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郭义树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郭义树  页数:202  

内容概要

  《药方:做自己的保健医生》聚焦四大健康热点,纠错46条诊疗误区,倾囊相授50条祖传食补良方,219条独家保健诀窍。从中西医两种视角,有针对性地阐述了不同疾病的成因、自我保健、防治等,是自助式的保健型医书。【病例】错误的交流是造成误诊的罪魁祸首。看对病,才能找对药方。【中医怎么说】【西医怎么说】 中医源远流长,循序渐进,巩固根本;西医吸取先进科技,针对疾病,迅速缓解症状。一本书,两种智慧,兼听则明。【保健小诀窍】健康箴言倾囊相送,找到诀窍,才能切断疾病的源头。家庭日常小疾病巧防治,不用再为小病跑医院。【保健药膳】 病从口入,健康也可从口入。祖传秘方,食材普遍,做法简单,吃出健康。【医生的贴心叮咛】 好医生往往会多说几句,为你的健康画龙点睛。

作者简介

郭义树,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中医术语和中药药性。后就读于中国台湾的医药学院中医学系。虽然他在中医药方面资源丰富,但却选择了西医来执业,目的就是要了解中西医临床上不同的医疗方式。他先后于中国台湾敏盛医院家庭医学科、怡仁医院家庭医学科担任主治医师,之后又在康佑诊所担任院长。行医多年后,他回过头来重新挖掘老祖宗的智慧,发现了许多中西医的互证相通之处。他也帮许多患者理清了错误观念,避免因误信偏方而使病情恶化。鉴于长期的行医和治学,他特意撰写了本书,旨在取中西医之精华,答疑解惑,造福众生。

书籍目录

身体发出的警讯中暑痧症火气大大肠火虚火水土不服血路不通血浊淤血神经衰弱脑鸣风邪伤寒肺痨风湿水肿消渴症肾虚白浊淋病难缠的皮肤病与跌打损伤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痰火内伤风痛牛皮癣皮蛇风疹毒湿气女人们的烦恼冷底虚头风月内风胎气乱经肝斑婴幼儿常见的问题羊痫风惊到胎毒鹅口疮奶癣猪头皮水珠

章节摘录

身体发出的警讯“刮痧”并非完全无医学根据?“水土不服”也算是一种内科疾病?身体内部的疾病,往往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稍稍不留意就可能演变为重症,如何保护你的身体,就从认识这些疾病开始吧!中暑病例1.“医生,我中暑了,快帮我看看。”病人是个水泥师傅,在炎热的太阳下工作。中午时分,他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赶紧放下手边的工作,来看医生。经过检查,医生发现这个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四肢无力和满头大汗,另外还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2.“我在烈日下工作,突然就头晕、想吐,不久就拉肚子了,医生我是不是中暑了?”经过检查,这个病人是急性肠胃炎。在夏天或是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医生在看诊时,常常碰到病人提到“中暑”这个词。病人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主要是“热”,更浅显的说法就是“被热到了”。由于“被热到了”,而又衍生出来一些症状,像头晕、头痛,甚至四肢无力。这些症状往往被当做是“被热到”的表现,在夏天,就被认为是“中暑”。另外,还有“中痧”“发痧”等民间说法,同样是表示中暑的意思。中医怎么说“中暑”是因夏季气温升高,人长时间处在高热的环境下,产生病状,称做“感受暑邪”。病人身体散热不佳,多有体温上升等热象产生。轻者有头昏、头痛、出汗、口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四肢无力等症状,我们叫做“伤暑”;重者会忽然昏倒、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躁动不安,严重者甚至呈现无知觉的昏迷状况,这种情形则称做“中暑”。西医怎么说“中暑”在西医里是属于热伤害最严重的一种,叫Heat Stroke。临床上诊断,该病症有下列三个主要条件:1.体温异常升高,中心体温大于40.6℃;2.中枢神经异常表现,包括躁动、昏迷、抽搐等症状;3.皮肤干热及排汗困难。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可分成以下两种类型:1.传统型中暑主要是因为身体散热不良所致。绝大多数中暑患者是这一种类型的。2003年的法国热浪就曾造成数千人丧生。这一型中暑多发生于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者,如心脏病、糖尿病患者身上。另外,长期酗酒或常服用一些抑制排汗的药物或利尿剂的人也很容易患该病。2.运动型中暑主要是身体产热过多,远超过排热量所致,多发生在激烈的运动或工作时,多见于健康的年轻人,军人也是常见的患者。保健DIY【简易处理】遇到可能中暑的患者,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先将他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再帮患者散热,如解开上衣纽扣、给予清水等。然后,给患者补充稀释的电解质水(亦可用少量的盐水),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保健小诀窍】中暑既然是因“热”而起,保健之道当然就是“除热”,也就是避开高温环境。1.在夏季或热浪来袭时,避免在烈日下活动,适当补充水分,穿着凉快透气的衣服。保持居处环境的通风也是很重要的。2.在高温环境下,不要工作太久,避免过度劳动或运动。3.在炎热的季节里,可以准备清凉的饮料,以防暑热。【保健药膳】◆绿豆汤材料:绿豆、砂糖。做法:绿豆浸泡,煮熟后加少许糖,清汤可代茶饮用。效用:绿豆可清热解毒、消暑止渴。医生的贴心叮咛中西医对中暑的认知,基本上是相同的,差异性并不大。人们说“中暑”并不一定代表他真的“中暑”,主要是表达“热”的概念,包括人身体内外的“热”。外面的热是指夏日高温或是高温的环境,身体里面的热则是指发烧、口渴、出汗和烦躁等症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暑”并非只发生在夏天,只要在高温的环境下都可能发生中暑。痧症病例“早上,我头痛得要命,有点发烧,全身酸痛不舒服,我妈用汤匙在背后帮我‘刮痧’,感觉是好了一点,但是背反而被刮得很痛,医生可以开点药给我吃吗?”这个病人得的是流行性感冒,掀开病人的衣服,果然看到背后有两条长长的皮下出血和淤青。“刮痧”是老一辈常用的民间疗法,最常刮痧的位置是在颈部、背部脊椎的两侧。一般认为,只要有酸痛、头痛、头晕、发烧、腹泻、呕吐等症状,都可以刮痧。刮痧最常使用的工具是瓷制汤匙,方法是用汤匙前缘沾水或米酒,在脊椎两旁反复用力地由上往下刮,直到皮肤表面出现点状出血,并联结变成带状。一般人在刮痧后症状都会得到缓解。因此,刮痧这种民间疗法,常常为人们使用。中医怎么说“痧”在中医的解释主要包括两种意思,在中医温病学里,常会提到痧症。痧症被认为是厉气侵害人体,造成病邪内滞而引起,多为急性、热性病症,易发于夏秋之间,常见症状为腹部闷痛、皮肤出疹和发烧。严重者,甚至有上吐下泻、意识不清、手足麻木和头晕脑涨、胸闷腹胀等现象。这些情况就是所谓的“霍乱痧”“吊脚痧”“暑痧”等疾病。“痧”的另一种意思指的则是皮肤上的细小红点,而这个小红点,就是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皮肤反应,也就是点状的出血。所谓的“红痧”“风痧”“丹痧”等疾病,其重要的特征就是皮肤出现血红的疹子。以上是有关“痧”在中医里的意义。至于“刮痧”为什么要用“痧”字呢?除了刮痧主要适用症状是“痧”外,最主要是施行“刮痧”后,在皮肤上产生整体呈带状的出血,正好就是“痧”的一种意思。而且,中医将皮肤产生血点的现象称做“发痧”,认为刮痧要刮到“发痧”才有功效,甚至认为可以依据出痧的颜色、多寡来判断疾病的轻重,若出血点鲜红、分散表示病症较轻;若是密集呈块状,颜色暗红或淤青,则代表病情较重。传统上认为刮痧疗法具有祛除体表邪气、调理气血、舒通经络和提神的功效。其实,传统对痧症的治疗,除了刮痧外,还有“放痧”“扯痧”“揪痧”和“挤痧”等治疗方法,“放痧”和中医所用的“放血疗法”类似,其他的则多是在身体特定的部位,施以不同的手法。基本上这些方法功效跟刮痧类似,但不像刮痧那样常为人所使用。西医怎么说以现代的医学来分析,“痧”可归为下列几种疾病:1.急性感染性疾病,常有发烧症状,尤其是会产生皮肤疹的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婴儿玫瑰疹。另外,像传染性的肠炎所引起的上吐下泻,也是属于痧症的一种。2.中暑,其发烧、眩晕、神志不清等症状,称做“中痧”“发痧”。3.皮肤上出现红色点状出血,也称之“痧症”,症状则类似“紫斑症”。4.皮肤经过刮拭,产生红色出血点或淤斑,也称“痧”。至于刮痧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一般认为与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关。通过在身体特定部位的刮拭皮肤,可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直接刺激末梢神经,也可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这些疗法和拔罐、推拿、按摩的疗法相似,但有待临床上的进一步求证。保健DIY【刮痧的方法】1.什么病可以刮痧刮痧被广泛地用在很多症状上,例如中暑、感冒、头痛、便秘、胃痛、腹泻,以及落枕、扭伤、足跟痛等肌腱炎。甚至,也可以运用于一般的保健上。2.刮痧的禁忌有下列状况的人不宜刮痧:◆久病或年老虚弱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低下症、血友病、凝血功能异常者;◆刮拭处有皮肤病变,如伤口、感染、皮肤红肿等病变,还有皮肤易过敏者,或是皮肤上易生蟹足肿者,也不能刮痧;◆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曲张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过于饥饿或吃得太饱;◆病况危急的人,应该立即寻求医治。3.如何刮痧◆使用工具:现在市面上有特制的刮痧工具,但也可以使用替代品,如汤匙、瓷碗、瓷杯等,主要是利用其前端圆滑的边缘。另外,还要准备一碗温水、麻油或其他润滑剂,主要是为了在皮肤上刮拭时,增加润滑作用,减少阻力,避免皮肤受伤,也可以使用米酒、药酒来增加刮痧的效果。◆清洁消毒:使用工具时应该做清洗和用酒精消毒,皮肤也应该适当地清洁、擦拭或者用酒精消毒,主要目的是防止刮痧时把病菌带进皮肤,造成感染。◆刮痧部位:一般常选择在颈部和背部脊椎的两侧,如果因为局部病灶需要,也可选择四肢的弯曲侧或是喉头两侧。◆刮痧手法:以手握刮痧工具,与皮肤约呈45度角,选择单一方向在皮肤上轻轻刮拭,不可来回刮拭。力度适中,不可过重,以免造成皮肤受伤。如果能配合经络走向来刮拭,效果更好。刮至皮肤已出现带状出血点即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出痧的反应,所以,通常5分钟~10分钟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0分钟。◆注意事项:为病人刮痧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感受,如发现有不适就应该立刻停止。刮痧的地方应保持通风、温度适中。刮痧后可喝一杯温水,并休息一下,如有出汗,要及时擦拭,避免吹风受凉。【保健小诀窍】1.一般来说,一个星期刮痧一至二次即可,不需要天天刮痧。2.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刮痧,有病仍应请医师诊治为宜。【保健药膳】◆紫苏乌梅茶材料:乌梅100克、紫苏15克、甘草5克。做法:将紫苏、甘草先煮约15分钟,去渣后加入乌梅,再煮15分钟即可。效用:紫苏可散寒、健脾胃,乌梅涩肠、生津,甘草调和、解挛急。痧胀腹痛、吐泻不止或感冒伴有肠胃症状者,可将此茶饮作为保健饮品。医生的贴心叮咛刮痧这项民间疗法,已经流传上千年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中医的理论基础,并非毫无医学根据。除了保健之外,近来也有人将其运用在美容和精油疗法上面。刮痧可以当做是疾病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但生病了还是应该先看医师,请医师做适当的诊疗。火气大病例“医师,我最近全身不舒服,嘴巴破了,吃东西都好痛,是不是‘火气大’?”病人还没坐下就先讲了他的烦恼。经过检查后,医生发现他舌根前方有一处小溃疡,可闻到病人有口臭。病人最近还有便秘的情况,睡眠不足,饮食也不正常。“火气大”是很普遍的中医用语,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热象”。中医认为的这些“热象”包括发炎性疾病“红、肿、热、痛”的一般症状,还包括一些症状如口干舌燥、便秘、小便黄赤、烦躁、失眠等。如果有这些特点,人们就会认为是火气大的表现。中医怎么说“火气”在中医上讲的就是“火”,火也是属于热的一种,病症表现以热象为主。中医谈“火”,可由临床和脏腑来区分。根据临床表现,可分成“实火”和“虚火”两类。实火是因病邪亢进所造成的,多见于急性的热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烧、出汗、口渴、烦躁、面目红赤、舌红口破、流鼻血等。虚火则是因阴液亏损所造成的,多见于慢性疾病,主要有耳鸣、失眠烦躁、脸部潮红、盗汗、干咳等症状。以脏腑表现来看,我们可以用中医的上、中、下三焦部位来分类,所谓的上焦就是指心、肺的部位,上焦有火时,临床症状可见到嘴唇干裂、口干舌燥、眼睛红、耳鸣、失眠、咳嗽。中焦是指脾、胃部位,中焦有火的表现是出现口干、口臭、牙龈肿痛出血以及胃部灼热、饥饿疼痛、有时呕吐酸水、打嗝、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等肠胃的症状。下焦则是指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下焦有火时,症状表现为大便干燥、便秘,小便黄赤、量少,小便时会有灼热或刺痛感,妇女可能会出现阴部痒、白带多,甚至白带黄稠等症状。以上只是大概地来看“火”的症候,其实中医的“火”有相当多的含意,各种疾病归类都有火的症状描述,如心火、胃火、肝火、五志化火……但这些都不脱离有关热象的描述。西医怎么说在西医里没有“火气大”,也没有“火”的用语。西医认为,“火气大”即代谢功能旺盛,这可以由两方面来解释。一是发炎性疾病的反应,包括“红、肿、热、痛”四个主要的症状。在皮肤方面,常见的有青春痘、毛囊炎。消化系统的疾病则有口腔溃疡、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泌尿道系统有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此外,还有结膜炎、腮腺炎、流鼻血和阴道炎。这些常见的发炎性疾病,常常就是病人所指的“火气大”,比较类似所谓的“实火”。另外,上火还跟人体免疫、内分泌系统功能或是器官自发性疾病有关。相关的疾病常有神经性的耳鸣、失眠、烦躁等。在消化系统方面则有便秘、痔疮、腹胀嗳气、口苦、口臭等症状。一些长期慢性病也会有这些症状,如糖尿病、慢性肝炎、胃溃疡、肺结核。这部分比较类似中医里所谓的“虚火”。保健DIY【保健小诀窍】1多喝水。不宜吃油炸、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勿暴饮暴食。2多吃青菜水果及富含纤维质的食品。3生活起居正常,多运动,勿熬夜。4调理心情,抒发情绪,保持心情愉快。5注意个人卫生,清洁皮肤、多刷牙。少憋尿、保持正常排便习惯。6如果有明显发炎性症状或是疾病,还是看医师为宜。【保健药膳】◆三花茶材料:杭菊、金银花各25克,茉莉花10克,冰糖或蜂蜜适量。做法:热水冲泡后加少量冰糖或蜂蜜,放置凉后可当茶饮。效用:杭菊和金银花都可清热解毒,茉莉花则取其气味香陈、有镇静作用,又可治下痢、解疮毒。综合来说可以防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疮等症,常服可降火气。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若需服用,可加地骨皮。医生的贴心叮咛记得在皮肤科实习时,曾经有个长满青春痘的高中生,由妈妈带着来看病,不论医师如何解释,他妈妈总是追问:“是不是火气大?”当下看诊医师脸色一变,不耐烦地说:“火大,就拿水浇一浇啊!”不论是看中医或西医,“火气大”是病人常用的词语。病人的用意指的就是一种“热”的表现。除了有发炎性症状红肿热痛中的“热”外,还有一些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症状。大家了解后,下次看诊时应该就不会发生以水灭火的对话了。大肠火病例“我最近吃太多油炸的东西,好几天没大便,口臭也很厉害,这是不是‘大肠火’?”病人因为有便秘的症状前来就诊,可能是吃了口味重的食物,以致有口臭的现象。一般人认为便秘、痔疮就是“大肠火”,甚至有些人认为口臭、口苦或青春痘等皮肤病,也是因为“大肠火”所引起的。中医怎么说中医里,“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消化后的废物)。中医认为大肠的传导消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跟人体内的津液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中医还认为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的功能与肺的通调水道作用有关,若肺的调节水分功能正常,则大肠传导功能也会正常,使得大便通畅。“大肠火”临床上就是指大肠津亏,即大肠津液不足,由于大肠失去水分滋润所致,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大肠积热日久,大便燥结,进而引起肛裂和痔疮。此外,大肠火盛,造成胃气失降,浊气上逆,故有头晕、口臭、口干咽燥等症状。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大肠火盛使肺不能濡养皮毛,故常有疮痈肿毒。所以,除了便秘外,像口臭、口苦、痘疮等症状,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因大肠火盛所造成。西医怎么说“大肠火”以西医观点来看,主要是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便秘。而便秘是个相当普遍的疾病,困扰着相当多的人。便秘的定义就是解便次数少、大便硬、很难解出。便秘的次数一般是每周少于三次。但次数是因人而异的,次数少但大便正常,也不叫便秘。便秘常常是因为下列因素所引起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缺乏运动、大肠蠕动异常、结构上的异常或是生活环境的影响。便秘常常会导致大肠次发性的病变,例如痔疮、肛裂。大肠火中提到的口臭、口干,按西医的观点,是因为水分太少、唾液减少、吃了味道重的食物、口腔问题、呼吸道疾病、胃的问题、肝脏的问题等导致的。事实上,口臭并不只是口腔的问题,有时血液经过肺部呼出来的气味也是很大的原因,所以身体的其他疾病也会影响到口腔气味。保健DIY【保健小诀窍】缓解便秘的方法:1多喝水;2多吃含纤维质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3可使用纤维食品,如纤维锭;4可偶尔使用缓泻剂来解除不适感;5多运动,如走路、跑步或做有氧运动;6避免使用强效的泻药或灌肠,以免造成依赖。缓解口臭的方法:1勤刷牙,保持口腔卫生,定期看牙医;2多喝水、少吃口味重的食物;3勿抽烟、吃槟榔。【保健药膳】◆决明子茶材料:决明子、冰糖。做法:取生决明子约1茶匙,加500毫升热水冲泡,放凉后随时饮用。效用:决明子有清肝明目,祛风热、通便的作用,在现代药理中有消炎、泻下和降血压的作用。注意:腹泻或有低血压的人不能使用。医生的贴心叮咛在中医里,“大肠火”并不是实际的诊断病名。大肠火指的就是大肠的热象,以现代的医学观点来看就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讲到脏腑表里就比较有趣了,所谓的脏腑表里关系,即脏腑相合,也就是说脏腑之间彼此联系所展现出综合的生理功能。这是中医的一种整体的医学观,虽然脏器各有所司,但是中医的五行、表里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理关系,把人的生理、病理结合成一体,把五脏六腑功能运作归纳出特殊的理论。虽然对追求实证的西方医学而言,中医很多理论表面上是相当牵强、无根据的。但是,若能以宏观的角度和结合人体与大自然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实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和治疗法则,我们会发现传统中医的理论思想有相当宝贵的价值。虚火病例“我最近吃了一些油炸的东西,工作又忙,睡眠不足。牙龈浮肿,牙齿痛。是不是因为我吃了上火的东西,现在有‘虚火’?要怎么治呢?”这个病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常熬夜,睡眠不足。经检查,发现他牙龈红肿,应该是齿龈炎。一般人认为当身体劳累时,又有所谓的“热象”症状,就是“虚火”。常常是在虚弱、睡眠不足或工作劳累时发生发炎性疾病,这些疾病,会被认为是虚火引起的。中医怎么说“虚火”即“虚热”,就是阴虚而内热,阴虚指的是人体“精血”或“津液”的亏损。在中医理论里,“精血”皆源于后天的饮食,是体内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精血的盈亏代表人体健康的指标;“津液”则是代表人体的一切水液,可以涵养人体各个脏器。在人体,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液,亏损时则称为“阴虚”。  阴虚多见于久病劳损或有热病的患者,因为这些疾病容易导致体内的阴液耗损。中医认为如果阴虚不能制火而成“虚火”,进一步就会产生火盛上炎的现象,就是所谓的“虚火上炎”。虚火又会再灼伤阴液,恶性循环的结果会使得病人的身体更加虚弱。阴虚的主要症状为形体消瘦、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而虚火的症状,除了包括阴虚症状外,又有内热的现象。这些内热的现象可见的表现有烦热、午后潮热、失眠、盗汗、面潮红和手足心热等症。如果是虚火“上炎”,则又可见到痤疮、牙痛、口破、目赤和眩晕等一些“上热”症状。此外,因为虚火上升,反致下焦虚寒,产生“上热下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临床表现则常为腹痛、大便稀、女子多白带等症状。中医的“阴虚”就是概括陈述疾病的病程和有关新陈代谢疾病的症状变化,进而做出一个综合性的诊断。西医怎么说   以西医的角度来看,阴虚症状多属于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或癌症等疾病。如果这些疾病又伴有低热或炎症反应,这些代谢作用增加的现象,就是所谓的“虚火”。这种情况常发生在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肺结核等疾病上。其他如内分泌系统或自律神经系统的异常,也包含在“虚火”里面,这一类的疾病常见到的就是失眠、更年期症候群、疲劳症候群等。   患这些疾病的病人都有长期生病、身体虚弱、营养状况不佳的特点。以这些疾病的分析归类,有下列几个特征:   1这些病通常是疾病本身的并发症;   2因长期疾病造成病人营养失衡,新陈代谢功能异常;   3自律神经系统失去平衡,反而造成交感神经相对兴奋;   4人体老化、内分泌改变、免疫力降低及营养需求的变化;   5长期生病致免疫力低下,其他伺机性疾病趁机发病。保健DIY   【保健小诀窍】   1避免过度劳累,睡眠充足,保持身心健康。   2忌喝酒、抽烟。   3避免辛燥的食物。   【保健药膳】   ◆洋参枸杞茶   材料:西洋参10克、枸杞10克、金银花5克、冰糖(蜂蜜)适量。   做法:将3种药材用500毫升热开水冲泡,去渣之后再加冰糖即可。   效用:西洋参可以养阴、清热和生津,枸杞可平补肝肾阴虚,金银花清热退火。三者一起使用,可达到滋阴退火的效果。医生的贴心叮咛   门诊病人所说的“虚火”,大概就是“劳累”加上“发炎性疾病”的症状。劳累容易使免疫力下降,让一些病原得以趁机发病。最常见的疹病毒,就是造成口破、嘴唇长水泡的元凶。另外,一些重病或是慢性疾病长期下来造成营养和代谢状况的异常,大概就是中医所谓的“伤津”“耗损气血”,也就是“阴虚”症候。   结合中西医的观点来思考,虚者指的是虚弱体质,多属于体内营养、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方面低下的本质。而所谓阴虚,则是指体内精、血、津液方面亏损所造成的症候。以症状来看,阴虚大概是属于营养、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方面功能低下的疾病。   了解这些对应关系,对我们调养疾病会有很好的帮助。因为,阴虚在中医里是不能乱补的,即所谓“虚不受补”,而虚火也是不能随便退火的,不然会使人气血更虚。所以,阴虚要以滋养的观点来做饮食的调养。了解了补虚的观点后,我们对于食物的选取会更加谨慎,因为食物分“寒、凉、燥、热”的属性,清楚自己的身体特质后,就可以选择对身体状况有帮助的食物。   西医常会以缺乏实证、没有科学根据来否定中医的“辨证论治”,这是中西医难以交流的鸿沟。饮食和疾病息息相关,这点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中医的辨证对病人自行的调养未尝不是件好事。血路不通病例   1“医师啊,我的右手从肩膀到前臂都好酸痛,晚上睡觉时更厉害,这是不是‘血路不通’?我是不是要吃一些通血路的药啊?”这个病人是个水泥工,必须长时间使用右手,久而久之,右手使用过度,造成手臂酸痛。   2“我的四肢好冰冷,大家都说我是‘血路不通’,是真的吗?我已经吃过好多治疗糖尿病的药了,还能吃什么来改善啊?”这是糖尿病患者在冬天常见的一个症状,主要因为糖尿病导致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造成感觉和血液循环异常。   所谓“血路不通”,主要是形容酸、麻、硬、痛等感觉上的异常,尤其是当发生部位是特定的,并反复发生时,大多数人就会以“血路不通”来形容。有时,头颈部的疼痛和眩晕症状,他们也会认为是“血路不通”的一种,甚至衍生出因“血液不够”或“血浊”而造成血路不通的错误观念。中医怎么说   中医并没有血路不通的疾病名称或是症状描述。血路不通应该是起源于对痛的解释,认为“不通则痛”。至于“血路”方面,则包括有经络、气血等范围。在中医的理论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系统,身体感受内外病因,造成经络、气血阻滞不得运行,不通则引起疼痛。所以,身体很多疼痛都可以用气血不通来解释,并且用临床上的寒热虚实辨症来区别各类的疼痛。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如“痹证”“经痛”“胃痛”“腹痛”等,常以“气血不通”来论证治疗。   “痹症”中的“痹”就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痹症泛指邪气闭阻身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所谓的邪气就是中医里的风、寒、湿三种外在的致病病因。这三种病因侵犯肌表经络和关节,引起关节或肌肉的酸胀、疼痛、红肿、麻木或僵直等症状均称为痹症。   “胃痛”中气血不通造成的疼痛则多属实痛类型,又分“气滞痛”和“血淤痛”。此外,腹痛、妇女经痛,甚至心痛、胸痛等,也同样以气滞血淤等气血不通的理论来解释。西医怎么说在西医里,“血路不通”可从血液循环和疼痛两方面来探讨:   1从血液循环方面来看,中医的“血路不通”也包括心血管的疾病。动脉血管的粥状硬化,造成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阻塞。如果发生在心脏血管方面,就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阻塞的症状,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因心脏血脉淤阻不通所出现的“心痹”。如果发生在大脑动脉,会造成血管梗塞,则称做中风。而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和神经病变,会造成循环供血不佳,感觉异常,病人常常出现四肢冰冷,甚至麻痹酸痛等症状。还有,静脉栓塞则属外科的急症,必须马上处理。   2从疼痛方面来看,常被认为是“血路不通”的疾病,主要就是有关运动神经系统中肌肉骨骼产生的疼痛酸麻,常见的疾病有肌腱炎、关节炎、神经痛等。这些有可能是因为肌肉的过度使用、急性扭伤、老化、退化或是免疫上的病变所造成。另外,像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胆疾病所引起的上腹疼痛,以及妇女经痛,这些疾病在中医也被认为是气血不通所造成的。保健DIY   【保健小诀窍】   1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工作容易造成身体酸痛不适,应该调整工作时间和姿势,并且要适当休息。   2胃痛者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勿饮酒。   3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注意饮食,避免高动物性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注意血压变化,并且适当地运动。   【保健药膳】   ◆行血四物鸡   材料:当归尾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川芎5克、桃仁5克、乌骨鸡1只。   做法:将所有材料置于陶锅中,加水至八分满,文火炖煮约40分钟即可。   效用:此方即四物汤加桃仁,用当归尾、生地、赤芍,是取其行血散淤、止痛除痹的效用,加桃仁可增益止痛效果,又有润燥的作用。医生的贴心叮咛   临床上很多疾病被认为是血路不通,然而,只要把症状说清楚,加上病史,就很容易找出真正的病因,并能对症治疗。“血路不通”在门诊中是病人常用来表达疼痛的一种说法,甚至还认为要“打通血路”才能“祛伤解郁”,解除疼痛。但是,如果没有经过医师的诊断,千万不要自行购买所谓“通血路”的药物来吃,以免耽误病情。血浊病例   “最近,我脖子僵硬、头晕、肩膀酸痛,我可能是‘血浊’。医生,你开些清血的药给我吃,好吗?”这个中年病人是个工人,已有高血压的病史。最近常常觉得脖子僵硬,一直认为是血浊造成的,经抽血检查,他的三酸甘油脂和胆固醇都在正常范围,他其实是肌筋膜炎,并不需要“清血”。   很多人认为脖子僵硬、头晕、头痛、肩膀酸痛、手脚发麻是“血浊”所造成的。因为他们认为血浊会使血液循环不好,血液过不了血管,所以就会有些“血浊”的症状产生。   此外,现在有更多人认为,血浊指的是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过高。中医怎么说   《黄帝内经•灵枢》中曾提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浊者应该是人吃五谷后无法吸收之物。“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合……”即形容属太阴类型(阴气旺盛)的人,会血浊、卫气不运行和阴阳不调和。血浊并不是中医的病名,现代人用血浊只是取其字面上的意义而已。西医怎么说   根据人们对血浊的印象,我们可分成“高脂血症”和“肌筋膜痛”来探讨。   1高脂血症   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对人体非常重要,但是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它们却成了健康的隐形杀手。因为长期的胆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过高是造成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并且会进一步造成心血管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症、脑血管疾病。   食物被小肠吸收后,形成包括胆固醇、三酸甘油脂及磷脂质的血脂,因为脂肪不溶于水,所以又必须与血浆蛋白结合成脂蛋白,才可借由血液运输至各器官及组织。但是剩下过多没利用掉的血脂,有些就会沉积在血管内壁上,长期下来会造成动脉血管硬化,血管内径变小,弹性张力变差,使血液循环供应不足,也会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最终引起心血管的疾病。此外,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过高,也会引起脂肪肝和急性胰脏炎。   在导致高脂血症的因素中,原发性的高脂血症多与家族遗传有关,这类型的病人即使是吃素,血中的血脂浓度也是超出正常值的。而继发性高脂血症的诱因则相当多,包括:   ◆疾病造成。如糖尿病、肾病症状群、肾衰竭、甲状腺功能低下、停经和肥胖。   ◆药物造成。如类固醇、利尿剂、雌性激素、避孕药、类固醇或乙型阻断剂。   ◆饮食习惯造成。如抽烟、喝酒及食用含过多胆固醇、动物性脂肪的食物。   2肌筋膜痛   肌筋膜痛是一个症候群,即肌筋膜痛症候群,简称肌膜炎。局部肌肉的疼痛,造成在肌膜、韧带、关节囊上面有紧绷的区域及触摸所引发的痛点,有时会有转移痛的产生,这些症状称之为肌筋膜痛症候群。其原因包括急、慢性肌肉伤害,肌肉过度使用,长期姿势不良,缺乏运动,营养失调,疲劳,失眠或压力过大。临床上也发现很多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与肌膜炎有关。   肌筋膜痛的多发部位是头颈、肩胸背、腰臀部位的肌肉群。头颈部的肌膜炎,除了带来头痛、脖子僵硬等症状外,往往会有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的症状。如果是肩胸背的部位,也会有胸背疼痛、无法侧躺、手指酸麻及手臂举不起来的症状。在腰臀部位则会有腰酸背痛,无法久站的症状。保健DIY   【保健小诀窍】   1对于高脂血症的保健   ◆控制体重对防治高血脂很重要,保持理想体重,可明显看到血脂浓度下降。   ◆改变生活习惯,戒烟、少喝酒、多运动,降低生活或工作压力。   ◆饮食上,应多吃蔬果等富含纤维质的食物,限制脂肪、胆固醇及总热量的摄取。烹煮食物宜清淡,炒菜时可用单元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类(如花生油、橄榄油、葵花油等),少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者(动物性油脂,如猪油、牛油等)。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海产类、内脏类、蛋黄类等),多摄取含ω-3脂肪酸的鱼类(如秋刀鱼、鲑鱼、鳗鱼等)。多食五谷类、瘦肉,少吃肥肉。   ◆定期检验血脂浓度,控制血中总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浓度。无法借由食物控制时,宜服用降血脂的药物治疗。   2对于肌筋膜痛症候群的保健   ◆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工作,勿过度使用肌肉。   ◆注意饮食均衡,保持适当的运动和足够的休息。   ◆调适生活状态,缓解压力。【保健药膳】   ◆丹参乌骨鸡   材料:丹参20克、桑枝50克、川芎125克、乌鸡1只(瘦的,1斤重)、盐少许。   做法:乌鸡处理好,与丹参、桑枝、川芎一起加盐和水炖煮,至鸡肉熟透后即可。   效用:丹参可活血祛淤,具有安神止痛的作用,还可降血脂、扩张血管。桑枝可祛风止痛,多用于风湿痹痛。川芎则可祛风湿、活血止痛。三者合用,既可祛除肌肉酸痛,又可达到降血压和降血脂的效用。医生的贴心叮咛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状态的改变,高血脂症和肌膜炎是中老年人很常见的疾病。尤其是高血脂症,因其可造成血管病变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被列为国民十大死因之一。换句话说,心血管疾病是国人死亡的重大原因,而高血脂就是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国外研究,降低1%的血中总胆固醇浓度可使日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降低2%。所以,控制血脂是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有一个现象就是人们购买很多降血脂的食品和药物来“清血”。由于很多人对“血浊”的误解,错把肌膜炎也当做血浊,于是吃了一堆清血的药,却没有得到改善。所以,人们在怀疑自己有“血浊”的症状时,还是要先去看医师,切莫自行购买保养食品来吃,免得花了钱却又得不到正确的治疗。

媒体关注与评论

郭义树医生有家学渊源的中医根底,医学院毕业后又从事十几年的一线医疗工作,非常贴近社会大众的生活,也了解他们的疾苦所在。他集多年心血写下此书,针对平常门诊常见的一些病名做深入浅出的解说,从内科、儿科、妇科和外科、骨伤科、皮肤科都有涉及,更用他的专业精神融汇中西医的观点,提出许多自助式的保健方法,对大众保健有很大帮助。

编辑推荐

《药方:做自己的保健医生》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西医开药,中医批方,让治病和养生同行。最全面的自我诊疗和养生手册。小病最烦人,没必要为它频繁跑医院,劳命伤财,可是不治疗,它又会恶化,危害健康。不必苦恼,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为自己开药批方,防微杜渐。中国台湾著名家庭保健专家郭义树出身于中医世家,主修中医,却以西医执业。行医多年,深知大众养生保健的需求所在,故吸纳中西医的互通之处,撰写本书。聚焦四大健康热点,纠错46条诊疗误区,倾囊相授50条祖传食补良方,219条独家保健诀窍。诊疗守则+养生良方+药膳食疗中医与西医的完美结合,全面、简明、实用、贴心。

名人推荐

“火气大”、“水土不服”、“冷底”这些常见的健康隐患,在中医里代表什么意思?西医又如何来解释这些身体所发出的警讯?唯有深刻了解西医临床知识,才能发现传统医学的价值所在。郭义树医生在行医多年后,回过头来重新挖掘中医的养生智慧,发现了许多中西医彼此互证之处,也帮大众澄清错误观念,走出健康误区。举例而言,常有人说自己属于“冷底”体质,稍微吃到冰冷的东西就拉肚子。一般也认为冬天怕冷、四肢冰冷、女性白带、不孕、容易流产这些症状,就是所谓的“冷底”。“冷底”即中医的“阳虚”之症,常见的症状为倦怠无力、四肢冰冷、腹痛等,阳虚又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之分。心阳虚有心悸及面色苍白等症。脾阳虚有食欲不振、腹泻等症。肾阳虚常见腰酸腿痛、夜尿、男性阳痿早泄;女性不孕、白带清稀等症。以西医的观点来看,“阳虚”即属虚弱体质。心阳虚多是心脏血管系统或精神方面的疾病,脾阳虚是消化系统的疾病,而肾阳虚则多指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异常。不论看中医或西医,目的都是找出病原,再以最适当的方式去治疗或调理,郭义树医生融会中西医两种角度的解说,不仅帮助大众解答对于病症的疑惑,并且提供许多简易实用的保健之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药方: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