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心理寓言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武志红  页数:183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渴望做自己。    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显然,这是一对矛盾。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    或者,你会说,你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OK了。但这是真的吗?当你登上世界的巅峰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像、能体会吗?    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这种感受,不难体会吧。    不必说巅峰,你只需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过任何一个秘密?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这个聆听对象,或者是牧师、心理医生,也或者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件物品。    譬如,电影《花样年华》中,最后梁朝伟对着一个树洞一诉衷肠。    说这些,只是想强调一点:我们无时不刻都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一切关系中都包含着这一点。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是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以人为本。这个著名词汇的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以我为本”,即“我”自己才是我的人生的选择者和判断者。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而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的罗杰斯则强调“成为自己”。这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其意思是,当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关系所制造的迷雾淹没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别人的意志。尤其是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以及圣人的意志……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著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    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但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但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    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看破意志的虚妄后,也可以去利用这一虚妄,让自己追求更多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看破关系的迷雾,也看破意志的虚妄后,我们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才能做到真爱。    武志红    2008年3月

内容概要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撰稿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作者简介

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现在《广州日报》社工作,主持《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心理"专栏。

书籍目录

自序/成为你自己
七个心理寓言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越控制,越失序
学校和家庭不是“养鸡场”
心里书屋:《不要控制我》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我们天然有一个精神胚胎
心理书屋:《中毒的父母》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的迷雾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心理书屋:《爱是一种选择》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七个心理寓言 七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寓言,从故事中获得成长的感悟。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 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二)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编辑推荐

《武志红的心理沫沫茶:七个心理寓言》编辑推荐:生活中的寓言,随时都在上演。读懂《武志红的心理沫沫茶:七个心理寓言》爱就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七个心理寓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6条)

 
 

  •   武志红一直都是心灵的导师,他写的东西都很揭示本质,看了很有益处!希望弟弟看了有启发。
  •   读了这本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理解了很多自己的行为。书中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仔细想来果真如此,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跟同事朋友之间很相似。而又觉得养孩子太难了,只怕自己扼杀他的精神胚胎,阻碍了他的自然成长。。。话说,为啥我收到的书跟网上的封面不一样呢?纸好薄啊,都“力透纸背”了,有点影响阅读的好心情啊!还好内容不错啊,,最后希望每个书友都成为“为自己而玩”、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   武志红的书应该多看看,看了之后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
  •   还不错,一直喜欢武志红的书。
  •   第一次接触武志红的书,拿起就不能放下,对于孩子的很多奇怪行为,逆反行为都有很精辟的解惑,值得每个父母都来看。当当的送货也很快,很满意。
  •   这类书,是引领我入门阅读心理书籍的,我很喜欢,适合大众们阅读
  •   不错的心理成长书
  •   通过七个寓言故事,讲述了十分贴切的心理学道理,让人读后豁然开朗,非常实用哦。
  •   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解释的很好,分析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喜欢这本书,建议将要要宝宝的朋友看~自己喜欢心理学的朋友也可以作为初级读物看看~
  •   很简单易懂的心理书籍,没有太多的专业名词、
  •   心理修炼书,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让自己心处自由,才能更幸福更快乐。
  •   这本书我买了又买,或是帮朋友或是送亲人,生命的智慧,超爱!
  •   在读者上知道的这本书,看完了很有感触,已推荐给朋友
  •   心灵鸡汤,适合疗伤,细细品读
  •   收藏,都市心灵修炼丛书
  •   武老师的书始终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智慧从心灵滋长。
  •   很经典的几个故事。工作这些年,发现自己越来越像拒绝成长的苹果树,很多时候也不愿意继续颓废下去,可是很难找到行动的动力。人的动机分为两种,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如果你只为别人的评价而做自己,那根本就不是你自己。只有内部的原动力才是推动我们成长的最好动力。看清事实,不断的成长,不再为别人的几句夸奖而沾沾自喜,做最好的自己。
  •   内心有伤的人一定要读一读。在阅读的时候就是在疗癒!
  •   看了又看,收益很多。多看多想
  •   很实用的内容,对我有帮助,作者也很真诚,很多话是他自己理解并感悟的东西。
  •   早知道这个作者,很喜欢,觉得值得一生拥有的书。
  •   我觉得本书係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嘅简易读本,有好高嘅实用价值~
  •   是在听书网上知道的这本书,觉得很不错所以迫不及待地买了,书很好所以推荐给需要的人!
  •   内容丰富,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中
  •   热爱生命,来生都不知是生么,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   对孩子补充课外学习内容,很有帮助,值得拥有
  •   老婆单位要求买的,内容好像确实不错
  •   这种书,安静地读一读也不错的
  •   有买一本送朋友.
  •   太好了,读了几遍,还推荐给了朋友.
  •   我和朋友都喜欢看,一看那就爱不释手的
  •   真的很好,很喜欢,相当不错,值得。
  •   很喜欢,有如梦初醒的感觉
  •   昨天到的 看过了 推荐
  •   学习教研指定的书,很值!
  •   不错,质量也很好,价格很合适~~
  •   书很不错,内容精彩。
  •   很好的书,让人看清自己的内心!
  •   从心里角度认识事情。
  •   武老师的书我都一直很喜欢,眼光很犀利,对了解自己很有帮助
  •   还没看,朋友推荐的
  •   心态不一样了,效果也不一样了,看世界美好了,这个世界也真的不一样了。
  •   自我疗愈的一本好书,引导我们认识自我,找到本我的存在。
  •   当当的发货速度还是蛮不错的!~
  •   还没读,看过他的博客才买的,相信值得收藏!
  •   非常准确的好书!
  •   只要是武老师的书,我必定要看的,看他的书呀,既不累,也很有趣,而且还有一份好奇心,总有对人深深的关怀和包容,我也很积极的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他们反馈都说很不错!
  •   很好的书慢慢看。
  •   力量
  •   这本书还可以,大家可以看一下
  •   这是一本好书,适合仔细阅读。
  •   买来还没看,应该不错吧,喜欢。
  •   真的对人帮助蛮大的,推荐
  •   心灵鸡汤,生活本真。
  •   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概念写得通俗易懂
  •   这本书很好 可以一读
  •   还是很喜欢的,一下子买了很多,但如果长期关注他的博客和微博,也有部分可以不买的
  •   武老师的书一直都很好,花一天看完,以后还得看,真的不错
  •   看到一半了,虽有类似案例……可是似乎看着还不错
  •   喜欢把书当生日礼物送人,不贵而且意义重大,学生党首选!
  •   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了觉得很不错才决定买,喜欢图片上提供的封面,结果买回来是令一版,多少感觉有点坑爹啊
  •   读起来不枯燥,还行
  •   这本书还不错,可以做休闲读物,有利于对生活等的反思
  •   书收到后就看了下 有几个错别字吧 不过故事不是很深刻的很短 慢慢看完仔细琢磨吧
  •   举了很多事例 感觉很易懂
  •   很好的书,如果你对待生活很烦躁,一定要看这本书。
  •   武志红的书陪伴着我,在我黑暗、低谷的时候,在我愤怒、悲伤的时候,总能给我支持的力量,默默的,悄无声息的滋润着我的心灵。如果你也想在人生中成长,那么我推荐你这本书,也包括武志红所有的书。
  •   是一本很好的书籍看后觉得很棒
  •   挺不错的,我才看了一半
  •   书写的很有特色,将内心深处剖析的很透彻!语言幽默,内容活泼,易读!
  •   很不错,真的!写得很好,对教育孩子也有帮!
  •   很愿意看这本书。尤其是讲到隐形攻击时时候有很多感悟。没看过这本书的人要看!
  •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   是武老师让我喜欢上心理学的。
  •   很好,看后感悟很深,感觉现在的人们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对人们帮助很大。
  •   值得读的一本书,比较实用
  •   不仅有寓言,还推荐了7本书,连这7本书也一起看了
  •   武志红的书都能一针见血!!!
  •   喜欢作者的观点,喜欢书的内容
  •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   七个心理寓言
  •   不错,但没有武志红其他的书好
  •      我们常常在各种关系中迷失、困惑。我们也许可以客观的评价别人,却从来无法逃脱主观去评价自己。
       我们在一次次伤痛、蜕变中成长,中间夹杂着委屈、失望更甚之还有绝望。每一步、每一个参与者都或多或少的加入到自己成长中。
       七个心理寓言,让我看到了过去那些过去了但以为已经淡忘的事竟然还在影响着我的人生;让我看到了我内心的狭隘,之所以奉献的少是因为想要所取得不多,亦或是年少时的奉献让我的内心觉得是一种不公平,于是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现在自己的时常纠结于是否要奉献的更多一点,可是心里时常因为奉献的多而索取的少而时时的不平衡而揪心,就在奉献与揪心之间难受着,两者势均力敌,只有心长受着煎熬。
       现在还未看完,还未找到解决之道,希望看完的时候可以以一种更清明的视角看到自己与周遭的一切。
       各位若有什么解决之道,请不吝赐教!
      
      
      
      
      ps.喜欢看灵修与心理方面的书,发现两者有相通之处。各位看官若有意可以找书看看。
  •     刚刚读完《七个心理寓言》,很多观点和解释都让我触动,当然其实通常无论看什么书产生什么感触,也就是想想而已,不会让我有要写个书评之类的冲动,但是,嗯,前阵子看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里说,读完一定要写,这样思想有个整理的过程。
      一想也挺有道理的,看了多少有感触,但是是模糊的,而写作的过程无疑是深化和明确,让这些感触不至于一闪而过。所以几乎是首次将看完的书再看着目录稍稍回忆一遍,思考一下,写一下。
      
      ————————进入正文的分割线————————————
      这本书由十多个小章节构成,说真的逻辑层次不是很明显,(其实说章节都是我美化它了……也许可以说由十几篇小文章组成),这个题目也是骗人的,不是顾名思义的全书由七个寓言加启示组成,《七个心理寓言》只是第一篇小文章的题目,然后编辑很省事地直接做了书名。
      我凭我自己的理解大概将整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算作铺垫,其实很乱,五篇小文章几乎独立,但是也说明了“外在人际实际上是内心模式的投射”的全书中心观点。第二部分算是最有逻辑层次的,就“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展开。第三部分的文章也是那种独立文章的拼合,各篇文章从不同的心理现象展开,分别加以解释。
      所以这本书其实更像一本心理散文合集,有点散,但惊艳。因为很多心理现象都像戳中内心一样,让人忍不住要猛点头。
      
      惊艳一,那只心灵之眼,让你跳出当局,成为一个旁观者。
      这本书主要观点就是,在三岁之前一个人的内心模式就已经形成,当然直接导致这个模式的形成的就是他的父母与他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你小时候,内心里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模式,实际上就是你童年时你父母与你的实际相处模式。但可怕的是,这种内心模式不论健康与否,正确与否,都几乎将跟随你一辈子,也是说,你以后的对外的人际关系,都是这种内心模式的投射。
      所以当一个人性格很暴虐,希望掌控他人意志,那么极有可能这个人在童年受到过父母或亲人的虐待,他“内在的父母”掌控“内在的小孩”,以残暴的方式,所以他长大以后,自己变得强大,不必受控于人之后,他便极有可能将那个病态的心理模式投射出来,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周围比他弱的人身上,像“内在父母”对待“内在小孩”一样,用残暴的方式对待这些人。
      理解了这个观点之后,就理解了许多人的行为动因。当我们被攻击时,不一定指暴力,或许就可以从这里来理解他攻击我们的原因,就像长了第三只眼睛,看清这个极具攻击性的人,其实很可怜。
      哇,这真是一种大快人心!相信身边一定会有这种朋友,喜欢戳人痛处,还以此为乐。其实这些人是很讨厌的,而且很影响自己心情,毕竟被攻击了就一定会有愤怒产生。但是有了这么一只心灵之眼,那就可以从深层次分析他的原因,客观地看待他从而理解他,理解了就原谅了,甚至觉得这个人其实很可怜。
      心灵之眼就像写小说时用的上帝视角,用人称限制的时候则猜不透对方心思,在爱情小说里这也是主要矛盾根源,现实并非小说,谁都不想要那么多矛盾令生活“曲折丰富”,那这只心灵之眼就好像一个上帝视角,帮你更清楚地看一个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跳出当局,看清两个人的关系,这多惊喜。
      
      惊艳二,别随意攻击别人,因为他们会用“隐形攻击”
      看到隐形攻击这个词,忍不住要尖叫才好。就像许多无法解释行为,终于有个答案一样。回想自己之前,做过多少隐形攻击的事啊。比如说,小时跟妈妈冷战,长达一两个月不想跟她说话,还有某次姑妈带我去吃早餐,不知道前面一件什么事让我不高兴,我没说,但是故意拖拖拉拉,她走了好远回头看我还慢吞吞地在后面走。在看到这一篇的时候,这些往事一下涌上脑海,原来就是因为小时候自己处于弱势,收到强势一方的攻击,不能正面发泄怒气,就只好用这种隐性攻击来发泄,虽然自己并非有意,也并未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反击。
      还有记得大一时在一家酒店实习,一个领班总是凶巴巴的,我们当然也不能直接反击,就只好通过各种方式:背后说她坏话,做事极不情愿,孤立她等等,现在都可以划归为隐性攻击啊!
      所以我在想,一个人还是要和善点好,因为“被攻击就一定会愤怒,有了愤怒就一定会发泄”,就算自己趁一时之快,把别人攻击地一无是处,那么极有可能会遭到对方的隐性攻击,而这些隐性攻击通常是比直接的愤怒后果更严重的。
      想来自己也算一个强势的人,跟朋友在一起说话总是很冲。冲我来的隐性攻击恐怕还不少,问题是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被攻击了,估计当时也不会往这方面想。
      好吧,我不要再随意攻击别人了~
      
      被我标了星的有好几篇,不过不想写了。
      ~\(≧▽≦)/~
      第一次写书评~
      瞎写的~~
  •     喜欢里面的七个寓言,除了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喜欢里面的几个观点
      “感受很重要”,对于像我这种习惯了拿制度说话的人,有冲击力;
      “越控制,越失效”,记得以前说过,“看起来越不成熟的人,就可能越成熟”。另外,感觉作者在解释这个观点的时候,有克里希那穆提的影子;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者是对外向者的嘉奖”,喜欢这句话的原因,除了它说出了内向和外向的作用效果之外,更看重它的“公平”,没有任何的偏袒。
      初读了武志红的两本书后,感觉这位前辈的书还是挺好读的,特别对于像我这种涉世未深的小孩而言。
      
      最后,感谢这本书及其作者。
  •     《七个心理寓言》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武志红的书,上一本是《为何家会伤人》。读完以后推荐给很多很多人,感觉真的很好。
      
       从关注心理学以来,到书店里总是到心理学部分看看,看到一架一架的心理学书,和前几年相比多多了,在当当上看到数不清的心理学书,买了很多很多心理学书,也看了不少。但是感觉有用的不多,感觉被触动的更少。那些书多数都是理论,而没有作者的情感和经历在里面,那么多理论,感觉和生活距离很遥远。也许正如康德所说情感是一种病,也许心理学者都想像康德和黑格尔那样构筑一个宏伟的理论大厦,但是理论真的那么有用吗?心理学仅仅只能用理论来表达吗?但是看了武志红的书以后,感觉这才是我喜欢的心理学。
      
       年轻的时候我喜欢读哲学,读了很多哲学书,家里的书架中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几乎占满了两排书架,但是真正读过的很少,喜欢的更少得可怜,即便算是喜欢,也感觉和自己的生活距离遥远。更喜欢泰戈尔、孔子的哲学,没有什么理论,用叙事的方法来讲故事,这样的哲学才是我们生活中的哲学。
      
       现在我迷恋教育著作,但是真正的经典理论并没有读过多少,自己喜欢的都是用故事来说明问题的书。心理学也是一样,但是这样的书,这样的作者并不多。
      
       如果说《为何家会伤人》是在讲故事,那么《七个心理寓言》就是武志红在构筑自己的理论,不过这种理论也是在用叙事的方法来讲的。最近读了几本好的心理学书,才发现真正触动灵魂的书要细细品味,反复阅读比如《内向者优势》比如《少有人走的路》,都读过两遍,《七个心理寓言》只是匆匆读过一遍,有时间还要再读,甚至三读,因为这是能够影响你的生活,照亮你的人生的那种心理学书。
      
      
  •     如果可以,我真想给这本书打六颗星(强力推荐推荐再推荐!!)
      
      最喜欢《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这一章。
      
      作者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有许多内向者,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却一直陷于孤独;而有些霸道,也从不畏惧向人索取的外向者却有很多朋友?”
      
      事实上,内向外向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十数年了。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在武志红这里,豁然开朗:
      
      武志红说:为什么习惯索取的外向者受欢迎?这个解释可以回答。因为,外向者主动和你交往,而且看起来喜欢和你交往,这证明了你是“好”的。极其外向的人,极其有感染力,所谓感染力,我想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我喜欢你们,所以你们是好的。”
      
      武志红说:所以,一个悖论是,越孤独的人,可能越喜欢那种习惯索取的外向者。越孤独,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越低,但外向者强有力地敲开了他的保护壳,这种强有力的努力,会让内向者感受到,他是有价值的,他是好的。
  •     很经典的书,适合常翻来看看。经常是一不留神,就被书里的话击中了。可是顿悟过后,究竟自己收获了什么,还需要时间验证。懂得跟做到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感谢这本书陪伴我走过这段痛苦的日子。
      
      如果你困惑了、痛苦着,建议你看看这本书。
  •     心里的小孩~心里的父母~
      书中一再提到的模式,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王国,一个森严戒备的王国。王国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只是角色的扮演不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自己与自己较量。童话里有天使和魔鬼,每个人的生命里也一样有。太多啦,有些人表现出来,在现实世界里,魔鬼和天使出来透透气,活动活动筋骨。但很不幸,很多人会把她当病人。
      一段文字,如果你信服啦,那么会变成你潜意识里的东西,无法察觉,但确实已经消化,那段文字也就成了知识。你对我发火,是怒不可揭的那种,我很奇怪自己为什么能保持那么淡定。后来想想其实也不奇怪,虽然有投射,但是我选择了不认同。
      亲爱的,你累了吗。现在的生活状态你感觉轻盈自然吗。如果没有,我为你担心,担心某一天一切静止下来的时候,你会崩溃。现在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逃避,逃避成为不了的痛苦。
      没有得到的东西,具有都么可怕的力量呀。终其一生,到最后粉身碎骨为的只是得到那个曾经想要的东西,去了曾经,你的生活并没有现在和将来。
  •     本来是想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可读到一半,读到的多是与亲子教育有关的问题。我找到了一个不需要继续读下去的理由——留着以后慢慢读。不过还是推荐给那些有小孩和准备生Baby的朋友。
      
      书名虽然是《七个心理寓言》,可只有开头讲了七个寓言故事,内容跟书名基本不搭调。作者毕竟是研究心理学的,写的有些地方确实让人有些看不懂,突然蹦出来一句话,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很多内容跟主题相去甚远。纯属个人见解,或许是我文化程度低呢?
      
      其实这本书写到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成为自己和如何成为自己。什么“心灵成长的六定律”,那都是胡扯淡。不过有些东西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比如有一章写到:“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摘抄一段:
       我是内向性格,从来不去要求别人,也很难拒绝别人,长大后,我觉得还是朋友少些感觉更自在,因为即使拥有那些关系,我也是处于被利用的一方,而基本不会去利用别人,为了自我平衡,所以我选择了减少交友,减少亲戚往来。感觉这样更加舒服。
        我家外向的人很多,我觉得他们的烦恼之一就是人情债务,今天你送我几百元,明天我再还你几百元,感觉这么折腾有什么意思,在我看来不拖不欠最好。
        而且也许是我自己不要求,也许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本来也不多,所以我对向我进行索取的人感到本能的排斥,譬如那些亲戚。也一直不想要小孩,感觉也是一种来自他人的索取,而我基本只是奉献,所以感觉没有乐趣和向往。
      我一直是个孤独的人,从大二开始,想改变这个性格,并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到了大三下半年,这个努力收到成效,交往的朋友多了起来,差不多每天都能收到5个以上电话,看楼的大爷经常气喘吁吁地爬上4楼找我,大喊:“武志红,有你的电话!”
        那时交往的女孩也多了起来,结果甚至被人称为“花花公子”。
        并且,性格似乎也变了,以前郑重认真的我,仿佛一夜之间变得特别爱开玩笑。原来只能在某几个人面前比较幽默,那时突然变得对所有人都很幽默。
        不过,这种状况只持续了不到半年,我又恢复了老样子。免不了要回忆并反省这半年是怎么回事,一直以为的答案是,变成那样子,就不是我自己了,我还是做自己比较舒服。
        但去年,在上海学精神分析期间,找一个心理老师给我做治疗,突然领悟到一点:内向是对我这个内向者的保护。
        详细说来,是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特点:被索取时不懂得拒绝,该索取时却说不出口,并且根本就不想索取。
        这样一来,每多建立一个关系,对我而言,整体上意味着损失。那么,为了自我保护,我最好少建立一些关系。
      也就是说,我大二之前那么多年的内向,其实是对我自己的保护,但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仅仅认为内向是一个糟糕的东西,是一个必须改变的东西,于是我去追求外向。这个追求的确成功了,但我只是多掌握了一些社交技巧,并没有懂得在付出与索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结果,朋友是多了许多倍,但付出也是多了许多倍,这令我很累,于是我又恢复了老样子。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再审视自己过去32年的人生,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许许多多人想与我接近,因我一直是那种愿意聆听、陪伴并理解对方的人。但是,我自己总是缺乏与太多人交往的渴求,我总能有意无意地找到一些理由,让与许多人的联系逐渐淡下来,最终断掉。
        譬如,大三那一年,我认识的那么多人,现在几乎都没有联系了。
      
      还有一段是写付出与索取的,小标题是《不必拒绝付出,而要学会索取》
       假若我们想建立真正和谐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会在需要付出的时候给予丰沛的付出,在需要索取的时候进行坦然的索取。
        假若你是一个只懂得付出的内向者,那你需要知道,你的确是委屈的,因为你付出多于索取。但你也是在害人,因为你的付出,其实会给别人带来更深层次的伤害。
        假若你是一个只懂得索取的外向者,那你需要知道,你的确是受欢迎的,的确有许多人需要你用索取敲开他们厚厚的盔甲。同时,你也需要去审视一下,你的内心深处是否有着一个无比隐秘的地方,那个地方,锁着深深的内疚。
      
      上面两段我认为于我而言还是有用的。
      刚看第一段的时候,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我终于了解了以前的自己,终于理解了以前的那个“坏我”。不过,我还想继续“坏”下去,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我,因为那样,我才能“成为我自己”,只是我还要学会“索取”。
      
      真的不觉得这本书写的像大家说的那么好,不着调啊,有些失望。
      但是还是希望自己有读下去的信心。等读完了再继续补充。
  •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着,一方面嫉恶如仇,一方面深深同情人性之脆弱。
      
      
      
      书上提到一道选择题:
      
      A)一个老烟鬼,有婚外情,每天还喝8~10杯马丁尼,和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来往,有时还咨询占星师
      
      B)过去两次被解雇的记录,在大学吸过鸦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脱威士忌,每天睡觉到中午才起床
      
      C)一名授勋的战争英雄,坚强、不怕死、不怕疼;没有婚外情,还是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偶然喝点啤酒。
      
      
      
      如果在这三个人中选一个为总统,你选哪个?
      
      -
      
      C是希特勒,B是丘吉尔,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宽容对己,才能宽以待人
      
      人不是神,不是机器;严于律己,必然严与对人。
      
      书中说起,中国历史上廉官海瑞,以苛刻著称;甚至自己5岁女儿因为接受男仆的饼糕,责备女儿,而后导致她(主动或被动)饥饿7天而死。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这个角度,还需要探寻其深层意义。
      
      
      最后:
      
      你喜欢一个宽容和温和的朋友,还是一个严格而挑剔的朋友。
      
      呵呵,我终于以前的种种罪恶和不安,为自己现在对己对人的宽和,找到心安理得的说法。
  •     从读博到读武志红的书,喜欢他的文字和故事。总是能将心理学的东西用非常浅显的文字表述出来,而且有自己的理解,读起来不费劲,也比较有趣。
      书中也有其他心理学作品的推荐。会尽量去看这些推荐的作品。
  •     
      可以从书中的小故事中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通过透彻却直截了当的解释,让读者发现自我并实践改变!
  •     《七个心里寓言》不错的一本心理入门小书。作者虽然是学心理学的,但是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文字里没有太多理论,比较真诚和朴实。读起来感觉很不错的。
      
       书里说了很多人很普遍却容易不自知的心理现象,不深奥,却很容易引起共鸣。其中有个谈到面对悲剧的一个态度问题。我心里一直隐隐觉得,愿意面对伤痛的人比较性格比较坚强,心理也比较健康。似乎在这里也找到了一些支持。
      
       面对悲剧需要很大的勇气,承认失败和不好的结局,是需要一些魄力的。残酷的现实犹如刀般锋利,刀刀入肉。不过,只有面对,经历和沉淀,悲剧才有在生活中真正结束的时刻,在内心重新生出新的积极力量。
      
       记得,有个朋友失恋,当时并不安慰只跟她说,你认栽了,事情就结束了。当时她很不理解我为什么那么说,前段时间见面,她告诉我最后解脱的过程的确就是如此的。当她承认那是个错误,承认自己犯傻的事实时,自己也就开始挥手道别,从那种无望的爱欲里解脱出来。
      
       当自己开始承认自己犯傻,嘲笑那时傻到冒泡,就开始真正对耿耿于怀的人放手,不再对他的消息有情绪的起伏,不再会为对方的辉煌和自己的黯淡难过。那个人的好与坏,对于自己就像报纸上的小道消息一样,无足轻重了。
      
       有的悲剧或许只需要看清的智慧和承认的勇气,而有的悲剧则需要当事人花很长的时间去消化,用很长时间的智慧磨砺去看清,接受,并重新生出新的力量。我们都需要向死而生的积极力量。
      
       如果你有朋友在悲伤,或许你应该为其喝彩,愿意面对伤痛的人,是好样的。
  •   还是做个外向者好,
    内向者,最起码自己是不幸福的。
  •   内向者哪里不幸福了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个人有个人的幸福哈。内向并快乐着~~^_^
  •   回答楼上的,书中有一整章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   内向者在内在形成能量供外向者汲取?
    不喜欢索取的外向者,大概我并不孤独
  •   其实我在书店也是看了这一篇很有感慨 终于是茅塞顿开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