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骑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子金山  页数:302  字数:28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侃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战争史需格外留意:最易遭到“破坏民族团结”云云,此类高度的指责。因为这些战争多是“内斗”,也就是中国人自家门内的兄弟相残,折腾出来,现在五十六个民族哪个是外人,哪个是内人?但是,笔者再怎么绞尽脑汁,觉得也难以避开描绘这种兄弟之间的残杀。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为我们今人的“高尚”而改变外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么,那句老话是怎么说来着?泼水难收!——也就是说,这些已经成为了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事实上,整个中国的文字记载历史,大都是用战争作为骨架的,而这些战争也多是华夏子孙的内斗为主,一些至今被认定为英雄的人们也是从这些内斗中跃出。虽然历史的骨架中被斧砍刀剔的都是中国自家人的血肉,但毕竟也是真实的历史。地球上所有的文载历史,书写时所蘸的浓墨都是鲜血,字里行间都飘溢着腥味。虽然,今人的高尚不能强加在古人身上,做子孙的不能指责祖宗们目光短浅。

内容概要

虎贲三千指幽燕,铁骑十万逐漠北!    中国历史中元明交接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居中指挥中原大军,尽毕生精力连续进行了九次北伐,其中八次逐蒙骑于草原,追元帝于大漠,基本摧毁了元代蒙古人赖以统治中原的战争机器,其过程之凶险曲折,令我们今人无论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本书即依据现存史料详尽阐述了明军历次北伐的具体过程,从一开始的“徐州保卫战”到摧毁元朝统治中心的“元大都攻坚战”,再到凶险四伏的攻略山西、收伏甘陕、逐鹿大漠,一连串由古代冷兵器组成的战事将尽显于大家眼底。    期待朋友们能感悟到本书的“真谛”,民族之间的血斗乃是表象,人类之间的任何争斗无不源出令人类自己唏嘘叹息的本性!    人性,无论任何时代,都将决定人类的存亡。

作者简介

子金山,孙铁岭笔名,取其偏旁。一般在文中自称“老孙”,是因为感觉自称“老子”不雅,也容易引起误会不是? 
自幼生长于齐鲁,棋剑双修,中半即弃,遂改耶归正,弃武从文,令有幸与蒲松龄先生为邻,享受闻后“三月不知肉味”之韶乐。
现著文为趣,侃史为乐,曾被网友们恭维为词曲大师、对联联王、一代侃蒂!不管真假,甚为得意,喜欢听吹捧么。
总结:好听点称——文武双全!其实是——文不成,武不就。
已出版作品:曹操系列——《阿瞒出道》、《喋血中原》、《魏武雄风》、《东坡》、《孙子》。
读者曾来信:“体会到了口语般率直酣畅的阅读快感,绘声绘色!让人如身临其境。”——这是生平所收到的最令人激动之评语。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牧民与农民的故事(1-6)第二章  北伐序幕:傅友德的徐州保卫战(7-13)第三章  北伐初战:摧枯拉朽下山东(14-18)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19-24)第五章  直击元大都:“窝心拳"终于出手(25-30)第六章  战败思良将:顺帝终于想起了王保保(31-35)第七章  淇逢对手:徐达与王保保的太原对决战(36-41)第八章  回京之梦:元顺帝念念不忘大元都(42-45)第九章  甘陕之战:攻心胜于攻城146-51)第十章  初战庆阳:张良臣的钓鱼行动(52-54)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55-62)第十二章  北伐军指东打西征上都(63-67)第十三章  艰难的庆阳攻坚战(68-71)第十四章  一颗将星的陨落标志着另一将星的升起(72-76)第十五章  庆阳与凤翔:一般攻守两种结局(77-83)第十六章  北伐尾声:苦涩的凯旋班师(84-86)第十七章  戏中有戏的兰州保卫战(87-90)第十八章  朱元璋左右开弓再出兵(91-94)第十九章  沈儿峪之战中的徐达与王保保(95-100)第二十章  帅才李文忠:不动如山,动如脱兔(101-105)第二十一章  首征沙漠最后一战:大漠深处的丧钟(106-108)

章节摘录

历史车轮辗转到了唐代,大唐帝国可是没说的,其武力可称世界之最,但在应对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方面,却还是显得甚为笨拙,即便是千古明君李世民执政时期,大唐疆界也还是不断遭受突厥人的侵扰。幸好出了个狠人李靖,在执行唐太宗与突厥的和平使命时独断专行,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抚慰突厥首领的圣旨换成了雪亮的马刀,一个偷袭再加“宜将剩勇追穷寇”,突厥人被迫俯首称臣,李靖大将军却没有因为擅自出击受到任何处分,反倒因此上了凌云阁的功臣榜,着实风光了几千年!大唐李氏后辈出了个情种:唐玄宗李隆基,这位老哥卧榻征战功夫了得,大无畏精神到能落实到去儿子被窝里争夺媳妇,因此,中国历史增添了一段千古佳话,连大诗人白居易也为其泼墨行文,一曲《长恨歌》留芳至今。只可惜龙床上训练不出来龙骑兵,情场得意一时的李隆基在战场上却没能出彩,虽然依赖郭子仪等名将出死力在战场拼杀,平定“安史之乱”保住了大唐帝国的虚架子,但国家却元气大丧,从此一蹶不振,直至帝国崩溃。北方的一群狼终于等到了时机,胡人开始了第一次割据中原的伟大壮举,契丹、沙陀等北方游牧民族竟然在中原安家落户建国立号,一时间中原四分五裂,被不同民族的铁骑部队割裂为一个个地方政权。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五代十国”。一个名叫赵匡胤的汉人却趁止匕时机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赵匡胤戎马出身,精于战场指挥,更精于官场内斗。一个陈桥兵变耍了个“黄袍加身”的把戏,便得到了后周一个国家,此后经过南征北战东拼西杀建立了大宋政权,史称“北宋”是因为后来出了个南宋的缘故,中国再一次得到了统一。但是,北宋的统一是不大完整的,原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开了认敌国国主当干爹之先河。石敬瑭给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干爹的见面礼则是中原国土幽蓟十六州,自己也乘机称帝,史称“儿皇帝”。赵匡胤的大宋帝国虽然富甲全球,却一直未能收回这片中原战略要地。这下中原人麻烦了!这是啥态势?草原铁骑从此没有了群山峻岭的阻碍,万里长城成了北方牧马人的院内风景线,也就是说:我啥时高兴即可带马队来内地转一圈儿!所以,整个大宋时期都在为北方外族的骑兵而苦恼,后来紧急另建的续大宋政权被赶到了黄河以南,又挂着大宋的招牌残喘了一百五十二年,史称“南宋”,最后还是被外族灭国。中国的民间传说最脍炙人口的莫过大宋杨家将的故事,杨家枪在说书人的嘴下简直神出鬼没,其威力不亚于今天的精确制导巡航导弹,但仍然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杨家将也好,杨门女将也好,都没能北伐获胜,而是被迫步步后退,北宋王朝曾几次对辽割地求和,却终没能改变覆灭命运。最后还是游牧民族之间发生了窝里斗,一个新崛起的游牧民族灭掉了辽国、灭掉了金国、灭掉了西夏、最终也灭掉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这个强横无比的民族就是蒙古,一群真正来自北方的狼!十二世纪初,北方的蒙古大漠出了一位超猛强人——孛儿只斤·铁木真!本来,以放牧为生的蒙古牧民们组织是松散的,蒙古五大部之外还有百余个部落,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草场经常打个不亦乐乎。就是这个铁木真,历经十年血拼,终于逐步并吞了蒙古各部,在大草原上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蒙古政权,显示出了“团结就是力量”,原来三五成群的马刀一下成了遮天盖地的刀丛!现在有个大家都知道的新名词:“丛林法则”——也就是弱肉强食的意思,岂知“丛林法则”到了草原也照样适用,本来就强悍异常的蒙古铁骑经过铁木真组织起来之后,一下变成了邻居们的噩梦。公元1206年,蒙古高原上的百余个大小部落已经不复存在了,五大部蒙古骏马都站在了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会,建立了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自己被尊为成吉思汗(即“天赐”或“强大”之意)。大蒙古的强盛与辉煌就此开始了!蒙古马刀开始集中对外,邻居们的噩梦也就逐步变成了可怕的现实:成吉思汗首先瞄准的是金国的西北屏障西夏,历经两年,西夏国王大概也温习了中原汉人屡试不爽的“和亲”文化,送上了漂亮女儿乞降,成吉思汗成功地开始了征服之路。蛮横的成吉思汗根本没有在乎几线作战,当西夏不成为主要威胁之后,成吉思汗就亲率大军开始进攻金国,大战间隙还于1214年出兵于中亚的楚河流域灭了被称为西辽的契丹残部,甚至以举国之力出兵二十万远征了西域花刺子模,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被打破了胆,率残部一口气逃到了宽田吉思海(今里海)的一个小岛上,最终病死在那里。这一下就是二十四年的血拼,最终,曾经强悍一时的西夏、金国均被灭。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太祖……扫灭群雄,除暴救民,拨乱反正,不十余年。而成帝业。其间,战攻讨伐指麾号令,动如神明,无往不克。……诚卓冠于古今者也。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序昔宋政不纲,辽元乘运。扰乱中夏,神人共愤。惟我太祖。奋起草野,攘除奸凶。光复旧物,十有二年,遂定大业.禹域清明。污涤膻绝。盖中夏见制于边境小夷数矣。其马区除光复之勋。未有能及太祖之伟硕者也。  ——孙中山

编辑推荐

《大明铁骑·元明战争风云录》:六百年前驰骋中原的大明铁骑,元王朝终结者的血火征伐史中国历史最强军事王朝,300年纵横征战史再起元明烽火,引爆古史战争潮天涯1000万人气作者继《阿瞒出道》《蝶血中原》《魏武雄风》《东坡》《大明痞儒》等另类史幕后一力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明铁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大明铁骑(中国历史最强军事王朝..”演绎曾经的辉煌!
  •   曾几何时,蒙古铁骑所到之处,摧枯拉朽,片瓦不存,曾经令西方闻之色变的上帝之鞭,谁曾想,短短百年之后,我大汉雄风再起,驱除鞑虏,直捣黄龙,荡气回肠啊!
  •   先是在子金山的博客里看大明铁骑,但是可能版权关系,他更新的比较慢,几天更新一篇,后来知道已经出版了,赶紧买来看,果然过瘾了,虽然已经看了大部分了,还是很值得收藏。
  •   大明铁骑强。
  •   本书写了明朝建立时候和元朝的决战,历史原本就是那么出彩。文笔流畅,让人有一下子读完的兴致,只是不知后面是否还有续集。
  •   这本书写得很流畅,期待子金山的下一本书。
  •   写的相当精彩,语言诙谐,但读来又不觉得胡诌乱侃,才第二天,大半本已经看完了,相当不错的一本书。
  •   描写大明的很好的一本书,值得看,推荐
  •   写的很好,酣畅淋漓,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
  •   了解一段被遗忘被忽略的历史。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有意而为?
  •   书收到了非常满意
  •   这本书很好,很喜欢,值得购买。
  •   帮朋友买的,还不错!自己没看内容帮朋友买的,还不错!自己没看内容
  •   好书,内容形象,有趣
  •   内容很丰富!尤其是开头的序很皇汉!
  •   看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
  •   写出了,我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的军事史,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   老公在看!
  •   “作者是不是在构思着更大的历史画卷。因为以历史人物的著作与经历来写史,确实可以演绎更为宏阔的历史画卷。”——这是自己在老孙之前的书评里的结语,时隔两年,老孙果然整出一部大书——此部仅为卷一。可以想象得到,某些人可能会以题材雷同于《明朝那些事儿》来评述此书,自己也有同感,不过不想以此为主题。书评有时难免“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自己没有这样的创作,因此只是提一提作为一名读者的建议,“不要为了调侃而调侃”。老孙在书中非常满意网友的最高褒奖,人都是需要鼓励的,尤其是来自于知音——读者也可以算作是作者的一种知音。不过来自朋友的还想有点儿“斧正”。
    先谈谈孔子《春秋》中“微言大义”的精神。
    《东周列国志》中的很多故事都是以孔子《春秋》中的述语为题,书虽看过两遍,但是当初并没有理解其中微言大义的文化精神。后来拜读过南怀瑾老先生的文化经典,才对那些传扬千古、自己却只知其一的故事有了一番“知其二”的体会,才知某些故事中还蕴藏着深湛的中国文化思维。
    “郑庄公克段于鄢”,郑叔段是庄公胞弟,当老家儿的疼小的、疼老幺儿,从民间到皇家莫不如此,庄公的母亲也不例外。于是老太太难免行事间让郑庄公事事偏疼、宠爱老幺叔段,地要给好的、官要给大的,大到放任其有作乱之心。而郑庄公“表现的”也极为“孝顺”,对大臣报告弟弟的反迹“不闻不问”,搞得一众臣下颇为不解与不满。直到叔段于鄢地正式举其反旗,郑庄公这才露出“狰容”,挤出早已准备好的“闪电战”一举灭掉自己的亲弟弟。孔子《春秋》中记述这一段史实时,用的就是“克”字,“克段于鄢”,用仇敌之间的词语来定义郑庄公对付同胞弟弟作乱的整个过程。微言大义之间,对待自己的亲人,用的是对待敌寇的谋略手段,在自己是国君时,本可以有很多的方式来避免这一春秋“始作俑”者的惨剧。因此虽然就表面来看,郑庄公平息了一起风波,但孔子的定义是“克”。
    网友的评论“白话式的解读”固然平易,但是白话之间的遣词用字可以不细加斟酌吗?“不要为了调侃而调侃”。第一章中,“孔子‘追捧’礼乐”,这个“追捧”从何而谈呢?用“尊崇”一词已经可以表述作者的不以为然之意了——反正是一家之言、谁也不会计较。但是“追捧”,其调侃的涵义怎么看怎么觉得“礼乐”仿佛是一个民国时期军阀眼中的戏子、或者一支时下的“蓝筹股”,而孔子的行为就更象一个股票市场中的庄家。。。对于文化方面的缺失与“调侃”,肯定会使以心写史作品失去相当一部分“成色”。
    再谈“慰安妇”,汉代用那些汉家女子和亲来换取短暂的和平确实屈辱,但她们一样肩负着为国家斡旋的外交使命而忍受着个人屈辱,因此她们的故事才能为后人代代流传。有一个女子在出塞前,以手扶着雁门关的门墙,痛哭失声,永远地告别自己的父母之邦,而那面墙上的那个纤纤的手印,到1996年央视制作电视《长城》专题节目时依然依稀可辨。还有“昭君出塞”,据说生生把一个汉家的皇帝(汉元帝)悔得肠子都青了。还有汉末的“文姬归汉”等等,这些汉家女子曾为了国人的平安与福祉,作出了多么大的牺牲。作为任何一个汉家儿郎,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世的,谁都没有资格对她们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嘲弄之情。让这些女孩子去代替军人抵挡外侮,我也按照“以心读史”的思路,来解读一下那时汉军将士的心情,本身就是汉军中每一个男儿的耻辱,相信每一份血性心中肯定有一份后世宋朝花蕊夫人诗句中“十万须眉齐卸甲,宁无一个是男儿。”的沉甸甸的东西,(无独有偶,一如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三十万军队被人围困于白马一样。)将这些为了百姓的福祉忍辱负重的汉家女子比拟于“慰安妇”,过于轻佻了。
    还是那句话,书评有时难免“站着说话不腰疼”,只是提提自己的观感。侃史的文风在于平易,但是历史背景的差异、尤其文化的差异,简单地比拟容易落于神侃的巢臼。
  •   大明朝中国曾经很强大的中原王朝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兵力集中在中国纵横征战300年值得看看
  •   还好,正如作者所说,该书是一本古曲闲唱,作者也提到“人性,无论任何时代,都将决定人类的存亡。”而我认为研究吴三桂,洪承畴,其实也是研究人性,并不是为他们树碑立传,古代直至现代的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不容否定的,如果否定,那中华民族魂魄之源又在河处呢?中国的历史又该如何写呢?我们经历过否定一切的时代,这也造成了我们思想上的混乱,打破了旧有的框架,新的框架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哲学上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也是需要时间的,归根截底,是人性与环境(也可以说是形势)共同决定的。
  •   喜欢 历史
  •   感觉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同知名作家相比,有提供啊的空间。趣味性还可以再提高。
  •   明朝是中华民族走向大衰落的起点,创新力的丧失是关键,其他皆为浮云
  •   细节很详细
  •   刚看完第一部,挺过瘾。看完总的感觉就是元帝国的将帅、铁骑对决大明军队总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真的吗?
  •   虽然是大明铁骑,但更多的事说的战事
  •   以为是历史书,原来是历史小说的感觉。
  •   语言过于口语话了,不够精彩,内容深度不够
  •   文字功底虽然有所欠缺,好歹也能入眼。但是没完是怎么回事!?
  •   远不如明风万里的小说情节。
  •   如果历史可这样写,中国人可真都是阿Q了!鄙视作者!
  •   语言感觉真的。。。很不流畅很不自然啊。。。看了几页看不下去了。很久没有遇到这种感觉了。
  •   写得有点太过了,夸大了明军的战斗力。
  •   文字深入浅出轻松幽默如再配上相关插图效果会更好!
  •   治史严谨,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历史!
  •   类似评书风格,史实交代的应该比较详实,只是少了那种真实感。。。
  •   喜欢历史,此书给我增加不少知识,文笔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