰富内涵和卓然风采.在当地引起轰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万事利为与会的国家和地区首脑定制的丝绸唐装,在当时也形成轰动性影响,为中国丝绸赢得了荣誉。她一直以奋进创新、不断突破的精神,使万事利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行业最底层的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中国丝绸工业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品牌信誉都名列前茅的企业集团,占据丝绸产业最前沿,成为中国丝绸工业的领军人物。    沈爱琴同志很早就提出“天地人和万事利”的企业发展理念,在万事利集团创建以和谐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她率先在浙江省民营企业中实施养老保险制度,让外来务工者也享受社保、医保等各种保障。她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责任和义务之外,主动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她还是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尽职尽责地完成人大代表的职责。履职期间,提交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议案,其中多项重要的建议议案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对国务院“非公36条”的推出,对“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添加丝绸工业发展规划,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沈爱琴同志经常说,“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邓小平理论富裕了我,‘三个代表’提升了我,科学发展改变了我”,这段话是她的肺腑之言,是她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她对党、国家和社会深厚的感恩情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沈爱琴同志这样的创业者正逐步完成交班工作,从台前转到幕后。这些同志为浙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将他们的创业历程和人生经历加以总结,以文学的方式生动体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这部著作而言,我希望总结的不仅是沈爱琴同志的创业经历,以及她在创业过程中体现出的非凡智慧、远见卓识和一往无前的气概,更要总结和提炼她的心路历程,她为企业、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财富。她在30多年的创业生涯中,“帮助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人、造福了很多人”,不仅有益于群体,更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希望她的这种精神不仅能在企业传承,也能在总结提炼之后,为社会所共享,以激励更多的人,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共同营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金德水    2012年10月12日    (金德水,系浙江省原副省长,现为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内容概要

  “农家女,背竹筐,拾桑叶,听蚕声。"祖上四代都是蚕农的沈爱琴从小就熟悉这首儿歌,对洁白、高贵的丝绸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1975年,当杭州市笕桥镇的领导让她去创办绸厂时,她兴奋地立即走马上任:“茧子是我们生产的,城里人能织绸,为什么我们不能?”办厂的全部家当是用卖旧楼板换来的3600元资金和8台从大厂退下来的旧机器。沈爱琴带着20多名职工开始艰苦创业……
《中国绸王:沈爱琴传奇》讲述了她的故事。

书籍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神仙做不了的,我们也得做
1.生死一念间
2.难上加难
3.巧妇敢做无米之炊
第二章 草根生存和茁壮成长
1.不甘落后着眼未来
2。你拼出成绩,别人来摘桃子
3.同呼吸共命运
第三章 人生最难是突破
1.不等不靠占领先机
2.攀山头插红旗
3.钻天打洞找米下锅
第四章 从第一再到第一
1.高门槛和低架子
2.速度的神话
3.向老天再要500年
第五章 宏图在胸
1.产业输出人才输入
2.爱心如海
3.别具风采
4.胸纳天下
第六章 小蛇吞大象
1.三座翻不过的大山
2.绝不低头
3.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七章 更上一层楼
1.好上加好
2.国际大师的中国情
3.百川归海
4.女儿的小目标
第八章 风光佳美
1.惊艳纽约灿烂APEc
2.明晰产权力促腾飞
3.多元发展再造辉煌
第九章 万事和谐
1.巨舰启航
2.文化创造价值
3.“沈爱宝”,中国丝绸之宝
4.厚德载物宽以待人
5.温馨无边的亲情港湾
第十章 带着历史的重托
1.千年传薪百年树人
2.理性思考艰难抉择
3.力推创二代
4.谢幕,不是落幕
附录1 家人眼里的沈爱琴
附录2 老员工与沈爱琴
附录3 沈爱琴创业年谱
后记 中国阿信的别样精彩

章节摘录

沈爱琴想啊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又跟这些老师傅一一协商,终于达成一个制度,落实了这些老师傅的报酬——    这些老师傅每个人每个月,可以按每条8元的价格,在笕桥绸厂购买8条丝绸被面。    当时,丝绸被面的国家牌价是16元一条,但在商场要凭票供应,且经常缺货。这些老师傅用8元一条的价格买到丝绸被面后,如果以国家牌价转给需要的人,就能得到一点差价。这些差价,就是老师傅在笕桥绸厂的报酬。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发放的最离奇的工资,也是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中,一个能体现市场经济特征的特别工资形式。    这是沈爱琴对严重限制生产力发展的陈规陋习发起的第一个挑战,也是她在经营笕桥绸厂时实现的第一个突破。    从这个突破开始,突破成了她的一种工作方式和习惯。对她来说,工作一辈子,就是突破一辈子。    接着,沈爱琴把全厂工人召集起来,要求每个人都得拜请来的退休老师傅为师,她不避嫌,不怕别人说搞师道尊严老一套,她一个人把十几位老师傅全拜了,每位老师傅的绝活,她都要学到手。    她说:“老师傅教我们技术,连个师徒名分都不给,像话吗?”    这样一来,这十几位老师傅成为全厂工人的师傅,每位工人都拜了师。老话说,师徒如父子,这些老师傅,在笕桥绸厂的地位别提有多高了,技术上的事,他们说的话,没人敢不听。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些老师傅在沈爱琴的感召下,把压箱底的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只要有人肯学,便毫不保留,倾囊相授。    技术上的问题刚松了一口气,职工管理又让沈爱琴上了心。    这些职工都是挑选出来的农民,在生产队表现好,年轻、勤快、肯吃苦。但在生产队劳动,主要凭个人自觉,不需要太多的组织和协调,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习惯,这些习惯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笕桥绸厂的工作中体现出来。因为绸厂经常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些工人会赶好集再来上班;有的工人正上着班,家里突然有事了,不是孩子生病就是母猪下崽,来人一喊,拔脚就往家里赶;有的工人明知一个香烟屁股可能烧掉整个车间,但找个角落他们照样把香烟抽得有滋有味,车间地上到处是香烟头。    这种状况,使笕桥绸厂看上去根本不像家工厂。    谁都不知道笕桥绸厂明天还能不能办下去,所以现在这种状况,大家也没太当回事。    沈爱琴却决心改变这种自由散漫的状况,工厂就得有工厂的样子,笕桥绸厂存在一天,它就得有笕桥绸厂的精神风貌。    在她灵魂深处,丝绸不是一般的东西,它是世界上最金贵的东西,是得最细心最考究最用心才能做得好的东西。    笕桥绸厂,它就得不一般,它应该是最好的工厂。    为了这些,她要立规矩。    首先得让工人们掌握过硬的生产技术,让工人懂得操作规程,让这些身上还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人理解工业化生产,知道配合协调,知道自己的工序是整个工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沈爱琴约法三章,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在全厂大会上宣讲了三次,又安排到每个小组,反复强调,传达到每一位职工,然后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次违规,根据程度和性质不同,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连续违规的,就有可能被开除出厂。    制定规定的时候,讲解规定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反对,都觉得是好制度,所有的人都举双手赞成,但当规章制度真开始执行了,那些违犯了规定的职工看到处罚真的落到自己头上,心里很不高兴。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故意违犯,这次做错了,下次注意了就不会再犯,为什么一定要处罚呢?很多受了处罚的工人会跑去向沈爱琴求情,求沈爱琴高抬贵手,保证下次不会再犯。    沈爱琴却不为所动。她说,规章制度不是只说一次,是反复多次强调,传达到每个人,针对的也是所有人,在制度面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一个人今天违反制度可以不处罚,明天另一个人就可能堂而皇之地违反,这制度就成了一张废纸。不懂得遵守规章制度,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工人!    在沈爱琴的严格管理下,笕桥绸厂终于成为一家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运营正常、工人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十分过硬的工厂。    那时候,笕桥绸厂的职工苦练技术成为风气。当时一个疵点就可能造成四五米面料的浪费,为了提高质量、减少疵点,所有的挡车工下班后都苦练接头技术,有的人连睡觉都在练指法,每个人都练就一手绝活。    接下来,沈爱琴要让笕桥绸厂像一家真正的绸厂那样,让机器欢畅地运转起来,让原料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让产品绵绵不绝地送出去……    在计划经济年代,生丝是国家统购统销物资,由国家将各缫丝厂生产的生丝统一收上来,再按照生产计划,统一调拨到各家绸厂。没有列入国家计划的单位,那是一根生丝也得不到的。笕桥绸厂这种由公社创立的乡镇企业,自然不会列入国家计划,也就不可能得到国家调拨的生丝。    笕桥绸厂刚投产时,通过关系和熟人,会从国有绸厂弄到点富余的生丝,虽然杭州的国有绸厂较多,但国家按照生产任务调拨下来的生丝不可能有太多的富余,这样一来二去的,笕桥绸厂就失去了生丝来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人看到沈爱琴担任笕桥绸厂厂长后,雷厉风行、多管齐下管理工厂,提振士气,就在旁边看热闹一样,等着看沈爱琴的笑话。他们想,就算你沈爱琴本事再大,没有生丝来源,看你怎么生产!    但眼下不是蚕茧收获季,厂里一根生丝也没有,所有的国有绸厂都找了几个来回,他们也没有富余的生丝,这等米下锅的日子,怎么过下去?P9-12

后记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脑海中经常浮现一个人来。这个人曾以一己之力,创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企业:日本八佰伴集团。这个草根出身的女企业家,名叫阿信,她是日本在大国崛起过程中诞生的一个传奇,她奋斗的故事不仅在日本家喻户晓,更是风靡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会涌现多少传奇?会不会出现中国式的阿信?我的答案非常明确。我所了解的沈爱琴,就是又一个活生生的阿信!    跟阿信一样,沈爱琴也是草根出身,从最底层做起,经历无数艰难困苦、突破难以想象的重重障碍,一步步创建了万事利这家卓越的企业。但沈爱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与阿信不同的是,沈爱琴不仅创建了一个企业,更是改写了中国丝绸行业的发展进程,拉动并促进了丝绸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丝绸赢来世界性的声誉,重塑了中国丝绸的辉煌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仅是阿信式的创业者,更是中国丝绸的一个传奇,为世人尊崇的中国绸王。    沈爱琴在她创业的每个阶段,都有超拔群伦的别样精彩。    在创业初期,她的企业一直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这样的大难题,她以超乎常人的气概,以“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以过人的胆识一往无前,不断突破,为企业闯出了一片蓝天。    站稳脚跟后,她又力排众议,挑担子、闯禁地,在全国率先引进喷水织机项目和印花印染项目,实现中国丝绸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无缝对接。在当时国有丝绸企业大批倒闭或因严重亏损被迫资产重组的情况下,她统率的万事利却阔步前行,连年保持高增长态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后,她组团随江泽民访美,在纽约举办“黄河之梦”丝绸时装展示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丝绸的瑰丽神奇;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万事利赠送与会各国及地区元首的丝绸唐装,展示了中国丝绸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卓然风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万事利推出的青花瓷系列丝绸颁奖礼服和玉带祥云金牌绶带,让世界为之惊艳;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出的金石印像高端丝绸礼品,让参加世博会的各国首脑赞叹不已……    更为难得的是,她在年纪不是太大、身体非常健康、精力充沛、产业实力雄厚、团队斗志旺盛的情况下,为了万事利能抓住有利时机更快更好地发展。把自己亲手开创的基业全部移交给接班人,促进了万事利产业的又一次腾飞。    我们看到,中国丝绸在经过了2000多年的灿烂辉煌.在近代进入100多年的沉寂沦落后,在沈爱琴手中,又重新在世界舞台展示出王者气概。她以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用生命的至美织就至美的丝绸产业,如同丝绸本身,血肉丰满,有着高贵的灵魂,崇高的精神,成为中国丝绸发展历程中巍然矗立的丰碑。    沈爱琴还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她打造“天地人和万事利”的企业文化,始终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她以连续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为国家推出“非公36条”,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丝绸工业纳入“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作出了贡献。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很多人、改变很多人、造福很多人”,默默帮助了很多人、很多家庭、很多地区、很多单位和行业,以菩萨心肠广布善行,广做善事,不论是企业家群体或是社会其他阶层,她都获得广泛的敬重。    与她创造的产业财富相比,她的精神财富同样弥足珍贵。笔者衷心希望,在众多的学者、创业者关注“万事利现象”时,也能关注“沈爱琴现象”,学习研究“沈爱琴精神”,因为,比日本阿信更有价值的是,沈爱琴创造的这份精神财富,属于万事利,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本人先后采访了100多位万事利员工和其他单位、部门的人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但肯定还有不少疏漏或错讹之处。此外,由于本人学识、能力及思想水平的局限,书中观点也会有错误、浅陋之处,尚请谅解,并请及时告知,以便今后订正。    万事利集团马廷方、许春波、郝鹏等先生对本书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刘海明女士在采访、资料收集各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黄永锋先生提供了《沈爱琴创业年谱》的相关材料,方便了本书写作。在此一并致谢。    萧树    2012年9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个美丽世界的无限风光中,有你贡献的精彩。    ——屠红霞    董事长使命必达、勇于创新的精神,宽容、大气的人格魅力,预见性、统领性的战略眼光,指引着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发展。    ——王云飞    沈爱琴是这样的传奇人物:她意气风发地奋斗过,她将一个原始落后的织造小厂打造成中国丝绸行业的领军企业。她活出了价值,她的人生有着特别的意义。     ——莫五仙    回首当年擒龙事,却看天兵掌旗人。    ——孙有毅    她用30多年的奋斗,率领万事利扛起了中国丝绸的大旗,引领中国丝绸开始了重续辉煌的长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她能和全体万事利人一起,站立在世界丝绸的巅峰,共享中国丝绸的无上荣耀。    ——屠红燕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不仅是世界丝绸的生产中心,也会是世界丝绸的创意中心、研发中心,时尚潮流发布中心。为了这样的目标,以沈爱琴为代表的一代丝绸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李建华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绸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看这本人物传记,不是简单地看某个人的成功奋斗史,而是在看一个时代的印记与中国丝绸的发展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