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兽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绿妖  页数:16  
Tag标签:无  

前言

美如过接布    柏邦妮    一 动物    几个月前,绿妖推荐我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写得真好。李娟的好,像植物。天生天养,自给自足。“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她的好,如同山中芙蓉花。并不因为你观赏她,而格外繁盛些,也不因为冷落她,而格外萧条些。因为她生长在自然中,有一种辽阔宁静的孤独。辛苦,但并不痛苦,因为内心没有挣扎,欣然坦荡。    但是李娟的阿勒泰,不是我们的生活。那是我们向往的,我们遗失的,早已被工业文明遗弃的旧世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写出我们的世界?并不和谐美好,狰狞而残酷,但却是我们扎扎实实,艰难存活的丛林。    于是我读到了绿妖的《北京小兽》。有人说,北京是一座“但见本质”的城市。一切表象到了这里,都将脱落。本质即是,我们都是动物。藏起伤口,从一个人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是坚强的蚂蚁,是只有一只眼睛的熊,是迟钝而固执的犀牛,是割掉鳍的鲨鱼,是好斗的獒犬,如此种种。然而,这仍旧是表象。    真实的我们,是什么动物?    小说中确实出现的动物,只有流浪狗。冷酷的主人公们,对它们倾注了过度的感情。女主角认为,心里的破洞和碎片,破胸而出,变成了一条狗。“它是从我心里跑出去的动物。……它其实已经死了,在它明白再也没有人会带它回家时,它就已经死了。”    二 群落    植物有根,有土,于是有了家。动物没有,流浪狗没有。《北京小兽》此前有一个名字,叫《青春无家别》。    小说里并非只有一只动物,而是构成了一个群落。作者并没有赋予他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他们的联系并不紧密。即便在某一个时刻,他们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同情,进入了对方的生命,最后也是聚如蜉蝣,散如漂萍。这群动物,他们的共同点,也许就只是孤独。孤独是他们的武器,也是唯一可奉献的礼物。吐出了唯一的孤独,使他们不安,于是又想把孤独攥回手里。人物之间的张力,来源于此。    这群动物,色彩鲜艳,层次错落,品性斑斓,生存轨迹迥异。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小生态。我想,这是作者为之着迷的原因。    三 城市    毫无疑问,这本小说是在写北京。但是没有一个人物,是生于北京。这些异乡人,他们改变了样貌、口音,改变了习俗和人际,但是却改变不了故乡。每个人的头顶都悬浮着一个故乡。在这座光鲜亮丽的大城上方,悬浮着无数个县城、农村、荒废的工业老城,无数个“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地方。    “过去,像双肩包一样背在他们身上。所以,北京并非一座城市,它的其中有许多城市的幻影叠加,它的记忆里有无数城市的过去。”    所以,这座城市永远太挤。    这让我想起尼尔 盖曼的《美国众神》。众多移民来到美国,把他们的神灵也一起带来。所以在美国,几乎有全世界所有的神灵。时代更替,众神衰落,人们信奉新的神灵:高科技,新媒体,核武器……于是新旧的神灵,要决一死战。    生存在北京的动物,在他们身上,新与旧的众神之战,从来没有停止过。    所以,这座城市永远太疼。    作者宣称她恨这座城市。但是在她的笔下,常常出现这样的段落:“白天越来越长,如果天气晴朗,六点多钟,路灯已亮,太阳刚落,余晖均匀柔和地晕满半边天空,粉红接着浅紫,一个色阶一个色阶地弱下去,直至深蓝。那一瞬,天空就像一个花园。”    又或者,“太阳正是落山前最辉煌时,把所有云朵都染成金色。天空犹如一座黄金之城。她看得眼睛都变成金色。眨眼之间,云朵已变幻图案,犹如万马奔腾,金色的,紫色的,灰色的野马驰骋天空,狂野壮观。”    我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景象,大概因为,我没有凝视过这座城市。凝视,需要时间,也需要距离。    这本小说,写的是“一种凝视”。    四 故事    这本小说的结构很古怪。故事的第一部分,在高潮即将到来前结束。故事的第二部分,是女主角的前史闪回。故事的第三部分,平行着另外几个人物的线索,却并不在故事层面交织,仅仅是对照,映照。同时平行的,还有第一部分故事的后续闪回。    这样的写法,应该叫任性吧?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在我学写标准化故事的时候,老师说,好故事能用三句话讲完。而不标准化的故事,我想就是,三句话讲不完。三句话讲不完,所以写了六年,写了十三万字。    标准化故事的规则还包括:要有统一的主人公,统一的地点,统一的时间。每个出现的人物,应该发生人物关系。他们的关系变化,推动故事的发展。有明确的主题,高潮和结局。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而这些情节点的设置,也有规律和分寸可循……    这些规则,《北京小兽》一个也没遵守。于是,它获得了小兽一般的自由。不靠因果,不靠联系,从而获得了自由气息,流动蜿蜒,漫无目的。不靠悬念,不靠冲突,没有一口饮尽的冲动,从而获得了魅力——跳跃,丰富,独立。反复咀嚼,越发有劲。    朱天文说侯孝贤的电影,是“不规则的蔓延”。生命本身,是不规则的,不标准的。她写的不是故事,是生命。生命本身,不是清晰的一条线,而是混沌的一团。    她写的是完整的一团生命。    五 过接布    这是绿妖的第三本书。第一本书《我们的主题曲》,是一本随笔散文集。第二本书《阑珊纪》,是短篇小说集。生长在她写作脉络上的,接续《北京小兽》的作品,是短篇小说《少女哪吒》《硬蛹》。    《我们的主题曲》是直抒胸臆的情绪。《阑珊纪》开始编织故事,有模仿痕迹,在商业和自我之间挣扎。《北京小兽》略有些吃力,抛却标准化故事,尝试写自我生命体验。我以为《少女哪吒》《硬蛹》最好。真实,准确,深沉,微妙。不再有故事,不再有欲望,盈盈一体,饱满如水滴。从直觉到自觉,作者走过了一个创作历程。    为什么要读《北京小兽》?如果它不如后者完美。    去年,我们共同的朋友车向原和白略一起走访江南乡村,寻找渐已消失的民间手织布。那些布匹美不胜收。传统的手工业,皆有一种大工业时代无法企及的美,那是消耗浸润的时光之美。    各种纹理的手织布中,我最喜欢过接布。一个图案织好了,不是咔嚓一声剪断,而是接茬织起下一个图案。为此,织女们要缝合一千两百个线头。过渡的那一小块,就是过接布。因为不可复制,因为用心良苦,反而有一种不规则的美。一种无用的美。    《北京小兽》美如过接布。

内容概要

  冷漠而热烈,文字如版画,绿妖以五年之力写出《北京小兽》。这是一本伤痛之书,其中有参透、愤怒、怜悯和谅解。  李小路孤单单从宝城到北京,成为时尚中人。她一次次搬家、分分钟准备着换工作。作为大城市的异旅人,Prada、Dior和爱人,每一样她都要拼命才能得到。  夏永康是金牌编剧,他把生活压缩到极简。他浪迹已久,狠过,也混过,他生活的一个原则只剩下: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可替代。他甚至不能再爱。  孙克非是世人眼中的成功者,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生存优势。惟一的问题是,这样的人也会爱吗?  北京并非一座城市,而是更为广袤的尘世本身。外省青年在大都市,只要有点头脑,加点运气,总能立定脚跟。就如李小路,她的世界是混沌渐开,世事愈发洞明,无论爱情还是事业,都在将她锻炼成钢铁。只是,再安定也是异乡。穿起Prada,她仍是一头小兽。

作者简介

绿妖,一九七0后出生人,县城青年,现居绍兴。做过工人、时尚杂志编辑、电台主持人等。曾出版随笔集《我们的主题曲》、小说集《阑珊纪》。《北京小兽》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序美如过接布柏邦妮 第一部 一没有过去的人 二万花筒转动了 三又一根火柴被划亮 四轻微的断裂 五两只蟋蟀 六直到世界尽头 第二部 一荒城之春 二还将有陌生人来临 三封面封底 四北京小兽 五在烈日和暴风雨下 六别把隔壁的痛苦吵醒 第三部 一麦当劳里的男人 二在镜中奔跑 三中秋 四时尚女编辑 五上海滩 六再见,李小路! 跋世界尽头是北京周云蓬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北京是个适合步行的城市。这个秘密,如果你在北京生活过几年就知道,而不再会被它的空气污染、沙尘暴、排成长龙的汽车所迷惑。没错,北京的天空很多时候都像个白铁锅底,北京的空气老像什么东西烧糊了,在夏天有许多日子,天空是一块铁板,每天都向人群压得更低。在这样的日子里,千万不能生气,不能跟人吵架,不能随便动感情,那都是危险的,容易让人一瞬间失去理智。可在北京住久的人也知道有另外一些日子,比如秋天十一月份的五四大街,银杏叶犹如一条黄金软毯铺满道路。秋天,有那么几日,北京的天空蓝到发黑,走在那样的天空底下,人仿佛平白长高了几厘米,肺变阔了,抬抬脚就可以平地弹起一般。那样湛蓝如洗的天空,到了傍晚,会蜕变成另一种模糊而深沉的颜色,是珠宝的那种艳丽与含混,被云朵柔化之后,把天空变成一块巨大的宝石,珠光隐隐。北京的春天因为有了沙尘暴而著名,但沙尘暴也总有刮疲倦的时候,三月里有一天,如果你从长安街一路步行,会看到整条街的玉兰树都开了花,花朵漂浮在北京春天清晨的雾气里,引得全城的摄影师都架着器材过来拍摄,它们是北京这座庞大城市里为数不多楚楚动人的事物。 适合步行的日子是很多的,但需要你在北京住上几年,才知道一年中的哪些月份、一天里的哪些时刻、在哪些地段适宜走路。这就像北京的一个秘密,不会轻易透露给初来乍到的过客,它总要确定你跟它熟了,不是外人,才会徐徐吐露它所有秘密。 三月里这一天,李小路站在长安街边儿发呆。离开几年,她又回来了,刚刚散场的发布会上没有一个熟人,但这条街,还有玉兰花盛开的景象却再熟悉不过。不论如何,至少还有它们,它们是她在这城市里的熟人和朋友。 李小路喜欢步行,终年穿一对平底鞋,这让她保持随时徒步几公里的能力。她走路很快,带着在大城市挤惯地铁的人的那种麻木,轻微的挤碰不会打破她的心不在焉。事实上,大部分时间她都显得冷漠,像这个城市里上下班高峰时的地铁里的人群,他们的神态里混合了疲惫、厌倦、烦躁以及克制,以上种种混合成一种看上去很像冷漠的保护色,她以为这就是职业化的表情,像大家都穿灰黑色的外套。 刚刚走进酒店大堂时,她又一次感到狼狈,然后恼怒。什么时候,她才能像身边这些人一样,进到任何地方都一副厌倦的表情,厌倦而理所应当,眼皮也不抬一下地走进去。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而她无论呆多久,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个过客。从这一点上说,她跟刚出火车站那些背着破旧的大包裹,两眼一抹黑,坐公车为行李多买一张票而跟售票员吵个不休的新来民工没有区别。 发布会倒还是一样熟悉,北京,广州,所有地方的发布会好像都是一家公关公司做的,会场里那种暖气过盛的气息,还是一样诱人瞌睡。散会时是五点钟,一个不是太早就是太晚的时间,再早,可以去逛街,再晚,可以去吃饭。这个时间,除了要跟几百万个下班的人一同挤地铁、抢的士之外,简直是毫无事做。她一时踌躇住了,无意识在一棵玉兰树前打转,从发布会出来的人,一拨拨经过她都要看她一眼,她也回看一眼——这么多年在外面,李小路学会当别人看你时,一定要立刻、迅速盯着对方的眼睛回看过去,这更像动物世界里一种不言而喻的准则。其中一个女人似曾相识,那是个艳光四射的女人,穿黑色紧身外套,短裙,黑丝袜,露出一截大腿,在一片裹着厚外套的人流中艳丽到惊悚。她们好像是认识的,但她是谁呢? 李小路看了她一眼,对方也看她好几眼。那好像是……这时对方又盯了她一眼,这下再无怀疑,李小路叫出声来:赵宏伟?! 算起来,她们认识已经五年了。

后记

世界尽头是北京    周云蓬    把一个人各阶段喜欢的书看一遍,也就是围绕这个人的黄道周行一圈。我刚认识绿妖的时候,住在清华一个老式红砖楼里,走廊黑洞洞的,两边堆放着破破烂烂的自行车、洗衣机。那时她给我念马拉默德的小说集《魔桶》,整个小说散发着犹太人特有的旧旧的味道,故事像风中的灰尘,散漫地展开。在清华一个个闷热的下午,有几次听着听着就入梦了,被绿妖的断喝吓醒,她考问我,刚才书里说了啥。恍惚七八页白念了。    看马拉默德,必须整个小说看完,才知道他的好处。如果坚持不到结尾,那他很容易通向睡眠。而另一位犹太小说家辛格,会把你抓得很实在,让你瞪着眼睛,精神抖擞。眼皮还没眨几下,一个故事就讲完了。我们也参照着马拉默德,读过辛格的几个短篇。但还是觉得马拉默德的小说更有气质。尼采曾说过,晦涩的作家的幸运是,读者费力地读他们,并且把自己勤奋的快乐也归功于他。    后来,秋天渐渐深了,我们又换了契诃夫。那时候读的是一本绿妖多年前买的,焦菊隐译的《契诃夫戏剧集》。里面的“三姐妹”,一辈子都梦想去莫斯科,玛霞说,在这个城市里学会三种语言是一种不必要的累赘,就像长了六个手指头。掩卷之余,我们聊起了各自的家乡,比谁的家乡差,谁的家乡土。由衷地庆幸自己身在北京。至于剧中的象征、荒诞的意味,反而没有太多感觉,因为这些故事都不陌生,曾经,我们一伸手,就能摸得到。    后来,我们搬到了明亮的炫特区,住在顶层十一楼,有一个朝阳的落地窗,白天要把窗帘拉得严严的,不然整个房间会成为大烤箱。这时,绿妖推荐我读《心是孤独的猎手》,说是文学青年的必经之路。我就像前几年恶补武侠小说一样,替过去的自己补了一遍。那个小说让我想起了福克纳的美国南方,时间缓慢,有很多黑人小孩跑来跑去。植物的香气弥漫在空气里。这本小说更像一首乐曲,中间充满了节奏,和情绪。每个人都像一段旋律,带着他们的故事,飘进你的视野,又飘走了。那个哑巴辛格,像一束乳白色的光,照耀着整个小说的天空。比如他在雨夜里,沉默地为黑人点一根烟。人们觉得他像耶稣的化身。可是后来他为了自己隐秘的感情自杀了,我和小说里的众多人物一样,感到惊讶,他本应给这个小说带来最终意义,可是小说还没完,他先死了。整个小说都只能不安地、再次寻找价值,寻找家园。《心是孤独的猎手》不是德国式的古典音乐,有个辉煌的结尾,更像是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或者是德彪西。本来,在绿妖介绍这本书时,我以为是本矫情的书。一看之下,文艺青年的必经之路,还真是一条好路。    天气更冷时,北京发挥了它的优势:屋里有暖气。所有南方的美好,都会转头羡慕北京大玻璃窗里,室内的温暖。冬日不读书干什么呢?这时,绿妖又从她的经典阅读仓库里捞出来一本,格林厄姆·格林的《一支出卖的枪》。她向我说过多次,可我一听题目,就很抵触。但是架不住绿妖的游说,就像父母催你去相亲。抱着给人一点情面的心境,听了一耳朵,我的心就被绑在了凶手的身上,跟着他一起逃亡,在迷宫一样的仓库里恋爱,在黎明突围,在楼顶杀仇人,最后他死了,我又被晾在了现实的北京,炫特区十一楼客厅中的茶杯前。茶水还温,华雄的头已落地①。一本好小说就是这么冷酷无情。它自管自地开始,溘然结束。你只能想办法去寻找下一本书。    下一本书来了。绿妖那时正在读刚出版的门罗的小说集《逃离》。她向我推荐,说门罗是阿特伍德的文学前辈,阿特伍德的诗我很喜欢,我们只选了最后一篇,《法力》。隔着几年的时间,回望那个小说,感觉像看远方的一个窗户,落满灰尘的窗台上,有一堆死苍蝇。苍蝇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着微光。门罗细声细气地,讲了一个令人惊悚的奇迹,优雅地引爆惊雷,然而自己却平静如水。    绿妖总是把对她影响重大的书籍推荐给我。我也会把我曾经去过的好地方,介绍给她,并一起旧地重游。比方说,雅鲁藏布江边的桑耶寺。我前两次去那儿,都心魔丛生,呵天骂地,第三次跟绿妖去,在黄昏中,先沿寺外的转经道,拨动一个一个的转经筒,转了一圈。天空中,有排着队的倦鸟唱着歌回家。地上有下山的牛羊,穿过马路。心魔于是隐去。    《直到世界尽头》《青春无家别》《北京小兽》,这是绿妖同一个小说曾经的三个名字,名字越来越具体,就像一个长镜头,摇过天空大地,最后摇出了一棵树。世界就是北京,所有的道路最终指向北京,所有的阅读,都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得到了印证。    小说里有几个人:李小路、夏永康、孙克非。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北京火车站堵一下,每天有多少个李小路,拖着皮箱,高举着战书,冲向这个城市。与她们擦肩而过的,还有那些失败的李小路,一样拖着皮箱,只不过有点儿11~I了。她们的车票通向广大的乡村,或者略显寂寞的二三线城市。所以啊,北京不允许你打盹。你稍微一感慨,或者一走神,你的箱子就旧了。就有新人像森林里的藤蔓一样,从你的身边悄悄地攀上来。那个很文艺很羞怯的李小路,在小说里成长为一个在众目睽睽下,冲人大喊“去你大爷的……你冲我瞎鸡巴嚷有什么用!”的时尚编辑。    小说中的夏永康,一个文艺中年老屁。在北京的文化大酒局上,他们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们不断地转世、复制,“刘主编还在路上,马上就到”、“这位是著名专栏作家”、“这位是某某人的经纪人,他过去还带过周云蓬呢”,有新进到京的文艺女青年在场,他们朦胧的酒眼就会重新闪亮。当然这是小说里的叙述。据我观察,这几年,随着北京丛林法则的日趋严酷,即使上述情况出现,他们的眼睛也不会次次闪亮了。现在的饭局,是每个人都低着头,滴滴答答地发微博。泡妞不是真理的全部,微博的关注人数才是硬道理。所以,夏永康最终只能落寞地坐在麦当劳里,消磨漫漫长夜。他即使变成真人,回到今日北京的文化圈,也只能做个沉默的羔羊。    孙克非,想当海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想在新西兰买个农场,这也曾让李小路动心。这个庞大的远方的农场化身为一只老狗,在他们的生活里忽隐忽现。他是一个疲倦的人,不文艺,但也不拒绝。是很多姑娘在北京,凌波微步最后选择的那块石头:“哪有什么爱情,找个理科生嫁了算了。”作为一块石头,他很被动。作者对他不大厚道,女主角李小路踩了他一脚,但只是路过。    小说里的人,都是一些小动物,在这个京城大森林里。就算迅捷如欧阳,凶猛如早期的夏永康,也只是一些猞猁、山猫档次的小猛兽。他们能听见森林深处的大型哺乳动物的咆哮,但是根本没有机会见到它们的恶。他们当然也在吞食伤害小白兔、小灰鼠,那些真正大动物的气息会让他们毛发直竖,甚至一声足音都足以让他们的洞穴坍塌。    小说的结尾,绿妖写到了宝城,那个恍如隔世的小城。它是我们童年对这个世界的印象,是收音机、路灯、推着车卖豆腐的、偷窥女厕所的年代。在同一个空间里,时间有它相互独立的,不同的维度,像一个个锁着门的房间。    春节,离开北京,我到了绿妖的家乡襄城。城外有一大片坟地,还有一段老城墙,可以在上面散步。这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经常在《资治通鉴》里被屠城。绿妖小时候会去书摊上租书看,一毛钱租一本金庸,然后坐在小板凳上,一天能看完整套《射雕英雄传》。她带我去那条旧书街,不出意料,已经成了放着“旭日阳刚”的大商场。绿妖带我去她的学校,那时学校有一个退伍军人出身的老校长,天天吆喝她们早起,在一条运煤车呼啸而过的马路上跑步。一肺子的煤灰,回家都能生炉子。平常的时候,大铁门锁得紧紧的,不准随便出入。让我想到了简爱最初就读的教会学校。绿妖带我,拐三拐四重返旧址,她扒着门一看大吃一惊:怎么校园变得这么小。我很禅宗地向她解释:校园依旧,是你的心变大了。春节亲戚聚会,有一位长辈还义正词严地训斥她:你看你在北京混的,你连王都不姓了,你就姓你的    当然这里不是小说中的宝城,宝城在沈阳的北陵。我和绿妖去看皇太极的陵墓,走过长长的甬道,两边石兽静立,最后的墓地写着“宝城”。绿妖说,我编了一个名字,没想到现实中还真有。只不过它是住死人的。    但小说里的人不是死人,你掐他们一把,甚至自己也会激灵灵地打个冷战。只要北京不被沙漠覆盖,那些人就还存在,在国贸地铁,在世贸天阶,在宋庄,在方家胡同,他们换了衣服,换了面孔,从一个酒局奔向另一个酒局,从一个小办公室奔向一个大办公室,从一个身体奔向另一个身体,梦里全是天通苑的楼房,醒来是三环、已成为巨大的停车场。他们跑啊跑,一旦被人生唤醒,他们就被淹死。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世界就是北京,所有的道路最终指向北京,所有的阅读,都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得到了印证。    ——周云蓬    我们都是动物。藏起伤口,从一个人退缩到一个带壳的生命。是坚强的蚂蚁,是只有一只眼睛的熊,是迟钝而固执的犀牛,是割掉鳍的鲨鱼,是好斗的獒犬,如此种种。    ——柏邦妮

编辑推荐

《北京小兽》揭示北京时尚圈,直击中国当代大城市漂流一代的物质与灵魂生活。 这是任何人都可能遭遇的伤痛之书,混合着参透、愤怒、怜悯和谅解的复杂人性。这是物质与爱情不可调和,心灵救赎之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京小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算特别喜欢绿妖,觉得她拗着一股劲儿,好像把文学供起来一样,让人觉得有点不爽。但后来,反而是因为这股劲儿越来越喜欢她,她的执拗,真实,结实,让我觉得亲近。书的封面很漂亮,很吸引人。只是设计得有点繁琐,有内封,有护封,有腰封,可称 绿三封 ,哈哈,开个玩笑。会好好阅读绿老师的文字,因为知道,她很用心。
  •   不推荐,写的文字没有力量,乏味
  •   故事感觉只是一幅幅画面,没有连贯性和逻辑感。
  •   从看花溪开始, 喜欢绿妖。不错
  •   这个世界很多人心里有洞,深深浅浅,大大小小。尘世艰难,珍惜自己,善待他人。
  •   好书 给朋友买的 朋友喜欢
  •   同学买的,不知道什么赶脚。、。、
  •   蛮不错的,老婆很喜欢
  •   可能是因为我不是北漂的人吧。。。事实上不太能理解为什么生活一定要是这样的。。。其实就不能去选择别外一些事吧。我也不太懂,什么叫不能爱。。。
  •   还好 了,就是包装有些简单
  •   妈妈喜欢这本,一直在看
  •   还不错,和介绍的内容相一致
  •   内容不是很吸引人,让人觉得作者的文笔和思想与“周云蓬的女朋友”这一身份有些不符。也许是新手吧,期待她更有内涵的作品问世。
  •   绿妖的文字是很好的,但此次还可看出她的不成熟。然而正如邦妮所言,《北京小兽》美如过接布,并且值得一读。
  •   还可以!,
  •   感觉还一般的,不怎么吸引人
  •   没看过,希望能喜欢。
  •   很喜欢绿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