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作者:[美] 阿瑟·贾德森·布朗  页数:291  译者:季我努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是美国著名远东问题专家,他与晚清政要及革命派领袖往来密切,曾与袁世凯等人深度接触,他先后在1901、1902和1909年在中国进行过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先后写下17本日记。
本书正是以这些日记为基础写成,从工业和商业、政治和外交、教育和宗教、宪政改良和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描摹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晚清,并真实地再现了晚清至辛亥革命期间,中国高层政要之间谈判、斗争、抉择的珍贵细节。作者使用的大量一手材料,尤其是引用的一系列数据,在国内辛亥革命研究著述中前所未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更高的价值在于,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不仅是一百年前的中国需要直面的,有些仍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后,当下中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是美国著名远东问题专家,他与晚清政要及革命派领袖往来密切,曾与袁世凯等人深度接触,他先后在1901、1902和1909年在中国进行过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先后写下17本日记。

书籍目录

自 序阿瑟·贾德森·布朗
序二 外人当年看辛亥 张宪文
序三 走向共和:100年前的革命记录 王翔宇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
强推铁路国有政策,中央与地方经济利益矛盾重重
从两个外国人剿灭太平天国到八国联军粉碎义和团
五大臣出洋考察的背后竟是一场大规模的贿赂游戏
看钱办事、为富人卖命、公开赌博、性欲旺盛、麻木不仁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官场内外民生图
一颗炸弹的意外爆炸将辛亥革命提前了两年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究竟是什么
第二章 中国的蒸汽革命和商业革命
传教士无意中成为西方销售商的重要“代言人”
充斥洋货的清廷盛宴
商家频频抛出充满诱惑但超出民众购买力的商品广告
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祸是福
沉迷于物质追求的民众急需某种精神的引导
第三章 动荡的政治和外交格局
第四章 民智的开启和教育的进步
第五章 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第六章 宪政发展与社会改良
第七章 新生中国的领导人——袁世凯和孙中山
第八章 “共和”中国的未来
附录 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
译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布朗博士以一个外国人的睿智和锐利眼光,对辛亥革命和革命发生前后中国所面临的一切成功和困难,作了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描述。  ——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张宪文    布朗博士在1901至1902年来到中国进行社会调查,1909年又来了一次,前后共写了17本调查日记。本书正是以这些日记为基础写成的,作者从工业和商业、政治和外交、教育和宗教、宪政和社会变化等几个方面描摹了辛亥革命之前十年中国的状态。也许有人会惊讶于作者独到精准的眼光,我们过去总是低估晚清时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文史参考》杂志总编辑 王翔宇    阿瑟·布朗博士的《辛亥革命》,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那场巨变,以外国人的眼光予以了客观描述,并从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条分缕析地探讨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宏大社会背景,并且对于辛亥革命的两位最关键的人物孙中山和袁世凯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是我在今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看到的最为深入浅出的著作!  ——《看历史》杂志主编 唐建光    布朗先生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当时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向美国的公众介绍中国的辛亥革命,第三方的身份保证了他的观点的独立性。布朗博士用现代化的视角,用“大历史”的史观,对中国的辛亥革命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解析。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编导 石世仑    布朗博士在本书中使用大量一手材料,尤其是引用一系列数据,在国内辛亥革命的研究著述中是前所未见的。此外,布朗博士不仅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介绍了辛亥革命时的中国,还专门从宗教,尤其对当时的基督教的传教情况,进行了精当地总结和介绍,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宗教史、文化史也大有裨益。因此,本书对于研究辛亥革命、近代文化史的历史工作者来说,尤其是研究辛亥革命前夕宗教史的学者而言,是不容错过的力作。这为研究辛亥革命和中外宗教交流史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文本。  ——学者 刘绍卫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特殊年份,关于辛亥革命的出版物层出不穷,显然这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阿瑟·布朗博士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翔实的调查材料、对中国社会状况和关键人物的深刻了解,写出了一本分析辛亥革命时的中国的客观公正的著作!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编辑 郭力    作者采用实录的手法,将导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的时代大背景清晰明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虽是一本调查报告,然而,作者并没有用冷冰冰的口气展开论述,而是融合了很多中国特色的俚语和有趣的故事。与严肃的史学著作相比,本书在史实上丝毫不落下风,而在阅读的愉悦性上,明显更胜一筹。  ——作家 韦伟    中国翻译学界评价译作的标准是“信、达、雅”,我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是“读”——读得顺的就是好译文。本书的译者完成了一项出色的工作,给读者奉献了一个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文本。这是我今年看到的关于辛亥革命的最棒的译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语系主任 陈婷

编辑推荐

  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写中国,全景再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作者与晚清多位政要交往密切,曾与袁世凯深度交谈,访遍中国,17本调查日记凝集不朽力作,翔实的一手史料首次全公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辛亥革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因为作业问题所以需要看有关辛亥革命的书,既然要看,不如选择一本自己认为不错的、感兴趣的吧。现在还在看,还没看完。现在很多书都有谈到辛亥革命,那么外国人的看法是否会与国人有些许差别呢?站在旁观者位置的作者,是否更清晰地看清辛亥革命呢?
  •   此前看过《辛亥演义》、《辛亥。计划外革命》等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说起来,这部书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由“纯种”外国人写的类似书籍。与其他书籍相比,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第三方的视点对事件进行表述。对于事件的过程的描写较为客观。
  •   书装帧不错,字大纸张好,内容正在看!想通过辛亥革命了解百年来的中国。
  •   这本书还不错。从外国人的不同视角来认识了辛亥革命。使我了解辛亥革命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   工作需要买了此书。
    个人对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民生较有兴趣,其中提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国人心态,今天仍存在。
    推荐阅读其中袁世凯与孙中山一章。
    译得不错。
  •   值得看看的历史,叫你看到革命的意义
  •   这个在中国也许更吃的开
  •   帮朋友买得,他说写得很客观。
  •   与国内模版式的描写与众不同,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   买回来给儿子看,本来还以为他不会喜欢,没想到他这么喜欢这本书
  •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算可以
  •   帮朋友代的,朋友说很不错
  •   历史文化
  •   还没开始看,我要看看了。书的质量不错。
  •   内容,评论的都不错!
  •   老爷子爱看书,书房都满了。这是列出清单购买的其中一本。
  •   比较客观的叙述历史,值得一看。
  •   这书很好,一下子就搞懂了当年的历史,很不错很不错
  •   还没看呢~~~
  •   细细品味完这边关于辛亥革命的著作,感慨颇多。布朗博士给予的分析和评价,不论是历史事件,还是知名人物,还是相当中肯。
    读完后,重新回顾,细细推敲章节的安排,从中就能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中国,我们写文章或著书,顺序一般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按照这样的安排来叙述。但是布朗博士却是先从工商业讲起,再到政治变革,最后是文化以及宗教的影响,而全书我认为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宗教。毕竟布朗博士是一名传教士,肯定在分析问题上会受到宗教思想影响,进而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和观点。
  •   看了一半了,本书与其他辛亥革命书籍不同的是,作者是在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革命,来了解他的起因。但,要想看懂,一定要对辛亥革命有基本成熟的了解,因,本书,主要是侧重于分析和品论,还是较为客观的。同时借助此书,也能更深的了解国民的特性,分析树,为何在改革现今,会有那么多麻木,腐败,贪婪的人和事
  •   关于辛亥革命写的很好。
  •   外国人写的,优点是真实,可靠,缺点是对中国了解不够全面,可以做参考.
  •   一部外国人写的不怎么好 不建议购买!
  •   这样的书可以丰富知识,可以购买,绝对正版
  •   历史到底能教给我们什么
  •   还行,可能角度会不一样
  •   朋友推荐的,刚收到,才开始看。印刷质量不错。
  •     英文原版可以全文下载。因为是老书,不再有版权限制。http://www.archive.org/details/chineserevolutio007571mbp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2)
      Author: Arthur Judson Brown
      Publisher: 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Language: English
      Call number: 7571
      Book contributor: Universal 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 universallibrary
  •     1912年3月30日美国长老会的牧师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在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第156号的寓所中完成了一本名为《辛亥革命》的书,那年,布朗博士56岁。而这本《辛亥革命》的成稿时间距离武昌的枪声仅仅过去162天,距离清帝逊位仅仅过去37天。如今读来,通过100年前的一位传教士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如同异邦的中国和宛如戏剧的辛亥革命。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风土
      布朗博士说,要了解这场革命,必须要了解中国人的性格、他们与世界的关系,考察埋藏在他们身上的引发这场起义的伟大力量。
      1901年布朗博士首次来到中国。他用5周的时间,经陆路纵贯了中国的山东省,山东省没有美国分散的、广袤的农场,中国人生活在城镇和村庄里,前者有石质的城墙,后者有泥土搭建的围栏。他说,除去我的休息时间,剩余的每时每刻,我都能看到山东的老百姓。我途经的地方地势平缓,地面没有太多高层建筑,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总有六个以上的城镇或村庄。
      “在一个难忘的清晨,我起得很早,在晨曦中用过早餐之后,便踏上旅途。我一口气走了几英里,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太阳升起前,我登上了一个低缓的山脊,站到峰顶,我数了数,面前不少于30个村庄,转过身来,看到的村庄可能更多。我估算了一下,途经的村庄平均有500人。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在不断穿过狭窄、人流拥挤的街道,因为山东人口如此稠密,仿佛村镇都连接起来了,村镇之间,田地的间隔都不超过1英里。
      除了中国众多的人口,布朗博士还惊讶于清帝国的广袤,他说,中国的国土从北纬18度延伸到北纬54度,这个东方大国拥有从加拿大的苦寒到古巴的酷暑的每一种气候类型。它的肥沃的国土上密布着大片的森林、丰富的矿藏,无数适合通航的河流奔流入海。
      布朗博士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传教士。他在1901至1902年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和社会调查,1909年又来了一次,前后共写了17本调查日记。除了风土,布朗博士还深刻体会到中国人的性情,他说,“面子”的重要性已经渗入了中国人的骨髓之中,中国人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中,为了保全“面子”,可以不顾一切。面子还影响到中国人的礼仪,在美国,当一个人问路时,他通常会直接对着路人喊:‘喂!这是去波士顿的路吗?’而中国人一般会这么问:‘这位兄台,借光借光,打扰您一下,请问这是去北京的官道吗?’
      在布朗眼中中国人也有残忍堕落的一面,他曾经记述,我在青州府的时候,曾看到街面上有一个女人在不停地扭动,我想走上前去帮忙。周围的人急忙警告我,制止我的行为,如果我没经要求就去碰她,与这个女人相关的人会抓住我,要我为她的死亡负责,很可能会要求巨额赔偿
      但是总起来说,布朗对中国充满了尊重,他说,在亚伯拉罕离开乌尔城之前的200年,中国人的祖先就有了确切的记录;在基督教时代开始之前,他们就已经在使用火器;他们最先种植茶树、制造火药、烧制陶器、提炼漆胶;当我们的祖先还穿着兽皮睡在山洞里的时候,他们已经穿着丝绸住在房子里了。
       在中国,布朗看到英文也渗入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清政府在1910年下发敕令,允许在科技说明中使用英文,中国的火车票和列车时刻表通常用中英双语印刷。布朗也看到了很多西方人的丑态和无耻行径,他曾在南京的明孝陵中发现了十多张一模一样的“告示”,警告人们不要毁坏文物。这张告示有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日语等多个版本,就是没有中文版本的。他说,只需要看一眼明孝陵的拱门、石碑和楼宇上面用上述文字书写、刻划的密密麻麻的污迹,上述国籍的人们都应该感到羞耻。无论是石质还是木质的建筑上都刻满了人名和其他记号,无非是诸如“某某到此一游”的内容,其中大多数是英语。
      (小标题)传教士改变中国?
      对于中国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国人多强调革命派的激进行动和立宪派多年来的改革运动,但是布朗博士认为辛亥革命政体的变更只是表相。中国发生辛亥革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觉醒了。
      布朗说,“很难说清楚中国的宪政改革思想于何时何地诞生,如果我们把眼光回溯到1807年,那时罗伯特•莫里逊刚刚踏足中国,把那个时刻作为中国宪政改革思想的发端,应该不会错到哪里去。此后成千上万的莫里逊的后继者来到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全面的思想启蒙。这些早期的传教士对中国影响深远,特别是他们留下了很多启蒙性的著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这些人和这些著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布朗博士说,西方国家的觉醒,大都是因为基督教的影响。由基督教的新教派发起的反对保守的天主教的异端行动,引发的思想和政治层面的“革命”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了信奉新教的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复兴。这些国家超越了天主教居于统治地位的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最早建立殖民帝国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欧洲的大国。与新教对当今西方列强的影响相似,在传统的东方大国,思想的力量正在发酵和释放。
      布朗认为,现代交通的便利使欧洲列强和美国叩开了中国大门,西方势力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激发了巨大的变革性能量。布朗看到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充斥着洋货的国度。他举了河北威县的教堂的例子。教堂汇聚了当时在华流行的各国产品:杉木横梁产自美国俄勒冈,玻璃产自比利时,水泥产自英国,钢板和钢筋产自德国,只有比较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墙砖是当地烧制的,松木长椅是从中国东北运来的。
      为了说明传教士在西方商品涌入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布朗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有一个有点身份的中国人看到了传教士腕上戴着的手表,便要求传教士割爱,他想买了去——市场就这样产生了,于是西方国家所有的手表和钟表公司便发现了这种需求,他们立刻行动起来,把他们的产品卖到中国。
      第二个例子,中国的妇女们见到传教士的妻子使用缝纫机缝制衣服,觉得缝得又快又好又省力,她们也想要这种新鲜的好东西。她们的需求又吸引了西方的制造缝纫机的厂家。中国的市场需求是如此的广大,以至于最近有美国一家公司特地为一位传教士开出了15000美元的高薪,只要他答应出任该公司的中国区销售主管。
      第三个例子,中国人看到传教士家中点着煤油灯,很亮堂,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照明灯具不太满意了,他们过去通常的做法是往碟子里倒上菜油,碟子中间放上一块碎布,把浸了油的布头挑出来点燃,之后满屋子将弥漫着呛人的烟味,可是屋子里的光线还是很昏暗。用上了西方的洋油灯之后,他们就对过去的旧式生活不再心满意足了。如今的中国,不管是在青砖瓦房还是简陋小屋中,洋油灯都已经非常普及了。中国乡下的农村四处都能看到美国石油公司出产的那种5加仑容量的油罐。
      此外,西方教会在中国建立了2029所私立小学,1116所私立中学、大学,以及师范、医学、技术和工业等专科学校。教会在中国兴办教育的这股热潮中,美国基督教会一马当先——中国当时只有16所大学,美国建立了其中的13所。现代教育也已经深入到满清贵族子弟之中。布朗曾造访过北京的八旗子弟中学,感到非常震撼,因为看到满清贵胄子弟手中拿的竟是美国的教科书。
      曾在教会学校中接受早期教育,或是受到传教士掀起的知识热潮的影响,这些人或是他们远赴欧洲或美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完成学业。回国后,在辛亥革命爆发前,他们当中有人担任了清政府的内阁高官、地方的道台,有人出任了驻英国、美国、德国、墨西哥、秘鲁和西班牙的公使、参赞及总领事,有人担任了诸如海关总税务司、中央政府六部的侍郎、铁路的总工程师、设计师和总监,有人担任了国家电报局的正职或副职主管、国际鸦片大会的清廷代表、清朝港口和重大工程的监理、清廷陆海军的各种要职以及其他许多要职。
      (小标题)辛亥革命中的传教士
      辛亥革命中传教士们在南北阵营的对峙中能够扮演中立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布朗说,当中国被辛亥革命划分为革命阵营和保守阵营,他们都怕被敌对阵营摧毁,无论在哪个阵营的地盘中都有中立的传教士,双方不约而同地将传教士的居所作为中立地带。
      布朗写道:在这种形势下,无论是中国商人,还是官员,甚至是一些军官都会乞求传教士保护他们的家人。在阳江,军队总指挥将他的妻儿送给传教士保护,第二天早上,警察局长跑来请求传教士保护他的县长和他的家人。很多传教士的居所都反复上演着这样的场景。在北京,骄傲的满族勋贵,几个月前还要取消传教士所有的特权,现在却乞求传教士打开大门接纳他们和他们的家眷。众多的妇女和儿童让很多传教点人满为患,随着战局的变化,要么是大批的保皇党人,要么是大批的革命党人跑到教堂里来寻求庇护,他们躲进教堂,生命就安全了。所有打仗的地方,无论是汉口还是南京,双方军队的伤员几乎都由基督徒组成的红十字会收治,传教士当中的医生和护士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南京即将展开决战之时,传教士出面,将双方的将领邀集在一起,商量停火的条款。
      基督教应该对辛亥革命的发生负责吗?如果这种责任意味着煽动叛乱和起义,那么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不过,布朗认为,传教士应该为西方国家的“炮舰政策”和领事裁判权负责的说法,也是荒谬的。
      
      
  •     阿瑟•贾德森•布朗是美国著名远东问题专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传教士,他曾与袁世凯等人深度接触。他在1901、1902和1909年在中国进行过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先后写下17本日记。本文正是以这些日记为基础写成。
      
      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及其后的变故中发挥的作用也值得高度赞扬。这位杰出人士生于中国的广东省,他出身寒微,曾随家人移居夏威夷,后又返回广东,他皈依了基督教并在伦敦新教的传教士团体中潜心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他宣称,自己并非如许多报道中所说的出生在夏威夷,他出生在中国[1]。他的朋友、纽约的牧师许芹曾说,他出生于广东省的香山县,童年时期在檀香山度过,并在一家圣公会开设的学校中接受教育。回国后,他继续就读于香港和广州的教会学校,除了学习英文,还在广州基督教长老会的著名医生嘉约翰[2]指导下学习医术。他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是在香港公理会牧师喜嘉里[3]那里接受的洗礼,这位牧师至今仍是香港公理会的常任牧师。根据最新的报道,他已经结婚,并育有两个子女,他的妻儿与他寡居的母亲一起生活在香港。
      
      孙中山早年便投身革命,在一次夺取广州的起义计划泄密后,他被迫离开祖国,流亡海外多年,此间他的头颅一直是清廷悬赏的对象。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投身革命宣传事业,足迹遍布除中国以外的亚洲、欧洲和美洲各大港口的华裔聚居地,并与国内的革命派领导人频繁通信。他不屈不挠地四处奔走,抱着坚定的爱国信念,努力推进这项他为之献身的事业。清政府为逮捕他绞尽脑汁,他曾被清政府驻伦敦使馆诱骗,沦为阶下囚,然而,在接到驱逐令之前,他凭借英国法律重获自由。他的这段经历广为人知,但其从容脱身的奥妙却耐人寻味,中山先生是那样富于人格魅力——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官衔的、原本寂寂无名的人,一个被帝制政府视为罪犯而追捕不断的人,一个具有高额赏格惹来暗杀者垂涎不菲报酬的人,似乎有法术护身,其所到之处必能获得同胞的保护和慷慨解囊,也必能说服精明的外国资本家为其革命理想提供巨额贷款。他经常造访旧金山与纽约,与财雄势大的中国商人和外国金融家们侃侃而谈,向人山人海的中国听众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讲。
      
      他举止安详,在纽约的生活极为简朴。拜访他的人很难想象,他是一场声势空前的革命运动的领袖。
      
      中国的大革命爆发后,离乡15年的孙中山迅速被革命派奉为国家领导人,在祖国的召唤下,他很快回到中国。1911年12月29日,他接受了共和国大总统一职,这引起了许多外国朋友的担忧。这一选举结果代表了真正的民意吗?抑或是一个行事马虎的议会仓促间作出的决定?中国当前的局势需要一个能兼具奥利弗•克伦威尔和乔治•华盛顿双重能力的领袖,尽管孙中山先生获得了与其价值相称的所有认同,但他有足够的魄力和能力当此大任吗?另一个重要人物袁世凯,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力的人,他曾担任过巡抚、总督、陆军最高统帅和内阁总理大臣等重要职位,也是目前北京政府的实际控制者,他会让位给这个46岁仍然相对默默无闻的人吗——他从未有过任职经历,甚至连官衔也没有,更谈不上任何管理国家事务的必备的行政经验。孙中山很快便让中国国民和外国的友人打消了这些疑虑,他公开宣称自己只是一个临时大总统,他暂时担任此职只是为了号召国民团结一致、投身革命,一旦一个稳固的共和政府得以建立,尤其是袁世凯能够出面担任大总统,他便准备退位让贤。这听起来似乎不错;但似乎不合常理——一个在外国流亡多年、饱尝辛酸的伟人,在初尝权力与地位甘甜之初,便答应交出最高权力,履行承诺,似乎有悖于一般人的处世之道。
      
      然而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满族皇帝宣布退位后,相信袁世凯有忠于共和之心的孙中山便发表了一篇谦逊庄严的辞职演说,此文堪称人类有史以来爱国者表达心声的经典范文。笔者描述的以下给人的内心带来强烈震撼的场景必将载入人类史册:南京的中华民国国会在接受孙中山的辞职、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之时,给予了孙中山先生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中山先生志虑忠纯、牺牲自我堪称人类楷模”。孙中山先生流亡国外15载,始终关心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于千里之外运筹帏幄,说服万民时口若悬河字字珠玑,面对强敌时坚毅果敢毫不动摇,他伟大的人格力量感召了教化了他的亿万同胞。在其历经磨难回归祖国之日,却能够视名利如粪土主动让贤,此种胸襟深深慑服了许多野心勃勃的革命派领袖们。革命派领袖们叹服于中山先生的领袖风范、高超智慧和宽厚人格,以及他毫不利己地动机背后释放出的无以伦比的道德力量——像孙先生这样集多种崇高美德于一身的伟人世间罕有。孙先生从不讳言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力量一方面源自赤子对于苦难母亲的深深热爱,另一方面来源于基督教信仰赋予他的坚持——无论是他的亲朋好友出于何种目的建议他隐藏自己的宗教信仰,他都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哪怕是在儒家信仰昌盛的中国。孙先生从来没有向自己的战友隐瞒这一点,哪怕是在他被囚禁于中国驻伦敦使馆的黑暗日子里:“当我陷入彻底的绝望之时,只有向上帝祈祷能让我获得安慰……我永远不能忘记我被囚禁的10月16日那个星期五的早晨,当我从祈祷中直起身来,对于上帝的信仰的美好感觉充溢于我的内心——我感到我的内心宁静祥和,满怀希望和信心,我觉得上帝听到了我的祷告,重燃我的希望之火,他告诉我一切都会变得美好。”——正是有着很多像孙先生这样道德崇高的人,新中国才充满希望,充满希望的中国理应获得全世界的尊重。
      [1] 见于1912年4月《海滨杂志》(The Strand Magazine)《我的回忆》一文。
      [2] 原文为JohnG.Kerr, M.D.
      [3] 原文为Dr.C.R.Hager.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