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出版时间:2004-4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张润秀  页数:299  字数:170000  

前言

  《三字经》《千字文》等是我国古代的蒙学著作。它们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时至今日,许多老者还能背诵其中的佳句。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中国蒙学经典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与它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诸多优点分不开的。  首先,《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短小的篇幅传授了儿童成长期必备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基础知识。不论是天文地理、社会家庭,还是历代的治乱兴衰、文化的沿革变迁,这些蒙书中都应有尽有。  其次,《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读物,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师敬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阐说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也有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经典故事感人肺腑,中华美德动人心弦。  再者,《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读物,采用韵语、联语的形式,或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或四字一句,多句连韵,句式整齐而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很适合少年儿童的情趣口味。  为帮助少年朋友克服文字障碍,我们对《三字经》《千字文》逐字加注拼音,并分节分段作出注释翻译;除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材料,提供“助读”外,还配合文句,分别编写了数十个生动有趣的人物道德故事,对文句意义作出新的阐释,以期形象地体现人生哲理和道德箴规。对于这些古代蒙书中难免留存的封建烙印,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已注意作淡化处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的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知过必改,得能莫忘。”或举书诵读,或闭目吟诵,陶醉在美妙的经文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悄悄地雕琢着无数童稚的心灵!  “心能背,口能诵,行有果。”愿《三字经》《千字文》成为基础文明教育的一份补充教材,陪伴今日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内容概要

《三字经》《千字文》等是我国古代的蒙学著作。它们流传千年之久,和乎家喻户晓。时至今日,许多老者还能背诵其中的佳句。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书籍目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曹操之子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唐寅学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孟子随母三迁而学荀季和,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子有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两种教子方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冬练三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岳飞严以律子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师文拜师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章节摘录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语,七情具。  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厌恶、嗜好,这七种感情是人生来就具备的。  爱:倾慕,喜欢。恶:憎恶,讨厌。欲:欲念,嗜好。  具:具备。  包拯的憎和爱  包拯是北宋合肥人,曾做过几任地方官,当过开封府知府.后曾任副宰相,以善于断案而闻名。他每到一地任职.总能清理一些多年积压的冤案,为老百姓做几件大好事。人们称他“包公…‘包青天”。  他是非分明.爱憎强烈,疾恶如仇,清正廉洁,事涉亲属也不含糊。  宋仁宗时期.包拯被派往庐州做官。庐州是他的家乡.亲戚朋友很多。大家见他做了州官,都来找他。有的想做官。有的想办事情,还有人想从他那里讨点银钱。对于后一种人。包拯总能让他们乘兴而来,滿意而归;而对前两种人。他总是严辞拒绝,决不干任何以权谋私的事。为此.他曾得罪了许多亲朋好友,大家都说他是个“黑脸”,翻脸不认人。包拯对此不恼不躁。耐心说服。  也有的亲戚以他堂堂的州官名气做靠山,肆无忌惮,干出了违法的事。对此类人,包拯向来严惩不贷。  有一次,包拯的一个舅舅蛮不讲理,欺压百姓,干了坏事犯了法,被人告到州府。这个舅舅以为当官的外甥一定能替自己开脱,也不当一回事。  谁知包拯铁面无私,立刻传来舅舅.像根本不认识他一样。怒斥道:  “你知罪吗?”  “我,我是……”  不等他说完,包拯严声喝道:  “你犯罪证据确黄,不容抵赖!来人,拉下去击杖一百!”  包拯公事公办,对亲友不讲情面的办案故事被庐州百姓广为传颂。  包拯对自己的子孙管教很严。他自己一生俭朴,在他的影响下,子孙们平时也都穿粗布衣裳,只有外出做客或访友,才换较讲究的服饰。晚年时,包拯曾立下一条家训:  “凡是做官的子孙,如果有贪图钱财犯王法的,生前不许回到家乡,死后不许葬在家族的坟地里。不听我的这些话,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还找来石匠,把这条刻在石碑上,竖在堂屋里.包家人都知道,包拯是说话算数的,他们都谨慎行事。决不越雷池半步。后来,包拯的几个儿子都因学业出色,中了科举做了官,他们牢记家训,继承父亲的美德,都成了受人赞赏的清官。  青赤黄,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旗香’。乃膳朽,此五臭,鼻所嗅。  青、红、黄、黑、白这五种颜色,人的眼睛可以识别。  酸、苦、甜、辣、咸这五种味道,人的口舌可以分辨。膻、  焦、香、腥、腐这五种气味,人的鼻子可以闻出来。  辛:辣味。膻:羊臊气。臭:通“嗅”,读。指气味。  救命的锅巴  晋朝时候,有个小官叫陈遗。陈遗的母亲很节俭.从不肯把剩菜剩饭倒掉,连锅底烧焦的锅巴也好好保存起来,留着自己吃。陈遗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养成了节俭朴素、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有一次,陈遗有事到厨房里去。他看到泔水桶里有好些锅巴,很痛惜地对厨子说:  “好好的白米饭,怎么烧焦了?再,锅巴焦黄喷香的,也可以吃嘛,倒掉多可惜呀!”  厨子很不高兴地说:  “这么大个衙门,这么多人吃饭,哪能没有一点锅巴?锅巴又有谁愿意吃呢?”  陈遗说:“没有人吃,你就留着给我吧。”  从此以后.陈遗每天把厨房里的锅巴收起来,晒干了.收藏好。日积月累,居然积了好几口袋干锅巴。  有一年发生了战争。陈遗带兵去打仗,他把几口袋锅巴也随身带到军营。一次,他的军队打了败仗,队伍被冲散了。陈遗和十几个人在野地里躲了整整一天,没有东西吃,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陈遗突然记起军营里还有几袋锅巴。他想:锅巴不是什么好东西.敌人一定不会  抢走的。他就带了几个人偷偷地回到军营里去找,果然,锅巴口袋还在。  打开了口袋,只见装得满满的干锅巴,有焦黑的,有嫩黄的。大家把它背到野地里,这些平时被人嫌弃的锅巴现在吃起来居然喷香可口呢!这十凡人在野地躲了几天,就靠这几袋锅巴过日子,一直等到援军到来。  ……

编辑推荐

  为了帮助少年朋友克服文字障碍,我们对《三字经》《千字文》逐字加注拼音,并分节分段作出注释翻译;除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材料,提供“助读”外,还配合文句,分别编定了数十个生动有趣的人物道德故事,对文句意义作出新的阐释,以期形象地体现人生哲理和道德箴规。对于这些古代蒙书中难免留存的封建烙印,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已注意作淡化处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字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