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有道

出版时间:2009-05-0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杨奎松  页数:285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学问有道,求仁义而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研究历史,必以人为本;学问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必定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益。现代史的研究亦如是。  本书整理收录了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以平易亲和的文字,触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活在现世,就应当让自己活得明白些。历史学家不仅有必要让自己明白些,而且有责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最有助于人们理解的语言文字乃至图像形式,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开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活得明白些。

作者简介

杨奎松(青石),1953年10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开卷有疑—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历史与现实 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问题——《中华读书报》访谈录 历史研究的微观与宏观——《历史研究》座谈会发言 拨开中国近代史的迷雾——《南方都市报》访谈录 权力平等,才能分配公平——《南方周末》访谈录 国共关系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南方都市报》访谈录 寻找被埋没的历史痕迹——《新京报》访谈录 我和历史研究——《历史教学》访谈录 研究历史有点像刑警破案——《南方周末人物》访谈 历史还原了,大家都是人——《中华读书报》访谈 国共分合的必然与偶然 中共历史档案的利用与研究——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讲演录第二编 浅议民族主义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日关系——《抗日战争研究》座谈会书面发言 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抗日战争研究》座谈会发言 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南方周末》访谈录 纪念抗战,反思自我——《新京报》访谈录 建构健康开放的民族主义——《嘹望东方周刊》访谈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在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的演讲 走近毛泽东——搜狐网访谈 毛泽东的“强国梦”——1958年大跃进运动成因及影响再解释第三编 书序谈史录 我为什么研究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新探》台湾繁体字版序 ……跋图片来源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 一 长期以来,由于坚持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历史观、道德观、社会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意识层面,形成了一整套是与非、善与恶、正与邪、荣与辱和美与丑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各种文艺作品,最典型地表现出了当时意识形态的这一政治导向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强调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大力批判“中间人物论”、“人性论”、“无冲突论”,因此也就规定了“三突出”的“文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如此“突出”的结果,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英雄人物中的主要英雄人物,就成了所谓“高大全”,成了思想、道德、性格和形象完美无缺的完人。因为一切必须要为政治服务,几十年来,就连表露爱情、亲情,甚至是乡情,都成了禁忌。1979年“文革”已经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电视片《三峡传说》主题曲《乡恋》播出,仍旧因为内容、曲调不合乎“无产阶级的感情”,而被禁唱禁播。直到几年后,即1983年春节晚会,为了主持人能不能用“无产阶级的(宣传)工具”——话筒,给家乡的父母拜年,能不能给《乡恋》一曲开禁,导演乃至中宣部领导人仍旧会紧张得心惊肉跳。 当然,由于改革开放,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还是逐渐遭到了摒弃,文艺创作中的“高大全”形象也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以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一个和八个》(1984)、《芙蓉镇》(1986)等创作公映为标志,从人性的视角来发掘或塑造银幕形象再度成为可能。随着思想越来越得到解放,我们可以清楚地注意到,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今天已经很少能见到那种善恶立辨、黑白分明的角色了。“坏人”不那么坏,“好人”不那么好,作者必须尽可能地展现故事中心人物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普通人的一面,几乎成了一种文化创作的准则,以往那种基于阶级斗争的是非、善恶、正邪、荣辱、美丑观,不可避免地被打破了。但由此一来,人们以往对历史的认识及其价值判断,也难免要受到极大的冲击。 近两年热播的演绎国共两党恩怨情仇的电视剧,就最突出地反映了这种情况。《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和陈默翰,《中国兄弟连》中的袁学勇和曲连虎,《潜伏》中的余则成、李涯和吴站长,以及《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家父子等等,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不论是在共产党里面的人物,还是国民党里面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情,有各自的性格,有理想和追求。他们之所以会对立、冲突,甚至会相互伤害,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加入了不同的党派,相信了不同的主义。摒除他们的党派政治背景,他们每个人其实都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毫无两样,有血有肉,有长有短,很难用好坏来区分。就连在向共和国60周年献礼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中,胜利的毛泽东和失败的蒋介石,也都或多或少地给人留下一种刘邦打败项羽的悲壮印象。更 有甚者,为显示共产党人更人性,有的影片还会别出心裁地编出这样的剧情:毛泽东听说前方打胜了,消灭了很多敌军,不仅没有高兴,眼圈儿还红了,沉痛地说:敌军士兵也是我们的农民兄弟啊。

编辑推荐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整理收录了国内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着书序。

名人推荐

学问者何?明道修德,洁身自好?奈何咱终究还是个中国的学者,骨子里总会有那么点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求知问学,经世致用的企图。因此,对那些自认属于学问范围之内,又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总免不了还是想要发挥一点儿所学所问的知识的作用。何况,学术的东西,如果不能和生活相联系,束之高阁,只供少数象牙塔中人切磋把玩,总让人觉得会有些遗憾。尤其我们做的是现当代史研究的问题,历史研究,目的就在求真。一方面学者有大量真相发现出来,另一方面社会上对诸多历史上的问题继续以讹传讹,甚或以之为据,还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古论今,相互指责攻讦,面对这种情况,也着实需要有学者根据所学所问的知识,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不是为了纠偏——这多半不大现实——只是为了让不了解情况的读者了解,还有另外一种有点学术态度的,即注重考证和史实的,比较客观一点的说法,让头脑冷静的读者有条件自己去比较,去鉴别。——杨奎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问有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本书整理收录了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以平易亲和的文字,触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活在现世,就应当让自己活得明白些。历史学家不仅有必要让自己明白些,而且有责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最有助于人们理解的语言文字乃至图像形式,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开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活得明白些。
  •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推荐!
  •   1996年至2002年间,沈志华与社科院合作,个人出资140万元,专程到俄罗斯和美国搜集俄国解密档案,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36卷《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档案搜集的过程让沈志华感慨万千。第一次到俄国查阅档案时,常常是到小窗口先递上介绍信,等两个小时后,被告知今天看不了。后来沈志华发现俄罗斯对自己人要宽容得多,就委托俄国同行查,给每人几百美金作为劳务费,有效率还省钱。沈志华的商人天赋,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1997年,沈志华飞到美国查找档案时,感觉顺利多了。在那里,只要能够开放的档案,不仅一路绿灯,还有志愿者服务,又方便又快捷。   不管是受到冷遇还是周到服务,沈志华都在国外达到了自己的搜集目的,最令沈志华挠头的,反而是在自己家门口查档案。开国际会议的时候,他常常被问到,你研究中苏历史,为什么只有苏联的档案,没有中国的档案?他无言以对。他曾经去过中央档案馆三次,手续复杂不说,连个纸片也没有见着。一次想查找苏联专家的资料,向一个部委的档案馆求助,被对方干脆地拒绝说,不向外人开放。沈志华问什么叫外人,对方回答:该部委以外的人都是外人。   沈志华又自费沿中苏、中蒙边界跑了十多个省包括重点市的档案馆,“为什么跑那么多省,就是因为在上面看不到,只能去地方看。”然而,即便到地方,他也不一定有收获,这完全要看当地档案馆的具体执行人。千里迢迢赶过去,有的可以随便看,有的单位连门都不让进。最令他焦心的是有时要查找机密一些的档案,不得不先让领导审,一审就是三天,赶上领导开会、出差的话,等待的时间更长。   在沈志华家里,专门腾出两个房间,搁放搜集到的两万多件档案,“在苏联冷战史这方面,我的档案全国最全。”他不无自豪地说。许多人做博士论文,专程到沈志华家查找资料,甚至韩国、美国等地的学者都远道而来求助。中国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认为,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
  •   此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以访谈为主,因此对于现代史的一般爱好者,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建议没买过作者其他书的朋友,可以以这本书开始。
  •   杨奎松教授是我很景仰的学者,图书馆内大部分书都会借来一看。虽说书非借不能读,但好书总是忍不住想占为已有。难得党史研究还有这样的学者,还有这样的声音,必须支持!
  •   杨老师的历史访谈录,非常好看。
  •   杨奎松出的书,我能买的差不多都买了,资料扎实,值得一读
  •   读杨先生的书,领悟真正的历史智慧。
  •   很值得历史爱好者看的一本书
  •   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些认识,按捺不住想知道别人怎么想。
  •   买了两本,想换一本别的书
  •   真学者、真见识!
  •   杨奎松可以说是当今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界的大家了。对于他的著作读过不少,都是论据充分,观点独道的佳作。非常佩服作者的史学功底和治史的态度。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存在着许多禁区,在这样一个领域,作者能以自己的智慧和苦功,做到如此成就确实是不容易。《学问有道》是他的一些访谈和书序的集子。有些访谈的言谈是很随意轻松的,但是正是在这些轻松随意的谈话中,展现出作者另人佩服的史学功底~
  •   研究现代史之不易
  •   杨老师的书就是这样有深度,内容丰富,资料详细,观点不同一般,读后令人对“历史”有更深切的认识,与看教科书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
  •   就是一个访谈和序言的合集,用作消遣也不错。
  •   包装比较扎实,正版书,内容还不错,纸质一般啊
  •   杨老师的书都是精品.很好.
  •   同事推荐的,看了几页,感觉不错,不过得慢慢看。
  •   想来应该可以吧
  •   我收藏了此书,但好像没卖。
  •   杨奎松的好几本书都买了,因为这本书是访谈录,觉得都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文字,又舍不得那点微薄的收入,一直没有买,犹豫了好久。毕竟还是喜欢传统的阅读,看卓越也没有降价的意思,还是买了。看完本书,感觉对于杨奎松的观点有共鸣,很喜欢这本书!
  •   看过杨奎松书的读者几乎都会把他写的所有书买来的:内容极其严谨,文笔顺畅有条,论述间充满对历史的温情和理解。
  •   书本很多观点新颖,启发治学。。
  •   还未读,但杨老师的书先推荐了再说,肯定没问题
  •   当代党史大家。我们可以从杨奎松教授的书里真真切切的了解到真实的“党史”。
  •   杨老师的书,都买了。很棒,对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很公正透彻
  •   说实话,不太喜欢,这个里面有太多的什么以前写的书的自序和书序了,建议大家还是不要花这个银子了,当然,作者别的书倒是非常之好的。
  •   内容很好,基本保持了杨一贯的水准,读后有收获。
  •   杨奎松老师绝对是大家,好!这本书都是一些访谈性的内容,很通俗,但启发很大!
  •   真因为不是一本探讨历史本身的书,从中更能直接的读出杨奎松对历史的看法。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