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父无夫的国度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光明日报  作者:周华山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没想到,摩梭给自己那么巨大的冲击与启迪。成长于繁华富裕的香港,二十六岁便当大学老师,丰薪优职并且跑了半个地球,居然在这个长期被人们视作“落后”、“愚昧”、“无文化”的摩梭山区,才找到心中的桃花源。1999年8月,我从昆明、丽江、宁蒗,一路住在摩梭家庭,努力学习摩梭语,在转山节前四天,到达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的摩梭村寨。当我单凭一张照片而走进阿塔家,阿乌热情款待之余,还义愤填膺讲述摩梭如何被纳西“吞并”,如何消失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名单上。谈到1990年省人大终于批准“摩梭人”的称谓时,阿乌激昂地说:“原来我们以前是狗、是猪,现在才算人!”显然,摩梭人有很多心里话想说,但在主流社会里,弱势社群向来缺欠发声的空间。那一次,我已隐约找到自己在摩梭人中的定位,更决意用心聆听摩梭人的主体声音。实在庆幸以无电无水(龙头)的村寨作起点,让我深刻体会火塘的力量、火塘的意义,甚至想过把摩梭描述为“火塘社会”。摩梭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摩梭人敬拜火塘,会自豪地说:“我们离不开火塘,没有火塘就没有我。”住在阿塔家翌日晚上,我走进旁边的布落家。外面是漆黑一片,无电无风的静寂,母屋内却是火光炯炯、充满生命力量的温馨家园。布落家两位阿咪与她们两个七十多岁的祖母,看见远方客人来,马上在火塘煮甜酒端瓜子,然后非常坦诚地讲述她们的故事。我第一次体会到“母系家屋”、“不分彼此”、“你幸福,所以我快乐”的意义。老祖母(76岁)年轻时的伴侣早逝,没有孩子,终生与妹妹及侄、孙子女同住;妹妹(70岁)有两个女儿,五个孙孙。五个孙孙皆出外读书,阿咪谓子女出外自由发展是好事,不担心传宗接代,只要三个女儿有一个愿意回来当家便行;若三个女儿皆坚持在外,只要有一个儿子回家结婚便行;即使是最极端的情况,五个子女都不愿回家,也可以从母系氏族里过继女儿来当家并走婚。那一夜,我看到摩梭文化高度活灵之应变能力。但,最叫我震撼的,是母亲们与孩子们的关系,根本不是主流社会视作天经地义的私有财产独占与排外,而是共同分享的“我们一体”。谈了一个晚上,我仍搞不清,哪个孙女是“属于”哪个“生母”,两个阿咪根本不去计较,也没有划清“你我”的分别心。

内容概要

本书所介绍的摩梭人位于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摩梭人都与祖母、母亲同住,男不婚、女不嫁,过着“走婚”的生活。知道谁是父亲,只不过父亲的角色不是照顾自己的孩子,而是以舅舅身份照顾自己的侄子女。    此书说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说却难以用文字系统表达的话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母不贬女”、“重女不轻男”等。特别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过去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豁然开朗。周华山又大胆指出摩梭文化之局限与危机,这正是他基于对摩梭民族负责的态度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周华山,博士,原香港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1998年起在中国大陆进行社会性别研究。主要作品有:《周润发现象》、《消费文化:影像·文化·音乐》、《电视已死》、《假如上帝是个女孩子》、《同志论》、《香港同志故事》、《北京同志故事》、《后殖民同志》、《阅读性别》、《性别越界在中国》等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我在摩梭的日子第一章  母系思维中的女性  大妈妈,小妈妈  母屋火塘  女本男末,生死流转  好女人与坏女人  挑选“当家人”  “头上的女人”第二章  母系思维中的男性。  “知母不知父”的文化误读  母女共夫、父子共妻、兄弟子女通婚之谜  三个姐妹与三个父亲  知父,认父但不亲父  为何一定要结婚?第三章  以母系血源为核心的家  夫妻居所不等于家  家族中舅舅的责任  家族情胜过夫妻爱  走婚不等于分住,分家不等于“离”家第四章  害羞与乱伦禁忌  令人费解的害羞  害羞是为了严防乱伦  年轻一代的微妙心态第五章  两情相悦为非独占式的性观念及婚俗  跨越“一夫一妻”及“从一而终”  不欺骗,不独占,不妒忌  只要两情相悦  视“处女”、“吃亏”、“寡妇”为荒唐  “未婚妈妈”和“私生子”  没有性压抑与性否定  绝不逼你去走婚  分手不是伤害  走婚不是性解放  走婚、结婚、同住  跨族裔的婚姻第六章  指鹿为马的“阿夏婚姻”  老人不知“阿夏”为何物  “阿夏”与婚姻风马牛不相及  “夫妻”不是“一夫一妻”第七章  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蛊  阿味养的蛊最毒  有蛊无蛊  誓不两立  有蛊人家的声音第八章  “杨二车娜姆”现象第九章  从一个村庄看旅游开发后的摩梭  家屋成为经营单位  随行就市  旅游者都为走婚而来第十章  汉化冲击——摩梭男人的动摇与挣扎  维护家屋是男人的天份  九十年代后摩梭男人的变化第十一章  现代生活中的摩梭女性  独享情欲自主  不愿适应现代生活  如今当家不作主第十二章  摩梭研究与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不是女上男下  摩梭研究的八个原则后记  摩梭声音(一)/拉木·嘎吐萨  摩梭声音(二)/阿柱民给汝独支  摩梭声音(三)/不萨·甲彩若补  摩梭声音(四)/汝亨·龙布泽礼

章节摘录

插图:视“处女”、“吃亏”、“寡妇”为荒唐摩梭语言里没有处女、贞节、处女膜、失贞、寡妇等概念。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的身体与所谓贞操,就不是从属男人的财产象征,更不会双重标准地建构“男人可以四处留情,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父权道统。在摩梭文化里,女人的男伴、丈夫、父亲。舅舅以至兄弟,皆无权于预她的感情事。女人感情、财产及对男人没有弱者意识或依赖感。笔者在永宁摩梭听过关于“处女”的最精彩发言,来自男人。咏米达史(66岁)就表示:“选伴侣最重要是人品,是否善良、勤奋、为家人着想,最怕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以及随便乱走婚的人。至于是不是处女,有什么相干呢?”阿娜窝阿纳(61岁)更强烈反对“处女”这个观点:“摩梭没有处女这个观念,你解释了半天我也是不太理解,看人不应这样看,我们应该尊重妇女,不尊重妇女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丹曹捷(41岁)有一位非常稳定、恩爱的伴侣,三个孩子皆住在伴侣家,大儿子是女伴与前任男伴所生。当问及曾否“介意”伴侣并非“处女”时,他说:“为什么介意?介意什么?若男人都挑处女,那不是处女的谁要?这不好嘛!双方都有经验,才真正享受。女人对你好便行,她以前跟谁在一起,是她自己的事。”黑瓦落阿塔医生(52岁)三十年前从开基村上门到阿塔家,三十年来与爱人恩爱如昔,但他居然说:“万一某天我发现大孩子其实不是我生,而是妻子与其他男人生的,我也不会计较,毕竞一家人和睦共处几十年,这个孩子将来仍然养老送终,我亦视他如亲子。我们不会像汉族吃醋或计较处女。最重要是家屋和谐。像我几十年受汉文化影响,对共产党忠心耿耿,但心底仍充满摩梭观念,若干女或妻子对我不好,我肯定会回母亲老家七漫家。这就是我们的安全感。”感情既是分离而非占有,女人的价值既不在于结婚与否,便没有“失婚妇人”及“寡妇”的观念。纳吉阿甲咪(38岁)十多年前曾与一位男子走婚,达六年之久,生下两女。男子到宁蒗工作后,感情转淡,他更在县城与汉族女子结婚,去年病逝。纳吉阿甲咪如今是当家人,劳动辛苦,但心境愉快,脸上永远带着祥和幸福的笑容。当天笔者与同村一个汉族女子谈起纳吉阿甲咪,这个汉族女子近乎本能地说:“噢,那个被丈夫抛弃的寡妇!”笔者呆了半天,才想起与丈夫分离的女子,在汉族社会难免被贴上“失婚妇人”、“寡妇”、“感情悲惨”等负面标签,即使身心轻松自在的纳吉阿甲咪也逃不过外族人强加的帽子。“未婚妈妈”和“私生子”在主流社会里,“未婚妈妈”与“私生子”是妇女的梦魔,是对父权资产逻辑(即男人透过婚姻来拥有孩子及财产)的颠覆与挑战,故此会被父权社会打压为“淫乱”、“不道德”、“坏女人”。女性被认为是属于父系家族,贞操就代表着女性的价值。但凡两性有性接触都会被视作女性吃亏,因为“失去”最宝贵的“贞操”,换来是父系家庭的占有与保护,代价却是失掉女性自身的独立自主权,性方面更必须严守妇德。摩梭妇女终生与母亲及自己的孩子同住,孩子不属于父亲或父系家族,故根本不存在“私生子”或“未婚妈妈”。母系家屋体制今男女间的性接触完全离开(男)占有与(女)吃亏的赚赔逻辑,女性怀孕生育总是母系家屋受惠,男方不赚也不亏。性论述完全是双方自愿的分享交流,绝非胜负成败的竞争、占有与排斥。摩梭男人讲述感情事,态度总是平和坦诚地诉说,没有炫耀对方的处女身份,也不会靠占有对方来肯定“男性雄风”,而即使女伴移情别恋,男人也处之泰然。没有性压抑与性否定传统摩梭生活近山水草木大自然,思维行云流水顺性而行,没有犹太、基督教对性快感的罪咎或打压,不认为性必须为了生育才可进行,也没有汉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教条,对性事基本上是自然而然随遇而安。里格村的拉克甲阿玛(现已过世)便是经典范例。甲阿玛的母亲生了九个儿子,整家愁烦深惧后继无人,最后才生了甲阿玛这个唯一的女儿,举家欣喜若狂。甲阿玛十五岁开始走婚时,母亲跟她说:“女儿,交情人是光彩的事,不要偷偷摸摸,也不必害怕,应大方坦然。”可惜交往才十来天,此男子便要求结婚,甲阿玛非常失望,坦言根本不可能,母亲必定把他轰走,因为她是九个哥哥后千辛万苦才得来的独女。甲阿玛先后与多位情郎走婚,与其中三位生了十个孩子,令拉克家后继有人。摩梭独特的家屋体制,免去女性在父权体制下对性事与怀孕的道德与心理焦虑。甲阿玛母亲就一直支持女儿与不同的男子交往。笔者两次住在拉克家,问及甲阿玛女儿阿车玛(29岁)有三个父亲会否害羞。阿车玛说:“当然不会。喜欢不同的人是很正常的事,每个孩子出生后都摆满月酒,完全是名正言顺。何况当时拉克家就靠我妈一人来传宗接代,所以十五岁就鼓励她走婚。”笔者发现,虽然成年礼在十三虚岁时举行,绝大部分摩梭人十六岁以后才开始走婚。格则董吉十三岁读初一时,同班同岁的彝族同学结婚(娃娃亲),令他非常惊讶,心想十三岁的心智如何结婚?许多作家谓摩梭人成年礼后就走婚,令人以为摩梭十四。五岁就开始走婚,并不准确。随着教育普及与汉化影响,现在大部分摩梭约一二十岁左右才开始走婚。在传统摩梭里,温泉最能表述这种不以身体与性事为罪恶的自然主义观点。直到七十年代末,瓦拉片温泉仍然是露天男女同浴。据多位老人介绍,以前男女老少皆赤身裸体享受温泉浴,既保健治疗又享受美酒醇香的美妙境界,在热气蒸腾的环境下男女独唱、对歌、闲聊、调情以至挑逗,毫无遮掩与束缚,身体心灵皆得以释放,是最自然的感情表达。问及男女赤裸同浴会否害羞,阿斯松娜(102岁)就表示:“身体都一样,只不过大小形状各具特色,你有的,我也有,为什么要害羞?”阿布哈尔巴(81岁)也表示:“人出生本就赤身裸体,这个没错嘛。赤裸不等于淫乱。摩梭温泉自古皆男女同浴,从没发生强奸或侵犯的事情。心不淫邪怎会做出淫邪行为?男女若调情邂逅后一起离开,那肯定是你情我愿的。这是人生的快乐事,为何要视为害羞、淫邪?”文革以后,温泉开始被视作淫乱而在1982年男女分池,起初尚无墙堤隔离,后来围墙建至二英尺左右,但站起来仍一目了然,个别男女跨过围墙或通过男女池流通的洞子与异性同浴。八十年代中,隔墙升至一米多,但男女仍可借故拿取挂在墙上的衣服而清楚看到对方的身体。到九十年代初旅游业兴起,部分外来游客对异性的夸张反应今当地居民尴尬不安,终于把浴池建成男女彻底分隔的密封式“文明建设”。如今连摩梭年轻人也内化了主流男女分隔的思维,不接纳过去异性同浴的传统习俗,甚至把往昔传统视作“淫乱放荡”。反而老人一般更为“开放”与“率性”。甲初翁古(64岁)就详述温泉男女调情的情况:“以前太好玩了,不会像现在那么忌讳和保守。每年才往温泉一两次,一泡就一整天,喜欢谁自然会对歌、搭讪、调侃,晚上在旁边草地搭起簧火,唱山歌跳摩梭舞,彻夜聊天。能否成事就看缘份,若情投意合,两人就悄悄走开。”甲初翁古又谈及以往情欲流动与劳动结合的情况,他说:“以前连劳动都特别好玩,不论是打稗子、放牲口、采松茸,反正都是年轻人,又在户外,慢慢聊天,天天见面,日久生情,不像在火塘般拘谨。走婚多是从劳动生活里开始的。至于劳动多久才走婚,就不一定,有缘份的三几天就可以走婚;若性情含蓄害羞,或有缘无份的,两三年也不行。总之,劳动是很好玩的,对对山歌吹吹牛,看看牛羊聊聊天,几个伙伴一起很快便一天。现在工作好像很痛苦,我女儿到宁蒗单位工作,每次回家都喊辛苦,压力大,担心下岗,人事关系复杂,工作不开心。”绝不逼你去走婚笔者曾访问三百位摩梭成年人(18岁以上)的“走婚”状况,发现目前单身占41%,走婚或结婚者有59%;曾走婚或结婚的有72%,从没走婚或结婚的28%;四十岁以上仍从没走婚或结婚者有14%,原因主要包括做喇嘛、身体残缺、长相有缺憾、性情暴戾极端、家庭被认为养蛊。对异性不感兴趣,等等。除喇嘛外,上述类别之族群若放诸汉族社会,会被父母催使结婚。摩梭母系体制今男人根本没有传宗接代的压力,女人只要有姐妹生下女儿,就两袖清风自由快活。因此,14%终生单身的摩梭人口比例,比汉族高出几倍,不愿意结婚的人不必承受沉重的婚姻压力以至爱非所爱的痛苦。每个摩梭村寨都有从没与异性发生关系的摩梭人,她们皆异口同声谓长辈及家人不会给予任何压力。譬如竹地村瓦窝家的生浓阿木(35岁)从来没有走婚,她自己解释是“体弱多病”。这个“解释”孰真孰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委实没有任何压力,她的幼妹已走婚生有两女一男,一起住在母亲家屋。阿木的大哥扎实独支(46岁)就表示:“在摩梭文化里,没有走婚的很普遍的,不会有压力,不管是没遇上令自己动情的人,抑或是什么原因,都被视作正常。若任何人给她任何压力,我一定会以大哥兼大勇身份加以阻止,因为这是不道德的。”巴奇村的咏咪达史(66岁)更一针见血说:“独身分为两种,若因为性情暴戾偏激,人们会瞧不起;若因为家屋名声不佳或长相身体有缺憾,人们只会更加爱惜,绝不会受歧视,反而为家人欢迎,因为成为家中永久的劳动力。”木里利嘉子窝克家三兄弟窝克偏马(60岁)、窝克札西(58岁)与弟弟(29岁时逝世)都从来没有走婚。窝克札西坦诚地说:“我们现在一家十八人住,由侄女必车注玛(46岁)当家,下一辈孩子众多,没有传宗接代的问题。走婚与否是个人事,家人不会管,我哥哥从来对女人没甚兴趣,我自己身体有病,不方便走婚,反正与姐妹兄弟已经过了一辈子。母亲曾安排我弟弟结婚,但我弟不同意,吹了,他二十九岁就病死。曾有汉人问我,一生从没走婚,不觉得可惜吗?我觉得很奇怪,你们汉人一生都与老婆一起,没有体会到姐妹兄弟一辈子无条件的相爱关心,不觉得可惜吗?”分手不是伤害摩梭在两性感情上崇尚独立人格,男人不会认为自己占有女伴,女子也不会认为自己属于男人,彼此关心不上锁,连成一起有自我。即使伴侣恩爱缠绵,所依赖的也只是各自的母系家庭而非“妻子”或“丈夫”;因此,爱情转谈时,没有勉强挽留的需要,更不会死缠烂打。感情的纯度高,一般不会因为面子、经济或其他现实考虑而勉强维系。走婚制的特点是必须渴望相聚,并主动“走”过去,才能一起,不;像结婚般,即使心情恶劣、双方争吵或想独处时,仍是要住在一起同床共枕。难怪许多摩梭人自豪地指出走婚的感情浓度与真挚,犹胜已婚夫妻。而且,爱情只被视为精彩人生的一小部分,母系家屋才是真正的感情大后方,没有“浪漫恋爱神话”,不会认为人生必须找一个满足自己感情、思维与生活等一切需要的爱人。爱情不会负荷过重,难怪摩梭老人一致表示从没发生情杀或为情自杀的事。爱情既不是生命的中心,分手也不会被视作生命意义与幸福的否定,更多是坦然轻省地接纳。阮苦阿斯就表示:“春去春来、花开花落,若情人不要你,伤心自怜有啥意义?倒不如认真找另一个。母舅安排的婚姻才会为情自杀,不自由嘛。以前阿咪知道我与伴侣分手,会谓分手很可惜啊,快点找一个比他更优秀的,让他知道是自己的损失,你要帮忙吗?”才二十岁的杨志花就活现这份潇洒与智慧。她在永宁巴奇村长大,十七岁到昆明民族村工作,是笔者所认识的第一个摩梭年轻人。笔者与杨志花交谈,才知道她三天前刚与初恋男友分手,令笔者欣赏的却是她那不躁不浮的释然自若,显然已完全化解被男友“抛弃”的悲伤:“他真有点过分,瞒着我偷偷与我表姐相好,这种男人,不要也罢,以后我会知道如何选择伴侣。”走婚不是性解放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推翻过去的封建婚姻后,随着中产阶级与自由经济市场的兴起,自由恋爱成为主导意识,感情模式普遍依从着“恋爱、婚姻然后才可以有性事”的单一程式。中国自二十世纪初以来,随着盲婚哑婚的息微,上述程式也逐渐为年轻人所趋之若鹜。摩梭文化没有任何单一的感情模式,不论是从感情开始,抑或从性爱开始,只要双方你情我愿便行,旁人无权干预。当笔者问桑娜阿斯(102岁)如何评价“感情抑或性事开始”,她的回答就甚发人深省:“有时间应该多看牛喂猪,人家双方欢欣喜悦,为何要干预别人?自己感情不愉快的人才最好管闲事。”这种率性自然两情取悦旁人不容置啄的传统,现在却受到一夫一妻终生厮守价值观的巨大冲击。部分摩梭年轻新生代内化了现代汉族思维,甚至以现代工业社会标准来建构摩梭主体,殊不知他们心中的“落后”摩梭,蕴涵着丰富宝藏。譬如住在旅游点的结鲁得马(27岁)就说:“摩梭以往的感情大多是稳定的,所谓三年眉目传情、三年信物交换、三年谈情说爱,才能发生关系,绝不像外界丑化般随便。”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传统摩梭绝对没有必须交往九年才发生关系的观点。摩梭从不会限定感情的时间程式与标准。结鲁得马强调传统摩梭的感情是“稳定”及“单对单”关系,虽符合主流社会道德标准,看似美化传统摩梭,实则是严重扭曲传统摩梭最珍贵而极具启迪意义的情欲论述,完全丧失自身之主体声音。至于有人把传统摩梭走婚指为“性解放”,委实失实。六、七十年代欧美社会之“性解放”,既以个人主义为中,强调情欲快感与性高潮,实则不单令性魅力与性经验变成一种社会压力,更是男性中心,令男性可以理直气壮地四处留情。这与摩梭家屋本位。两性平等、毫不矫揉造作的轻松自在,完全是两码事。

后记

一年来,曾帮助我的摩梭人委实多不胜数。甘冒挂一漏万,仍必须感激其中几位。杨独支与杨仙鹤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摩梭人(夫妇)。杨仙鹤是人见人爱的慈祥母亲,让你有难以言说的舒服与感动。杨独支一辈子为摩梭为国家而忠心耿耿,他俩令我从昆明开始,已体会摩梭人无私的热情关爱,不单对老乡,连我这个外来客人也深深感动。和钟华老师让我体会到长辈学者薪火相传的无私帮助,让这次研究的开展相当顺畅。翁乃群老师的摩梭研究给我极大的启迪,其中“女源男流”以及“公众领域家户化”是我整个摩梭研究的重要基础。翁老师在学术上毫无个人资产之独占与排斥,每次与他谈论摩梭文化,也成为极大的心、智、知的享受。阿塔阿乌与我初次见面,听说我是自资研究时,马上叫我安心住下来,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令我这位“陌生客人”不能不为摩梭所动容。至于阿塔阿咪那种不讨功名、不求称赞的默默耕耘与温柔低调,让我明白女性的尊崇,绝对不是女权或母权,而是建基于无私关怀。阿娜窝阿纳是那种自我释然自得其乐,又甚有修养充分尊重别人自主空间的人,令我在他家舒适自在,需要时又得到最大的帮助。唐斌让我看到城市人走进摩梭被净化之心静如湖,竹儿让我深刻明白落水村的种种人情脉络。江淳放弃大量搓麻将、钓鱼、包饺子、喝酒与开店的时间,用心细读全书,令此书稍为离开“儿童文学”的累赘。刘永青与蔡葵对全书给予许多宝贵意见。年者小玛深明我的研究需要,总是用最活生生的实例,表述摩梭文化之千丝万缕。年者品初与曹建平对此书给予许多甚有见地的批评。格则董吉更完全是学者水平,精妙出神解说摩梭文化,经常连续数小时字字珠玑令摩梭文化的逻辑与哲理深入浅出。格则大龙则以最坦诚的生活化语言,让我看到多元复杂的摩梭文化。与摩梭人的亲密相处,让我看到传统摩梭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也深深明白摩梭文化维持至今,主要关键不是地理隔阂,而是其文化自身的内在合理与优越元素,以至像落水村变得富裕、现代与时代并进之余,仍活现传统摩梭之美态。

编辑推荐

《无父无夫的国度?》编辑推荐:摩梭人居住在中国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人口5万多,摩梭人母系家庭被誉为是“人类早期社会形态的活化石”、“当今世界唯一的母系王国”,摩梭人及其所创立的母系社会,从古至今,女性主宰着生活,男不娶亲、女不嫁人,实行着奇异的“阿夏”走婚制度和“舅掌礼仪母掌财”的母系大家庭模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父无夫的国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原先对摩梭文化只是从杨二车娜姆的书里有简单的了解,前几日去泸沽湖,当地摩梭小阿哥推荐我看这本书,说这本书很客观的描写的摩梭人的生活,此作者在他们家生活过一段日子。回京后从当当上订了,送货很快,包装很精细。
  •   印刷好 彩页好 感觉内容真实 喜欢笔者在和摩梭人聊天时 把对方的年龄记录下来 这样方便读者领会当时说话的摩梭人的年龄层次 我是看完整部书后才看杨二车娜姆的《走出女儿国》 感觉这样的顺序是对的 应该先看这本 因为这本更真实。。。。。。
  •   泸沽湖很美,那里很传奇。但绝非杨二所述那般轻浮。想了解真正的泸沽湖,推荐看无父无夫的过度,作者深入泸沽湖生活若干年,书中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泸沽湖。如果没机会到哪里走走的人,买来这本书看看,很不错,虽不能看到美景,但却能体会到人情。强力推荐。
  •   去丽江,导游给推荐的。没去泸沽湖,就拿这书看看吧。
  •   还没看完。做个了解。想买了看看和当时去泸沽湖导游说的是不是一样哈哈
  •   母系真是有爱~如今的社会该重建的地方太多。
  •   去了云南,买了这本书,作为纪念。
  •   在看百度百科专题的时候了解到的,想要详细了解就买了。
  •   目前未发现什么问题,看起来不错。
  •   和我专业相关的书,不过都很值得一看
  •   书很好看,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写的很深入浅出。推荐
  •   很详细地介绍了摩梭人的现状,作者是香港人,中文水平要是再好一点的话就更完美了。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特点,增加自己的知识
  •   去了这个地方再回头看这本书,感觉对当地的人情风貌介绍不够。
  •   介绍的很详细,很喜欢呢!
  •   对这个神秘的女儿国有了更真实的认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