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姚朝文,袁瑾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保护”的概念给予了专门的定义:“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这一定义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从过去时代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环境中仍然可能继续存在、发展,并且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发挥作用。从这种理念出发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就必须关注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形态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过去的乡土文化产物,但如今已成为当代人寻求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而进入了当代人的文化生活,这是研究者需要认真研究的当代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型地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编制工作,主要的任务是调查和分析研究传统民俗文化进入当代社会环境重构文化空间的线索和过程,通过这些研究工作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中的演变形态和内在特征。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民俗因子在当代的影响与传播”。百余年来,有关黄飞鸿武侠传奇在国内外的叙事活动构成了影响深远的民俗传播地图,成为和新派武侠小说与影视系统、霍元甲小说与影视系统相并列的三大中国现代武功文化叙事系统之一。本编以黄飞鸿系列叙事活动中历史传说、小说传奇、粤剧演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连续剧、互联网评说系列为主轴,进而分析武馆与社区群落、宝芝林药铺意象与民系的生计、舞狮、舞龙、抢花炮与行业帮会等民俗诗学意象,辨析有关黄飞鸿叙事系列的语境和族群的生存状态——宗族聚居、乡俗认同、务实尚用,以点带面地聚焦反映粤港民间族群的文化想象轨迹、民俗诗学意象、粤港民俗在叙事中的当代漂移特性三个层面。    下编:“当代传媒的城市想象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尽管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未能在文化领域形成相适应的认同机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个体性的身份危机成为严重困扰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建构强有力的城市认同并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已成为当代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而媒体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功能是要重新定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寻求最佳的认同方案。为了缔造想象的共同体,乡土民俗以及地域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传媒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将以何种形式嵌入现代性的媒介空间,它们如何被建构为认同的重要载体,它们能否为当代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这些都是本编论述的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高小康,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专著《人与故事》、《游戏与崇高》、《梦入江湖》等十余种,发表论文《论文艺活动的都市化》、《文化冲突与文学的“喧哗”》、《从意识形态到群落意象》等一百多篇,先后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和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姚朝文,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佛山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主持国家、省、市社科基金课题六项,出版专著《文学研究泛文化现象批判》等五部,发表学术论文与文学作品各60篇。  袁瑾,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主要从事媒介与当代都市文化研究,主持省级课题两项,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

书籍目录

上编  民俗因子在当代的影响与传播  第一章  媒介变迁:从口头、文本到影视    第一节  历史人物黄飞鸿蕴涵的岭南民俗意义    第二节  小说中的黄飞鸿民俗形象    第三节  粤剧黄飞鸿的民间情结    第四节  港产黄飞鸿电影的文化叙事轨迹  第二章  都市遗产:黄飞鸿与岭南民风    第一节  武馆与社区群落    第二节  宝芝林药铺与岭南民系的生计    第三节  舞狮、舞龙、抢花炮与行业帮会    第四节  黄飞鸿叙事中的粤港民俗漂移特性  第三章  民俗蜕变:从海外回馈内地    第一节  认同:粤港接受群体的心理寄托    第二节  再认同:海外拓展与回归反哺    第三节  民俗蜕变:乡镇与都市接受群落的演变    第四节  再认同过程带来的复杂问题    附录一  香港产104部黄飞鸿电影一览表    附录二  香港产黄飞鸿电影英文译名一览表    附录三  内地、香港、台湾制作黄飞鸿电视剧剧目一览表下编  当代传媒的城市想象与传统文化  第一章  城市想象与民俗地理    第一节  新兴的城市造形运动    第二节  人文地理与都市文化生产    第三节  民俗景观中的集体记忆    第四节  媒介想象与传统文化认同  第二章  媒介空间与地域文化认同    第一节  断裂的城市:影像世界中的城与人    第二节  媒介运动与地域文化的勃兴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认同危机  附录  重庆“特工队”结伙偷袭成都成渝恩怨网上了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半个多世纪里,由民间到报纸媒介再到影视传媒,关于黄飞鸿的叙事母题,就成长为一种有别于书面文学经典文本形态的大众影视经典。“黄飞鸿故事也成了电影家收集、整理和改编的热门题材,进而成了香港武侠电影史上最为热门且长盛不衰的‘经典资源’。”  晚近的关于黄飞鸿的长篇小说则有佛山民俗老作家任流于1998年创作的《少年黄飞鸿》。该作不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同题小说写老年或盛年如日中天的黄飞鸿,而是避重就轻,写早年在佛山初出道时期的少年黄飞鸿。其中渲染着珠江三角洲水乡市镇旖旎民俗的生动描绘,表现了民俗心理与社会观念的变迁。请看作者下面的一段创作感言:在构思这部小说时,我一直在想:黄飞鸿在佛山的时间不长,为什么他对佛山的影响如此重大?反过来又想:为什么佛山对黄飞鸿的一生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后来,在整理我三十年前的旧笔记中发现:当年的佛山是岭南的武术之乡,镇内设有多家武馆,各地武林高手都聚集在这里,本土也孕育了一批武林精英。同时,佛山是岭南的中成药之乡,制药店铺和作坊达百家,飞鸿父亲的祖传秘方,都是在佛山研制成功的。  作品不光是描写黄飞鸿的除暴安良与见义勇为的精神,也不光是描写黄飞鸿卓越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而是通过黄飞鸿和他身边的几个人物的命运,描绘他少年时的聪颖、勤奋、真诚、正直和机智——我想,这不但是当时少年黄飞鸿的品格,更是我们当代人应有的品格。

编辑推荐

  在国学热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很少思考一个问题,国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人自我身份构建和认同的工具,是否仅仅体现在几本经典里,或者说,除了经典解读之外,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的一面体现在什么地方。  《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书考察的恰恰是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到了今天仍旧是“活”的,在已经逝去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传统,在当代新的文化环境中是如何存在、如何发展和蜕变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专家们的力作。
  •   主要讲岭南文化那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