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美学史

出版时间:2001-10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蔡子谔  页数:8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服饰美学史》从我国服饰美学的实际出发,十分强调服饰美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在蔡子谔的笔下,中国服饰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即物质文明,敏锐、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化的审美形态之一。因此,它便有可能为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宗教学、法学、文化学、文学艺术等提供以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为独特研究视角的研究领域;完全有可能为从事古代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家们在历史与美学的文化背景下,认识诸多对立统一的辩证美学关系,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帮助。此外,其对于中国当代服饰审美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蔡子谔,1943年11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65年毕业于河北省教师进修学院。现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等学会、研究会理事、会员。出版专著《晋察冀文艺史》(与人合作)、《晋察冀戏剧剧目提要》、《视觉思维的主体空间》、《毛泽东与美学》、《崇高美的历史再现•正编》、《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等;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理论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河北省第三届、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河北省第六届文艺振兴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及省政府奖。中篇报告文学《原动力的潜层开掘》荣获“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传略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WWSSPRC,英文版)、《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书画家》等数十种辞书。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中国服饰美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中国服饰美学史的研究方法 三、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美学特征 第一编 先秦时期(上) 第一章 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与服饰工具化的潜在审美文化特征 第一节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与服饰缘起的劳动工具化 第二节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服饰审美意识萌芽与发展 第三节 原始服饰文化的工具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第二章祭服的“滥觞时期”和“图腾时期” 第一节祭服“滥觞时期”的致用功利特征 第二节祭服“图腾时期”的图符化审美特征及其祝融化“鸾”的图符演绎 第三节“龙”、“凤”图腾崇拜与伏羲氏、神农氏等人格神的图符化 第四节“宗彝”、“藻”等器物神的图符化 第五节 祭服分期问题的几种形态的对应比较 第三章 祭服之“芾”:隐障和昭彰生殖器的遗制 第一节关于祭服之“芾”及其“黼黻”纹饰的考释 第二节隐秘而神秘的榛狂世界:原始先民的生殖巫术和生殖崇拜 第三节冕服之“芾”与“黼黻”纹饰的崇拜生殖器(即生殖力)的遗制 第四章 图腾服饰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最古老的起源 第一节 “羊人为美”:图腾服饰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最古老的起源 第二节从“羊人为美”到“羊大则美”所体现的服饰文化审美意识的历史嬗变 第五章 古老审美意蕴在图腾崇拜的历史积淀中的同一 第一节殷墟白石雕像特殊美饰部位的特殊审美意蕴 第二节“头饰”和“芾饰”的审美意蕴在图腾崇拜的历史积淀中归于同一 第一编 先秦时期(中) 第六章 冕服完备形制形成时代的历史概述 第一节 毛公鼎铭文中的“虎冕练里” 第二节 冕服完备形制的形成时代 第七章 冕服的具体形制及其等级差异和种类 第一节冕服完备的具体形制 第二节 冕服形制的等级差异和种类 第八章 冕服是维护宗法制度“礼乐”文化的形象化身 第一节 “礼乐”文化与冕服文化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冕服在祭礼中所体现的“天人关系”及其审美文化意义 第九章 冕服审美文化体现的“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冕服具有“绝地天通”的特殊功用 第二节 冕服是“天人感应”的“有用的对象形式” 第三节冕服体现的“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的必然联系 第十章 冕服文化的“比德时期”及其章纹的审美意蕴 第一节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比德”审美范畴 第二节“衮冕”之“衮”的“比德”审美意蕴 第三节 冕服上衣所绘“日、月、星辰”等的“比德”审美意蕴 第四节 “藻”纹饰的“比德”审美形态和审美蕴涵 第五节冕服下裳所绣“粉米、黼、黻”等的“比德”审美意蕴 第十一章 冕的形制、纹饰及其佩饰的“比德”审美现象 …… 第一编 先秦时期(下) 第二编秦汉时期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编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编 宋辽金元时期 第六编 明清时期 第七编 近、现代时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认为“登龙于山”。一如前述,“龙”是凭依“云”得以神其“变化”的,而这“云”则是“山”生出来的。“山,取其能云雨”,故荀子也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我们不去细究到底是“龙嘘气成云”,还是“积土成山,风云兴焉”,就“山”能兴云作雨来说,它的“比德”意蕴虽是双重的,就其“比德”意蕴的本体即人间帝王来说,这“雨”便化为甘霖,惠泽百姓。而诸如“山取人所仰也”,“取其稳重之势”和“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靖)四方”等“比德”审美蕴涵来看,前者可谓“德高”,后者可谓“望重”。至于“山”之如孔子所言:“龙放崇靠,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宝藏殖焉”,便实在成了“天子”望之弥高、万民观仰的“圣德”,及其“圣德”治理下所形成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万物繁茂,货殖兴隆的太平盛世。“圣德”之所以如“山”之“巍程崇靠,万民之所观仰”,正在于“德”所能“养”、“德”所能“容”、“德”所能“藏”。恩泽普施的“养”,吐纳百川的“容”和养晦韬光的“藏”等,难道不正是多方面“圣德”的具体体现吗? “宗彝”纹饰(参见图10—10)的“比德”意蕴,似乎主要取其画绘之虎雌:“宗彝,古宗庙彝尊名,以虎雌画于宗彝,因号虎难为宗彝,故并画虎雌为一章,虎取其严猛,雌取其智,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也。”另“绣绘宗彝,取其忠孝之道。”周锡保指出:“宗彝,谓宗庙之郁鬯樽,虞夏以上取虎彝、雌彝,虎取其猛,雌取其智或说取其孝。以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关于“虎”之威严凶猛,自不待言。这里须将“雌”的“智”和“孝”作一番考释。《尔雅•释兽》:“雌印鼻而长尾。”注云:“雌似猕猴而大。”《山海经•中山经》曰:“猕山其兽多犀象熊熙,多援雌。”注云: “雌似猕猴,鼻露上向,尾四五尺,头有岐,苍黄色。雨则自悬树以尾,塞鼻孔,或以两指塞之。”前边《三礼图•衮冕》中所言“雌”之“智”,颇使人疑惑难解,“遇雨以尾塞鼻”,何谓其“智”。一则是以其未明前因——即“雌”之“鼻露上向”易灌入雨水故也;二则是以其未明句逗,这里的“雨则自悬树以尾,塞鼻孔,或以两指塞之”或将逗号置“悬树”后,俾“以尾塞鼻孔”成一读。以其境况揣测,此处所言,实则为两种避雨特别是避免雨水灌入鼻孔之办法,一种是用尾勾缠于树枝使自己的身体倒悬起来,可避雨水灌人鼻孔;另一种则是用两指堵塞鼻孔。或取其一,或两者兼施,足见其“智”也。“遇雨以尾塞鼻”似有不通者二:一者“雌”之尾只一也,“雌”之鼻孔则为二,“以尾塞鼻”,岂非顾此失彼耶?二者“雌”之鼻孔细小,“雌”之长尾粗大,“以尾塞鼻”,何异“方柄圆凿”?!诚然,如前所述,亦可如此句读:“雨则自悬树,以尾塞鼻孔,或以两指塞之。”如此文气稍畅,则文意稍悖。反之如前述句读,则文意稍胜而文气稍逊。如将“以尾塞鼻孔”,训释为猕狲以其长尾之尾梢,横鼻孔前堵塞之,似亦差可说通。至于谓其“孝”,“思南有甑峰,居大山中,有兽日宗彝。状猕狲,巢于树。老者直居上,子孙以次居下,老者不多出,子孙居下者出得果,即传递至上,上者食,然后传递至下,下者始食;上者不食,其下者不敢食也。先儒谓先王用以绘于衰者,取其孝也,盖以此。”此说甚详,尽述猕狲“长幼有序孝父悌兄”之状。然亦颇有疑处:即此兽日“宗彝”,是因为宗彝绘有猕猴而得名,还是先有此“尊老爱幼”之猕狲,然后以祭器名之以示表彰?此其一也。

编辑推荐

《中国服饰美学史》对于中国当代服饰审美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服饰美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