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文学(卷9)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 编  页数:139  

内容概要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实际上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相当于地球历史时间标尺上的刻度。有了这个标准和刻度,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而准确的地质调查和地层对比。然而,这些地质时间单位的确立需要智慧与辛勤劳作。
  在祖国的大地上寻找“金钉子”,是中国几代地质科学家的梦想。梦想成真时,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共同为“金钉子”书写了《大地文学一金钉子报告文学集》。文集中描述了几代地质工作者和古生物专家为“金钉子”的发现、科学研究和最终确定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其间发生的动人故事;采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述了“金钉子”的意义,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请热爱科学、热爱地球家园的人们读一读这本书,了解我国地学工作者为世界贡献的“金钉子”。

书籍目录

中国有了“金钉子”
——走近浙江常山黄泥塘“金钉子”
解读无字天书
——长兴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金钉子”确立纪实
寻找五亿年前地球的主人
——湖南排碧“金钉子”发现实录
解密生物大灭绝
——广西蓬莱滩“金钉子”确立前后
给我一天,还你亿年
——走近浙江长兴“金钉子”
赫南特寻踪
——湖北王家湾“金钉子”确立始末
牙形石之谜
——湖北黄花场“金钉子”发现记
触摸古丈密码
——湖南古丈设立“金钉子”的故事
众里寻它千百度
——广西碰冲“金钉子”发现纪实
感恩记
附录一:《地球年轮一金钉子的故事》系列活动宣传图片
附录二:国际地层表

章节摘录

  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因为电视剧的原因很出名了,它们属于中生代,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白垩”一词,是因为早先在英国运河两岸的白垩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群。中生代时间大致起始于距今2.3亿年前,截止于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出现和消失的时期。白垩纪的最后一个“期”,称为马斯特里奇期。而“马斯特里奇”取自于发现第一块巨型爬行类化石的荷兰马斯特里奇镇。恐龙的灭绝就发生在马斯特里奇期的末期,所以制片商可以在电视上搞得很热闹。由此可以推定,“金钉子”还是科幻文学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制片商才有底气花钱叫剧作家们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大凡类似的科幻片制作,都应该聘请地质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当顾问,听说国外有这么做的。否则,出现“关公战秦琼”的故事,就闹大笑话了。  上面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话是陈旭说的。陈旭说,过去,科学家研究地质发展历史,都是从所在的国家、所在的地区、所在的大陆开始研究,研究的根据就是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演化记录。光阴留痕,每个阶段的痕迹都会以化石的形式留存在地层里。这是最准确的。可是,这样的研究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却出了问题。因为古代的地质年代的生物分布和现代的生物分布一样,是有地域限制的。好比是熊猫中国有,美国就没有。用生命发展史来书写地球发展史,这中间带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如果把不同时代的地层对比在一起,这就要闹“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在陈旭他们研究黄泥塘剖面中笔石化石的时候,发现在剖面的褐黑色页岩中,夹杂着灰白色的石灰岩,而在这石灰岩里他们发现了另外一种化石,这就是像牙齿样的牙形刺化石。王志浩告诉我们说,牙形刺化石是远古海洋里的一种鳗鱼样生物的头部骨骼变化成的。我们知道,生物化石的演化过程几乎一样。这种鳗鱼样生物死亡后,肉体很快腐烂分解,只留下头部的一点坚硬的齿状构造保存为化石。但这种生物一般在浅海区里生活,成为石灰岩里面的化石。而笔石生物却常生活在较深的水中,化石常常保存在褐黑色的页岩里,也就是说,页岩一般是在海水较深的地方沉积的。这两种生物在黄泥塘的漫长岁月里,它们的生命是否实现了一次时空跨越?  于是,我们的站位随同陈旭回到了他们发现那条特殊的古地理分区界线上。  原来,这条江南斜坡带在古地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为在奥陶纪时期,江南带的西北部是广阔的浅水台地,几乎遍布整个长江流域,地质学界称为扬子台地。而在江南带的东南部,则是一个广阔的深海盆地,它遍布整个珠江流域,我们将它称作珠江盆地。海水中的营养物,借助上升流,沿着斜坡带向上漂浮,也顺势富集在斜坡带和台地边缘,常山地处斜坡带上部,正是营养物富集地,不但适于笔石的生活,而且也适于牙形刺的发育,这才使这两种不同门类的生物在常山黄泥塘相遇。  资料显示,早在17世纪时,欧洲的科学家就发现了笔石化石,之后,经过数代科学家持续深入的研究,认为笔石像今天的珊瑚虫一样群体生活,后来,才认识到是一种浮游生物。这种海洋生物的身上长有许多管子,学名叫胞管。每个胞管里都生活着一个虫体,这些虫体呈串状连在胞管里(胞管是它们的房子,它们的家)。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地文学(卷9)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非常好的书,记录地质学家的艰辛与智慧,普及大众科学知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