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赢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邓聿文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前言

高尚全2010年10月第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把《印度的增长将怎样超越中国》作为封面文章,引起我国许多学者的关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走到今天,尽管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问题确实也相当令人担忧。现在看到青年学者、《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也出了这本《中国必须赢》,感到相当欣慰。这反映了我国青年一代知识分子,也在积极和深度地思考中国的未来,头脑也是相当清醒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和转轨中的大国,我想,时时都需要有危机意识。过去30年的改革是从危机中走出来的,这叫有危必有机,有了危机意识,才会有改革意识,才会有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从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看,恐怕至少有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不可回避:第一次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与改革,是为经济起飞作准备;第二次是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转型与改革,将为我国进入现代化国家,挤入发达国家行列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当前,我国正站在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关节点上。我认为确实如本书所说的,未来发展方式转变,涉及经济与民生、社会与政府两个大的命题。从经济与民生看,我认为许多问题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不完善,我们在经济领域采取了政府主导办法,确实扩大了经济总量,但随着中国由生存型走向发展型新阶段,政府主导在实践中不仅扭曲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造成权力干预经济和严峻的民生问题。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未来30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把权力从市场中分离出来,解脱出来,明确建立人民市场经济。从社会与政府看,这些年,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公共需求在全面快速增长,这客观上要求政府大大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但由于政府转型和改革滞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并未明显改观。现在看来,中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政府的转型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恐怕中国不可能避开民主政治而进入现代化。我常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和谐”。第一个“和”字,左边是禾,表示庄稼,右边是口,表示嘴巴和吃饭。整个“和”字透出的意思是人人都要有饭吃。过去30年的第一次转型与改革之所以说是成功的,主要在于解决了计划经济时代所没有能够解决的吃饭问题。今天,我们进入了发展型的新阶段,在“和”的基础上,还要有“谐”字,这个“谐”右“皆”左“言”——皆言,意思是人人都要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吃饱饭才能够有其他更高的追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就是发展型新阶段。发展型新阶段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未来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更大。现在看来,发展起来后,利益分化了,人人都要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未来30年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恐怕需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地摆在突出位置。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社会与政府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让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危机的因素,我看这是一个好事。有危机感才会有紧迫感,有危机感是避免现实危机的前提条件。但危机意识一定要转化为改革意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远未完成。我国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大国,有这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在不断地思考着中国未来,又有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所形成的巨大物质基础。我想,站在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十字路口,只要我们能够凝聚基本共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改革,相当多的问题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邓聿文同志就是这么多在不断地思考着中国未来的优秀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多年来,他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写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文章,现在,他又把他对中国的思考写成了本书。这本书所谈的问题都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尖锐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在前30年亲身参与并设计改革的过来人,我深知改革过程之艰难,因此,特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它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去阅读。同时,也希望邓聿文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书来,中国需要一代有为的独立思考的青年知识分子。就将此作为序吧。高尚全系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讲危机的书。
  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竞争中,每个民族和国家不进则退,中国如果在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赛跑中落后了,就可能永远再也翻不了身,永远成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的国家,历史不会再给中国和中国人翻盘的机会。中国“必须赢”,也“只能赢”。
  对于当代中国,海内外的解读和分析非常多,要么是从历史角度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行解读,要么着重对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也有重点剖析中国问题的,但多半集中于经济,或者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财政体制、所有制待遇优化、自主创新、金融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教育体制、社会保障、商业伦理等方面,全面、深入、多角度、大跨度地揭示中国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意识问题的书还比较少,本书力图为读者,为每个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士,奉献作者对中国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简介

  邓聿文,江西人,法学硕士,现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问题观察者、报刊专栏作家、学者、知名评论家,主要关注和研究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改革。已出版《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非常交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讨论实录》、《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幸福的权利》四部著作,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英文《中国日报》、英文《北京周刊》、《联合早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财经网,以及《瞭望》、《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中国与世界观察》、《同舟共济》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经济作品和时政评论千余篇,很多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书籍目录


前言 中国需要有危机意识
第一章 呼唤更有质量的增长——变革体制才有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的代价与再平衡难题
二、内需启而不动的实质是“民需”不足
三、打到底线的竞争策略要不得
四、变革体制实现经济更有质量的增长
第二章 不得不说的独占与行政限制——破独占开市场
一、中国经济结构的独占化
二、自我强化的行政限制
三、打破独占、开放市场与放松行政限制
第三章 体外循环的财政收入——建设公共财政
一、所谓公共财政
(一)收费问题
(二)行政支出
(三)土地收入
二、税制结构与税负水平
(一)税制结构的不足之处
(二)宏观税负水平过高
(三)逃税现象
三、关键是改革预算体制
第四章 艰辛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一、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
二、民营企业与行政环境
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落实国民待遇
第五章 中国有自己的品牌——创新是正道
一、外资在华实行“并购”行动
二、市场换技术的引资路径已走入死胡同
三、自主创新何以成了经济发展的“短板”
四、以自主创新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第六章 脆弱的金融与资本市场——改革金融体系
一、中国的银行体系问题
二、暴涨暴跌的中国股市
三、重构金融与资本市场
第七章 何时不做“房奴”——认知住房市场的二重性
一、疯狂的房价
二、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的分利联盟
三、厘清房地产的两个认识问题
(一)二次房改有无必要
(二)“限购令”不能遏止房价
四、认知住房市场的二重性,重构房地产发展思路,推进保障房建设
第八章 不得不提的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
一、教育均衡问题
(一)诸种表现
(二)重点学校制度背后的利益身影
二、应试教育下的师德危机
三、大学行政化
四、民办教育的困境
五、建立新的教育哲学
第九章 谁为我们的养老和健康负责——着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谁为我们养老
(一)中国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
(二)明确政府的养老责任
二、备受争议的医疗改革
(一)“夹生饭”的医疗改革
(二)建立以公平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
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的社会政策
第十章 商业伦理的困顿——建设健康的商业文明
一、市场经济需要有基本的商业伦理
二、企业的恶性竞争及其原因
三、重建商业伦理与信用
后记

章节摘录

体外循环的财政收入——建设公共财政每年的“两会”,一些代表表示预算报告让人看不明白,这倒不是因为预算报告多么复杂,而是太简单,代表只知道教育要用多少钱、医疗要用多少钱、政府运转要用多少钱,却不知道它们分别要花在哪里,怎么花。至于预算外收入和支出,更是不清楚这里面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因此,财政制度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一个覆盖所有政府收支、不存在任何游离于预算之外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我们还存在一个不受预算法制约的庞大的预算外收入,甚至在一些地方,预算外收入不只一层。根据经济学家周天勇的估算,近年来,没有列入预算,在预算体制外循环的各种收入加起来,每年有数万亿元。现行财政体制是由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立的。在这之前,由于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分权让利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大增,中央财政递减,呈现出一个相对的强地方弱中央的格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地方与中央形成两套税收体制,强化了中央的财政收入能力,中央对全国财政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但也正因此,地方的财政能力相对削弱,特别对经济薄弱的中西部来说,地方政府征税的权力被上收,由此就不得不在土地和各种收费上打主意。随着城市化发展,卖地收入所形成的土地财政成为东部发达地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以卖地和收费兼具。从税制结构来说,由于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来自生产和贸易企业,政府及其官员关注的中心自然也是生产和流通,其精力也主要放在企业身上,因此,搞投资建设和发展经济就成为政府工作的中心。财政也异化成建设财政。一、所谓公共财政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财政专家指出,中国进行以公共财政为目标定位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公共财政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即要满足大部分人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要,以调节越来越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二是立足于非营利性,即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部门,一定是一个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动力的单位和实体,它必须提供物质保障,但不能直接介入市场,这样可以避免地方政府部门以权谋私;三是政府收支行为规范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制的健全,这是前提,二是全部政府收支形成完整统一的预算,这是监督审议的窗口和途径。[1] 以此来衡量中国现行的财政体制,离一个公共财政体制还有相当距离。可从四个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

后记

本书从开始写作到完稿,断断续续花了两年多时间。对我来说,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磨炼身心和耐力的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者,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尽管我的工作近似于自由职业,但于一个以文字来养家糊口的人而言,除了必要的用于处理本职工作的时间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给报章和杂志写稿补贴点儿家用,因为以我微薄的工资在如今这个物价高涨的年代,是不够家庭开销的,更别说过上体面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了。所以,我只得挤周末和放假的时间来写作本书。再者,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重大变革,以我之学与识是很难把握这么宏大的主题的,但我又不想人云亦云,无论从内容还是行文风格,都想把自己最好的奉献给读者,这于我肯定也是一种折磨。曾经有几次,我还真的想放弃,最后总算坚持写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从体例来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却没有严格的学术著作所要求的学术规范,因而,也就少了些枯燥的味道,这正是我有意识追求的效果。因为在我——或者在一般读者——看来,学术著作给人一种干巴巴的印象,一般读者很难有兴趣看完,这势必会影响其传播效果。本书是献给那些关心和关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人士,他们可能并不在乎概念是否严谨,体例是否规范,而主要看是否提出了问题和见解。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按照畅销书的行文,尽量做到生动和流畅,至少是不让人感觉生硬。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首先要感谢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先生,高尚全先生已过八秩之年,为奖挹后学亲自为拙著写序,并不吝褒奖之词。其次,我要感谢拙著中的各引文作者,通过引述他们的真知灼见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当然,如果引述或理解有误,与他们无关,是我的责任。再次,我还要感谢原《学习时报》总编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为民先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先生,著名农村问题研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于建嵘先生,他们欣然为本书推介。上述诸位先生的褒奖对我今后的研究是一种莫大的鞭策。此外,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妻子、岳母和小孩,没有她们的无私奉献和承担几乎所有的家务活,我不可能完成此书。尤其是,我三岁多的小女为我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她的成长比本书重要百倍。当然,我还要感谢广天响石著名财经图书策划人刘世英先生及其团队,他们为本书的策划和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另外,我也要感谢将拙著推荐给刘世英先生的我以前的同事徐庆群女士和所有关心及关注本书的朋友。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中国商业出版社的王彦编辑和魏文虎总编对本书的关心及为本书付出的辛苦劳动。今年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走过金融危机的寒冬后,我希望我的祖国能迎来一个灿烂、光明的春天。邓聿文 2011年11月于北京回龙观

媒体关注与评论

邓聿文把常识传播到今日中国,让我们感悟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把真话写在纸上,让我们感受到这本书的沉重。    ——于建嵘(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书所谈的问题都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尖锐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在前30年亲身参与并设计改革的过来人,我深知改革过程之艰难,因此,特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它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去阅读。    ——高尚全(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正像作者所言,这是一本讲危机的书,确切地说,是讲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危机的书。本书对于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许是一服不错的猛药。但愿此书能对国人的盲目自满情绪降降温、退退烧!    ——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道路转型正处于紧要的半途,面临诸多突出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已成为无可回避的严重考验。本书揭示这个紧要时期的紧要问题,集中而鲜明,其分析和观点对我们按照改革的方向正确思考问题,应对挑战,作出了颇具价值、值得关注的新贡献。    ——周为民(《学习时报》原总编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推荐

《中国必须赢》:尴尬的中国模式,输不起的崛起之争,《中国必须赢》毫不留情地彻底揭示中国社会本质,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一、中央党校系统核心人士,观点权威,尖锐犀利二、内容着眼草根感受,捍卫转型时期百姓民生立场三、话题直指当今中国社会民生与经济问题四、于建嵘、高尚全、汪玉凯、周为民等知名学者鼎力推荐

名人推荐

邓聿文把常识传播到今日中国,让我们感悟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把真话写在纸上,让我们感受到这本书的沉重。——于建嵘(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所谈的问题都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尖锐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在前30年亲身参与并设计改革的过来人,我深知改革过程之艰难,因此,特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它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去阅读。——高尚全(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正像作者所言,这是一本讲危机的书,确切地说,是讲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危机的书。本书对于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许是一服不错的猛药。但愿此书能对国人的盲目自满情绪降降温、退退烧!——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道路转型正处于紧要的半途,面临诸多突出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已成为无可回避的严重考验。本书揭示这个紧要时期的紧要问题,集中而鲜明,其分析和观点对我们按照改革的方向正确思考问题,应对挑战,作出了颇具价值、值得关注的新贡献。——周为民(《学习时报》原总编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必须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近年来,从民间到学界,探讨中国改革与转型的作品出现了井喷现象,邓聿文的《中国必须赢》既不是第一部,也绝不是最后一部,但无疑是一部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标杆之作。该书以危机意识开题,用科学和人文精神,毫无保留的呈现了包括发展方式、体制、创新、房产、金融、教育、养老、医疗以及商业伦理等领域的真实现状,并全面深入的剖析了其历史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应对之策。

    《中国必须赢》的最大价值在于,该书对中国现状的呈现,对问题成因的剖析既全面又深刻,堪称“集大成者”,或者“终结者”,以致于我觉得学界没有必要再在这些问题上浪费时间。今天,“文人相轻”的传统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在很多原本无必要研究的常识性问题上纠缠不清,其结果必然是影响了改革共识的形成和推进,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所谓的“中国模式”和“左右之争”。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总有人喜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中国模式”和“左右之争”的最大共同之处恰恰在于,二者都是在偏离常识,缺乏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前提下去审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关于历史,要么刻意的掩盖众所周知的真相和常识,要么千方百计的“还原”自己所需要的“真相”;关于现实,所开的药方却都是典型的非左即右。在这种语境下,那些企图超越左右,回归常识的真知灼见反而被中伤为中庸骑墙。

    邓聿文是以一种超越而又开放的胸怀来审视改革以来中国的成败得失的,字里行间处处可感作者独立思考品质和科学人文精神。《中国必须赢》中对问题的剖析既有改革路径与发展方式的宏观层面,也有住房医疗教育房产等相对微观的层面,甚至还包括了商业伦理这种中观层面的东西。作者对问题原因的分析,既有从历史和国情出发的现实考虑,更有在全球化视野下用现代政治伦理和商业文明来反思中国的胸怀。比如,作者没有将中国改革取得的经济成就归咎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中国模式”,而是归结为两个字“放权”,即将原先由国家牢牢控制的发展和致富的权利,向个人、企业和社会开放,虽然,这种开放还不公平、不规范。放权之所以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生产力,是因为放权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权力社会中人格依附关系的否定,是人的自由和解放。
    再比如,关于信用危机所导致的商业伦理问题,作者没有将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政府的监管不力或者商人的见利忘义,而是认为,商业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部分,必须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商业伦理问题。中国的信任危机和商业伦理沦丧之所以在社会转型期非常突出,是因为中国历史本身就缺乏现代商业文明的基因。儒家文明时代的农业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失信的成本太高,因此,即使“重农抑商”的国策之下,仍然诞生了不少“儒商”。而转型期由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迅速的从一个熟人社会转变成陌生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商业文明基因的缺失,法治的落后,社会碎片化等使得失信的成本大大降低,“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当人们发现破坏制度总是可以比遵守制度获得更大的收益,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遵守制度转向破坏制度”。因此,信用危机便不可避免。

    《中国必须赢》所探讨的主题虽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但作者用科学和人文精神实现了四位一体,其实可以浓缩成了一句话:发展不能无视科学规律,经济不能凌驾于社会之上。中国的几十年来的增长主要是总量的增长,而且所付出的代价异常的沉重。除了资源、环境等投入性代价和目标限定性代价外,因腐败、管制、国企改制、维稳、诚信等所付出的牺牲性代价和失误性代价,已成为中国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通过变革体制,呼唤更有质量的增长不能再停留于党和政府的文件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打破垄断与行政限制,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率;其次,通过建立公共财政,改革税制结构,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关于社会和民生,作者其实是从现实需要和普遍价值两个层面来分析的。解决住房、养老、医疗、教育问题,首先是拉动内需,平衡中国经济结构,实现软著陆的现实需要。其次,能够向国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生存生活保障,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标志,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和存在合法性的依据。关于商业伦理,作者毫不留情的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出了问题,将会使一个社会和民族退化到人类文明底线以下。

    呈现现状,剖析原因的最终归结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中国的体制问题、垄断问题,金融问题,或者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专题写成一部专著。邓聿文希望用《中国必须赢》一本书来剖析并解决所有问题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同时也注定了解决的办法只能限于指出未来的正确方向和政策着力点。难得的是,作者仍然能够用非常短小的篇幅,思路清晰的囊括了每个领域主要问题的应对之策。比如,关于医疗问题,作者指出,中国的十年医改到今天之所以被做成了“夹生饭”,原因在于市场化的医改之路在中国是根本走不通的,医改必须以公平为导向。医改包括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医疗机构改革,药品生产流通改革三个不同层面。与此相应,提高医保覆盖率,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改革公立医院产权制度,调整医生收入结构,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才是亟需主管部门解决的事情。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利益集团挟持国家政策的问题,特别是序言中的这段:“随着改革中形成的利益关系不断固化,掌握各种资源的特殊利益集团,必然谋求垄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排斥公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从而使国家越来越多的政策,不再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而是明显受制于特定利益集团,导致改革偏离公平与公正,改变社会演进的方向,最终造成政府及其主导下的改革在民间丧失正当性与合法性,这就是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可见,作者对现实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纠结的是,在承认利益集团挟持国家政策的同时,又不得不寄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改革的本质是利益分配,其最大阻力是既得利益集团,因此,自上而下的改革必须要有强势的领袖,强势政府来推动。另一方面,自由平等民主已经成为被普遍认可的价值理念,而强势领袖,强势政府的出现本身又是对这一理念的挑战。邓聿文的《中国必须赢》更多的是对各领域问题的呈现与剖析,以及指出具体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涉及政治改革的比较少。但是,经济和社会改革本身既不会自动实现,也完成不了政治改革的使命。因此,需要在厘清问题和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政治和思想层面的改革,这应是该书“启后”的价值之所在。
  •   中国必须赢,可是中国要赢得什么呢?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恰逢自己在看《一年又一年》的影片,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让中国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看看78、79年我们的经济状况、各种产品都是定量供应、城乡的差距、企业依然在大锅饭,物价稍微一涨,群众就开始疯狂抢购,那时代的情景现在是见不到了。可是短短30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经济总量坐二望一,下个馆子已经不算什么事情了。特别是观念的改变,服务态度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可是怎么国富了民没强,连幸福感也没了,压力倒是越来越大。
    这本书真实呈现了当前国内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经济过量增长没带来质的发展、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房价、医疗、教育等等。作者通过摆数据、展事实、讲道理、提建议这样的写作方式为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和意见。
    正好最近又在开两会,看着代表们的提案,提案有很多真是“精彩”,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代表们究竟是代表谁?
    看完这本书感觉不是痛快,而是觉得堵得很。这些问题我们平常人都能看出来,难道我们的领导人就不知道么?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一年又一年》中的陈焕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人生的奋斗的最高境界。呵呵,真的很早的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育我的,可是我现在却很难拿这些去教育我的学生,因为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走向了市场经济,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甚至于连人的生命也可以成为有价的商品,而且不同的人群生命的价格也存在着很大差别。
    我只希望代表们或者领导们看看这本书,想想中国如何赢得自己的未来,改革初期很多政策与方案,在当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展现了它的优势,成就了今天的成就,可是所有的政策和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和缺陷就逐步呈现出来,躲避不是办法,能做的就是去变革,例如:增加政策方案的透明度和开放性,建立一个分配正义的社会,减少垄断利益集团的垄断利润,改变央企独大的局面,增强管理的科学性,税制改革等等。这些问题在现在越来越呈现尖锐的矛盾,如何体现一个公平、公开、公信的政府是关键,如何让公众参与审批和监督也是关键,需要的是真正客观看待这个社会和政府的有识之士,而不需要那些为了政府叫好的“御用文人”,需要的是体察民情,为了不公而发牢骚是大可不必要,需要真正为了正义而呐喊呼吁的人,需要的是真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要赢得未来,就必须赢得自己,赢得当前。
  •   读邓聿文先生的书有许多年,一如既往的喜欢,很有收获。作者思维敏捷,总能用法学家的专业知识,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的淋漓尽致,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邓先生具有超高的语言天赋,读他的书不累,是一种享受。《中国必须赢》这本书对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林林总总的矛盾、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对策。视角新颖,分析透彻,语言犀利、风趣而不失分寸,读后危机感、紧迫感挥之不去。掩卷沉思不仅潸然泪下,作者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字里行间中仿佛看到一位有良知的学者,为草根民众的默默守望。
  •   这是一部讲危机的书,作者对中国当前很多现实问题提出了尖锐的评论。也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所以读来特别吸引人,而且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特建议大家读一读此书,值得。
  •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读一下这本书,了解一下中国社会的本质对思想是大大有益处的。
  •   鉴于作者有中央党校的身份,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文章实属不易。其实是现实太残酷、问题太尖刻,需要有人把本来面目呈现出来而已!
  •   赞赞赞,真的很赞,这本书的热销是有道理的,我买了一看,本的质量很好,内容更是到位啊,我很西湖思念,被人借我都不想给
  •   不错的一件商品,还会再来当当的,赞一个!
  •   说的是实话,而不是冠冕堂皇的话。
  •   朋友介绍看的,应该不错吧。
  •   还没拿到
  •   中国必须赢,没有想象中的好,不过也不错
  •   中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间,环境、人口、资源、养老等一些列问题,书里都有涉及。
  •   问题写的比较到位,但好像分析的不够深入。
  •   朋友推荐的书,还没看完,书中所写的不少实事其实通过其他途径也知晓,个人觉得对自己的启迪不大。
  •   的确是大师们写的书,中国人都要看看
  •   书名和内容简介是爸爸从广播中听到的,后来**当预览了一些,评价说写得很好,内容很有深度。
    买来之后有机会我也会看,这种针砭时弊的数目会增加很多见闻
  •   这本书我读了之后大为震感!
  •   还行吧,对现代中国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梳理,不过是老生常谈了,而且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   本书写了很多问题,但是说了半天没有一个问题给出来做着自己的答案
  •   人要了解生活偶的环境,才能知道该何去何从1
  •   这本还没细看,同题材的不少呢
  •   该书口号喊得很响,分析得却显得没有深度,说客气点是平庸,里面文章发表在报刊专栏上还可以,但如果以这种视野写揭批中国本质的书,那就难以让人得到满足。
  •   标题取得很给力,承认被忽悠了,以为能看到什么深刻的东西,可惜观点都是老生常谈,对策也是隔靴搔痒。教条一样的说教,味同嚼蜡……
  •   据说是蛮批判现实的一本书,不知道是不是回头追加评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