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发微

出版时间:2009-05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余嘉锡  页数:1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余嘉锡(1884—1955),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语言学家、史学家,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他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角度,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  ◎余嘉锡从16岁就开始目录学研究,17岁开始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五十余年间辨订古籍近500种,撰写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24卷,被誉为“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巨著”。  ◎《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在目录学领域的主要著作,为他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目录学课程的讲义。书中广泛利用中国历代学者在目录学方面的论著,对目录学的意义、功用和源流,对目录的体例和类例的沿革,都作了精辟论述。

作者简介

余嘉锡(1884—1955),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语言学家、史学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解放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他一生读书极丰,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主要著作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24卷。

书籍目录

目录学发微 卷一 目录学概览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目录释名 卷二 目录书体制    篇目    叙录    小序    版本序跋 卷三 目录学源流考        周至三国      晋至隋        唐至清 卷四 目录类例    目录类例之沿革    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古书通例     绪论 卷一 案著录    诸史经籍志皆有不著录之书    古书不题撰人    古书书名之研究    汉志著录之书名异同及别本单行 卷二 明体例    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    汉魏以后诸子    古书多造作故事 卷三 论编次    古书单篇别行之例    叙刘向之校雠编次    古书之分内外篇 卷四 辨附益    古书不皆手著

章节摘录

  目录学发微  卷一 目录学概览  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  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及汉世刘向、刘歆奉诏校书,撰为《七略》《别录》,而其体裁遂以完备。自是以来,作者代不乏人,其著述各有相当之价值。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今欲讲明此学,则其意义若何,功用安在,不可不首先叙明者也。  《隋志》言:“刘向等校书,每一书就,向辄别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章学诚所谓“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校雠通义》叙。其后作者,或不能尽符斯义,辄为通人所诋诃。虽自《通志?艺文略》目录一家已分四类,总目、家藏总目、文章目、经史目四类。继此枝分歧出,派别斯繁,不能尽限以一例,而要以能叙学术源流者为正宗,昔人论之甚详。此即从来目录学之意义也。吾国学术,素乏系统,且不注意于工具之述作,各家类然,而以目录为尤甚。故自来有目录之学,有目录之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盖昔之学者皆熟读深思,久而心知其意,于是本其经验之所得以著书。至其所以然之故,大抵默喻诸己,未尝举以示人。今既列为学科,相与讲求,则于此学之源流派别,及其体制若何,方法若何,胥宜条分缕析,举前人之成例加以说明,使治此学者有研究之资,省搜讨之力,即他日从事著作,亦庶几有成轨可循。今之所讲,其意盖在于此。  目录之书有三类:一日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书名下论说,名称屡变,详见后《目录书体制》。以普通均呼之为解题,姑用以立说。二日有小序而无解题者;三日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昔人论目录之学,于此三类,各有主张,而于编目之宗旨,必求足以考见学术之源流,则无异议。今取诸家之说,分类撮举之于下。  属于第一类者,即有小序解题之书目。现存者如晁、陈书目,《通考?经籍考》《四库提要》之类是。《隋书?经籍志?簿录类》论云:“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灭,不可复知。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韩、毛二诗,亦皆相类。其实齐、鲁诗亦皆有序,清儒马国翰、陈寿祺诸家所辑《遗说》可考,此因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故但举毛、韩二诗耳。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自是以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  观《隋志》之持论,掊击诸家,推尊向、歆,盖以向之《别录》,每书皆有叙录,歆之《七略》,群篇并举指要,于书之指归讹谬,皆有论辨,剖析条流,至为详尽,有益学术,故极推崇。苟勖《中经萼》,上承《七略》,下开四部,至为重要,而《隋志》谓其“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其于勖之不满,溢于言表:此后自东晋义熙,以及宋、齐、梁、陈、隋,并有官撰目录,而为书皆只数卷,并不著解题,所谓“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至王俭依据《七略》,《玉海》卷五十二引俭序云:“今依《七略》更撰《七志》。”阮孝绪斟酌王、刘,《广弘明集》卷三《七录序》云:“今所撰《七录》斟酌王、刘。”是皆取法前修,宜可免于讥议。然于《七志》,则谓其“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文义浅近,未为典则”。于《七录》,则谓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由是言之,则凡目录不著解题但记书名者,固薄其浑漫,视为无足重轻;即有解题者,若其识解不深,则为美犹有憾。盖王俭之志,惟详于撰人事迹,于指归讹谬,少所发明,阮氏《七录》,或亦同之。故虽号博览之士,卒难辞浅薄之诮。观其一则日‘‘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再则日“不述作者之意,未为典则”,则知凡目录之书,实兼学术之史,账簿式之书目,盖所不取也。唐时目录家,如毋煲、释智舁之徒,其所主张,率同斯旨。  毋煲《古今书录序》见《旧唐书.经籍志》:“夫经籍者,开物成务,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去圣已久,开凿遂多,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追日,莫闻名目,岂详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睿思成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以传后来,不愈其已。”  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序》:“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  宋王尧臣等作《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释,盖祖向、歆之成规。郑樵作《通志?校雠略》,乃极不满之,谓其文繁无用。清初朱彝尊得《总目》钞本于天一阁,已无序释,因为之跋,归狱于樵。修《四库全书》时,即用其本著录。《提要》信朱氏之说,所以罪樵者尤至。虽其考证不免谬误,然可见编录书目,均当有解题,乃为尽善也。  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崇文总目跋》: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四。“《崇文总目》当时撰定诸儒,皆有论说。凡一书大义,为举其纲,法至善也。其后若《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等编,成取法于此。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焉。范氏天一阁有藏本,展卷读之,只有其目,当日之叙释,无一存焉。乐平马氏《经籍考》,述郑渔仲之言以排斥诸儒,每书之下必出新意著说,嫌其文繁无用。然则是书因渔仲之言,绍兴中从而去其序释也。”案《经义考》卷二百九十四著录类朱氏案语与此略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四《崇文总目提要》:“原本于每条之下具有论说。逮南宋时,郑樵作《通志》,始谓其文繁无用,绍兴中遂从而去其序释。考《汉书?艺文志》本刘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案欲驳郑樵之说,当详考《七略》《别录》之体例。今只举班固《汉书?艺文志》为说,不知樵说正是根据《汉书?艺文志》,是仍不足以服樵也。《隋书?经籍志》参考《七录》,互注存佚,亦沿其例。案《隋志》佳处在每类之序论。若只每书下注存佚,则其文亦已略矣。《唐书》于作者姓名不见纪传者,尚间有注文以资考核。后来得略见古书之崖略,实缘于此,不可谓之繁文。郑樵作《通志》二十略,务欲凌跨前人,而《艺文》一略,非目睹其书,则不能详究原委,自揣海滨寒唆,不能窥中秘之全,无以驾乎其上,遂恶其害已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厥后脱脱等作《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是即高宗误用樵言,删除序释之流弊也。案《宋志》之丛脞,与郑樵绝不相干。宋人官私书目存于今者四家,晁氏、陈氏二目,诸家藉为考证之资,而尤袤《遂初堂书目》及此书,则若存若亡,几希湮灭。是亦有说无说之明证矣。”《崇文总目》之无序释,与郑樵初无关系。杭世骏《道古堂集》卷二十五已驳朱氏之说,钱大昕《养新录》卷十四考之尤详。  又《直斋书录解题提要》:“其例以历代典籍分为五十三类,各详其卷帙多少,撰人名氏,而品题其得失,故日解题。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自宋之晁公武,下迄明之焦弱侯一辈人,皆学识未高,未足剖断古书之真伪是非,辨其本之佳恶,校其讹谬也。”  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叙例》《籀赜述林》卷九:“中垒校书,是有别录,释名辨类,厥体綦详。后世公私.书录,率有解题。自汲宋之《崇文》,逮熙朝之《四库》,目诵所及,殆数十家,大都繁简被殊,而轨辙不异。而于篇题之下,啻连叙跋,目录之外,采证群书,《通考》经籍_门,实创兹例。朱氏《经义考》祖述马书,益恢郛郭。观其择撢群艺,研核臧否,信校雠之总汇,考镜之渊棷也。”  王先谦《郡斋读书志叙》见王刻本卷首:“史志仅列诸目,不若簿录家阐明指要,并其人之姓字里居,生平事迹,展卷粲列,资学者博识尤多。自宋晁子止创为此学,按此学之从来远矣,非晁氏所创。即就有宋一朝言之,亦先有董逋之《广川藏书志》,并不始于晁氏也。陈氏振孙继之,并为后儒所宗仰,而晁氏尤冠绝。”  以上所举诸说,其意大要有六:一、述作者之意,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隋书?经籍志》二、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毋煲三、一书大义,为举其纲,书有亡失,览其目录,犹可想见本末。朱彝尊四、品题得失,藉以求古书之崖略,辨今书之真伪,并核其异同。《提要》五、择撙群艺,研核臧否,为校雠之总汇,考镜之渊棷。孙诒让六、阐明指要,资学者博识。王先谦凡此诸说,所以明目录学之功用详矣。然皆指有解题者言之也。  属于第二类者,即有小序无解题之书目,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也。然《汉志》本之《七略》,《七略》原有解题,班固删去之,而但存其《辑略》之文,散入各家之后以为之序,此特欲删繁就简,非以解题为无用也。《隋书?经籍志》因之。至于小序之作珐,则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语尽之矣。  章学诚《校雠通义》序:“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编辑推荐

  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促生了中华教育的圣地;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规范了中华学子的心路;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强化了中华学术的骨骼;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目录学发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余嘉锡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其“目录学发微”则是不可多得的初步了解、学习目录学的入门之作...
  •   学习目录学少不了的教材,赞一个。
  •   很少人不看好目录学,可是如果不精读目录学你一定会吃大亏。
  •   这本书是国学大师余嘉锡的学术专著,在文献学领域可谓是经典之作,若与余先生的另一部书《古书通例》对照着看,则最好不过了。
  •   闻余嘉锡先生大名已久。
  •   时代文艺出版社的这一套老北大讲义十分出色
  •   这套书都值得多读、多想的
  •   老北大的书,没得说,很值得收藏。
  •   独特的视角,精炼的语言,巅峰之作
  •   帮同学买的、他们都很满意~
  •   研究生必修
  •   经典,要慢读细读
  •   这本书还是很经典的
  •   真的很好,还附有《古书通例》。
  •   这本书比较好,性价比很高值得买
  •   书名与内容不符,应该是目录学发微和古书通例
  •   内容没看,因为涉及较多古籍知识,不知道正确率如何,纯粹从外观上来看,涉及还是很不错,封面一个北大的标志,也很清晰,尤其是无色的凸版“讲义”二字,非常独特,纸张也还可以,字迹比较清晰,就是版面设计似乎有点浪费。
  •   好书啊,不多买来之后很少看,北大讲义一系列都是那些民国时候的大家写的,很经典,同时语言也很晦涩,最好在看过其他现代人写的专业书之后再看,会有很大收获,直接翻阅不容易懂。作为参考书吧!
  •   此前对于此书,一无所知,收到书后,翻了翻,书不算太厚,居然是两种书,等深入阅读,一发不可收拾,数日浏览一过,心中颇有所得,深感老一代治学之博洽严谨,这种不务虚名,素心治学之精神,对当今学术很有启迪,俟日后当精心再读,做出笔记
  •   这套书价格便宜内容也横好
  •   包含余先生的《古書通例》。值得買。還沒細看,不知道排印錯誤多不。據說這套老北大講義錯字較多。不過我已經買了其中的四本了。
  •   前辈学者写的,粗看了几页,感觉有内容有深度
  •   这本书,我没看懂
  •   不错 物超所值 和想像的差不多 及时纸质有点差
  •   便宜,发货快
  •   真是好书啊,我爱不释手。
  •   我对于季豫先生的敬仰之情,实在可以追述到十几年前,那是我还在柳河,居无定所,作无常工,打杂之间,只有看书。《四库提要辩证》就是在那时懵懂的读着,季豫先生也就从此活在了我的记忆之中。遥想其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01年,离家来京,天地为之一宽,眼界也大不相同,书,在生命里就更加重要了。有一段时间,对《世说新语》产生了兴趣,开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先生的《笺疏》就成为我的枕边之物,获益实多,因缘际会,又买到了先生的《论学杂著》。我亦知道,无论我怎样的用功,怎样的皓首穷经,都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但是在拜读先生的这些书的同时,给我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上的帮助。据说先生辞世之时,情状极惨,每一思及,不禁恻然。先生之书,累世不能易也。时代文艺出版社,为吾家乡的出版社,本应扬善抑恶,然而翻阅之间,每有不可晓处,细思数刻,方能明白字有讹误,出版一事,影响甚大,岂不闻十九层地狱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