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挪] 乔斯坦·贾德  页数:528  译者:萧宝森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苏菲的世界》一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多年,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执著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设立挪威环境与发展奖项——“苏菲奖”。    译者简介:  萧宝森,台湾辅仁大学讲师,现居美国,专职翻译。出版有《苏菲的世界》等。

书籍目录

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魔术师的礼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神话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德谟克里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命运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亚理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希腊文化一丝火花明信片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两种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哪巴洛克时期宛如梦中的事物笛卡尔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史宾诺莎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洛克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休姆将它付之一炬柏克莱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柏客来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启蒙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康德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黑格尔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马克思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佛洛伊德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我们这个时代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花园宴会一只白色的乌鸦对位法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章节摘录

  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她们谈着有关机器人的问题 。乔安认为人的脑子就像一部很先进的电脑,这点苏菲并不太赞同。她想: 人应该不只是一台机器吧? 她们走到超市那儿就分手了。苏菲住在市郊,那一带面积辽阔,花木扶 疏。苏菲家位于外围,走到学校的距离是乔安家的一倍,附近除了她家的园 子之外,没有其他住家,因此看起来她们仿佛住在世界尽头似的。再过去, 就是森林了。 苏菲转了个弯,走到苜蓿巷路上。路尽头有一个急转弯,人们称之为“ 船长弯”。除了周六、周日的时候,人们很少打这儿经过。 正是五月初的时节。有些人家的园子里,水仙花已经一丛丛开满了果树 的四周,赤杨树也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每年到这个时节,万物总是充满了生机。这岂不是一件奇妙的事吗?当 天气变暖,积雪融尽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便陡地自荒枯的大地上生长起 来了。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 苏菲打开花园的门时,看了看信箱。里面通常有许多垃圾邮件和一些写 给她妈妈的大信封。她总是把它们堆在厨房的桌子上,然后走上楼到房间做 功课。 偶尔,也会有一些银行寄给她爸爸的信。不过,苏菲的爸爸跟别人不太 一样。他是一艘大油轮的船长,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外面。难得有几个星期在 家时,他会上上下下细心打点,为苏菲母女俩把房子整理得漂亮舒适。不过 ,当他出海后却显得离她们遥远无比。 今天,信箱里却只有一封信,而且是写给苏菲的。信封上写着:“苜蓿 路三号,苏菲收”。只此而已,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小张约摸跟信封一样 大小的纸,上面写着: 你是谁? 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没有问候的话,也没有回信地址,只有这三个 手写的字,后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苏菲再看看信封。没错,信是写给她的。但又是谁把它放在信箱里的呢 ? 苏菲快步走进她家那栋漆成红色的房子里。当她正要把房门带上时,她 的猫咪雪儿一如往常般哨悄自树丛中走出,跳到门前的台阶上,一溜烟就钻 了进来。 “猫咪,猫咪,猫咪!” 苏菲的妈妈心情不好时,总是把他们家称为“动物园”。事实上,苏菲 也的确养了许多心爱的动物。一开始时是三只金鱼:金冠、小红帽和黑水手 。然后她又养了两只鹦哥,名叫史密特和史穆尔,然后是名叫葛文的乌龟, 最后则是猫咪雪儿。这些都是爸妈买给她作伴的。因为妈妈总是很晚才下班 回家,而爸爸又常航行四海,很少在家。 苏菲把书包丢在地板上,为雪儿盛了一碗猫食。然后她便坐在厨房的高 脚椅上,手中仍拿着那封神秘的信。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 呢?她还没有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方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 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 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却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 绍一般。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 着自己的眼睛。“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 苏菲飞快地做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女孩却和她— 般的敏捷。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 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

编辑推荐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Sophie's World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菲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苏菲的世界
  •   给家里的爱好者买的,希望他可以好好学习
  •   正品好书慢慢品
  •   挺好,还没看,
  •     代开通化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通化无房证明代开通化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通化无房证明代开通化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通化无房证明代开通化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通化无房证明代开通化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通化无房证明代开通化单身证明【ΩΩ:535982237】代开通化无房证明
  •     请允许我扯远一点开始,先谈谈读书。
      
      虽然从小被双职工的父母放在家里电视机盒子里的时候就开始读书打发时间,但是开始大批量的买书看书是一直到了上研究生才开始的。越来越觉得慢速的精度不能适应读书的需要,所以开始看一些讲读书方法的书和博客,方法有很多,有一点是关于如何挑选书的——先根据阅读经历找一些感兴趣的书,然后锁定喜欢的作者或者领域,继而去看该作者或者该书推荐的书,我称这些书为“大纲书”。
      
      《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大纲书。
      
      
      刚开始小说式的情节读起来十分轻松,进入神话思考模式的讨论和、古希腊自然派哲学的时候看得还津津有味,而且从我之前在书商的笔记能看得出来当时是十分欣赏这一段的,集中介绍了几个自然派哲学家,感觉在探讨自然的组成和变化的时候一个比一个深入,一个比一个牛逼。
      
      进入古典派之后就读得力不从心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个都讲了好多,但是还是不容易搞清楚其主要的思想脉络,要多看几遍多想想才行。
      
      进入中世纪就更难,倒不是说不容易理解,是哲学跟文化、时代都有联系,而我之前一点点欧洲史的东西都没有看过,感觉不在节奏上。
      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到巴洛克后期讲到笛卡尔才开始觉得:“嗯 ,终于好理解了。”
      
      之后的马克思、达尔文等等都是比较近代的东西了,很好理解,所以剩100多页的时候看着很顺了,之前磨磨蹭蹭了好久都没看完的书,终于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口气读完了。
      
      
      (一直想对这本书做个脉络梳理,网上有个该书的思维导图,但是是unfinished,我觉得做成树形图会更好,按照文化的发展来做,整理中)
  •      经过一个月,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发现,确实理解了哲学--不断探索人生的本质。或许我们也只是别人笔下的人物,或许我们正在创造我们自己的文学人物。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去追求我们自己的人生,就像苏菲一样。
       以前我相信各种占卜、算命和星座,现在发现那不过是一种心理的寄托罢了。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每次想到这里我都感到恐惧,或许我们只是一粒尘埃,我们无法解答这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某某站出来说我们现在一切的体系都是假的时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不过,看哲学书有一点好处,我们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坦然面对人生的顺逆境(只是一个轮回,都会发生的)。最重要的是,对于任何问题我都不会武断的下结论,我明白了要冷静的分析和观察。
       肯能第一遍看,对于西方的哲学还不能够参透,只是泛泛之谈。过短时间应该会再度一遍,那时候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了吧。
  •     这样一本非常优秀的哲学启蒙书,我居然在二十五岁时才读到。
      
      哲学在大多数人看来,总是有些枯燥无味,越是深奥难解,越有不明觉厉感。而苏菲的世界,则是将西方哲学中重要的理论和人物,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讲给15岁的苏菲及读者,让这门学科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变成一只想让人看到全貌的大白兔。
      
      说来惭愧,大学时的专业和哲学密不可分,但我只是粗略读过几本中国哲学史的入门书,对西方哲学史完全不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这样的名字,其实只是听说过而已。通过苏菲的世界,再结合之前了解的历史,才让我对西方哲学思想史有了更多的理解。而我最喜欢段落,其实是书中的最后一段,当席德和少校在一起仰望星空,看到的星星可能来自数千甚至上万年前,人类在这样浩瀚的宇宙面前是这么的渺小,这是一件多么惊心动魄的事情。
      
      感觉这本书最适合在15岁的时候阅读,书中苏菲也正好是15岁的年纪。在十几岁的年纪,能多读几本这样优秀的启蒙书籍,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可以为之努力终生的领域,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席德的父亲是谁?为何像上帝一样操控一切?为何苏菲有时会遇见席德。哲学家是怎样向苏菲展示古代雅典的殿堂?席德佳与席德是什么关系?席德要对父亲耍的小把戏是什么?哲学家如何逃脱少校的操控?这些线索穿插在一部哲学史中,非常有趣。吸引人往下读。
      
      
      
      其实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但是却害怕时间流逝。
      站在二十岁的边缘,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如现在这般惶恐。要知道,二十年的人生不再来。想象一下,宇宙间大约有一千亿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而每一个银河系包含一千亿左右的星球。而我只是芸芸众生之一,地球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四十六亿年了,我二十岁的人生就如同汹涌澎湃的历史之河中的一滴水。
      我曾经想过改变世界,而我成长成现在的样子,早就没有孩童时代征服世界的决心。
      我思考的是去哪里实习,哪里工作,租多少钱的房子,享受怎样的物质生活。这个世界就如同魔术师从帽子里变出的兔子,而我匍匐着朝兔子毛深处爬去。我至少十年不曾决定疑惑并追问答案了。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抬头望天空,云上面是大气层吗?大气层外面是什么银河系吗?银河系外面是什么?宇宙是什么样子,宇宙外是什么样子?《苏菲的世界》就像你走在路上冷不丁踩空了一脚,让你爬起来,换一个角度,重新出发,打量世界。
  •      某些感想,不喜勿喷,谢绝吐槽。
      
       哲学的入门读物。读完之后感觉仍是一头雾水,不过相对于读之前而言,对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读的时候,感觉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感觉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再跟着每位学者的思想在走。会不自觉的相信他们所陈述的观点。可能也是自己缺乏思考才导致这样的问题吧。
       也有可能自己就是所谓的不可知论者。认为人们不可能彻底的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人们解释了一定的世界,却发现还有跟多,更难得世界等着人们发现。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彻底解释世界。
       还有一件事,如果说我们像苏菲一样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生活在某位作者写的一本书当中,那有该如何呢?还是不要这么想的好,应该不会疯掉吧。
       总之要是如果别人问我推荐哲学的书,我会推荐这本的。
  •     在喬斯坦・賈德創作的故事當中,真實與虛構的世界相互交錯。在講到文藝復興之後,真實與虛構出現了轉折:席德所代表的「真實」的世界開始漸漸地佔據篇幅,而蘇菲及其老師所代表的「虛構」則開始慢慢地沉下去。
      
      自此往後,蘇菲的存在狀態漸漸讓讀者明晰,以至關於柏克萊的章節,阿伯特終於告訴了蘇菲,他們周圍的世界不是真實的,而是席德的父親寫到自己女兒的生日禮物。這在原初的結構上進行了顛覆。真實與虛構的顛倒。這應當是某種安排,柏克萊是一個經驗主義者,注重感官經驗以及聯想,他遵從不可知論。而就是在這樣的一部分哲學課程中,阿伯特告訴了蘇菲,他們自身的非真實。
      
      一旦真實的因素被否定,爾後阿伯特在講述哲學課程的時候,超現實的景象便可以呈現出來了。這種超現實的景象是上校安排的,無可厚非,他的存在之餘蘇菲一如上帝之餘我們。然後,隨着哲學課程漸進尾聲,故事被推向高潮。上校以蘇菲的生日花園宴會來結尾,以此點明自身寫作是給女兒慶生。然而,上校不知道的是,阿伯特在向人們揭示世界「不真實」之後,便帶着蘇菲來到一個平行世界,完成了故事完全的顛覆。一如蘇菲說道:「我們一開始並不知道席德和少校生活的那個世界,而現在他們也不知道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
      
      在這樣一個「超脫」的過程中,讓人聯想到《楚門的世界》。它和《蘇菲的世界》具有某種相似性。主角都是在一個虛構的世界當中,在故事中都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的不真實,然後都開始想從這部分的存在中逃離出去,超脫之後完成存在的圓滿。在故事的結尾,兩者都成功地逃離原來的世界。《蘇菲的世界》的故事結構則與《盜夢空間》相似。夢境的層次與現實的存在性證明,跟蘇菲的生活與席勒的現實之間的聯繫。在現實存在中,向下一層的虛構。《盜夢空間》當中完成這個過程的是,進入夢境。《蘇菲的世界》當中完成這個過程的是,席勒父親的小說創作。
      
      文本試驗。
      
  •     十多年前高中的时候看的了,当时觉得还是很有意思。
      这本书适合中小学生读。
      成年人,推荐北大出版社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和《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作为入门。这两本书写得比较深入浅出,不是很难理解。看完后,会对西方哲学脉络有个大概认识。
      西方哲学史上,个人认为最晦涩难懂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哲的语言学派,其他应该都还好,刨除了自然哲学里的自然科学部分,其他理解起来应该问题都不大。
  •      2011年,由于我的心血来潮,在网上订购了一本《苏菲的世界》,当年我的兴致勃勃并未带我走进“苏菲的世界”,3年后春季开学的第一周,百无聊赖的我,又默默的打开了这本书,花了几个晚上,从刚开始的囫囵吞枣到后来的细细品味,对于书中的内容,我味同嚼蜡,那些断章取义哲学史的东西早已破坏了我的味蕾,值得回味的是,这本书对对整个情节的掌控与布局,让我赞叹回味不已。
       故事从主人翁苏菲收到一名莫名哲学家艾伯特的来信开始,艾伯特以对话交谈、书信启示等方式,将世界哲学史的概览呈现给苏菲,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全书不过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哲学史,但是在故事的开始,另一个神秘女孩的名字——席德——总穿梭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在谈到柏客来的时候,全书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原来苏菲的故事不过是席德的父亲艾勃特少校精心编撰出来,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但在这礼物之中,苏菲和艾伯特意识到了自己不过一个受控制的演员,他们不断的寻求反抗和逃脱,此时故事出现了一些逆转:席德通过看《苏菲的世界》,接触了许多哲学家的思想:
       康德: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波尔:世间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表面的真理,与它相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别外一种则是深层的真理,与这样的真理相反的说法却是对的。
       祁克果:生命有三种不同的阶段: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
       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萨特: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
      ps: 其实这些都是我的收获。 作为一个即将满十五岁的女孩来说,席德实在是太幸福了,有着如此爱着自己父亲,拥有如此别出心裁的生日礼物,十五岁就受到了哲学的洗礼。
      
      全书我最赞赏的一段对话是在苏菲和艾伯特发现自己不过是少校虚构出来的人物后,有了逃脱的计划,在艾伯特讲述浪漫主义的哲学时,他通过两人自身的处境,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连接:
       “你不妨试着想象我们身上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另一个人的心中进行的。我们就是那心灵。这表示我们自己没有灵魂,而是别人的灵魂。……很可能这个灵魂就是席德的产。他在遥远的黎巴嫩写一本有关哲学的书以庆贺他女儿的十五岁生日。……不过很可能某个地方有别外一个作者正在写一本,关于一个为他的女儿席德写一本书的联全国少校艾勃特的书,而艾勃特所写的这本书则是,关于一个叫艾伯特的人突然开始寄一些讨论哲学的信函给住在苜蓿巷三号的苏菲。……那么也许他不应该太洋洋得意,他也可能是某个更高高在上的心灵的一部分。”
      这段话可能会在点混乱,但是如果看原文的话,就会比较清楚了。大致的的意思是A活在B的思想里,而B有可能只是C笔下的某个人物。读此文,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卞之琳的《断章》和一张画:大概是每缩小一点都会发现,你所看的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以后再遇到,附图)。苏菲后来逃脱了,成为一个隐形人,与时间永存,活在我们生活之中,而我们自己呢?
  •      如果哲学是一部史诗大片,《苏菲的世界》就是那篇能够让你走进影院欣赏饕餮盛宴的华彩宣传片。
       如果哲学是一桌满汉全席,《苏菲的世界》就是拿到能够让你提起胃口有欲望一饱口福的必经开胃菜。
       建议不了解哲学的朋友可以把玩把看,其中的道理就是:小学前,最好读个学前班,遇到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对今后的学习生涯都有好处。
  •      中国人对于“哲学”这个词似乎总有着莫名其妙的误解。早在高三填志愿的时候,“哲学系”就被父母列入了黑名单,属于是毕业后赚不到钱且会让人精神错乱的一门学科。或许这就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哲学的理解吧。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接触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它解答了我太多的疑惑,它提供了我太多的正能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之所以说中国人对哲学的排斥是莫名其妙的,是因为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如果你连一样东西是什么都没看清,你就反对它,这不是莫名其妙是什么?~!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迷茫的,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我更是迷茫中的迷茫。经济的腾飞让我们失去了自我,沦为商品社会的附庸,我们已经不会再在思考一些虚无飘渺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了——在现代的中国人看来,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多做甚至一秒钟的停留的。诸如:生命的意义、我们是谁、宇宙的外面是什么、人死后会去哪里等等,这些问题我经常会问,经常会想,当然也经常为人耻笑。“想这些问题干啥,你该去看心理医生了。”、“你怎么不把时间精力放在有用的事情上!”、“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的,想了也白想。”……
       很少有人知道,这便是哲学。许多中国人奇怪美国所有的博士都是哲学博士,所有的学科学到最后都变成了鸡肋一般的哲学,他们觉得所谓实用的物理学、数学、金融学、语言学等等都和无聊的哲学不沾边。其实,正是哲学对于人类本身和人类所生活的大自然大胆的发问,才促成了这些学科的出现和繁荣,要知道西方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哲学家出生。
       所以,中国在这点上是舍本逐末了。中国人轻视哲学,因此中国出不了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科学家,出不了创意天才,只能出现学霸型技术人员:因为缺乏好奇心,没有探索的精神。有的只是千篇一律的学习,机械般的重复工作。中国人轻视哲学,所以中国人也不会有什么信仰,不关心自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为了活着而活着,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倒要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之上(真正的迷信)。中国人轻视哲学,所以中国很难再出现什么大思想家,这是致命的,当一个社会没有了思想,便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缺一不可。少了正在思考着的人,我们的民族将会顿失活力。中国人轻视哲学,所以很多人很迷茫,导致人生境界低下,有的人追逐感官上的最大化满足,对于金钱的热情近乎变态;也有的人一辈子都为了别人而活着;更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干嘛要活着:这些现象都不奇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迷失的情况很正常,但我们的指南针究竟在哪里?什么东西才能指引我们走出这迷宫般的浮躁尘世?
       答案就是哲学。中国可以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哲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的独尊儒术,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释道三家鼎立、近代以后中西方思想的激烈碰撞、新中国成立后马列主义思想的灌输。中国的哲学事实上是在走下坡路。目前为止,我们官方的哲学体系已经鲜有听众了,大家都各自为政,基本上可以算没有思想了,如果硬要说有的话,就两句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进行了无畏的探索,虽然路上挫折不断,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人思想的破坏也是极其严重的。破而不立,中国人数千年来的哲学价值体系已经被击垮,而没有一个新的思想出来替代:难怪美国人认为和平演变政策可以最终打败中国。
       《苏菲的世界》这本西方的哲学启蒙读物,应当比较适合未成年人阅读,希望这本书能更快地深入中国人的人心,出版更好的中文译本,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到那个神秘莫测的哲学世界。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唯心主义也可以那么美,我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他自己的答案,我知道了哲学家们对于灵魂与肉体之间关系的争鸣,我知道了人类和宇宙的起源,我知道了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之源头何在……
       引用书背后简介上的一句话: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      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从买到手到今天一年多了。我不知道中国大学的哲学系是怎么学习的,但对于一个工科学生,我深感到我们的教育在哲学这块的严重缺乏,整天宣传变味了的宇宙真理,令我厌恶。这读《苏菲的世界》过程中,我顺便看了一些《极简欧洲史》,这样理解起来就不至于那么吃力。或者关于哲学的书读快了就变味了,对书中内容的思考,令我很多次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嚼。书中讲的各类思想使我大开眼界,但读完了竟然有些失落感,因为我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借用史铁生的话: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人一旦开始寻找就确认了意义的存在。
       另外,书中就神这个话题,提到了许多,这世界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我原以为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从这书里我才意识到我也是一个泛神论者,我也隐约地支持着不可知论。曾经在教科书上见过的两个名字,我曾经以为是那么遥远,多可笑。我不相信世界存在我们正在祭拜的神,但是我不相信却不代表不存在。相信与知道永远是两回事,与真相更不靠边。记得《达芬奇密码》中男主角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在黑暗当中,我能做的,只有祈祷。
       另外对于书中结局,我理解为,人由巧合创造但人生却由人类自己把握。
  •     我不喜欢看日系推理,但我非常推荐《白夜行》;我很鄙视宫斗小说,但我很推荐《后宫甄嬛传》;我对言情小说没兴趣,但我觉得《喜宝》值得一看;我很少关注时事新闻,但《看见》让我受益匪浅。——同样,我对哲学无感,但我五星推荐这本《苏菲的世界》。
      
      之前有本《少有人走的路》我写了许多阅读笔记,非常推荐,那本是非虚构类的心理咨询合集,能帮我们解答许多心理疑惑。这次看《苏菲的世界》,虽然是虚构类的小说,但其中有大篇幅的哲学理念讲解,也算是非虚构类的专栏合集了。
      
      作为一个对哲学无感的人,书里的许多比喻让我对哲学有了好感。比如魔术师的帽子、白兔子,开篇绝好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了。然后是各大哲学家的登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如果把他们的哲学理念全部铺陈开来讲的话,想必我就看不下去了。这本书归根结底,是一本哲学「入门」书,不适合哲学家看,适合我们普通人看,看完了,对哲学立马产生一定的兴趣。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用来长见识的,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基本的哲学知识。比如,苏格拉底的反讽、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之前我都不知道亚里士多德是看不起女性的)、希腊文明时期的四个学派、史宾诺莎的永恒的观点、黑格尔的没有永恒的理念……详细可见我的读书笔记:http://book.douban.com/people/GayScript/annotation/1045818/
      
      这么多哲学观念我们一一看下来会发现,有许多哲学家的理念是相互矛盾的。我觉得这一点很精彩,作者由此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历史哲学。这就好像黑格尔说的「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从前的真理,也许过些日子就不是了,现在不是真理的,也许过些日子就是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与时俱进。
      
      或者用书里的话来说就是「你不能从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或启蒙运动时期挑出某些思想,然后说它们是对的,或是错的。同样的,你也不能说柏拉图是错的,亚理斯多德是对的,或者说休姆是错的,而康德和谢林是对的。因为这样的思考方式是反历史的。你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任何思想抽离他们的历史背景。」
      
      另外,结尾我也有点迷糊,感觉两个世界重叠了。有点像《黑客帝国》或者《盗梦空间》。
      
      还有,提醒下大家:
      
      1、这是哲学入门书,只是概要,不是完整全篇。你若因为这本书对哲学感兴趣,千万不要指望这本书能继续教导你许多,请找更详细、更专一的书。这书是大杂烩的入门。归根结底是入门的。
      
      2、里面只是介绍古往今来的一些哲学观念,许多前后矛盾的,作者做了对比,你自己心里也要有对比,不要看到亚里士多德看不起女性,就不想继续看这本书了。要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看待问题。
      
      3、建议做笔记。很多哲学观念说起来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但你懂得它们,总会对你的人生有潜移默化的帮助。——也许这就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吧。
      
      五星推荐。
  •     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苏菲的世界,大爱呀,苏菲。最开始是丹,推荐给我的,她觉得我会对这方面的书籍比较感兴趣,但是我也就混个脸熟,也就搁那了,但是,我这人有个毛病,拿到的书一定要看完,不然心理各种的不爽,所以,我真的是我一股劲的又把搁下的书,又拿回来看完,无论是再枯燥,或是再让我看不下去,看不懂, 你可以找机会看第二遍吗?但是你第一遍都没有看过,你就是从一开始就自己放弃了你机会,你失去了认识这本书的机会。 说到看书,还想要多说几句,首先是看书一定要走心,你要带入自己,真的用心去看这本书。第二,就是如何阅读一本好书里面介绍的,方法很重要,就算人家告诉了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但是需要你自己去做丫,那些快速阅读的习惯,需要你自己去养成,去行动丫,你不做怎么行,所以,这就是,你一定要去做,而且是每时每刻严格的要求自己去做。那样你才能做到,优秀,习惯优秀。
      
      文章的布局很有意思,本是一本需要毅力才能看下去的西方哲学史,因为反讽的手法,因为,悬念的设置,我居然给他看完了。从一开始就感觉,不是说好的西方哲学史吗?好好的 把一个一个的哲学家介绍就行了呗。好吧,你说你要增加乐趣,增加读者的带入感,借用小姑凉苏菲的故事讲出来,行。不救增加趣味性吗?能快点进入主题否?老是玩什么神秘。这还好,最后越玩越大,玩成悬疑了, 这到底是要闹怎样呀?这到底是有多么的人格分裂丫,而且知道2/3了部分,才明白悬疑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近现代主义中的反讽的手法,这伏笔可是一直由 苏格拉底时期埋到文艺复兴时期丫,这是得有多么的沉得住气,吊人胃口。这还不算,后来又来个大逃离,不是说好了不要 相信所谓的通灵吗?怎么自己变成了幽灵,还童话了,不是说好的写实手法吗? 本来讨论哲学,就已经够虐了,您还这么虐我有意思吗?
      
      而且,看得我及其痛苦,因为,一句话都需要想好久。严重影响我的进度,如果还不能得到点我自己的东西,真心不好交代。 哲学问题,比较难想。读哲学书,你不应该抱着,他本来就是这样呀的想法,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想想,咦,他真的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比你去回答他更加的有意义。 了解完所有的哲学家之后,才发现,对于康德的哲学是最感兴趣的,改天要找个时间好好读读,再一个就死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实没有那么的扯淡,毕竟, 梦的解析深深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的神经学的研究方向。在西方的思想界也是影响深远,比如说:盗梦空间,禁闭岛,等等经典。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不是突然一下,就如晴天霹雳般的提出了一个观点,而是由很严肃的科学研究,很长的时间积累得来的,是由很多的小发现而得来的。 在这之前就有很深的积累。时代,活在当下。
      
      再一个就是作为,一本给青少年看的哲学入门书,实在是太到位了,很欠缺这样的一本书,没有教导,只有指引。很需要这样一本书,但是看了这本书,你自己的收获又有那些呢?哪些是你自己的。
      
      对于现代的很多主义都是可以追溯到很悠久的历史的,所有的思想和想法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他的渊源。在当时的人们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会受到当时的时代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很深刻的历史渊源。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太过于神奇,对于各位哲学家的观念都有着很整体很清晰的认识,我觉得,我在更深的了解所有的哲学家之后,还需要回来看这本书,应该会给我更深的启示。
      
      学习哲学不要妄下定论,很多时候很多大家之间的学说也是相互矛盾,而你自己有何见解,这很重要,哲学,只是促使你去思考,对于数学这门哲学,计算机这门哲学,也是需要更多的思考。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     《苏菲的世界》是我初上大学时候买的一批书里的,虽然当时并不太明确里面的内容,只是通过某些途径知道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当然,当时并没有读完。我相信人会根据自己的本能寻找思想的养分,就像在这之前我对心理学的渴求。今天,在理性与感性的挣扎中找不到方向时,我知道我需要再次完整的阅读此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启蒙性的哲学书籍,书中面对也是十五岁的主人公。然而,除去对情节的精彩称赞之外,则是对挪威这位家乔斯坦·贾德的致敬,西方文学中永远存在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阅读的伊甸园,那种即使爱又是责任感的使命,通过文学的土壤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能力,思维得以生根发芽,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当然,在这本书中,会明白西方的教育学在哪个时期创立以及创立的思想背景。
      
      我们的教育背景中,缺少哲学的思维引入,比如我们从来不涉及:我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因此,也就避免了思考。唯一相关的科目则是政治,这也导致我们最后的一点点兴趣的扼杀。曾经也想看看有关哲学的书籍, 但是西方太过浩渺的哲学史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苏菲的世界》恰好是一个可爱的敲门砖,稍带魔幻色彩的故事,串联并梳理了整部欧洲哲学史,当然仅仅的高度概括性的,然而,这却是重中之重的。通过这些指引,非常清晰自己的眼睛将流向哪些哲人的思想,哪些著作可以成为阅读的方向。
      
      即使很感兴趣,但和书中的十五岁的苏菲一起上哲学课,我仍然感到十分惭愧。现在我仍不能像她那样对各个哲学家的理论理解的那样透彻,并且,不能像她那样随时回忆起之前历史时期思想家们的观点。对那些费脑筋的理论,和我之前的看法一致,那就是那些思想家纯粹是在思想上的博弈,并无多大作用。然而,引用苏菲的一个结论,转变的地方在于“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我们也许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我很喜欢书中,不带批判性的讲解,苏菲也尽可能去理解当时的哲学家的想法,因为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之上。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要做的是对权威的怀疑与思考,得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书中说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的问自己的一些问题。我想,学习哲学人会更加确信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
      
      对哲学产生兴趣与学习哲学是两个事情,《苏菲的世界》不是大部头,他的目的和作用仅仅是启蒙,当然就像书中的精髓之一,我们依然可以对他的内容保有质疑,那么这个质疑就是在哲学不断学习的基础。书的结尾很有深意,看似被操控的小说人物,最后要逃脱被掌控的命运。这如我们的世界一样,命运、自然规律或者更上层的所在,似乎在决定着我们的生老病死,然而在有限的范围里我们却依然可以行使个人的自由意志,为自己寻找方向,这依然是那么的激动人心。
      
  •     这本书对哲学、宗教和历史都有一个相对客观又全面的介绍,我非常想把它推荐给我曾经的学生们去读,他们现在正适合读这本书,初中时代,正是开始形成自己的三观的时代,如果当年的自己能有幸读到这本书,相信我就不会觉得那是个迷茫困惑而又无助的青春期了。
      现在读也不算太迟,读书这件事,永远都嫌不够。
  •      《苏菲的世界》是由一连串奇妙的问题组成的,它们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仿佛蒙尘已久。人们根本不会提起它们,就算提起了,也会把它们当成痴人的妄想或者是绝对无解的问题。而《苏菲的世界》,却激起了人们的好奇,把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哲学问题转变成了让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钥匙。
      书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这世界就像从魔术师帽子里拉出来的一只白兔。人们出生时都在这白兔的毛皮顶端,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但随着慢慢长大,他们渐渐对外界失去了兴趣,躲到安逸的毛皮深处去了。但哲学家,却不断向着毛皮脆弱的顶端进发,渴望了解魔术师和这场魔术的真相。”
      所以哲学并不是玄乎的终极,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就像它的兄弟科学一样。(早期的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都出身于哲学)但哲学更微妙的一点是,它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只有更接近真理的答案。每个哲学家对于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宇宙一样,而他们的观点十分有意思,值得玩味。很多的想法让人豁然开朗,好像给这一成不变的宇宙添上了新的色彩。同时,因为世界在不断发展,所以早期的哲学家的观点甚至很有神话色彩,很有故事性。
      整篇故事的呈现手法很有意思,虽然都是老师艾伯特给苏菲讲课,但一开头的描写仿佛像悬疑小说一样,而艾伯特和苏菲的课堂也从实际的地点不可思议地跳到了古代雅典(居然还见到了柏拉图)和中世纪,这一切使艾伯特这个不请自来的人物更蒙上了神秘色彩。在这些神秘的课背后,作者也没有忘记描写苏菲的日常生活,而她的日常与这些课的冲突,以及后来一个像神一样操控苏菲的生活的人,都使读者的信念和苏菲一起动摇,怀疑到底哪个世界才是真实,难道自己生活的世界是虚幻的吗?书的作者用这种方式和读者互动,让读者更深刻的审视这个世界。这些使原本平淡的大部头说教变得更有趣味了。而艾伯特的课堂本身也并不乏味,他用各种比方把哲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变成我们有印象的游戏。听见“哲学入门”就觉得是严肃死板的白纸黑字的人,看这本书绝对不会瞌睡。
      看这本书的人,不妨把它当成一次旅行,你每看一遍,都能发现一个新世界,每次都会带来新的感触,(比如我就读了三遍)别看这本书厚,但你怎能拒绝一个鲜活的世界?你也一定能找到看推理小说的紧张感。但就如同看推理小说一样,请看这本书的人时时刻刻思考,对书中的问题思考,对自己的内心思考,对这个世界思考。因为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信念,就是“我思故我在”吧!
      =============
      好了,这是一份不太成熟的书评,轻喷。。。
  •     To summarize briefly: A white rabbit is pulled out of a top hat. Because it is an extremely large rabbit, the trick takes many billions of years. All mortals are born at the very tip of the rabbit's fine hairs, where they are in a position to wonder at the impossibility of the trick. But as they grow older they work themselves ever deeper into the fur. And there they stay. They become so comfortable they never risk crawling back up the fragile hairs again. Only philosophers embark on this perilous expedition to the outermost reaches of language and existence. Some of them fall off, but others cling on desperately and yell at the people nestling deep in the snug softness, stuffing themselves with delicious food and drink.
  •      知道每一位哲学家的课题后,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他的思想的脉络,因为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会企图探讨哲学的所有领域。
      
      【自然派哲学家】:
      1.一种东西一直都是存在的 。
      2.万物如何从无到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
      3.帮助哲学脱离了宗教范畴。
      
      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泰利斯:水是万物之源。
      安纳克西曼德:世界是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
      安那西梅尼斯:世界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共同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智不符,身为一个哲学家,他们认为他们的使命就是要揭穿各种形式的“感官幻象”。
      【理性主义者】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的源泉的人。
      
      【流动的世界】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足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们还是河流都已经于从前不同了。
      
      恩陪窦丽斯: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这四根就是土、气、火、水;自然界有两种力量,那就是“爱”与“恨”。爱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离散。
      
      【原子理论】每一件流动的事物背后都有某种永恒不变、不会流动的东西,那就是原子。
      
      【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最聪明的人就是明白自己最无知的人/我们之所以不断犯错,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何者是对的,这是人必须要不断学习的原因。
      
      【理型论】柏拉图,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时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美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组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是它的模子和形式确实永恒不变的。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这就是”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真正的知识】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食物,只能有模糊不清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
      
      【灵魂】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其他的物质命运相同如肥皂泡,与感官世界不可分割,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拥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世界。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
      
      【逻辑说】【伦理学】【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事物的形式就是他的特征,事物的”形式“与”质料“有差别。黄金中庸。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不生存在社会当中就不算真正的人。
      
      【犬儒学派】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上。
      
      【斯多葛学派】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的一小部分,没一个人都像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宇宙间自有公理在,即所谓的神明的文法。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规律罢了,因此人必须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发发生的原因。
      
      【神秘主义】你所失去的东西比起你所得到的东西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你所失去的只是眼前这种形式的自我,但同时,你却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广大,因为你就是宇宙。
      
      【印欧民族】印欧民族指的是所有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文化,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和印度、伊朗地区的一些国家。
      【多神论】印欧民族相信宇宙间有许多天神。他们都将世界看成善与恶无休止相对抗的场所。
      【泛神论】印度教与佛教强调世间万物皆有神性,并主张人修道后便能成佛。在东方,清净无为、退隐山林可以成为一种宗教理想。
      此外,印欧文化也有“灵魂转世”和”生命轮回“的观念。
      每一个印度人的生命终极目标就是要挣脱轮回。
      
      【闪族文化】新教是十六世纪宗教革命之后才分离出来的。
      【一神论】西方三大宗教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对他们而言,生命的母的不在于轮回,而在于从罪恶与谴责中得救,西方宗教偏重祈祷、布道、研究圣经,而不在于自省和打坐。
      
      【圣奥古斯丁】宣城宇宙由善与恶,光与暗,精神与物质等二元的事物组成,人类可运用精神来超脱与物质世界之上,并且借此为灵魂的救赎做好准备。
      将人分为两类,一类会得救,一类会受罚。
      
      【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
      【机械论】思想并不是可以被开刀或被分解成较小单位的东西。
      物质与精神不同的地方在于物质可以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但灵魂却连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现代哲学之父,他希望用理性的“数学的方法”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
      1.灵魂是纯粹属于意识的,不占空间,因此也不能被分解成更小的单位;而物质是纯粹的延展,会占空间,因此可以分解成更小的单位,但却没有意识、
      2.“二元论”,人是一种二元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因此人又灵魂,也有一个扩延的身体。
      3.灵魂比肉体更高尚。(我们的背有可能变坨,我们的腿有可能会衰弱无力,我们的牙齿有可能掉光,但是只要我们的二加二就理性存在一天,二加二就永远是四。)
      
      【自然学派】也叫斯多葛学派。主张从永恒的观点看待每一件事情。
      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我们体内的每一件事,这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式。我们特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因此人没有自由的灵魂,他们的灵魂都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里。
      
      【经验主义】洛克:主张从感官经验获取一切世界的知识。发明了“思维”和“感觉”一说。
      洛克认为,类似颜色、气息、味道、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
      
      【不可知论】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串心灵与肉体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1.人类应该回归自然。
      2.体认童年的价值观。
      3.人是否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并不是信仰的问题,而是理性的问题。
      4.自由、平等、博爱。
      
      【康德】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我们所见的食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心灵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倡议国际联盟,所有的国家应该联合起来,以确保各国和平共存。
      
      【伦理学】
      【义务伦理观】只有那些你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是道德行为。
      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浪漫主义】席勒: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其实是古老宇宙意识的复兴。
      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们的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们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
      
      【黑格尔】主要是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
      【辩证法】每一种新的思想都是以前任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的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一种与它相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
      这个阶段叫做“正”“反”“合”。
      
      【上帝是否存在】祁克果: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为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相信他。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须时时刻刻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
      【人生的阶段】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阶段:”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
      
      【马克思和共产主义】
      【唯物论】马克思认为,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他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吧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马克思将物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定义为社会的基础,并将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规章、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等成为社会的”上层构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个社会的上层结构正好反映了那个社会的基础。
      【阶级斗争】人在工作时,就是在干涉大自然并影响大自然,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也同时干涉人类并影响人类。我们的工作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心灵,但我们的心灵也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方式。
      剥削:资本主义者是把由工人创造的价值或剩余利润放进自己的口袋。马克思造成了社会上的巨大变动,社会主义已经大致改改善了社会上的不人道现象。
      
      【进化论】达尔文:如果说地球生物进化的“原料”就是同一种生物之间不断出现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子孙的数量庞大,以致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存活,而进化的实际驱动力则是生存竞争中的自然淘汰作用,这种淘汰过程就被称为适者生存。
      【新达尔文主义】生命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再有养分的液体里能够自行分化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单位,这个过程是有一种我们成为DNA的物质控制的。所谓DNA就是我们在所有活细胞里面都可以发现的染色体。
      
      【精神分析学】是一门描述一般人的内心,并治疗神经和心理失调现象的学问。
      弗洛伊德:非理性的冲动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河行为,这种不理性的冲动正是我们的基本本能需求。而这种需求会被“伪装”、“升华”,并在我们无从观察的情况下主宰我们的行动。
      【潜意识】指的是那些被我们压抑的经验或想法,也就是那些我们努力要忘掉的不愉快,不恰当或丑陋的经验。
      人类的意识只是他们心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意识就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顶端,在海面下,也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的存在。
      这些想法会不断地从我们的潜意识浮现,使我们经常处于一种压力之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常会说一些本来不想说的话,或做一些本来不想做的事的缘故。
      【解梦】弗洛伊德:我们的潜意识试图透过梦和我们的意识沟通。梦境是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我们将我们所见、所经验的一切都贮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某个地方,而这些印象可能会再度浮现。有时我们会突然“脑中一片空白”,然后过了一会儿“差点就想起来了”,然后再“猛然想起”。这就使原本存在于潜意识的东西突然经由那扇半开半掩的门溜进我们意识的证据。
      
      【存在主义】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不等于活着,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
      生命应该是有意义的,这是一个命令。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会感到疏离。
      人的自由是一种诅咒,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我们都是星尘】一光分就是光线在一分钟内可走的距离,光线每秒能在太空中走三十万公里,亿光分就是三十万乘以六十,就是一千八百万公里,光是在太空中走了八分钟才走到我们这儿来的,也就是说当光传到我们眼睛里是我们看到的已经是八分钟以前的世界了。我们只要眺望太空,所看到的的一定是从前的太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现在的宇宙是什么摸样,而且我们知道宇宙会一直扩张下去,或者开始再度收缩,不管宇宙将会怎么样,我们都是宇宙中的星尘。因为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又同一种物质构成,这种物质就是十多亿年前的那场大爆炸形成的,换句话说,我们就是几十亿年前那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报出来的一点火花。然而,我们也不要太过于强调这些数字的重要性,只要你在手中握着一块石头就够了,就算宇宙是有这样一块橘子大小的石头做成的,我们也还是无法理解它,我们还是要不断追问:这块石头是哪儿来的?
      
      【哲学家的课题】
      所谓哲学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每一个人都需要再一次问自己的一些问题。要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看问题,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应该睁大眼睛,即使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乌鸦,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寻找它。
      
      
      
  •      苏菲生活在席德的父亲为席德写的书里,她只是书中的人物,她其实只是少校的思想而已。但少校又是谁呢?席德又是谁呢?其实他们只是乔斯坦·贾德书中的人物而已,他们生活在他的思想里。那么乔斯坦·贾德又是谁呢?他又生活在谁的思想里面呢?我又是谁呢?我是否也是生活在别人思想里的呢?
       《苏菲的世界》的确是一本很新颖的书,作者竟然用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来讲述哲学故事,还真有一种反讽的意味。就像书中所说的,这本书读一遍是不够的,书中的情节确实很吸引人,但是那么多的哲学史写在一起,很难一下接受。所以,哲学史的大部分我都不是很明了,但整个故事的大骨架非常吸引人。
       尽管如此,本书还是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唤起了我的很多兴趣。我也时常在黑夜里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我们的宇宙,但这些问题真的不敢深入思考,因为一旦陷入问题之中,我就会产生一种极度悲伤的情绪。好在这本书让我直面很多的埋藏在心底的问题,让我一下就豁达了,释然了。
  •     1.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因如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P17)
      
      2.深化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P25)
      
      3.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帜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P86)
      
      4.古希腊的四个学派(P131-137):
       ①犬儒学派
       代表人物:第欧根尼(Diogenēs)
       主要思想:精神上的幸福快乐才是真的的快乐满足,无需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②斯多葛学派
       代表人物:芝诺(Zeno)
       主要思想:自然法(即“神明的法律”)统治一切、一元论。
       ③伊壁鸠鲁学派
       代表人物:伊壁鸠鲁(Epicurus)
       主要思想:精神享乐主义(”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④新柏拉图派哲学
       代表人物:普罗提诺(Plotinus)
       主要思想:一元论,万物一体(世界分为两端,上帝在光明端,非生命体在黑暗端,生命体位于其中,人类 灵魂靠近上帝)
      
      5.中世纪三个文化分支(P174)
       时期:西罗马灭亡(公元476年)~东罗马灭亡(公元1453年)
       ①西欧(以罗马为首):拉丁式的基督文化
       ②东欧(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希腊式的基督文化
       ③北非、中东、某时期西班牙: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
       14世纪三个文化分支在意大利汇聚后产生文艺复兴
      
      6.在中世纪期间,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以人为出发点。(P200)
      
      7.文艺复兴文坛三杰:旦丁(神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诗)、薄伽丘(十日谈)
       美术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塑)、拉斐尔(圣母像)
      
      8.机械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9.笛卡尔(Rene Descartes)(P235-248)
       哲学思想:我思故我在、形而上学、二元论("思想"和“扩延”相互独立)
      
      10.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P249-258)
       哲学思想:一元论、泛神论、决定论
      
      11.约翰·洛克(John Locke)
       哲学思想:经验主义
       政治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分立
      
      12.大卫·休谟 (David Hume)
       哲学思想:不可知论、怀疑主义
      
      13.乔治·柏克莱(George Berkeley)
       哲学思想:主观唯心主义
      
      14.康德(Immanuel Kant)
       哲学思想:调和了经验派(“知识的原料”)和理论派(“知识的形式”)的对立、形而上(因果律)、义务伦理观
      
      15.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哲学思想:唯心主义(“世界精神”: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辩证法(对立统一、质量互换、否定之否定)
      
      16.祁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哲学思想:存在主义
      
      17.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8。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基本观点:1.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是性
       2.精神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3.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4.梦境是“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P451)
      
  •      我看完了,这本书从一个小孩的叙述方式介绍了著名哲学家的观点。
      对于哲学史有了了解。小说的写法挺吸引小孩,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也许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感悟吧。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读完后我认为哲学史是很深奥啊
  •     <Sophie’s World>,我的哲学世界
       ——重拾那些遗落了的思考
      
      
      2013年10月5日
      好像很小的时候,在没有立刻入睡的晚上,躺在床上,常常会思考一些奇怪的没有尽头的问题。有时是这个世界究竟是从哪里诞生的?又或是,时间的起点在哪里?还有最常想的是:我与别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因为我出生便成为了我,用我的思维与视角去看着世界,就能说明我是独特的么?或许,某一天我忽然发现我在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别人的思维思考问题,那么我还是我么?而假如我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姊妹(不幸的是我没有),在一模一样的环境下长大,拥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基因与记忆,为什么她不是我,我又如何证明自己的独特呢?
      这些问题,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结果的,有时,我就在这样混沌中渐渐入眠,而有时,我的神经却因这样的思考跳跃不已,无比亢奋直至凌晨。
      然而,随着我渐渐长大,每天都学习至深夜,要么是疲惫得在接触枕头的刹那就跌入黑甜乡,要么就是脑海中蹦跳着各种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方程式。依旧是神经兴奋久久不能入睡,但却再没有丝毫空间留给那些看似没有意义、永恒没有正解的问题。
      我想,就如我一样,许多人都在曾经年幼时,用天真的思想与无限的好奇心去思考着困扰整个人类的最艰深的问题。而随着年岁渐渐增长,我们的天真被现实吞噬,好奇心环境残忍地扼杀,我们不再有力气与动力去思考那些看起来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习惯了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维,甚至不敢对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习惯去寻求意义与价值,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变成了:“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仿佛暂时看不到结果,获得不了实在价值的事情全都是浪费时间。
      直到进入大学的前夕,浏览网页的时候无意间的看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介绍:“这是一本哲学化的《爱丽丝漫游仙境》,那个叫苏菲的小女孩会带着阅读这本书的人游历那五色斑斓的未知世界。”大概是写这段介绍的人是真心的热爱哲学,热爱这本书,所以他的推荐词瞬间触碰到我心底某些隐藏的点,而我作为一个同样名为Sophie的女孩,是否可以期待书中的那个女孩子带我重新找到那些年少时期丢失了的思考呢?曾经对我来说无趣枯燥的哲学,忽然变成了漂浮在思想领空中的绚丽泡泡,让我禁不住凑近观察。
      
      2013年12月1日
      时间过得飞快,距离心血来潮写下上面那段文字已经过去近两月。不禁疑惑,在这每一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被学业社工各种讲座塞得无比“充实”的时间里,我的思想是否也如生活一样丰富呢?还是与繁忙高中时期无二,空洞的乏善可陈?
      或许,为了督促自己,也为了证明给自己,时间飞逝我思想的水面并非平静无波如一潭死水。
      在《苏菲的世界》开头,苏菲和她的朋友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个未满十五岁的女孩这一天的生活还与过往的十四年没有任何区别,直到在信箱中收到了一封莫名的来信。
      这封匿名的信带来了几个让苏菲思考的问题,随后也为苏菲带来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哲学老师,在一天一封的信件中苏菲渐渐了解了一些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哲学家与哲学流派,并且开始思考许多从未注意过的问题。
      艾伯特改变了苏菲看世界的眼光,带着她一起努力成为被拽出来的兔子沿着细毛向外爬的人,而不再满足于躺在舒适的皮毛深处,他带着苏菲睁开了向外看世界的好奇之眼与向内看内心思想的思考之眼。
      而接触了这本书的我,是另一个Sophie,而其实或许我更像是阅读在这本书中阅读<苏菲的世界>的小女孩席德。这些神秘莫测的文字,那些曾在历史上灿烂辉煌过的思想与流派,蹦跳着进入了我的头脑,迫使我也张开双眼,看世界看内心。
      既然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Sophie,每一天也都是属于我的Sophie’s World,为什么我不可以就记录下我每天的点滴思考呢?这个世界就是一本巨大的书,每天都在阅读着的我,就以《My Sophie’s World》为题留下些阅读这个世界的读书笔记吧。
      
      2013年12月4日
      最近在看一个耶鲁的公开课,叫做《死亡-哲学》,那个名叫Shelly教授莫名给了我一种艾伯特的感觉。留着覆盖了下半张脸的杂乱胡须,总是穿得像工人或是街头少年般的发白牛仔裤、帆布鞋,明明是在无比庄严的耶鲁课堂,却总是随意的盘腿坐在讲台上。他仿佛并不觉得这是一堂需要无比严肃对待的哲学课,而是跟同学问交流思想,分享对人生思考的大party。
       仿佛忽然与Sophie有了一种无形间的联系,她是收到了封来历不明的信,然后认识了艾伯特,因而步入了哲学的世界。而我只是漫无目的在网上闲逛,无意间点进去了这个视频然后认识了Shelly。虽然横跨了半个地球以及好几年的距离,但我开始了每天与Shelly的四十五分钟哲学课。
      今天上的第一课,与我们开学时每节课的开篇无二,介绍课程形式与考试内容。比较有趣的一部分是Shelly阅读了他的一些以往的学生对他课程的评价,真令人大跌眼镜。有的认为这个简直就是天上地下全宇宙最棒最有思想的课程,完全开阔了自己的世界观,引领自己开始了逻辑的哲学思考;而有的人却认为Shelly完全没有逻辑,只是混乱的扔出一些观点。
      只能说这实在是说明了: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世界。为何同样的一节课,能有如此天差地别的评价?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如此不同?而这种差异性感知外界的能力,是否正是我们与其他物理性事物的不同之处呢?
      而我们与外物的不同,是否是我们拥有灵魂的充要条件;又或者,仅仅是我们的某些神经元比其他的生物更发达了一些,我们的生理构造不同于无生命的物体,但我们依旧只是高级的physical object而已?
      我又开始回到了曾经小时候屡想不厌的经典问题:为什么我生而为人,这几十年要用这样的眼光看待世界;假如当年睁开眼的我是只小猪,我又将怎样活着?
      这大概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最终极难题了吧。
      我是谁?
      
      2013年12月6日
       今天跟妈妈在QQ聊天,她在我说了我在看一个叫做《死亡-哲学》的公开课,沉默了大概三分钟,然后给我发来了很长的一段话:大学,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学,自觉主动有方向才是成功的关键。想混也是很容易的balabala……忽然心就沉下去了,说不清是什么的莫名烦躁。
      妈妈应该是个绝对的实用主义者,即便偶尔在家谈起些稍微虚无缥缈,没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她都会充满了不耐烦与不理解。我有时会疑惑,会问自己难道一定要早早的确立未来想做的事情么;难道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是有实用意义的,不然就是浪费时间么。
      我常常在想,应该妈妈和我都是物理主义的无灵魂论者吧。既然一生是只有这样短短的几十年,为什么不抓住每时每刻做自己爱的、感心趣的事情呢?
       有趣的是,我的妈妈也像Sophie 的妈妈一样,已经习惯于做一个习惯于做一个躺在在兔子皮毛深处的人了。她想要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我能更舒适的躺在那里,但我却梦想着向外爬,爬到那些细毛的顶端,去看世界。
       她一定会觉得我这些七想八想的事都是虚无,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可我们是有着与万物不同的自由意识的人类啊,如果我们想要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换取更舒适安详的物质生活,我们与不会思考的动物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我们的物质享受更高级些罢了。
       我想,妈妈对于这些看似无用的哲学思考最大的质疑即是在于我们根本就是这个庞大世界中的一份,我们所有的思维与意识都依存于此而存在,我们怎么可能想清什么是宇宙,什么是我们自己?自然科学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正是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不会对我们产生主观影响的物理事物。但是,我认为即便哲学对一些看起来远远超出我们理性所能解释的范畴的问题的思考,它依旧是有意义的。或许在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甚至直到人类这种物种的终结,我们依旧不能回答“宇宙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思想究竟从何而来”、“是否存在永存的灵魂”这种问题,但不可否定地,我们在思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理性,变得更加“人”而不是“物”。这种思考,康德的说法,其实是我们本性中带来的一种欲望。只是有些人渐渐将其抛弃,选择向着“物化”的一极努力。
       关于死亡,关于永生,其实我的立场一直是不坚定的。如果我爱的人离开,我渴望灵魂的存在,对二元论(既人是由肉体与灵魂组成的)忽生信仰。但更多时候,我是不相信永存之说,死亡就是死亡,一个生命完结,那就不可能幸存,我会认为二元论是对此生的逃避,对万事万物终将消亡的恐惧。
       即便在《死亡-哲学》课堂上,Shelly在最开始就说了他其实是个物理主义者,他坦白的说他是想要努力的通过思辨证明是物理主义而非二元论更能够解释死亡的奥秘。然而在他讲课的过程中,基本不能例外的他在用一半的时间陈述二元论的观点,再从物理主义去寻找二元论的弊洞予以否定,但他还会再次回到二元论立场对于物理主义的否定进行批驳。其实他并没有批驳倒二元论,而更像是公平的清晰阐述这两者,表明他们的不同。而在《苏菲的世界》中,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康德的那个章节。“谈到现实世界的本质这类重量级的问题,康德指出,人永远会有两种完全相反,但可能性相当的看法,这完全要看我们的理性怎么说。”
       数不清有多少次,我对某件事情有了一种看法时,仿佛脑海中的另一个声音就会理直气壮地批驳起来,两方势均力敌。在这种时候,我会清晰地意识到,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
       然而我们依旧要对许多事情做出选择,凭借的是什么呢?大概是心里的某种神奇的标准吧,这时,我不得不对这个世界充满敬畏,对人的意识充满敬畏。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2013年12月8日
       关于灵魂存在与否,坚定的二元论者笛卡尔曾今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论述:“如果人可以想象灵魂离开肉体时,灵魂的存在,那么就可以得出灵魂与身体是分别存在的,至少说明灵魂不属于肉体。”
      粗粗听来,感觉这个论证挺有道理。因为如果根据物理主义的说法,灵魂是等同于肉体的,或者说灵魂是不存在的,我们怎么可能想象一个不存在的事物呢?我们怎么可能想象A脱离了A存在,如果A=A的话?
      在Shelly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就被笛卡尔说服了。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也跳不出这个思维的怪圈。的确,如果灵魂(mind)就是肉体的一部分,我们是无法想象它们分别孤立存在的呀。虽然这个推论完全是利用思考去论证,默认的前提是我们能够想象出一个事物独立与另一个事物存在,那么这个两个事物自然是不能是同一个事物。
      然而之后Shelly给出了一个非常类似的论证,瞬间颠覆了我对于刚刚卡氏论证逻辑严密的印象。论证是用了昏星与晨星作说明,分他们别是指黄昏后能看到的第一颗星,而晨星是天亮前的最后一颗星。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想象出一个情况,就是某一天昏星存在而晨星不存在。就是某天夜晚我们看到了昏星,但第二天接近天明的时候,我们怎么也找不到晨星。
      运用笛卡尔的论证方式,这显然说明了晨星和昏星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出他们单独存在,然而事实上,晨星和昏星完全就是同一个物体:火星。
      诶?好像哪里不对了……可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怎么也想不清。但现在依旧有无数的哲学家在纠结到底笛卡尔的论证是否是正确的,因为问题的难点就在于第二个论证的错误之处是隐蔽而不易发觉的。
      我自己的思考,是觉得所谓的昏星存在而晨星不存在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只是出现在不同时刻的同一事物,所谓的存在或不存在只能说明它在那个瞬间是否出现,并非是这两个物体的孤立存在。但如果用这样的思路解释第二个推论,类似的第一个推论也可以这样说:mind与body依旧是同一个事物,只是我们想象中的他们分别存在就是它们在不同时间点的单独出现……
      感觉掉进了一个思维怪圈。因为如果能证明第二个类似于卡氏论证的论证过程中出现了纰漏,那么至少第一个论证的问题就不是那么明显,可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论证第一个,其实还是有不严谨的地方……
      忽然发现,哲学其实不是简单的思维翱翔,更是用逻辑与这个世界的奥秘对抗。
      
      2013年12月13日
      最近莫名的忙碌起来,好像连静下来看本书的时间都没有。表面的繁忙更激发内心的虚空与恐惧,这样连轴转的生活最缺的就是思考,而没有思考,没日没夜的工作又与机器有什么差别……
      前几天入手了一台相机,本以为有了不错的器材,应该可以照出比以往好看很多的照片,但事实却并非我想的那么美好。成像质量、快门速度,或许是获得一张好照片的有利条件,但真正使一张照片成为有价值、有内涵照片的则是拍照者的思考。只有当这张照片有了思想,有了要表达的内容,它才不仅仅是一张色彩艳丽、画质清晰实景记录。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少了思想的人生,即便奔波忙碌、物质丰裕,也只不过是一部好相机随手拍下的片子罢了,几十年在世上的时光转瞬即逝,放在浩渺的宇宙时间长河中,我们的一生也不过于拍一张照片按下快门的一瞬罢了。少了对这个世界的关怀与体悟,而匆忙过完一生的我们,也只是一张对宇宙的实景记录罢了,少了留存的价值与意义。
      而那些对万事万物保持最热切的好奇、最用心的思考的人们,他们做出了对宇宙某个部分的诠释,给了后世人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眼光。他们不再仅仅是一幅可有可无的照片,而成为传递着对宇宙万物思考的名作。
      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或是康德、黑格尔,他们都在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去注解浩瀚的宇宙。即便只是《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也努力为我们呈现了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可能。
      我想,我要努力成为拥有思想内核的名作,而不是一幅装饰用的照片。
      
      
  •      对哲学一直很有兴趣,这本书可以说是对西方近代哲学史的简介。 故事构思非常奇特,让我一开始就难以自拔,读的过程中 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世界观、思维方式 特别是对康德的理性,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 大开眼界 受益匪浅!
  •     从高中便知道这一本书,但是直到今天才把它完整地读完,顺便看了作者的背景和几篇书评,因为哲学不可避免的晦涩难懂,我一直不敢轻易涉猎。无可否认的是,这真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书,Jostein Gaarder把象牙塔里的从古希腊一直到萨特的哲学史以苏菲和艾伯特的书信和对话的方式简易而具有魔幻色彩地呈现,并不断地启发读者思考。可能由于个人和时代原因,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强调联合国,似乎在暗示它是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还有,对于近代的哲学史,似乎写的过于简略,尼采和罗素等为什么完全不提?不管怎样,我相信是哲学是最高形式的知识,对于人自身和未来的归宿的探索,应该会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吧。
  •   每次看这本书只能看到席勒出现的那部分,然后就完全看不下去,这样反反复复差不多有5次加。
  •   好难坚持的说,每次都看不下去啊啊啊啊啊
  •   写的中肯
  •   早前曾经看过一遍,当做科普知识来读倒是津津有味,历史名人走马灯般出现的时候常常会令我“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原来是这么个人”
    不过每当想到书中的哲学世界,就会自动卡带,即使就是毛发底端在舒适生活着的愚人,我也不羞愧。总之,保持对哲学家敬而远之。
  •   非常庆幸自己看完了这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