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乱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璟琳  页数:3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历史上二世而亡的王朝并不鲜见,前有秦朝后有隋朝,但是秦末与隋末的乱世全都适可而止,时间跨度在十年左右,这段卵石就像社会动了一场大手术,血流遍地。然而伤口愈合之后,崛起了[汉]与[唐]两位巨人。西晋则不然,它亡得不仅快,还亡得很彻底;不仅亡了国,还亡了天下。胡人从极北苦寒之地一路向南,两汉以来的赫赫武功扫地无遗。[犯我强汉者,虽然必诛!]成为笑谈痴语。残存的晋室宗族龟缩到江南一隅,依仗长江天险偏安苟活这个残局,后人拾掇了三百多年才重新拾掇出一个完整的王朝。其间有多少人受戮于战场,有多少人枉死于暴政,又有多少人瘐毙于颠簸流离?  晋朝由治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八王之乱]。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乱世——[五胡乱华]。

作者简介

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某财经院校,获管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万科地产、中远集团等大陆知名企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悲剧的前奏  一、临终的皇帝  二、痴呆的太子  三、兄弟怡怡  四、政变伤了皇帝的心  五、亲兄弟明算账  六、画皮的人撕开伪装第二章  杨骏  一、面容模糊的晋惠帝  二、无法肩负的重任  三、两位受惊的祖父  四、乱弹琴  五、盟友倒戈  六、张开的罗网  七、喋血的暗夜  八、哀哉秋兰  九、洛阳三月血满街第三章  汝南王与楚下  一、凶狠的诏书  二、飞来横福  三、洛阳六月又飘血  四、过河卒子  五、从此公卿皆姓贾第四章  愍怀太子  一、杜锡坐针毡  二、洛阳街头的艳遇  三、晋世宁  四、诡异的母子情  五、生机如昙花  六、小人乱国  七、南风烈烈吹黄沙  八、式乾殿上第五章  贾皇后  一、舆棺上奏  二、黄雀在后  三、哀王孙  四、夜半刀出鞘  五、杀人活人  六、他乡遇仇敌  七、白虎幡  八、着火的羊皇后第六章  赵王  一、狗尾续貂  二、勤王!勤王!  三、叵测的观望者  四、洛南洛北皆成战场  五、金屑酒第七章    齐王  一、深沉的心机  二、三个军政府  三、成都王退出弈局  四、国事艰难  五、三谏不从  六、颦鼓动地  七、逃生的名十  八、激战洛阳第八章  长沙王  一、天下未乱蜀先乱  二、秦兵复东来  三、荆扬有寇  四、张昌建国  五、靖尘沙  六、煮豆燃豆萁  七、十年羁宦  八、华亭鹤唳讵可闻  九、草木萌芽杀长沙第九章  成都王  一、二入洛阳  二、御驾亲征  三、荡阴之役  四、潜龙惊  五、黄头鲜卑入邺都第十章  河间王  一、邺都满城血  二、匈奴建国  三、劫乘舆  四、关外羽檄飞  五、烟消云散  六、获胜者东海王尾声

章节摘录

  司马炎一生儿子众多,有二十六个,夭折过半,活到成年的只有九个。这九个皇子后来全部被卷入“八王之乱”,七人死亡。唯有先天残疾的司马晏与幼子司马邺侥幸活了下来。  这些儿子大多是在晋朝成立后出生的,在做皇帝之前,司马炎只有四个儿子:正室杨艳生长子司马轨、次子司马衷、三子司马柬,侧室生司马景。嫡长子司马轨活到两岁就夭折了,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年初,司马炎立次子司马衷为太子,这时司马衷才九岁。  时光荏苒,太子一天天长大。宫中传出这么一个流言:太子是个痴呆。有这么一个笑话作为佐证,说有一次太子在皇宫华林园游赏,有蛤蟆在叫,太子静静听了半晌,问左右随从:“此鸣者为官乎,私乎?”随从哭笑不得,只好蒙他说:“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太子听了这个答案,相当满意。  消息传了出去,百官哗然,司马炎也大吃一惊,觉得难以置信。  皇帝与太子的相处方式不同于寻常百姓家的父子。寻常父子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对彼此的性情、能力了如指掌,皇帝与太子则不同,皇帝、皇后、太子分别居住于不同的宫殿,彼此相隔甚远,按规定太子定时都要向父母请安,但那是例行公事,过程充满繁文缛节,未必对亲情有益,而且像司马炎这样的风流皇帝,一退朝就坐着羊车到处猎艳,国事都可以荒废,当然更顾不上对太子的教育培养,即使当时太子想与皇帝亲近加深了解,恐怕也找不到父亲在哪里。  太子成年之后都要搬出宫城,单独居住于东宫,每隔五日回宫朝觐请安。朝觐有现成的规矩可按部就班,请安时该说什么该做什么都会有东宫官僚事先叮嘱指点,所以这种觐见形式重于实质,目的是向天下人展示父慈子孝的姿态,实际上并不能增进父子间的了解与感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被自己的儿子蒙蔽欺骗,甚至死于儿子之手,这种扭曲亲情的父子相处方式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司马炎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太子是个痴呆,这一点都不奇怪。震撼之余,司马炎不敢轻易相信这个传言,因为宫闱深处自古都是盛产谣言阴谋的地方,宫内嫔妃们钩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其惨烈不亚于战场,而目的不外乎争宠夺嗣。  司马炎潜心观察,他发现自己好似雾里看花,一方面有人不停地提出种种证据,来说明太子是痴呆。另一方面又有人不停地把太子粉饰成圣子贤君。  司马炎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终于确认传言是残酷的事实,这时候太子十岁刚出头,现在撤换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君王家天下,撤换太子是国事,但首先是家事,司马炎先向太子的生母皇后杨艳征询意见。杨艳在司马炎还是曹魏臣子的时候就已经嫁入司马家,算是糟糠妻,她出身弘农杨氏,那是汉末以来资格最老、声誉最隆的名门望族,若不是司马炎做了皇帝,他绝对是高攀。史称杨艳“聪慧,善书,姿质美丽,娴于女工”,与司马炎成亲后“甚被宠遇”,生有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束三个皇子与平阳、新丰、阳平三位公主。司马炎称帝之后纳了一个又一个的嫔妃,后宫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但他还是十分尊重这个皇后。  司马炎对杨艳表示,司马衷也许不堪社稷重任,为了江山永固,应该另选佳儿做皇嗣。比如说,可以另立杨艳的幼子司马束。  司马炎未必有什么深刻用心,但是杨艳显然十分敏感。她出身书香门第,应该听说过汉武帝那有名的李夫人说过的一句有名的话,“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当时她已年过三十,自谓年老色衰,皇帝已经很少在她那儿过夜,而且皇帝三天两头的纳妃,生出了一个又~个的皇子,令她产生严重的危机感。  司马衷的皇嗣地位现在是她唯一的保障,也是弘农杨氏未来的唯一指望。即使皇帝答应立司马束为皇嗣,她也无法感到安全,因为司马束不是嫡长子,废长立幼这种铁的法则不能破了口子,如果发生了第一次,谁能保证不发生第二次?  所以杨艳坚决反对换嗣,她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立嫡以长不以贤”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语,它出自《春秋·公羊传》,是被奉为圭臬的法则。司马炎没想到妻子的态度这么坚决,竟然搬出儒家经典来对付他。司马炎脾气超好,史书上称他一生“未尝失色于人”,也许他不想太拂了妻子的心意,也许他想太子还小,长大了就会慢慢变聪明。反正换嗣的事情就搁下来了。  到了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杨皇后病逝,那时候皇太子十六岁,已经加冠礼并与大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成亲。杨皇后临死,担心别的嫔妃做了皇后,太子的嗣位不安稳,于是推荐自己的从妹(注:堂房亲属为从)杨芷接替她做皇后,司马炎是重情义之人,他当时就“流涕许之”,并且果真在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册立杨芷为皇后。从此,司马炎每次动起换嗣的念头时又多了一个心理障碍,总觉得冥冥天际,杨皇后那对妙目正盯着他质问。  但是,虽说君王家天下,毕竟这天下是天下人居住的天下,君王的贤与不才,关系到悠悠苍生的福祉。朝中百官议论纷纷,有相当一部分臣子对太子感到失望与否定,时不时地来劝谏一番。  有一次皇帝召集百官在凌云台宴饮,司空、太子少傅卫罐假装喝醉,走到皇帝御座前,抚摸着御座连连叹息,说:“此座可惜!”司马炎当然明白他想说什么,卫璀是太子少傅,最清楚太子的情况,他说可惜,是觉得太子配不上这个御座。可是司马炎实在狠不下心来废太子,他只好装糊涂,说:“公真大醉邪!”——你看来真是喝醉了啊,一边凉快去吧,这事不是你该操心的!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残酷而神秘的朝代,这是一个英雄比狗还多的朝代。这里不仅有史上最丑皇后的奋斗史,有被夷了三族的绝代美男潘安,有“不食粥,何不食肉糜”,还有阴谋与权术、政略与厚黑,以及悲壮与豪情……  “不食粥,何不食肉糜?”自古以来当权者说蠢话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未必无知,而是无耻。《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属于草根叙史,却迥异于当下风行一时的“明月体”。历史应该写得更好看,但不能歪曲事实忽悠读者,天大地大,真柑最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八王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整本书对八王之乱的史实做了很详细的描述,可读性很强,作者的语言也是亦庄亦谐(晋武帝对儿子说:“我最近很努力,给你生了几个弟弟,你来认识一下”)。不过,我始终认为,写史的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反思 历史。所以在合上书的时候,一个大大的问号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了:八王之乱谁的乱局?谁该为八王之乱负责?
      
       纵观历史,八王之乱其实埋下了西晋灭亡的火种,开启了中国近三百年分裂的乱世。出现这样的乱世在当时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280年晋武帝灭东吴统一全国,之后10年出现了所谓的“太康盛世”。相信一片花团锦簇之下,没有人能想到不过20年后就出现了兵祸连年的乱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近距离地观察“太康盛世”,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繁荣的盛世。史家对这一时期的描述,仅仅是百姓可以勉强填饱肚子,官府不用增加赋税便可维持正常运转,与“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开元盛世相去甚远。但对于钟鸣鼎食的公卿之家来说,这却是个真正的黄金时代。著名的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据史书记载,身为晋武帝舅舅的王恺不满出身一般的石崇有钱,找皇帝借了一株珊瑚树炫耀,石崇不屑地用如意击碎了珊瑚树,惹得国舅大怒;石崇潇洒地命人从家中搬来几十株珊瑚树,大多数都比晋武帝给王恺的那株更高更大更漂亮。除了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外,公卿奢侈的故事比比皆是。常山公主的丈夫王济用人奶喂猪,何曾每餐饭要花费2万钱仍说自己没法下筷子,石崇家中的厕所装潢得十分华丽还有十几个美女伺候“如厕”......
      
       这样的社会风气朝廷当然要严令禁止。太医程据曾给晋武帝进献过一件用珍惜飞鸟的羽毛作成的衣服,被晋武帝当成了反面典型痛骂一顿。可是效果并不太好。照理说,皇帝既然颁布了禁止奢华风的诏书,国舅王恺跟皇帝借珊瑚树跟石崇比富的时候,皇帝就应该严厉呵斥才是;可是相反的是,晋武帝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把珊瑚树借给舅舅了。颁布命令的人自己不遵守命令,难道还指望下面的人遵守吗?事实上,正是立法者和执法者的不作为,才使得禁止奢华风的命令变成了一纸空文。
      
       晋武帝在史书上被记载成一个性格宽厚的长者。每每朝廷公卿犯了错,只要不是谋反这种问题,他一般都会一笑了之。太子妃贾南风善妒,曾用刀子割开太子的一个怀孕姬妾的肚子,胎儿应声落地而亡。晋武帝听说后大怒,但在皇后杨芷的劝说下也没把贾南风怎么样。贾南风的父亲贾充和大臣和峤、荀勖不和,在朝廷里搞起了党争。晋武帝把三个人叫来请他们吃了一顿饭,说喝了这杯酒以后大家就好好做同事,不要再吵架了。三个人吃过饭以后一想,以前皇帝不知道自己有矛盾,搞党争的时候还偷偷摸摸的;现在皇帝都知道了,那就没必要再遮遮掩掩 啦。于是党争愈演愈烈。
      
       相比起对高层人士的宽容,晋朝的法令对下层老百姓却要严苛得多。公卿肆意屠杀家中奴婢的事情屡有发生。石崇在家里举办宴会时派美女劝酒,规定如果客人不喝酒,就要把这个美女杀掉,于是搞得客人酩酊大醉。只有后来在东晋权倾天下的王敦是个例外。无论美人怎么劝酒,他就是不喝;石崇杀了那个女人,把头放到王敦面前,他还是泰然自若就是不喝酒。百姓之命贱如蝼蚁,由此可见一斑。
      
       对高层的宽容和对下层的严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当然是由西晋的政治体制决定的。西晋脱胎于曹魏,而曹魏实行了保护世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这就使得世族的权力在曹魏急剧膨胀。在司马氏代魏的过程中,原有的世族集团并没有改变。于是到了265年晋武帝登基时,朝堂上的公卿大臣其实全是曹魏时候的那些人,而这批人的特权在新朝也得到了更大限度的保护。为了争取这批掌握着天下政治经济特权的人的支持,西晋皇室自然对他们格外优待,对他们的不法行为极其宽容。这就使得西晋皇室建立在一个相对少数的特权阶层之上,所以西晋的政权基础非常狭窄,也不够牢靠。
      
       如果这一部分人能够倾力相助朝廷,结果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惨烈。可在西晋上流社会中流行的是“清谈”。所谓清谈,就是一帮人装逼,故弄玄虚地讲一些老庄这种很玄的东西,故意绕弯子不把话讲清楚,讲得越玄乎越胡扯越好。这是上流社会一项必须的社交技巧,扯得好大家就会刮目相看,然后被推荐给皇帝。愍怀太子妃王惠风的父亲王衍就是这样一个清谈大师。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后果,朝廷大臣只知风月不知国事;一帮人拿着百姓的血汗钱正事啥也不干天天扯淡。相反真正熟知国事能够处理政务的人,却因为不懂如何扯淡被排除在外。这样的国家,岂有不亡之理?
      
       为什么西晋会盛行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在司马氏代魏的过程中,出现了“竹林七贤”这样的一批反对者。竹林七贤为人桀骜不驯,视世俗的那些条条框框如无物,经常一同聚会酗酒嗑药。本来只是生活作风问题,但因为他们政治上反对司马氏家族,这点生活作风问题就被揪出来成了他们的断肠草。像所有的执政者一样,司马氏家族也搞出了一个执政思想,作为建立新朝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个思想就是“名教”。司马氏打着恢复周礼的旗号,大肆鼓吹名教。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恰好成为了反对名教的典型反面教材。由于朋友的一桩家务事,竹林七贤中名气最大的嵇康被司马昭杀死。嵇康之死,表面上看是因为他触犯了名教的条条框框,其实是因为他同情曹魏的政治立场。这件事在当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人们纷纷莫谈国事,明哲保身。于是,在一片缄默之中,司马氏夺取了天下。
      
       太康盛世时,距离嵇康被杀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当年的阴影依旧没有消散。即使是公卿大臣,也以谈论风月、玄学这种东西回避国事。司马家的皇帝得意非凡,自以为可以享国万年,可真到了国家出事的时候,反而没有人帮他们了。八王之乱中,成都王、河间王联合攻打齐王。齐王召集公卿大臣商讨退敌妙计,当问到老臣王戎的时候,王戎说他要上厕所,过了一下就传来了王戎掉到粪坑里的消息,齐王只好让他回家。其实哪是王戎失足掉到粪坑里了?完全就是他不想为齐王献计而想出来的苦肉计!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公卿大臣明哲保身,一言不发,冷眼旁观司马家的王爷们自相残杀;只等大局一定,就朝拜新的胜利者。反正不管谁做了皇帝,都要给他们加官进爵笼络他们;相反如果存了公心,说了当权者不爱听的话却要受罚——那么只好装聋子做哑巴了。作为朝廷支柱、西晋政权基础的世族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会说一句话了。就这样,西晋在一片缄默中迎来了太康盛世,也在一片缄默中迎来了匈奴的铁骑。
      
       除了世族,西晋政权的另一大基础是司马家的王爷们。传统史书上说,晋武帝觉 得曹魏灭亡是因为没有宗室的拱卫,所以外姓人篡权时宗室才没有力量进行反击。于是,他便把自己的二十七个兄弟叔伯子侄分封到了各地做王,这些诸侯王手中都握有实权和军队,但这也为八王之乱埋下了危险的火种。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晋武帝是不得不封这些王的。晋惠帝时,朝廷要修国史,但头一个问题就吵了很久,因为大家不知道晋朝的历史应当从司马懿辅佐曹魏算起还是司马炎正式登基算起。晋武帝虽是晋朝第一个皇帝,但晋朝的基础却是他的爷爷司马懿、
  •   发货很快,书质量也不错
    讲西晋八王之乱的书,写的不错
  •   正如文中所说的, 没有一个朝代象晋朝这样乱七八糟的。 但作者居然能把八王之乱说得这么清清楚楚,条理分明, 也不缺乏文学色彩, 文字功底不一般。

    强烈推荐。
  •   还是能把事情简单地陈述一遍,但想对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深入了解,目前还是只能看晋书。
  •   可以看出,作者有不错的历史知识,写的就是有点乱
  •   历史书里绝对看不到的
  •   这本书的历史很真,也容易懂
  •   给老公买的书,纸张差了些,内容不错
  •   文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   内容很生动,但看完也很郁闷。
  •   读罢心多生叹

    虽然其中人物刻画的力度不足 但也算写出了那的胜而又败几大王爷的特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