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史记Ⅰ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晴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群小人物的口述历史。现在,他们就坐在你的面前,对你讲述各自不同的命运和故事。在一行行看似沉默的文字背后,你其实可以听见他们的话语和呼吸,看见他们的衣着和面容,感觉到他们的泪水与欢笑,触摸到他们的情感和体温。本书的出版源自一项起始于十年前的工作。2000年,《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倾听·人生”版,它的宗旨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小人物是大时代的一滴水,每一颗水滴都有自己的精彩,颗颗水滴聚成淙淙细流,最后汇成波浪翻滚的大海。大历史中或许不会记载小人物,但小人物是构成大历史的小细节。他们中有下岗女工当钟点工式的小人物,也有汶川大地震后打开生命通道的尖刀军长许勇的亲身经历。小人物有时候甚至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获得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讲述的更是大时代中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30年前,四位新华社中青年记者受命调查西北农村现状,探讨治贫致富的良策,为此他们跨越4省(自治区)39县,走村串户,历时半年,行程万里,对党中央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重大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倾听·人生”是《杭州日报》打造的重要品牌,十年时间,“倾听·人生”在一个喜新厌旧的快餐阅读时代,奇迹般地办成了长盛不衰的耐读版面,不仅成为首届浙江新闻名专栏,其作品更多次问鼎中国新闻奖。“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的变化”,不仅是《杭州日报》“权威亲民新型城市党报”办报理念的一种探索,更是《杭州日报》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唯有贴近实际,才能倾听到来自底层的真实声音;唯有贴近生活,才能触碰到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唯有贴近群众,才能感受并传递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深刻表现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可以触摸大时代的脉搏跳动;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可以感受大时代的跌宕起伏。《杭州日报》将继续打造“倾听·人生”品牌,为小人物记史,为小人物立传,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化。因为“倾听·人生”记录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其实就是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内容概要

这是一群小人物的口述历史。现在,他们就坐在你的面前,对你讲述各自不同的命运和故事。在一行行看似沉默的文字背后,你其实可以听见他们的话语和呼吸,看见他们的衣着和面容,感觉到他们的泪水与欢笑,触摸到他们的情感和体温。    本书时《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倾听·人生”版的集结,它的宗旨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    本辑为第Ⅰ辑,分为历史印迹、正红旗下、炫梦人生、绝对隐私、灰色地带这五部分。

书籍目录

一、历史印迹  战俘  我的抗战往事  1945年的归来  台湾老兵  日本孤儿  迁户口  外调  一纸鉴定  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  一个人的法语  1986的长崎之行  寻找烈士二、正红旗下  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  一九四九,渡江第一船  警徽警戒  镜头留住西藏往事  大使求学记  党籍  革命妈妈三、炫梦人生  寻找佛光  东敦煌  二次插队  冯根生做学徒  运河漂流记  跳马王  发现长城  我在东欧做生意  我和高秀敏的故事  我在美国当警察  我是蔷薇老妈  我的间隔年四、绝对隐私  男妇科医生  当女教师爱上男学生  将婚姻进行到底  干爹  癖·狱  花壳儿  他对我不感性趣五、灰色地带  五刑“上将”  丢脸  青春的溃疡  边缘病人  逃出黑砖窑  走出抑郁后记/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附录/《小人物史记Ⅱ》篇目

章节摘录

插图:我当的是国民党34军44师的兵。参军不到一个月就和日本人遇上了,在夏县、河津县、秸山县一带,七天和鬼子打了两回。有一回冬天,晚上,漫天大雪,到处都是一片白色,我们要设埋伏。我爬到一户人家的屋顶上,用胳膊将屋顶上厚厚的雪扫开,然后就伏在雪窝里,这样在雪窝里一趴就是一夜,雪不停地下,人都被雪埋了。现在,我的腿不能坐炕,盘不起来,走路要拄拐,都是那时落下的。那一仗我们死了一千多人,团长也被日本人撰了。我命大,活了下来。尸体倒在雪地里,横七竖八的,像柴火捆。我的许多战友在和日本鬼子打仗时死了,我是眼睁睁看着他们死的。和日本人打完了,自己活着看到了抗战胜利,特别高兴,觉得自己命太大,能活到胜利。我以为这下可以回家了,可不久就又打开了,国共和谈失败,和解放军打。一次在中条山和解放军打起来了,这会儿不像和日本人打仗时那样拼命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啊,当兵的都不想再打了,都想回家。在这一仗中,我左手负伤,子弹从虎口钻进去,从掌心穿出来,血管打断了,血直向外喷,堵都堵不住。现在这只手残了。哎,我的命不好,和日本人打仗该挂彩的时候没有挂彩,偏偏和解放军打仗,就挂彩了。山西解放时,我因为负伤正在医院里住院治疗。太原被解放军拿下后,我就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虽然是俘虏,但是解放军优待俘虏,还是让我在医院里治伤。这期间,部队里的首长就经常来做我们这些俘虏的思想工作。这些首长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不像国民党部队里那些当官的。他们告诉我们,过去虽然加入了反动的队伍,但那也不完全是我们个人的事,只要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过,并且能够积极地醒悟过来,改过来,就没事。他们还给我们分析当前的形势,说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就要完了,全中国马上就要解放了……还说将来,将来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们也可以回家安居乐业。经过一番思想上的改造,伤好后,我加入了解放军,在18兵团60军180师539团。由于我改造得好,当上了机枪手,不久还做了班长。我加入了解放军,1949年10月1日,部队在宝鸡举行庆功会,由于我在西北战役中作战勇敢,会上授予我一枚一等功军功章这之后就去解放西北、西南。当时陕西和四川还没有解放,我们从宝鸡南下四川,成、阳、剑门关……就这样一路打过去。有时候追击敌人一天要跑一百多公里,边追击边歼灭。一次攻城作战,国民党军在城墙周围的各个高地都修筑了钢筋水泥碉堡,阵地前面还有两三道八九米高的陡壁,陡壁上有机枪暗火力点,陡壁前又挖了多道壕沟,各道壕沟之间有暗堡、地雷、铁丝网这些东西。守军号称这座城是“铁城”,攻不破的。一天拂晓,我军发起了进攻,国民党守军在钢筋水泥碉堡里顽抗,子弹雨一样地泼过来,都闪着光,把天都映红了。激战两昼夜没有攻下目标,而我们自己人死了很多。我们班死了一半。不久,又发起第二次攻击,这次我们改变了打法,但还是有很多人伤亡,我们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上面命令要炸掉敌人暗堡,扫除敌人火力点。连着上去三四个人,都死了,后来我说我上,我是班长么。我就夹着炸药,贴着地面往前爬,敌人的火力就都朝着我射击,子弹擦着我的耳边头皮嗖嗖地飞,身边的土被子弹扫得扬起来很高……暗堡被炸了,我也负了伤。1949年10月1日,部队在宝鸡举行庆功会,由于我在西北战役中作战勇敢,会上给我立了一等功一次,并授予我一枚一等功军功章。解放完了西北、西南后,又是河南、河北、吉林,一路到了鸭绿江边。1951年3月份,我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歌,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在朝鲜的那些日子,是我当兵的岁月里最难熬的一段时光。由于当时我们没有制空权,白天就只能躲在树林里的雪地中,敌机在头上飞过来又飞过去的,也不敢点篝火,一把干粮一把雪。晚上行军,敌机一个照明弹抛下来,把公路照得雪亮。我们头上、身上都插着树枝,就赶快卧倒在公路边的树丛里。照明弹熄掉后,再走,敌机这时会掉转头来再照,再躲。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开始了。要到三八线去打,后方战线很长,向前急行军三天,打一仗,再往后撤三天,七天所需的干粮、武器弹药等所有东西都背在身上。有一次行军途中,营长把队伍集合起来,对大家说:“有个好消息,我们的辎重后援已经从后面往上送啦。”一听到这个消息,想到马上就可以吃上东西,穿暖和了,大家就特别兴奋。可是不久,营长再次集合队伍,对大家说:“我们的辎重车被敌人的飞机炸了。”一天,部队接到迅速后撤的命令,但还没来得及撤,四周的枪声就像炸了锅一样响起来,那时天还不亮,我们被包围了。当时就想这下要吃亏了,但我们并没有害怕。被敌人包围以后,所有人反而都更勇敢,一次次地把敌人打退下去。敌人硬攻不上来,就用飞机炸,用大炮朝我们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坚持了一天一夜,死了很多人,最后丢了制高点,而且弹尽粮绝,我们被敌军炮火压在一个小山沟里,当时又饿又冷,浑身发抖。敌人的飞机在头顶上来回飞着,还向下喊话,要我们投降,而我们都清楚坚决不能投降,因为部队的作战纪律有“绝不当俘虏”这一条。最后,部队决定趁着天黑向外突围出去。这突围就像是往枪眼上冲啊,敌人用灯光照着,机枪就这样扫着,人就像是割庄稼那样一倒一片,哪里突围得出去?天刚刚一亮,敌人的坦克就轰隆隆往我们沟里碾过来了,挡也挡不住的,眼看就到面前了。这时我们就分散开往后面的山坡上跑。当时我什么都不要了,就跑。哪里跑得了?敌人很快就像潮水般围上来了。我被俘虏了。那天是5月27日,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从此我又开始了漫长的战俘生涯。

后记

《杭州日报》“倾听·人生”版创办于2000年,本书是其十年来所记载的小人物口述历史的精品结集。记得是1999年9、10月份,我和同事李玲芝去了一趟西安。那时《杭州日报》的专刊和副刊改版需要思路,我们要做日报、下午版两张报纸的专刊和副刊,加起来每周有二三十个版。那次考察结束时,我们在一个小旅馆里等回家的机票,闲着无事,就开始商量版面,想名称、想栏目。我们一口气想了四五个新版的计划,记在一张便签上,其中一个就是“倾听”。当时,《北京青年报》安顿的口述实录文学正红。我们把安顿的书《绝对隐私》拿来看了一下。这本书里面全部是情感实录,喜欢看它的读者不少,想来原因有三个:第一,社会上对情感的看法正处于开放后的恐慌期,中国人禁锢了多年的男女情感得到了社会承认,许多人都面临着情感方面的困惑、诱惑或恐惧,而且男女情感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大众的阅读热点。第二,这些事即使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也是现实的真实,它满足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窥视欲。第三,这种口述实录的形式在报纸上不多见,它像新闻,又像文学,是一种真实的故事,当它以第一人称出现时,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这种真实感和这种形式,我们很喜欢。但《杭州日报》是党报,办这样的版面,是否符合我们的报纸定位?北方人一般性格外向,善于口头表达;而南方人大多比较保守,不会轻易倾诉隐私,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吗?我们分析了浙江人的特点:浙江人草根性强,遇事爱琢磨,喜欢个人奋斗,肯吃苦,做得多,说得少,但闯世界的本领是中国一流的。他们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点水滴就发芽的类型。浙江人是有故事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业史、奋斗史。他们情感细腻,对生活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改革开放后,他们走南闯北,全世界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一定就有浙江人在做生意。他们的命运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只要肯讲,他们的故事一定会很好听。我们最终决定,要办一个讲个人命运故事的版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和别人的一模一样的,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活法。每个人在看到别样的人生时,一定会有所反思和对照。活得不如意的,看到有活得比自己更难的人,会有一种心理安慰;活得平淡的,会更珍惜自己的生活。每个生命都是一滴水,每滴水中都有太阳。这个版面的名称是我取的。我不喜欢用“讲述”这样的名称,觉得“讲述”是一种和读者平等的姿态,而“倾听”是一种比读者更低的姿态。党报需要这种姿态。我们给这个版面定了三条原则:第一,不写“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件影响人生的事。第二,必须是真实的故事,可以把真实姓名隐去,但事实一定要真。第三,以第一人称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即采用口述实录体。“倾听·人生”在办了半年之后,出了二十多期,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评上了杭州市新闻系统的优秀栏目。关注它的读者越来越多,来说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些第一人称的讲述,真实直观。一个吸毒者的口述实录,比专家和医务工作者讲一百遍道理来得有用;一个慰安妇的口述实录,比教科书更触目惊心。那种亲身体验的细节,跨生命时间的长度,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更重要的是,每个讲述者的体验,都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小人物也可以反映大时代,因为这是一个小人物可以有大作为的时代在当今中国,个人的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和认可,当一个农民或者许多个平民可以创造奇迹的时候,中国人的命运已有了极大的改观。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奋斗故事,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节。他们的创业史,就是改革开放这面大旗下的地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经历,有歌有忧、有喜有泪、有血有肉,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当代中国的最底层,他们的故事无不折射着时代的光点。“倾听·人生”的宗旨就是把目光放在小人物身上,希望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来反映时代的变化。比方说有一篇叫《大三线》的文章,什么叫“大三线”,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因战备需要,将容易受到攻击的沿海沿边的重要工厂陆续内迁,按照“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在西南、西北等战略纵深地区另建新厂。一个1949年参加工作的老技术工人在45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妻别夫,子别母,大批建设者响应政府号召,从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的大城市,远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施工困难、生活艰苦、物资匮乏之地,他们都是成分好、出身红、技术棒的专业人才。可是10年、20年、30年后,这些建设者及其家人的人生际遇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没有一份历史记录可以详细到个人的生活。一个从“大三线”回到杭州工作的普通技术工人的命运故事,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某一段历史。记得《大三线》刊登出来之后,有许多人打来电话,满怀感慨地讲述他们的家庭、亲戚朋友的有关“大三线”的故事,久久不能放下话筒。“倾听·人生”中曾经获得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的《二次插队》,讲的是一个当年的知青在回城三十多年后又下乡创业的故事。这名老三届初中生,当年响应号召到农村做知青,到大返城的时候,知青成了工人,十几年后,他又变成下岗工人,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走投无路后,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当再也不用为生计奔波,钱多得这辈子用不完的时候,他又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萌发了报答乡亲的念头——他开展了第二次乡村创业。在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很多人都像他一样——回到城里,顶父母的职,千难万难进了工厂,没想到在农村贡献了青春,回到厂里贡献了中年,临到最终白发上头时却下了岗。而一个敢于再次创业、懂得感恩的知青,他的故事引起了多少人的感慨!要的是典型、真实、历史性强和可读的故事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并不是什么都能拿来做文章,在选择人物和题材时,我们注重了四性。第一,选取人物的典型性。要么是事情典型,要么是经历典型,总之选取的人物一定得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比方说我们曾经选择了一个下岗的政工干部,写他下岗后怎么就业。政工人员,是颇具时代特色的。这样的同志从部队复员,转业到地方,在工厂里当政工干部,组织、人事、宣传、办公室,成了“万金油”干部,最先是动员别人下岗,做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以为自己是不会下岗的,待轮到自己下岗,到人才招聘市场拿出自己的政工师证书,一把就被扔了出来。那个打击大啊!想想革命了一辈子,最终落到这样的下场,觉得特别受不了。但下岗的政工师最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拿出自己的特长——能说会写,当了企业报的主编,当了老总的助手,最终还是得益于自己的政工经历。他的求职经历和下岗心态比一般人更复杂和可看。当我们以《政工师》为题写下这篇口述实录的文章时,一个老干部写了很长的信来,讲述他的儿子——一个有类似经历的政工干部下岗后,他这个抗战干部差一点就怀疑自己的革命信念的事。现在他看了这篇文章后,再也不在家骂娘了,他把这篇文章给他的儿子看,鼓励他不要怨天尤人,要大胆地闯。第二,选取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这类栏目的生命力在于呈现原汁原味的人生故事。不仅讲述的事情要真实,而且语言表述也要符合讲述者的身份。在采写中要尽量隐去记录者的个人观点,绝对不用描述性的语言。如果编辑有话要说,可以加编者按。记录者对讲述者的人生故事的选择,就是我们的编辑立场,你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把故事的哪一面展示给读者看,就是你的编辑意图,不需要编辑更多的评论。一个人的人生之路,走对的、走错的,要真实地告诉读者,相信读者会有分辨能力的,他们会从中看出各种不同的经验教训,用不着我们在旁边喋喋不休当导师。读者远比我们聪明,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这一点。第三,把握好历史性。要关注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命运,着眼于大历史、大事件背景,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要尽可能地把口述实录这样的栏目办得有历史感。比如我们选择的一个典型是钟点工。家政服务行业走过了将近十年的路,很艰难,但越走越好了,在提供社会服务、再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许多下岗女工成了家政业的主力军。杭州最大的家政公司——三替公司的老总本人就是下岗女工。然而在选择典型时,我们没有选取这位老总,因为老总不具有代表性,几万个下岗女工中能有几个老总?!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样的才能和机遇,再说她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了。我们整整花了半年时间寻找,最终选择的这位讲述者也是从下岗工人变成钟点工的,从开始的偷偷摸摸怕见人,到后来为了做钟点工和要面子的老公离了婚,最后又因为当钟点工找到相爱的人。她做钟点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拿着闹钟跟在后面,走一步都掐时间的;也有拎了保暖拖鞋让她一定要换上的。一个钟点工也许没有多大的新闻性,但她的命运是这个天翻地覆的改革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她反映了最真切的百姓生活,所以,《钟点工》这篇作品最终得到了中国新闻奖的肯定。第四,挖掘文章的故事性。“倾听·人生”毕竟不是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版面,讲一个人的故事,目的在于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人的一生,会有很多传奇,这是我们当记者、编辑的人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到的。我们的任务是找到这些故事,把它们细细地挖掘出来,尽最大可能展现他们的真实面貌。这些真实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千万不能把它们剥皮抽筋变成抽象的道理。也用不着为那些事情加上很多大道理,要相信读者会从中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生意义的。一个时代一定有耀眼的金星,当然应该记载;但支撑这个时代的一定是无数的小人物,关注他们,倾听他们,把他们刻进时代的华表,是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作为媒体人的责任。这些故事背后的支撑者一个能够理解百姓苦楚、能够倾听他人故事的编辑,对于这个栏目很重要。中国人的命运,无不和时代、和许多的运动连在一起,一个没有阅历的编辑可能在理解这些运动、理解一个经历过多次社会变革的人生方面有所欠缺。讲述者把一段伤痛、一段悲情或者最难忘的经历托付与编辑,编辑要承受得起,理解得了,分辨得清。一个栏目最终的质量是和编辑连在一起的。从副刊的角度来说,编辑的水准决定了版面的水准,有什么样的编辑就会有什么样的版面。即使有好的创意,没有好的编辑也不行,但如果有好的编辑,就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版面,而且好的编辑会令创意更出色。十年来,“倾听·人生”的编辑,前四年是戎国彭,后六年是莫小米。戎国彭是一个阅读面很广的资深记者,莫小米是全国知名的作家,他们两人都非常出色。他们为这个版面竭尽全力,费尽心血:手机24小时开着,聆听每一次长久的讲述、倾诉甚至是哭诉。十年如一日。他们是热爱生命且富责任感的人。他们在一次次的聆听中成为心理治疗师,挽救过许多濒于崩溃的心灵,为民工、代课老师、下岗工人等等找生活、讨援助。他们有敏锐而丰富的生活阅读能力,能在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故事中寻找真实,在无数个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精彩。他们推心置腹地与每一位讲述者交流,讲述者得以袒露心怀,把一些从来没有告诉过父母、伴侣的故事说给我们听。正因为有了他们尊重历史、珍惜信任的认真态度,才有了这个栏目长久的质量,才有了今天你所看到的从五百多个故事中精选出来的篇章。这些文章,基本以报纸原作为主,我们在成书时对个别文章的篇名和内容做了必要的修改,以使其更加完整。

编辑推荐

《小人物史记(1)》:运河漂流记,眺马王,发现长城,我在东欧做生意,我和高秀敏的故事,我在美国当警察,我是蔷薇老妈,我的间隔年,绝对隐私,男妇科医生,当女教师爱上男学生,将婚姻进行到底,干爹,癣.狱,花壳儿,他对我不感性趣,灰色地带,五刑上将,丢脸,青拳的溃疡,边缘病人,逃出黑砖窑,走出抑郁。历史印迹,战俘,我的抗战往事,1945年的归来,台湾老兵,日本孤儿,迁户口,外调,一纸鉴定,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一个人的法语,1986的长崎之行,寻找烈士,正红旗下,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一九四九,渡江第一船,誓徽警戒,镜头留住西藏往事,大使求学记,党籍,革命妈妈,炫梦人生,寻找佛光,东软煌,二次插队,冯根生做学徒。说亲经历,看世道人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人物史记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这个结集很好,小人物,真性情,体现出了真正的人生沧桑感,可惜书中没有收录刊发时报纸编辑莫小米撰的读稿人语.其实人物故事与读稿人语是相得益彰的.
  •   小人物的丰富曲折经历,反映了个人命运在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不可自我把握性,揭示了人类社会中大多数人生活的艰难,需要人类自己重视这个问题,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
  •   小人物的大事件,看着很温暖
  •   非常喜欢这本书,推荐
  •   杭报的经典栏目,不错
  •   普通人在中国活的真不容易啊
  •   真实、生动、感人,党报能有如此手笔,从百姓视角看问题,难得
  •   包装还行。但纸张跟我在书店里面看到的有着差别,不是很好的样子。
  •   小人物的历史才是我们的历史。
  •   本书不错啊,个别篇章很精彩!
  •   每个小人物都有一段故事,每段故事背后都是反映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