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张舜徽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前言

文献学的范围,包罗本广。从过去两千年间的中国学术界来看问题,不独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秘阁是整理文献;即如郑玄遍注群经,也是整理文献的部分工作;司马迁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大著作,也是他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下迄有清一代考证之学,超越往古。专门名家,以数百计;专门著述,乃至汗牛充栋。如果以史家的眼光去估计他们的成绩,也不过是替我们整理了一部分文献资料而已。梁启超所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谈到“清初史学之建设”时,便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这却把文献学看成了广义的史学,内容自然是很丰富的。所以我们整理文献,绝不可局限于校勘、注释几部书便够了,而要担负起的任务,却大有事在。在封建社会的学术界,凡是研究经传卓然有成的,称经学家;考证史实确有心得的,称史学家;此疆彼界,好像互不相通似的。其实,有些学者,门庭本广,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何能把他限于一隅,以致湮没或缩小了他的巨大作用。张之洞《书目答问》末,附列清代学者《姓名略》,将学有专长的名家,按类分列。但有时也显现出这一方法的局限。

内容概要

  《中国文献学》共12编,60章,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问题,并介绍了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

书籍目录

导读:张舜徽与《中国文献学》前言第一编 绪论第一章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第二章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第三章 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第四章 古代文献的散亡(上)第五章 古代文献的散亡(下)第二编 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第一章 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第二章 编述的体例第三章 写作的模仿第四章 写作的伪托第五章 写作的类辑第三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第一章 何谓版本?何时开始讲究版本?第二章 雕版印书,当溯源于石经第三章 雕版印书以前的古写本第四章 刻本书的源流第五章 宋、金、元、明刻本的不可尽据第六章 精校本和精刊本的可贵第四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二——校勘第一章 校勘的起源和任务第二章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章 校书的条件第四章 校书的依据第五章 校书的态度第六章 清人的校书工作第五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三——目录第一章 何谓“目录”第二章 书目的部类第三章 书目的流别一——官簿第四章 书目的流别二——史志第五章 书目的流别三——私录第六章 书目的流别四——其他第六编 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第一章 抄写第二章 注解第三章 翻译第四章 考证第五章 辨伪第六章 辑佚第七编 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第一章 修通史第二草 暴万志第三章 绘地图第四章 制图表第五章 编字典第六章 辑丛书第八编 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第一章 刘向、刘歆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第二章 郑玄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第三章 陆德明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第四章 郑樵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第五章 章学诚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第六章 纪昀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第九编 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第一章 语言文字方面的整理第二章 经传方面的整理第三章 史实方面的整理第四章 周秦诸子方面的整理第十编 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第一章 张元济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第二章 罗振玉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第十一编 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第一章 甄录古代遗文第二章 改造二十四史第三章 整理地方志书第四章 融贯诸子百家第十二编 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第一章 历史读物由纲鉴到教科书的转变第二章 近代学者拟编“通史”的设想第三章 我们今天编述《中华人民通史》的必要与可能第四章 创立新的《中华人民通史》体例附《中华人民通史》编述提纲

章节摘录

我们必须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校书。但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力究竟是有限的、渺小的。长于此或短于彼,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摆在我们面前汗牛充栋的书籍,内容是丰富的、繁杂的。如果说一个人竭尽精力,便可校理天下群书,那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我国历史上几次范围较广的校书工作,都是在大规模组织人力、各用所长、分工合作、集体劳动的条件之下,取得成功的。当汉成帝河平年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校书的时候,便是采取各委专才的原则进行的。其中只有刘向是一位博涉多通的学者,所以能总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籍。其中还有他的儿子刘歆,和杜参、班游等协助他,可知那三大类书籍,也不是刘向一人独力校订的。至于兵书、术数、方技等类书籍,则分配给精通这些专业知识的人去校订,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在人事安排上,体现了重视集体力量的精神。其次,当北宋全盛的时期,开崇文院校理群书。程俱《麟台故事》说:“国初循前代之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之日崇文院。”当时名流学者,都被罗致参加了工作。像沈括、苏颂这般人,学问博洽,举凡天文、地理、音律、算法、医方、本草,都有比较精湛的研究。每校一书,都有《叙录》。仿佛和刘向校书时,有些相同。《麟台故事》卷三有云:嘉祐二年,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以苏颂、陈检等并为校正医书官。这又说明了当时也是委任专门人才去校订专门书籍的。不过宋代统治者,还是拘于常格,除对四部之书作一番校订外,便没有注意到方外之书的整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把传统的历史文献学从偏狭的领域中解放出来,拆除了“文献学”与“史学”森严的壁垒,恢复了汉唐历史文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宏旨;他以登高一呼、学者认同的魅力,带领广大学界同仁开创了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基业,把历史文献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姚伟钧

编辑推荐

《中国文献学》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问题,并介绍了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献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古典文献学家。  湖南省沅江县(今沅江市)人,1911年7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厌恶八股文,终身不应科场考试,埋头钻研朴学,尤擅长天文算法。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致力自学,掌握了许多治学的方法。他主张走博通的路,赞赏通人之学。自小学(过去学者称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为小学)而经学。17岁写成《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  1928年,其父去世。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在北京,他认识了不少通人硕学,得到多方指教。1932年回到长沙,在文艺、雅礼、兑泽等高级中学担任语文、历史教师。在此期间,仍矢志自学,精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又通读了《资治通鉴》正续编,还仔细涉猎了“全史”--“二十四史”。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  在治史过程中,先后出版书籍24部(含50多种著作),著述字数总计超过了1000万字。其中最重要的有《说文解字约注》、《郑学丛著》、《周秦道论发微》、《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史评三书平议》、《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清儒学记》。此外还有《积石丛稿》5种、《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史论文集》、《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修订本广校雠略》、《旧学辑存》、《广义字蒙求》、《演释名》、《周秦政论类诠》、《中国校做学》等。他还主编了一些有影响的书籍,在发凡起例、甄审别择方面,都提出过指导性意见。他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  他所著的《周秦道论发微》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光明日报·哲学》版曾两次予以评价,称该书“对‘元为'之要旨阐述颇详,见解新颖”,“全书自成体系,读后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1992年11月,他将著述、藏书捐赠湖南图书馆。1992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81岁。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阅读更多 ›
  •   书是好书,不过仍然存在印刷错误,才看完第四编就发现了两处印刷错误。一处是导读的第21页,另一处在绪论的第9页。实在是大煞风景。
  •   内容不必说了,都是大家之作。难得现在还有这么朴实低调的包装,所以价格也较低,虽然还是涨钱了。。。张先生这本书推荐文献学入门者、初学者看,文字平实,明白晓畅。有繁体版更好。
  •   这本文献学出版很久了,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市面上的与文献学有关的著作不受张舜徽先生《中国文献学》一书影响的几乎没有。
  •   同学推荐的,方广锠也推荐了。所以买了
  •   考研参考教材,内容不错,适合自学
  •   内容真的很简单。。。。。无难度,无内涵,不深入。。。。。ABC普及教材。。。。。= =
  •   书很旧,而且快递很贵。感觉被坑了。
  •   一直很想有的一本书,拿到的时候包装还在
  •   大家的大作,你值得拥有。
  •   还好吧书本身,看完了已经,名著就是应该这样的,就是加上运费已经超过书的本身价格了。
  •   书是好书,不过印刷质量差了点呀,物流一如既往的快
  •   内容绝对一流,质量就差了
  •   上古的这个白皮版的非常喜欢,印刷非常好,
  •   书不错,作为入门读物很好
  •     这是一部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在中西文化冲撞下,对中国文献学的世界价值、地位重新审视的创新之作。在中国现代,第一次使用“文献学”的名称来概括一门学问,是由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提出来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由郑鹤声(1901-1989)、郑鹤春(1892-1957)两兄弟合著的,写于1928年,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开山之作,本书总括了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初步奠定了研究体系。由于写在国难之秋,这部书具有一定的世界性眼光,在中西文化交汇、斗争的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文献的价值和文献学研究的意义和此后的走向,都作了很深刻的思考。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如第三章审订,通过“孔子删订”、“刘氏校理”、“乾隆审校”讲述了中国古代文献典校整理的概况,以及校勘学的源流。第五章翻译是本书尤其有特色的一章,第六章编纂,通过《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的编纂介绍,总结了我国古典文献编纂学的主要成就和得失。第七章刻印,主要是涉及到版本学,刻印源流等知识。
      
      之所以推荐这本文献学著作,是因为我个人在老师的多次提醒下,发现文献学的学习是古代文学学习者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这本书是我最早读到的一本文献学著作,也是中国文献学的一部早期著作。它虽然是一本小小的册子,但是是此后众多文献学著作的发端。
      
      来源: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71312 北大中文论坛
  •   评论说的不是这本书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