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之南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罗伟林 (Larry Rohter)  页数:285  译者:郭存海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未来之国”亮相我第一次到巴西是在1972年9月。像大多数刚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一样,我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当时,我刚从中国近代史和政治专业毕业,在巴西最大的媒体联合企业——环球电视网(Rede Globo)驻纽约办事处兼职。因此,当我受邀访问里约热内卢(以下简称“里约”)总部并在那里操办一场音乐节时,我欣喜若狂。我在驻纽约办事处的同事都是巴西人。他们一谈及故土的足球比赛、桑巴舞、狂欢节、美食、美丽的海滩和靓女,内心就充满了无限的渴盼和怀恋。终于,我学到了一个词:saudade。这个词激起了那种苦乐参半的渴望。听到他们的谈论,我打算体验一下那种接近人间天堂的感觉。不过,巴西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却是其军事独裁之残暴,经济之落后——当时咖啡和蔗糖等农产品仍然主导巴西经济。在机场,我不得不去注意墙上的通缉令。通缉令上贴有政府正在通缉的“恐怖分子”的照片,其中多数是蓄着长发、看似激情乍现的学生。从外表上看,这些人和我没什么两样。巴西的新闻也横遭审查,这是我参加第一个午后编辑会议时发现的。我们的讨论内容是晚间要播报的重要新闻,但我发现会议桌旁坐着一个军官。他不停地指示编辑们哪条新闻可以播,哪条新闻不可以播。晚上,荷枪实弹的军警拦住了我和巴西同事搭乘的轿车,并粗鲁地要求所有的乘客出示身份证。我下榻的酒店位于时尚的里约南区(Zona Sul of Rio),我一点儿都感觉不出自己身处一个政治高压和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更感觉像是在第五大道或者罗德奥大街(Rodeo Drive)。穿过精品时装店林立的伊帕内玛(Ipanema)和科帕卡瓦纳(Copacabana)的街道,我看到古铜色皮肤的美女们正漫步走向海滩。轻快的波萨诺瓦(Bossa Nova)舞曲使得她们非常抢眼,我曾在美国的广播里听过这些曲子。我注意到橱窗里陈列的显然是当地设计的珠宝和时装。不过,我也不可能看不到时尚街区的人行道上蹲着的一群群乞丐。他们一边乞讨,一边警惕地留意着警察。他们时常被驱赶,有时候免不了一顿毒打。有些是街头少年团伙,有些则是一家子——显然,他们头天晚上就是挤在目前聚集的纸板房里过夜的。这些人衣衫褴褛,同其脚下设计优美的人行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行道用鹅卵石铺就,呈波浪状,一直铺向整个海滩,简直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抽象派艺术品。令人感到有些尴尬的是,在如此富丽之中看到这些穷人——其中多数是黑人——而且衣着光鲜的路人对他们的境遇熟视无睹。一个闷热的星期天,我来到一座烂尾的体育场外边的喧闹的集市。在那里,我听到来自巴西东北部——一个严重干旱的地区,传统上一直是巴西最穷的地区——的移民在歌唱。他们唱的内容是自己的苦难和破灭的希望。歌声如泣如诉,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芝加哥听过的布鲁斯音乐①(the Blues)。他们的歌里还唱到艰难的南下之旅——坐卡车要长途跋涉1 500英里,一路上还饱受炎日炙烤;唱到佃农的贫困,不法地主的剥削;唱到政治领袖从不信守诺言;唱到工厂里微薄的薪水,以及到南方后做女佣和看门人的生活;唱到因贫穷而不得不住的贫民窟;唱到他们因口音重和一脸“乡巴佬”相而遭人歧视。不过,城市有无穷的活力和生机,因而给人以莫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听着他们嘲笑和讽刺政府的开支,看着他们迈着轻松、有节奏而自信的步伐——后来我知道他们将这种步子称为“Ginga”②——我不得不承认,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巴西人都拒绝向困难低头或流露出失败情绪。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一个地方,一个核心,是贫困和黯淡的政治环境所无法渗透的。这正是乐观主义和真正的巴西精神之所在。无论是感情上还是思想上,我都颇受震撼。天地间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巴西:一个官方的但不真实,另一个真实却背后隐藏着狡黠。一个社会怎么能够在这种内外现实截然相反的情况下运行?我渴望进一步的了解。这正是促使我重返巴西做一名记者的原因:我先是在1977年被派驻巴西5年,后又于1999年重返巴西干了9年。我第一次到巴西时,我那里的亲戚让我观察巴西国旗及其代表的意义。他们告诉我,巴西国旗的主色调——绿色象征着巴西国土之辽阔和葱郁,土地之肥沃;靠近中心的钻石型黄色图案象征着金子,或者广而言之,象征着巴西巨大的资源财富。正中心的蓝色球上写着巴西的国训:“秩序和进步”③。每次听到这句国训,我都感觉这是一种嘲弄,因为巴西的统治者从未厉行过“秩序”,也从未实现过“进步”。一个比较恰当而现实的口号或许应该是“失序和退步”。巴西人习惯于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历史让他们心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悲观厌世情结,以致他们很难想象日月会换新颜。在过去的40年里,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巴西在成长。贫穷和某些官僚的威权作风是过去悲惨现实的残迹。不过,今天的巴西也可以高傲地声称自己是世界第四大民主国家、第八大经济体。在发展中国家里,只有中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巴西。但和中国或印度不同的是,巴西既是工业制成品、食品和原材料的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另外,巴西的能源储量也在不断增加,个中原因有二:一是2007年年初的油气田大发现,二是巴西30年来成功地利用甘蔗乙醇发展可再生燃料产业的成果。本书旨在追溯和解读这种巨变。前几章管窥巴西历史,探索过去500年里构建的巴西社会——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过,本书关注的焦点是1972年我第一次接触巴西以来这个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后来,我又回到了巴西,适值冷战正在继续,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刚刚解散,美国一加仑汽油的价格也只有36美分。用纯粹的历史术语来说,40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在过去的40年里,巴西变化之深刻远远超过其在葡萄牙殖民地时期里几个世纪的变化。这一点有目共睹。巴西的崛起,某种程度上纯属幸运,因为上苍赐给了巴西辽阔而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藏、水和其他资源①。当然,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比如中国成为巴西第一大出口市场,也起了作用。不过,巴西的政治领导人,无论是当前民主体制下的,还是我至今仍憎恶的早期军事独裁体制下的,都值得给予某种肯定,正如商界和血汗仍被剥削的巴西人民值得被肯定一样。在一个始终厌恶做长远规划,也就是说喜欢临时抱佛脚,期望最后一刻奇迹乍现的国度里,执政者终于认识到未雨绸缪的好处,巴西也正在收获这种好处。毕竟,土地和资源就摆在那里,不离不弃。从1500年葡萄牙人第一次涉足巴西的那一刻起,其价值潜力就有目共睹。不过,巴西花了450多年才实现团结和融合,形成了巴西履行其非凡承诺所必需的风纪和智慧。在实现了至少那么一丁点儿秩序之后——当然,在那些受圣保罗或里约交通拥堵之苦的人看来,可能并非如此——巴西现在可以全力关注于进步了。惨痛的教训完全汲取了吗?这正是21世纪巴西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巴西可以给予肯定的回答,那么巴西的继续增长和发展不可限量。巴西风景优美,人民热情,因此不可避免地给人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那些美得令人窒息的山水,散发着跳跃的绿、蓝、白!还有那海滩,律动的音乐,一年四季的阳光,惹人慵懒的热带风情。巴西的一切似乎都有意要在你初见她的一刹那惊愕于她的美丽和富饶。巴西的国土面积名列世界第五,超过美国本土,有些州的面积甚至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巴西的人口也名列第五,接近两亿。巴西人融合了欧洲人、非洲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亚洲人的血统和价值观,这在地球上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巴西充满活力的文化也反映了这种融合。在日本之外,日本后裔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圣保罗——巴西人口最多的城市和州。在意大利之外,意大利后裔最集中的地方是哪儿?也是圣保罗。巴西始终是一个易走极端的国家:既大方又自私,既富怜悯之心,又藏冷酷之态。用巴西人的话来讲就是,一切事情往往“非此即彼”,情绪会骤然从激动降至失望,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这种极端至今没有改变。巨富与赤贫共生,里约基本上就是如此。贫民窟的穷人在沿山坡而建的窝棚里生老病死,而山下就是伊帕内玛和科帕卡瓦纳这样的海滨高档社区。狂欢节上,人们肆无忌惮地彻夜狂欢,全然忘记了四旬节(Lent)期间禁欲禁酒的戒律。与湿润的亚马孙毗邻的东北腹地迄今仍是巴西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那里的赤热驱赶着农民从沙漠迁到丛林,拼命地寻找一方“黄金城”①(El Dorado)然而,作为一个如此富有活力、国土面积如此辽阔(包括世界最大、几欲濒危的亚马孙雨林的大部)的国家,巴西仍然相对不为外界所知。提及巴西,多数外国人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巴西政府委托海外进行的民意调查让他们失望地发现:足球、桑巴舞和海滩名列三甲。其他上榜的多数和《伊帕内玛的姑娘》相关,当然,其他可能还包括波萨诺瓦舞曲,当然还有亚马孙雨林。那些自封的“巴西通”可能还知道其他一些流行的新鲜物:巴西脱毛膏,被巴西超级名模吉赛尔•邦辰(Gisele Bündchen)提升人气的哈瓦那人字拖,巴西国饮凯匹利尼亚②(caipirinha)鸡尾酒,健体活力饮料阿萨伊③(acaí)和瓜拉那④(guaraná)。不过,深刻、真实而严肃的巴西远不止浮华、香艳和时尚。因此,本书的目的是从另一种更客观、更真实的角度展示巴西。虽然外界将眼球都转向了巴西足球运动员的炫人球技和海滩美女的热辣泳装,但巴西不声不响地就成为了一个工业和农业大国。巴西目前主要的出口品包括飞机和汽车;农场目前供养着世界大部分国家。看到巴西近年来的经济繁荣,华尔街的分析师和投资者将巴西称为新兴经济体集团“金砖四国”(BRIC)的首字母“B”,其他三个国家依次是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对于一个过去常常活在美国经济和军事强权阴影下的拉美国家来说,拥有这样的伙伴自然激动莫名。“金砖四国”的成员既富声望又有责任,因为它已经被视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变迁的象征,美国、欧洲和日本不得不将主导世界的火炬传递过来同这些新兴强国分享。未来数年给巴西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巴西可以借此亮相世界,提醒外界巴西已经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并可以借机声称自己属于一流国家。2014年,足球世界杯将在巴西9个以上城市举行,这是1950年以来的第一次。截止到2010年南非世界杯,巴西国家足球队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五连冠。之后再过两年,里约将成为南美洲第一座主办世界最大的体育赛事——夏季奥运会——的城市。基于每年举行狂欢节的经验,巴西人非常清楚如何举办盛会,他们将即将到来的两大赛事看做一个巨人诞生的庆典,宣告巴西时代已经到来:她不仅参与体育赛事,还要参与国际事务。但巴西跃居这种新地位时怀有一种特别的精神负担,简直可以说是一个魔咒。70年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摆脱德国纳粹的魔爪之后,逃到了巴西,并在里约附近的一座山上定居下来。因为看到这些清凉、宁静的山,他就会想起故国的阿尔卑斯山。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一本畅销全球的书——《巴西:未来之国》(Brazil: Country of the Future)。在这本书里,他盛赞巴西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并预言这个国家“注定会在世界的未来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自此,这句话就成了一句口头禅,一说起巴西,总会不可避免地提起它。但对巴西人而言,那是一种难以完成的未来使命。结果,正如巴西作家阿尔贝托•迪内斯(Alberto Dines)所说,这简直就是一种“耻辱的预言”。这是本书唯一一处提到茨威格的这句话的地方。我这样做只是想表明巴西不得不面对这种不可企及的高期望,以及由此滋生的自卑情结:无论巴西取得多么大的成绩,似乎总是无法完成所预言的天命。先是日本,后是中国和印度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甚至韩国和东南亚的“四小虎”都赢得了赞誉、眼球和投资,而巴西人则以一种他们特有的尖刻、幽默的语调回答:“巴西是未来之国,永远都是。”不过,可能,只是可能——未来终于到来了。巴西国歌中有这样一句描述巴西的话:“(你)是一个巨人,勇敢、美丽、坚强”,不过“永远斜躺在光辉的摇篮里”。这种豪言壮语让人对巴西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她慵懒、容易满足、过于幼稚、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幸运,过于相信上帝的垂青和天命所归,但懒于自律、懒于不懈努力地实现伟大的梦想。每当他们的国家可能无法发挥其超常的潜力时,巴西人便失去自信,一时自哀自怜,唱起这几句歌来。然而今天的巴西,无疑已经从美梦中醒来,扔掉了摇篮,因为她已经雄赳赳、气昂昂地大步走向壮年。在过去的一代中,值得注意的不仅仅是巴西巨大的物质成就,巴西实现当前成就的方式和完全兑现承诺的方式同样值得关注。在独立后近200年的历史上,巴西经历过数次不堪回首的短暂的威权统治,其中几次就发生在近代,不过,每一届威权统治都无法与俄罗斯和中国长期的集权统治相提并论。巴西在很短的时间内走了很长的路:人民有权对每一项政策和政策变动进行辩论和表决,有权在投票箱里批准自己的选择。自1985年右翼军事独裁政权垮台以来,巴西已经转变成了一个民主国家——虽然有时难以控制,成为了权力和平移交的榜样,因为它至少在名义上尊重法治,政治或行为达不到预期目标时会心生懊恼。随着巴西越来越繁荣、富强,越来越有领导力,她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也愈加密切,外界有充分的理由关心巴西人想什么、做什么。但巴西人的诸多言行却让外界不解。为什么巴西眼睁睁地看着亚马孙雨林遭受大规模的毁坏?要知道,亚马孙雨林发挥正常的生态系统的作用,也就是说,它的健康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我们要避免全球变暖的话。为什么巴西如此强烈地反对特别是美国提出的如何减少破坏亚马孙雨林的建议?为什么巴西的大城市暴力频仍?为什么一个热情友好的社会却对严重的阶级和种族不平等熟视无睹?为什么巴西要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遏制伊朗核计划的努力?多年来,来巴西看望我的朋友和亲戚不断地向我问这问那,但问的都是一些基本问题。自从1972年第一次踏上巴西的土地以来,我曾非常幸福地生活在巴西,长达14年之久。这远远超过我成年后在任何其他地方生活的时间。格莱美奖获得者、波萨诺瓦作曲家兼钢琴家安东尼奥•卡洛斯•若宾(Ant?nio Carlos Jobim)是我最喜欢的巴西艺术家之一。他过去常常警告刚来巴西的人:“巴西可不适合陌生人。”这话说得甚是巧妙,又语带嘲讽,让我不禁自问是否永远自信了解这个国家。我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各种问题并拿我的观点问我的巴西的朋友和姻亲。不过,我不敢说我知道所有的答案,有时我的话似乎批评过重,甚至有些苛刻。但我对巴西和巴西人民怀有一种深厚而恒久的爱和敬慕。他们的社会是我所经历的最富人性化的社会之一,尽管她有许多缺陷,但也有同样多的美德。

内容概要

  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然而,这个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经济增长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依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奇怪国度:它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依然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一个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南亚办公室主任,爱德华?卢斯在印度游历了5年,采访过成百上千的印度人,从总理、部长、教宗、商人、社会活动家,到教授、学生、警察、贫民,乃至自己的妻子……他细致观察了印度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

作者简介

  拉里?罗特,曾驻巴西14年,先任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驻里约热内卢记者;后任《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驻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是一位世界公认的巴西通。拉里?罗特现任《纽约时报》文化记者,同时为巴西媒体撰写时事评论。现居美国新泽西州霍博肯市。

书籍目录

序 言 “未来之国”亮相
第1章 赤道以南的罪与赎
第2章 种族天堂的神话
第3章 热带生活方式
第4章 创造力、文化和“食人主义”
第5章 盛衰周期的历史
第6章 工业巨人,农业超人
第7章 待开发能源:石油、乙醇和水电
第8章 亚马孙——丛林里的民族主义和偏执狂
第9章 做一个“靠谱的国家”
第10章 后卢拉和卡多佐时代的政治
致谢
后记

章节摘录

《赤道以南无罪恶》是巴西歌手兼作曲家希科.布阿尔克(ChicoBuarque)最知名的流行歌曲之一。近40年之后,他写的这首歌仍在巴西各地的广播电台播放,在狂欢节的舞会上被人吟唱。但这个搞笑的歌名已经有了生命:人们经常一边唱,一边耸耸肩,报以顺从,甚或同情的态度。它的歌名已经成了一个简短的格言,广泛用于解释和嘲讽道德堕落——上至政治腐败,下至性放荡,不过有时也是为这种行径找借口或辩护。    巴西人往往抱怨说,他们的国家没有原则,也没有伦理。对他们来说,坐在一起喝喝啤酒或咖啡,历数社会种种弊端是家常便饭,也是具有巴西人生活特点的戏剧天赋的一种体现。但巴西也是一个极为宽容的社会,这有利有弊。巴西的主流社会风尚源于欧洲、非洲和土著人价值观念和习俗的独特结合,它承认人无完人,允许瑕疵的存在。它容许宗教信仰多元化,甚至对性行为的多元化都比许多其他地方宽容得多。这种风尚强调宽恕与救赎、慷慨大度与求同存异。最重要的是,它灵活多变,顾及特定举动和行为模式的周边环境。    巴西人自认是“真诚的”.并将这种真诚奉为个人和民族的本性,绝非偶然。人际交往经常是热情的、友好的,即使是泛泛之交也是如此。初来乍到的人感觉这种人际关系甚是让人欣喜。虽然可能是法国人创造了“生之欢愉”(joie de vivre)这个短语,但巴西人则使生活的艺术日臻完美。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一种灿烂的乐观精神。他们从细微之处看到美,深信人之初,性本善。正如一句俗话所言:“万事到头终将尽如人意,不尽如人意只因未到头。”    在巴西,这是生活的阳光的一面。但与这些特点并存的是,其他一些不太如人意、长期引发巴西人冲突和牢骚的特点。比如,虽然嘴上信誓旦旦地说推崇平等理念,但今天的巴西社会是高度分层化的,阶级、种族和性别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许多富人或特权人士言谈举止似乎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经常公然藐视那些本应人人适用的规则。他们经常对那些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颐指气使,就好像在使唤自己的仆人一样。而穷人也不大相信法律和司法机构,因为他们认为法律不是为小人物说话的,因此希望能设法避开那些歧视他们的力量。    在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国家,人和人的行为与信仰存在着天壤之别。不过,有一些主流规范是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巴西人都会接受的。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的组织特点就是“jeito”,或许更常用的是它的指小词“jeitinho”(意为“小窍门儿”)。从最原始的字面意义上讲,这个词是指精通某事,或指有天资,有窍门儿或有才能。它还可以表示“修理东西”的意思,但通常用其寓意,来描述绕开那些阻碍你实现某种目标的法律或社会惯例所需的技巧。    “窍门儿”的两个最常用的近义词都源于足球界。一个是driblando,即以假动作带球或“盘球”(dribbling)越过对方球员。另一个是jogo de cintura(葡萄牙语,字面意思是“腰部戏法”),特指球员极其灵敏地摆动臀和腰晃过对手的能力,即欺骗或作弄对手的机动性,就像篮球或曲棍球运动员虚晃一招,假装向一个方向传球,但却变到另一个方向。    有些形式的“窍门儿”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是外来人也能轻易地认出来。比如在巴西的城市里,警察拦住了一辆超速或违章转弯的车,司机可能会问:“警官,有没有什么解决这事儿的‘门道儿’?”再比如,就餐高峰时间你到一家时尚餐厅吃饭,你想让领班将你安排到一个角桌,向他手里塞点儿钱或许就能如你所愿。    不过,由于巴西的许多机构不是腐败,就是效率低下,甚至两“毒”俱全,因此巴西人比其他地区的人更抱团、更互帮互助。从入学到获取电力服务以至买房子,官僚作风无孔不入。有时候,为了规避法律或避免麻烦,就会拿钱贿赂或给小费,即“感谢费”,甚至利用其他非法手段。结果,巴西人就找“窍门儿”,建立各种迂回解决问题的非正式的.平行的制度或机制。其重点在于互相关照,或者同有能力给予关照的人建立持久的私人关系。    比如,“互助会”(mutirao)同美国业已消失的建谷仓的习俗非常相似,即一个村落共同出钱,共同出力建造房屋、学校、仓库、教堂或诊所。这种习俗在政府的基础服务惠及不到的亚马孙或东北内陆等偏僻地区仍然相当普遍。当缺乏收种庄稼的现代机械时也用这种办法。另外,当前巴西有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即“filho de criacao”,这个词在英文中找不到精确的词对译。比如,邻居或雇员死后留有遗孤,或者亲生父母由于贫穷或其他困难而无力抚养,其他人就会插手,对孩子视若己出。这种习俗不需要任何正式的收养手续。相反,孩子完全融入了另一个家庭。    P3-5

后记

翻译当怀敬畏之心。    这是多年来我一直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敬畏之心”常有,则枝节性错误常无。所谓“敬畏之心”,是指不过分相信个人的感觉,对于自己的翻译,特别是某些拿不准的文句要译有所据,而不能追随自己的内心,视之为当然。    我常认为,就翻译而言,有时态度比水平更重要,因为魔鬼存在于细节中。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一直警惕着这“魔鬼”的出现。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与真正的学术尚有距离,但我自始至终比照学术的严谨和精确来翻译。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牺牲了一些易读性。但这对于矫正国内对巴西,乃至拉美不断的误读和误译来说,或许是值得的。    在国人的印象中,巴西是美丽的,当然这种美并不是源于它遥远的距离。它的广袤和物丰,它的艳丽和浮华,都令人向往,引入浮想。    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临近,让中国和世界都再也无法躲避巴西的扑面而来。无疑,这本书的面世是及时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是了解这个相识却不相知的国家的最好途径。这本书生动地再现了巴西的历史:从殖民的遗产与和平的独立,到现代化的启动和延展,及至活在当下的未来。它全面地介绍了巴西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学、诗歌、音乐,以及绘画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及。    作者罗伟林是一个美国人,但他长年驻居巴西,并在那里娶妻生子。他对巴西的了解和洞察可以说是骨子里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切肤之触,才让他对巴西生出一种深刻的“偏见”和“傲慢”,但这似乎都源于“爱之深,恨之切”。这位巴西的女婿坦言“有时我的话似乎批评过重,甚至有些苛刻”,但“我对巴西和巴西人民怀有一种深厚而恒久的爱和敬慕……她有许多缺陷,但也有许多优点”。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知根知底”,才使得罗伟林对巴西的分析如此“刻骨”,对其发展病症的解剖如此精准,对其未来的张望如此有信心。不过,也正如作者所言,巴西之当大国,须先有大胸怀。小家子气和斤斤计较于外界之评价是无以成其大的。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的阅读可能略有难度。除对巴西缺乏基本的了解之外,穿插其间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可能也是一个障碍。基于方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巴西的考虑,译者在必要的地方均加了相应的注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书中牵涉较多的地名和专有名词的翻译。地名的翻译严格参照《中型本外国地名译名手册》(1993年),专有名词的翻译则奉行参照、尊重、优化和创新的原则,参照了许多有关巴西的书籍,其中大多专有名词尊重前人之译法,少部分则在原有译法的基础上加以优化。    混血和移民是巴西社会的两大特征,因此巴西人名的翻译相对复杂一些,须慎之又慎。翻译过程中,译者一一参照了《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其中查不到的译法,则对照译音表逐字对译。对于部分人名的翻译,有时还需要详细查阅其个人简历,以了解其移民背景,然后按照相应的语种翻译其姓名,以防谬误流传。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译文中的部分书名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括注并没有使用英文原版中对应的名称。这种处理主要是基于尊重和方便中国读者的需要。原书中的部分书名没有采用葡萄牙文原文,而是翻译成了相应的英文名称。在中文+(原文)格式下,最恰当的括注应是葡萄牙文原名,而不是转译后的英文名称,因为这种转译与原文并不对等。基于这种考虑,译者一一查证后,将源自葡萄牙文的英文书名均予以还原。    另外,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    感谢前驻巴西大使、巴西研究中心主任陈笃庆先生,以及巴西中心秘书长周志伟博士,在一些令我纠结的葡萄牙语术语的问题上,他们“无意”中帮我释了疑,解了惑。    感谢我的朋友张伟慧和赵欣,无论是在翻译过程中,还是在初稿完成之后,她们都同我进行了探讨,就一些译法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谢我的爱人张琪。她不辞辛苦,承揽了全部的家务和抚育孩子的重任,使我得以在繁重的工作和论文写作之余完成了这部书稿的翻译。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女儿禾禾,她的天真和可爱,让我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是过眼云烟。    郭存海    于北京清河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任何人能够像罗伟林那样对巴西的近观如此缜密、如此富有洞见。他对我的祖国的深厚了解会让你领略巴西热情而富有活力的文化、飞速发展的经济及其从独裁向民主的转型。任何一个想了解巴西在当今世界的地位的人都肯定会首先读读这本书。    ——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  《炼金术士》的作者    任职《纽约时报》多年来,罗伟林对巴西和南美洲的观点都颇有见地。他现在的这本书谈的是巴西经济闪电般的成功。这本书写得很棒,很及时,的确无人能及,是一部扛鼎之作。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  《捍卫全球化》的作者    无论你是基于对巴西和拉美的兴趣,还是想了解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一巴西如今已是其中的一颗新星_这本书都是不可不读的。没有人比罗伟林更有资格评判巴西近年来的巨变。    ——艾伦·赖丁(Alan Riding)  《遥远的近邻:墨西哥人素描》的作者

编辑推荐

《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20年前,巴西不仅负债累累,而且刚刚摆脱一个厉行新闻审查和镇压异见者的军事独裁政权。如今,巴西已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其民主制度也充满勃勃生机。代表新世界强国崛起的“金砖四国”一词,首字母就来自巴西。随着2016年奥运会和2014年足球世界杯的成功申办,巴西终于准备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是什么促成了巴西的这种巨变呢?《纽约时报》记者罗伟林以其渊博的知识和富有质感的笔调引领我们准确地见证了巴西惊人的复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赤道之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我在第二次去往巴西的路上阅读此书。 跟以前的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同,这本书让我认真地思考着巴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来介绍巴西,他是巴西的女婿、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所获取的信息来源可靠,介绍的深度合适。非常适合对巴西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
  •   金砖5国中最不了解的是巴西,因为足球给巴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看过《创业的国度》,再看此书,不仅收获大,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感到担忧。
  •   本书写的不错,除了内容编排合理,没有过多纠缠于巴西历史的描写外,国内没有其他介绍巴西现状的书籍竞争也是其成功优势,建议购买。另外本系列的以色列那本也可以,印度那本没有购买必要。
  •   我本身喜欢看巴西相关的书,对这个南美第一强国家的发展奇迹表示惊叹。
  •   是本了解巴西的好书,写得很好
  •   了解巴西的一本好书
  •   很有助于了解巴西
  •   写巴西的书不错,这绝对是应该读读的一本
  •   有人说金砖四国是阴谋论,但是这四个国建面临的转型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保证,这套未来之国期待……
  •   为了查资料,没想到却是本人文方面的书
  •   今天的活真多
  •   还没来得及细看。简单翻阅了下,感觉不错。阅读比较轻松,内容比较全面,深入
  •   总体还是勾勒出巴西的人文历史和经济状况的
  •   去巴西之前买了这本书看看,感觉对于一个想要了解巴西的人来说还是不错的
  •   对于了解巴西,是很好的泛读资料
  •   三人行,必有吾师!放到国家,也是一样
  •   还没读具体的内容,文字排版一半,没有封面精彩
  •   一般吧!出国用的,但对了解巴西风土人情,作用不大
  •   还不错,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
  •   刚开始的部分东一下西一下的,有点乱。
  •   很一般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翻译的原因 内容写的很枯燥 没什么意思
  •   作者在巴西生活了几十年,娶了巴西的妻子,对巴西的了解非常深入,他的介绍让我第一次认识到真实的巴西是什么样的。非常全面,不乏有用的细节。尤其对满足于中国日益强大的人们,看看这本书,对世界、对自己会有更加客观的认识。看了这本书,让人不禁思考中国该怎么发展才能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   该书深刻的挖掘了巴西在崛起之路上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值得收藏的经典图书。
  •   不错 我一直很喜欢巴西 的~~
  •   我比较喜欢这本,讲了巴西的一些历史及发展的机遇等。开拓眼界了
  •   和印度的那本一起买的,对照一起看,有意思。
  •   世界杯和奥运会会帮助巴西吸引更多的眼球,读读这本书,让自己的视线更深入一些。作者是老记者,思路开阔,文笔犀利,好读
  •   能比较全面了解现代巴西情况
  •   巴西,从这本书里你将了解到巴西人的心里、社会状态、阶级以及社会发展
  •   很好的认识巴西的窗口。
  •   赤道之南
  •   偶像推荐
  •   非常喜欢,查资料用的
  •   对比桑巴之国,有参考意义,值得思考。
  •   未来之国,未来希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