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钻井事故预防与处理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马继振、李建铭、 苗崇良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马继振,李建铭,苗崇良 编  页数:138  

内容概要

  《石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规划教材:常见钻井事故预防与处理》按3个学习情境,共6个项目,16个任务进行编排。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专业有关术语、处理钻井事故的基本原则、基本准则和基本作业流程;井漏、井塌预防与处理作业;钻井卡钻预防与处理作业:钻具事故及落物事故预防与打捞作业。《石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规划教材:常见钻井事故预防与处理》可作为石油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作为职工培训教材。

书籍目录

概述 学习情境一 钻井井漏、井塌处理作业 项目一 井漏处理作业 任务一井漏的预防 任务二 井漏的处理 项目二 井塌处理作业 任务一 井塌的预防 任务二 井塌的处理 学习情境二 钻井卡钻处理作业 项目一 卡钻的处理流程和方法 任务一 卡点的测取 任务二 卡钻的处理方法 项目二 常见卡钻事故预防与处理作业 任务一 粘吸卡钻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任务二 缩径卡钻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任务三 其他卡钻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学习情境三 钻井打捞作业 项目一 钻具事故打捞作业 任务一 钻柱事故的原因与预防 任务二 常用钻柱事故打捞工具的使用 任务三 钻柱事故打捞作业 任务四 钻头损坏类型、原因与预防 任务五 常见钻头事故处理 项目二 落物事故打捞作业 任务一 小件金属落物事故打捞工具的使用 任务二 绳索类落物打捞工具的使用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仪器测定法 1.井温测定法 井漏发生后,在有可能下入井温仪器的情况下,应先测一条正常的地温梯度线,然后再泵入一定数量的钻井液,并立即进行第二次井温测量。由于新泵人的钻井液温度低于地层温度,在漏失层位会形成局部降温带,对比两次测井温的曲线,发现有异常段即为漏失段,两次井温测量,不必起出仪器,应连续进行作业。 2.放射性测井法 用伽马测井测出一条标准曲线,然后替人加了放射性示踪物质的钻井液,并把它挤入漏层,再进行放射性测井,根据放射性异常,即可找出漏层位置。此法测量,非常准确,但不经济,同时有放射性危害。 3.RFT测并法 RFT为重复地层测试器,先测一个微电极曲线,在曲线上找出各个渗透层的深度,再把RFT测试器下入井中,直接对准各渗透层逐一测定地层压力,这样,就可找到地层压力最低的井段,即漏失井段。 4.综合分析法 井漏之后,利用电测的四条曲线即微电极、自然电位、井径、声波时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漏层位置。若某层漏人大量钻井液,则微梯度及微电位电极系的电阻率的差值缩小,自然电位的幅度变小,井径变小,而声波时差变大。 5.钻井液电阻测定法 在裸眼井段,分段注人不同矿化度的钻井液,矿化度相差6%左右或者分段注入钻井液和原油,测一条钻井液电阻率曲线,然后在泵入或漏失部分钻井液后,再测一条电阻率曲线,两条曲线对比,即可找出漏层位置。若对漏层位置仍不十分清处,可再泵入部分钻井液后,再测一条钻井液电阻率曲线,三条曲线对比已足够精确地确定漏层位置了。 6.声波测试法 在碳酸盐岩地层用声波测井法找漏层的效果较好,因为在漏失层段弹性波运行间隔时间急剧增大,而纵向波幅度相对参数大大衰减,甚至完全衰减。漏层上下的非渗透性致密岩层的△tn为155~250μs/m,纵向波幅度相对参数分布为多模态形式。而在漏层则Ats为250~750μs/m,纵向波幅度相对参数为0~0.1,这就是判断漏层的主要依据。 7.螺旋流量计法 螺旋流量计为一带螺旋叶片的井底流量计,叶片上部有一圆盘和记录装置(照相装置),下部有一导向器。将流量计下到预计漏层附近,然后定点向上或向下进行测量,每次测量时,从井口灌人钻井液,如仪器处于漏层以下,钻井液静止不动,叶片不转;如仪器处于漏层以上,下行的钻井液冲动叶片,使之转动一定角度,上部的圆盘电随之转动,转动情况由照相装置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确定漏层位置。

编辑推荐

《石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规划教材:常见钻井事故预防与处理》可作为石油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作为职工培训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常见钻井事故预防与处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