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新境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周汝昌  页数:296  
Tag标签:无  

前言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我这篇《引言》开头不说自己的话,怎么把人家曹雪芹的开篇之词照样搬来了?难道说是由于崇拜曹雪芹太过分了,因而连人家的言辞也要模仿一番,模仿不成,就把人家的原文照录过来了?说实话,说我崇拜曹雪芹是一点儿也不错的,说我把人家的原词搬来是因为模仿不成而转为照录,可就有点曲解了我的本意。    引言一开头先引这两句话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我自知过去读《红》还都是草草翻阅一过而已,对曹雪芹用字造句的功夫没有读懂,自己深为愧怍。如今重新体会,方知只这么两句之中就有三个字眼至关重要。一个是“近”,一个是“细”,再一个就是“深”。人家曹雪芹开门见山就说明了,此书讲娲皇炼石“虽近荒唐”,“近”相当于“近似”,也就是白话里的“好像”,而上面加一个“虽”字,就更加明白:像是荒唐,实则并不荒唐。然后,一个“细”加一个“深”,让我感到雪芹早就知道我读书不够细致,因而无法领会人家言辞内外的深意。我的这个“粗”和“浅”就是自己读书治学的一大病痛。从此,再读时就加上了一点工夫,果然感受就与从前有所不同了。这种不同对自己是个教训,对于许多一般读者来说,也许有同样的启示作用。夸大一些说,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叫做有了一些“进境”,于是“境”字就成为这本小书的题名——《红楼新境》之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才是“境”的本义呢?用文言说就是占地面的“疆域”。比方说,你要出国旅游,要办出境手续,这个“境”指的就是本国的领域。但到了文艺方面,这个“境”就不那么简单易懂了。    尽人皆知,20世纪有一部书题作《人间词话》,是静安先生王国维文学理论的代表之作。他在其中讲词,就用上了这个“境”字,并成为全书的一个焦点、眼目。他说,填词必须有“境”,而“境”又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后,他又把“境”说成“境界”。如果你还要按照“境”字的本义去领会,那就会很费思索而不得其本质了。    那么,这“境界”一词是从何而来呢?这需要从两条线路来解说。一条是来自佛经,另一条是来自东晋大画家顾虎头。佛经是指哪一部呢?如果我记忆不误,应该是《无量寿经》,其中有两句话说:  “斯义弘深,非我境界。”顾虎头的话却是“如倒食甘蔗,渐入佳境”。这可妙极了!他们说的完全是不相干的事情,而合在一起融汇在我们中华文艺理论上来,可就发生了崭新美妙的巨大作用。佛经说的是要修持佛道,有一个很长的历程,这历程分为很多阶段、层次,一个比一个精深。所以,我引的这两句是弟子对师傅说的,您的“境界”很高深了,非我所修持的程度可比。“境界”一词,实出于此。至于顾虎头,他拿吃甘蔗来比喻饮食的滋味,与修道全无交涉。因为甘蔗很长,分有许多节,真正甜的部分在中上部,下面越来越接近根部,就变得又粗又硬,味道差了很多。所以先倒过来吃根部,就会越来越嫩,越来越好吃了,这叫“佳境”。    我这么一讲,您可能又向我提出问题,你的书名《红楼新境》到底是指佛家的“境界”还是画家的“佳境”呢?这个提问很有意味,我的回答未必全对。为了简明,我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化为一两句,希望您能满意。“境”是个双面词,它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正如佛法道理无实物可帮助讲解,而艺术品则有实物显示于人。一个文化造诣深厚的人,能够领会很深的道理和境界。但如果没有了“文化造诣深厚”这一主观的条件,客观存在的优劣高下也就无法讲起了。因此,我这本小书的取名是说近年来读《红》多下了一点工夫,这才能够发现和感受雪芹笔下更丰富、更美好的“境界”。    曹雪芹在他的书中也曾用了“境界”一词。这就是《红楼梦》第八回中的一首七律,说的是: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说大唐。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假皮囊。此处的“境界”恐怕是指娲皇赋予那块石头的灵性,而后来石头却被一僧一道给点化成了一块玉坠。玉坠是个假象,它已经没有原来的灵秀的真“境界”了。    提出“倒食甘蔗,渐入佳境”文艺鉴赏主张的顾虎头,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就已被着重提到:“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前面几个人用的都是真姓名,而唯独把大画家顾恺之称为“虎头”。原来“虎头”是顾恺之的乳名,仅这一点就表现出雪芹对顾虎头有着更为丰富的感情。比如,顾恺之字长康,雪芹则连这长康也不称,单单要叫他的小名,这就像是最亲密而不拘俗礼的朋友关系了。又如,在东晋当世,已经有了“痴绝顾长康”的评语,可见“痴”是顾虎头的一个最大特点。他本来智慧最高,而一发起“痴”来又最容易受人哄骗,这就是性情上的两面性,符合“正邪两赋”之人的双重性情。再如,顾虎头又和“通灵”这个词语有着特殊的关系。一个例子是虎头给嵇康作传,开头就说嵇康是一位“通灵士也”,你看这岂不极为重要?另一个例子是他把自己最珍惜的绘画作品锁在一个柜子里,怕人偷窃,后来,有人知道了这个秘密把柜子从后面打开,将这些画作都盗走了。他发现后,却不怀疑被人拿走,反而自豪起来,说他的画都“通灵”了。这位大艺术家真是“痴绝”得无人能比!还有一例,就是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搜集了七十二位有节操、有道德的贤妻良母素材,为她们一一作传而成《列女传》。这实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尊重女性的重要著作,而顾虎头也很看重此书。他给这七十二位列女都绘制了画像,而且是画了两本,即后世所说的《大列女》、《小列女》。这又是一项“开辟鸿蒙”的艺术创作,由此才又演变出后世的所谓《百美图》,只不过是画《百美图》者未能领会刘向的“七十二”是八个九的乘积数,而雪芹却由七十二这个八九之数引申成为十二个九的一百零八位。明白了这些中华文艺史上的特点特色,你才能够不迟疑地接受我所主张的雪芹真本《红楼梦》原为一百零八回,与所谓“一百二十回全本”毫无交涉。    以上说了这些关系,都是为了什么?就是让你比较深细地理解这本小书题名为《红楼新境》的“境”字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领会。    辛卯年九月三十日    2011-10-26

内容概要

本书是红学家周汝昌继《红楼夺目红》后的又一部读《红》随笔集,计收入包括《引言》在内的五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均是作者最近两三年的口述新作,在本书中被归入红楼关键词、谁怜咏絮才、荣辱话曹家、源流证大观四个栏目。这些随笔的文字既是平和的,又是婉转如诗的,读来仿佛聆听一位有着六十余年研《红》经历,虽目盲耳聋却依然对《红楼梦》一往情深的耄耋老人的娓娓而谈。

作者简介

周汝昌,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本字禹言,号射鱼、敏庵、命新,后改字玉言,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1918年4月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是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是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出版有四十余部学术著作,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书籍目录

引言· 1
红楼关键词· 1
说“沁芳” / 3
说“芳” / 6
说“群芳” / 10
说“芭蕉冉冉” / 13
说“金陵十二钗” / 18
说“钗” / 21
说“冤” / 25
说“茶” / 29
说“红楼” / 32
说“名士与英雄” / 37
说“增删五次” / 41
说“家的” / 45
说“通灵” / 48
说“甄英莲” / 51
说“炭篓子” / 56
说“奇”、“畸” / 59
说“牙牌令” / 64
说“三” / 69
说“大观园” / 72
说“风月” / 75
说“风尘” / 79
二说“大观园” / 82
说“旖旎” / 87
说“三春” / 90
说“看官” / 95
说“大旨谈情” / 99
说“梦幻” / 103
说“绛洞” / 106
说“情榜” / 112
说“离合悲欢” / 116
说“美与艳” / 121
说“真传正传” / 128
说“荒唐言” / 133
谁怜咏絮才· 137
《葬花吟》 / 139
《秋窗风雨夕》 / 149
《桃花行》 / 153
荣辱话曹家· 167
红楼奥秘却分明 / 169
雪芹家不讳曹操后代 / 173
真假难辨的康熙传位遗诏 / 176
《红楼梦》与赵文化 / 180
通灵宝玉与蔺相如 / 191
曹雪芹笔下的“仁” / 194
元春生日春秋笔 / 198
谁知脂砚是湘云 / 201
《葬花吟》最早的读者 / 208
石?玉?人?芹 / 216
源流证大观· 219
重新认识恭王府 / 221
三小王与芹哥儿 / 225
天香庭院与西府 / 232
所谓的“大观园” / 244
惓惓不尽 / 253
后记· 269
缀语· 273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说“芳” 前文《说“沁芳”》对“沁芳”一词草草作了一些说明,而重点是放在“沁”字上的,如今再就“芳”字展开作一番小讨论。雪芹作书对这个“芳”字似乎有特别的感情,假如仅仅就人人皆知的一层常识来说,“芳”字的本义是香气。作修辞用时它代表名花,当然由名花又引申到美人……这种常识性用法在历来的诗词曲、小说、散文诸般文学作品中到处可见,也就没有更多的深意可资研究。但在《红楼梦》里,观其用法表面似与历来常识并无分别,可是细一想来又好像没有那么简单。比方说在大观园未建造以前,东府早就有一个旧园,园名就是会芳园。及至西府盖建新园,虽然娘娘赐了一个“大观”之名,而实际上是个“沁芳园”。我跟着就想,古来诗人词客哪怕作一个短篇都要慎防出现重字,如何雪芹写园子时一连就用了两次“芳”字呢?这似乎太不考究。不但如此,大观园中的主景叫做大观楼,而大观楼两侧的“陪楼”一个叫“缀锦”,一个又叫做“含芳”,这就第三次用它了。再看十二名小戏子在解散戏班以后,分配给各房姊妹那里使用。你看分配到怡红院宝玉身边的是哪个?名唤芳官——又一个“芳”呀!这个芳官身份虽低却作用不小,在怡红院里是个相当重要的小主角,没了她就演不成很多重要场面。比如,“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大家排定了座位以后,第一个开口祝寿的不是别人,正是芳官。她先唱了一支最通俗的祝寿曲《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嫌太俗:“快打回去……”让她细细地唱了一支[赏花时](《邯郸梦》里何仙姑所唱的一支曲)——这是由于晴雯拿来了花名签象牙筒之后,第一个掣签的是宝钗,掣的是牡丹花,签上是“冠艳群芳”四字,下面镌有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签上又注着“在席者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贯。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因此宝钗命芳官唱一支,而宝玉拿着宝钗所掣之签不放,眼睛却瞧着芳官,湘云一手夺了,掷与宝钗。这是寿筵的开头场面,里面包含了晴雯、宝钗、芳官、湘云;而手拿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且目注芳官者却是宝玉寿星本人。由于十二名小戏子中唯独正旦取名日芳官,而又独她分配到怡红院这个整个大观园的核心地点,为全书主角宝玉的知情亲近之人,这就说明芳官之“芳”与沁芳溪之“芳”同为具有代表性的美好字样。这里的“芳”早已超越了“芳是香气”的简单本义,其蕴涵之丰富美好,可以从屈原《离骚》中的“不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里找到佐证。屈原的这个“芳情”绝不只是一个“香”字的意义。我个人体会,用今天的话解说,大约可以说这个“芳”字实际上已然包括了真、善、美三个方面。真、善、美这个观念来自西方,据专家考证,此说的真正来源出于何时何人尚未得到确证,但它为人所承认、所使用,以表达一个最理想的信念,则为时已久;但就在西方美学中似乎也没有哪一个单词可以代表这三个美好的方面。然而依拙见,我们中华汉字中的“芳”却足以当之而无愧。 当曹雪芹写《红楼梦》第二回时已然通过贾雨村之口表示,甄家女儿取名“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的”。言外之意就是已成俗套,有点着人厌了。但他举那四个字时里面有“香”而无“芳”字,看来曹雪芹对于这个“芳”字的感情异乎寻常,若从表面意义上讲“芳”与“香”似乎并无差别,可是汉字诗文中运用这两个字时,却并非总是可以互代的,因为“芳”字的内涵要比“香”字丰富而清雅得多。简言之,“香”气偏俗,“芳”气偏雅。曹雪芹对于这个“芳”字不但郑重使用,而且也有涉笔成趣、信手拈来的妙处。例如,花袭人有个哥哥他叫什么?老实说这本无定规,也无真正的素材原型,而雪芹却轻松巧妙地给了他一个“花自芳”的佳名。你看多么自然,这又给袭人增添了艺术上衬托的作用。又如,曹雪芹写有个傅家名为傅试,傅试有个妹妹才貌不凡,宝玉素来内心敬慕,但无缘一见,也无从探问人家闺阁的真情实况。这女儿该取何名?俗了不忍心,雅了又有矫揉造作之病——你看,曹雪芹又是信手拈来为其命名为“傅秋芳”,这多么美妙而又自然浑成,毫无扭扭捏捏之态。让我再说一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翻译,“芳”不是一种简单的香味,而是一种饱含了真、善、美的高级的素质气味。这就是曹雪芹特别喜欢而珍重这个“芳”字的原因。

后记

拙著《红楼新境》即将付梓问世。如此小书,作稿的经历,首尾竞跨三个年头,可见其成书之不易。我目未全盲时,写作《红楼艺术》一书,从出版社“拍板”到我交稿,只有一个半月。那种工作效率,如无当时责任编辑陈先生作证,恐怕今天听来人们都不肯相信。关于本书成稿的艰辛,我不想多说。但我在此一定要感谢我的几位年轻的学友。    一是白斯木小友。他帮我复制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有关资料。    二是顾彬小友。他提供了如何寻求珍贵资料的线索,使我获益良多。    三是乔福锦学友。他来京时专程赶到小舍,告诉我有关版本的情况,特志高谊。    此外,不久前接到福建郑宜忠先生的赐函。他提醒我在《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明文叙清,那年八月二十日贾政离家外任,而刘姥姥又来到荣国府,直到廿五日才告辞回家。这样一看,荣国府先是史大姑娘开螃蟹宴,然后又有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合起来一推算,螃蟹宴应在八月廿三日,而这日正是上年雍正帝突然暴亡的日期。这还不算,在吃过螃蟹后,又竟然写出三首《螃蟹咏》的七律诗来,其中以薛宝钗所作最关紧要,大家都评赞她作得好,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不难看出,此等笔墨并非一般等闲,雪芹落笔定有原因。以上这一小段并非郑先生原文,是我从他意见中拓展开来,记在此处备忘,也顺便向他致谢,至于此说有无继续探索的价值,留待学者们加以论证。    从我个人的研《红》足迹来看,本书可以算作《红楼夺目红》的延续,所以文体是随笔散记,其篇幅都不甚长,应该不致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烦闷。    感谢高侃先生,是他起意要我写一本研《红》随笔,把我近年来的若干新思路简述一下。我年纪大了,收拾一下可免日久忘怀,蒙高侃先生这一番好意,答应努力而为,这样才口述了此书。    感谢李文进先生刻了七枚印章给我,其中“超越考证”、“悟证先河”两枚,是刘再复先生评价我的语言,以此存念。    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著作分社郭银星、李玉莲编审的大力支持,得以使这册小书早日和读者见面。最后,以一首小词[风入松]结束:    文哉郁郁我从周,夫子更何求。韦编三绝犹无尽,只不言、娲圣功猷。画卦方坛孰筑,人伦家室谁修。    王孙武惠泪难收,黄叶写红楼。通灵即是情所至,道缘情、古简今留。浊玉伤怀一诔,绛芸长恨千秋。    辛卯年十一月初三    2011-11-27

编辑推荐

《红楼新境》编辑推荐:红学大家、九秩老人周汝昌关于红楼最新力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楼新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1条)

 
 

  •   红学大家周汝昌关于《红楼梦》最新力作 看透大观园内的文化境界
  •   我一向对周老的作品很钟爱,但有一点,或许在这个场合说明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建议周老把《〈石头记〉周汝昌汇校批点本》繁体竖排本加以简化,把其周按去掉,只留脂批,另外,把原本的错误订正然后出版,虽然周老是最权威的红学家,但其“周按”有时会让读者顺其思想,丢掉自己的本份。如果有这么一本周汇脂评本的出版,那一定是红学界的大幸!再者,前一阶段,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脂砚斋评石头记》,在我看来,纯属剽窃,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人对这种做法鄙视!再就是你剽窃就剽窃吧,最起码你要把原书中的排版错误做一订正呀,这也是对学术的尊重,但没有,真是让人可气!
  •   红学泰斗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仍是熟悉的行文风格,从容儒雅又睿智,仍是不断新考证,周老离世,让人唏嘘不已!
  •   心里一直对周汝昌先生满怀敬意,这本书更是其难得的好书。作为一个爱好红学的普通老百姓,爸爸很是推崇他的作品,给他买来他喜欢的书,竟然高兴了好几天。很感谢当当物流的给力!
  •   周汝昌老先生不愧为红学泰斗!
  •   周老为红而生。无红则周老无以生,无周老则红无以明。以九十四岁高龄出此书,当载入史册,为文化史、红学史上一绝大奇迹!爱红、爱周老者不可不读。
  •   书本身很好,装帧精良、大方。

    内容上,是周老口述然后记录而成,仅此一点就觉得拿着书都是沉甸甸的。
    所有内容都是延续周老之前著作的思路,如果你之前就不喜欢他分析红楼的方式那么就不必买了。此书更加关注细节,都是由小篇目组成,篇篇结尾都有小诗一首,足见老人家诗词功底。措辞更为谨慎谦卑,读来有点伤感…

    倘若非要说不完美之处,就是有些篇目略短,很多话都是点到为止,靠读者自己思索,跟上周老的思维有些费劲,大概是自己修为不够吧……

    大师仙去不久,补上一篇短小用心的书评,不成敬意。
  •   红学大家的作品,读来如逢甘霖,畅快至极
  •   红学大家,纪念
  •   红楼新境是汝老近两年的作品,看到书犹如老人家娓娓道来。好书!
  •   读周老的书,真正理解红楼的魅力。
  •   平和的文字是朴实的、最动人的语言,婉转如诗的,读者好像是一往情深的耄耋老人的娓娓而谈他的此生最美丽的回忆。
  •   对于刚看红楼了解不深入的人来说实在是必备,周老的书一直很好。
  •   周汝昌老先生真不愧是大家
    看其书能领悟到做人、做学问的智慧
    聆听智者真是一种幸福!
  •   周汝昌老先生对唐宋词有较深的研究,再加上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其作品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唐诗、宋词、元曲三者中宋词是最有深意的,本书出版发行次数最多也足以说明大家对其的认可!
  •   书还是一如冀望的好。就是看多了研究。突然就不想看了。没有邓如乡的论红楼有看头。
  •   看了周汝昌先生这本著作,很受触动。语言质朴自然,文风大气潇洒。
  •   周汝昌的新作,值得一看。
  •   听一位耄耋老人娓娓道来红楼梦,很好的一本书,对理解红楼梦很有帮助。
  •   老爷子了,很伤感!
    虽然不太喜欢老爷子的文笔,但是老爷子的文字中的精气神很足,还有老爷子那执着的专研精神;如人真的有灵魂一说的话,告诉老爷子您,购买了您所有的著作。
  •   书不错,对喜欢红楼梦的人来说很有价值,多看看总是有好处的
  •   好书值得细细品味,正在看《红楼梦》,打算过后好好看看这本书。质量不错。
  •   第一次读周老的书,很喜欢,看到很多,学会很多。
  •   周先生的最新力作
  •   甚妙,拿到后便一口气看了三分之一,废寝忘食。简装最适合给喜欢看书(非藏书)的人。装帧用的是周老的书法,淡雅简朴,质感一如周老。
  •   哎,这是周老去世前的一本书,大爱
  •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我和老公都喜欢,尤其是喜欢周老的书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吧~
  •   周老的书很不错,并不在于其结论,而在于其思路值得学习和效法
  •   就是冲着周老买的
  •   周老先生千古 我是您的麦汝精
  •   周老的书很好,对我很有帮助
  •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周老先生一路走好。
  •   周先生的力作,必然拜读。
  •   怀念大师,再读佳作
  •   周先生的文章,拜读
  •   大师著作,留着慢慢品味
  •   大师的作品,得好好研究一下
  •   老先生的研究心得,值得一看。
  •   书还没来得及看,翻了几篇,很喜欢
  •   书的内容没得说,但是买了这么多书,第一次收到质量差一点的。。。。
  •   看起来不错,买了送人的
  •   深入浅出,不过大师有时思维很跳跃,让人有点跟不上。
  •   大师的书,确实不错,很值得收藏!
  •   很喜欢,长知识。
  •   给别人买的,看了评价不错。
  •   含金量比较高
  •   短小精悍,有启发性。
  •   很好的书,字迹清楚,印刷精美。
  •   大师果然是大师啊
  •   gooddddddddd
  •   很有水平,不愧为大师所作,深感收益良多。
  •   本已不喜欢周先生的书了,但是周先生的钻劲还是钦佩的,纪念!
  •   看了一半了很好就是感觉有些问题并没有说透不过应该是在别的书里阐述过了吧
  •   大家毕生心血凝聚的成果
  •   虽然还没看,但相信还是很不错的
  •   我购买的这本稍微有点毛病,本来想给4分,但是看在周爷爷的作品还是给满分吧!
  •   相比于其它类似的书籍,有一定风格。
  •   很好 很不错~~~值得珍藏
  •   闲着读读
  •   慢慢拜读。
  •   不错的书 ,值得红迷看
  •   喜欢周老的所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书这本是新的很棒
  •   大家风范。
  •   不适合休闲看。适合考究红学看。
  •   周老书出的多啦,多是一些感悟,思路清晰时,信手拈来。还是值得收藏的
  •   有思想 夫人看看有益
  •   此书要品。
  •   书还不错,价格一般
  •   虽不是亲自写作,但已经难能可贵了,值得珍藏。
  •   不如献芹集吧
  •   不知道买的这个版本不是很好还是怎样,反正不是很如意,文字和剖析角度都很一般
  •   看了陈林的观点,再看这些有点心惊胆战。。。
  •   书不错。纸质,包装,装订,排版什么的都不错的就是有点贵了,首先字大,字间距也大,每一篇的第一页都有半页空白,相对于这个价格,书的内容的量上有点少了量少,至于“质”嘛,没看,不过感觉周先生的书,应该不错差的吧,期待有时间翻翻
  •   精彩至极,一拿到便舍不得放下
  •   对《红楼梦》的点评非常细致。值得红学爱好者阅读并收藏。
  •   周老走了,以后看不到他的书了,这是他出的最后一本书了,早早买下,周老的书都是非常有养分的,他的治学精神影响了很多他的读者,我从周老身上学到很多朴素的道理。怀念他,他的书还是一如既往的“有品有味”
  •   非常敬仰周老的才学,想看看当代国学大师的手笔,领略周老的文采。这次共买了好本,会一一认真阅读的,另外,发货很快。第一次在卓越购书,便享受了卓越的快捷。
  •   还没怎么看,但是可以看出来,周老很用心。
  •   书的印刷装帧都很好。赞~
  •   周汝昌先生对红学的见解一向是主流焦点
  •   书页文字清晰,阅读方便且感觉挺好,触感也舒服,不错的。
  •   周先生的随笔,类吧,阅读中……
  •   周老的书,用语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历来都很喜欢读
  •   书脊压了,遗憾,内容很喜欢
  •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作品值得拜读
  •     《红楼新境》是周汝昌先生继《红楼夺目红》后的又一部读《红》随笔集,计收入包括《引言》在内的五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均是作者最近两三年的口述新作, 在《红楼新境》中被归入红楼关键词、谁怜咏絮才、荣辱话曹家、源流证大观四个栏目。这些随笔的文字既是平和的,又是婉转如诗的,读来仿佛聆听一位有着六十余年研《红》经历,虽目盲耳聋却依然对《红楼梦》一往情深的耄耋老人的娓娓而谈。
  •     嗜读谋杀故事的美女师妹瞅了一眼我手中《红楼新境》的封面,轻描淡写地说:“哦,周汝昌又出新书。”我几乎听到眼镜碎裂一地的声音。原本以为每个普通读者的心里都会有一片专属于自己的神秘桃源,我用了十几年划定的这一方自留地正是周老爷子劈下的第一锄,没想到眼前的她……难道一辈子“为群芳泣”,罪程高续的红楼梦里人也如明星般流行?“你,也,喜欢这个?”我结结巴巴地问。美女摇头浅笑,似回答又似自言自语:“《红楼梦》,小时候好像读过吧……”这就奇了,她如何识得玉言公?又是一桩公案,这充满玄机的红色世界。
      
      我是个懒惰又记性颇差的家伙,读书全凭兴致,因此不敢谈红论红,索性只说说记忆中与红书、红学和周老的缘分。
      我在写作一途上幻想颇多,但从未妄图在红学的版图上轧上哪怕浅浅的一脚,我知道那里既是阆苑又是泥沼,非怀大智慧、深痴念者不得滥入。然而时隔多年,两册周老新书递至手上,记忆中相关的部分迅速复活,一股熟悉的暖流遍经全身。我记得第一次经历这种感觉是在当年央视的王牌栏目《读书时间》中,听到彼时已经年过八旬的周老讲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境,配上电视剧中“花落水流红”的画面,连骨头都被大情大爱浸透,心想既与这册永无了局的大书缠绵过一场,一辈子再经历什么大悲苦也都值得。这描述虽然矫情,可这么多年过去,还是记得清清楚楚,照实记下。
      前些年借着百家讲坛,红学着着实实又热了一回,街谈巷议中也能带出几段索隐争执,那情景真让人既兴奋又惶恐。后来红学书籍突然爆棚,一些多年未有人问津的旧作也纷纷再版,然而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周老的各类旧文一编再编,充斥市场,反而让我断了买回家展读的心思。
      直到不久前整理书房,才发现与红楼有染的读物居然有百册之多,着实吃惊不小。恰在此时编辑致信说是九十五岁高龄的周老虽目不能视耳不能闻,但仍口述两书为曹公祝寿,问清确是新作后便欣然收下。
      记下这段得书经历只为怀念与周老作品的初逢。
      
      十几年前初入大学,艰苦的军训被骤雨中断,百无聊赖的我冲到校内唯一有书可买的小店想搜求几本漫画解闷,结果却抱着一本名字不怎么响亮的小书回屋。那书叫《红楼梦的真故事》,著者周汝昌。书的内容很古怪,既似解红楼未完之秘,又似以故事口吻识人讲古,非对原著怀有真感情并对所谓全本怀有疑惑之心的人不能了解其中好处,而我有幸沾边,因此阅读过程摇首拍腿,时有惊喜之感。这与我先前试着借阅过的《红楼梦学刊》之类完全不同,它更接近那种在情节推进的同时令伏线丝丝入扣的推理小说路数,不清高但立场坚定,虽然对于一百零八回的推断始终感觉古怪(至今犹是),但它无疑打开了一扇通向红楼秘境的大门,也让年少的我开始萌生用文字与后世之人交流的欲望。可是后来几年,能够搜集到的红学作品是那样的稀少,每得一册都有不解饥渴之感,相比今日“盛景”,恍如隔世。
      一晃数载,填报工作申请表时随手在爱好栏中写了“读书”二字,不料面试时对着一屋子制服加身的冷酷考官正狂淌冷汗的我突然听到主考发问:“最爱读何书?”脑子早已停转,是嘴巴自行抢答了“红楼梦”三字。主考突然眼前一亮,续问:“可能报出凤姐毒设相思局那节的回目?”这种情势下我如何能够想起来,只好如实说记不清楚,但贾天祥和风月宝鉴还是知道的。主考点头,又命说一下金陵十二钗之名,我仰天数来,到巧姐却仅得十一个,此时另几位考官早耐不住寂寞,一个说落了惜春,另一个却说是元春,我惊愕地看着他们争来争去没个了局。后来还是主考控制住了过于欢乐的局面,朗声发问:“那你可知周汝昌属于红学何派?”我愣了一下,未经思考便答:“实在不知……不过,他老人家应该也不自知。”这一段小插曲本已忘记,不想在《寿芹心稿》中见到周老自述其自问究竟属于旧红学、新红学还是索隐派、考证派未得正解,反去求助别人,那人大笑答说:“尽人皆知你是个最大的‘新红学’中的‘考证派’呀!”周老亦笑,说这其实是别人为了批评他扣上的帽子。我那句脱口而出的答复居然有正主坐实,真是妙事,只可惜已经忘记那主考是哪位现在整天板着脸在眼前进出的大人。
      眼下我这个普通读者究竟与红楼和红学有多大牵连?前些时日原以为要永远拖下去的长篇小说终于完稿,给人看过后收到一个问题:“怎么会给女角安上林莫失、林莫忘这样古怪的名字?”我也不知该如何解释,只好在心里暗祝此君仙寿恒昌。
      
      这些琐碎记忆讲来也许令观者生厌,于我却弥足珍贵。我庆幸自己坠入此道之初便遇到一位真正爱红研红,并且深解那些儿女至情,为脂粉英雄呐喊,为“萧然太瘦生”立传长吟之人,也不枉喜爱这些槛内人不解的“鬼排场”若许年。虽然新书二册无法与当年搅动万丈波澜的《红楼梦新证》相提并论,但得知他老人家安好并仍能思能文,心下甚是宽慰。
      前些时读过梁归智所写的传记《红楼风雨梦中人》,虽然资料丰富,但并不觉得好。其实周老这一生本无太奇崛的经历,以一普通学子身份自胡适处借得珍本大概算最可一书之事,他的一生所寄其实惟曹公与红楼而已,离开此境便应回归日常。
      红学批判文字亦读到过一些,无耻之徒亦常借题发挥,《红学1954》里特殊年代的切片已经与红楼甚至红学无关,让人心悸。我始终相信这位常怀赤子之心的老人纵使不能说服包括我在内的嗜读分子,但他带来的是一种驱散阴影的可能,这就够了。
      周老的照片在新书的封面上其实并不算协调,也许是出版规则使然。他笼耳细听,仿佛有大惊喜从远方缓缓走来。他在书中向访谈者力证完书的事实和传本的存在,他和我们一起,和我同样深爱着的那位“长恨《红楼梦》未完”的天上女子一起,在等待着梦醒的一刻。
      
      回到开头,其实那桩公案已了。美女师妹说真正喜欢红学的是她父亲,连到外地出差的短暂时间也要到书店搜索一番,于是多年来攒了一柜子与《红楼梦》相关的书,扎得她眼疼。我心下释然,才知道这世上尽多默祝雪芹冥寿之人,为成为他的普通读者而深感欣慰。
      
  •   周先生红学热情是很高涨的,不过他的很多观点不能苟同,对其人的某些言行也持保留态度。
  •   楼上,嗯。
  •   @缄口 比如?
  •   第一段同感。最近发现自己周围有喜欢红楼的高人,惊落一地汗毛~~
  •   还好,周围有一群读红楼的人
  •   高中的时候看百家讲坛来着...然后...= =
  •   话说,老头写的很多东西都像笑话....
  •   比如?
  •   比如,麒麟相切,音“芹”,所以湘云是有作者特殊的因子,她才是女主角,云云。这个记得最深,还有一个也是玩什么谐音,表明湘云是宝玉的最爱。我了个去!就没觉得湘云跟宝玉有什么关系。
  •   那伏的啥白首双星嘛……
  •   是啊!我是接受不了。
  •   我一直觉得毫无违和感哈哈
    再说有人见过异本本就如此嘛
  •   从小一起长大又没有近亲的压力,然后喜欢什么的很正常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