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无痕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陆天明  页数:428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三十年了。  我的文学创作又走过了三十年的路。  是“一竿风月”,还是“一蓑烟雨”,抑或是“波涛万顷”?  上小学三年级时,写作文:《我的理想》。我说我要当“作家”。我上学早。写作文的那年我七岁。我那个被多年的肺痨病已经折磨得几乎要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父亲,看到我的那篇作文,非常欣慰地说:“好啊。我儿子也想当作家了。”他年轻时的理想就是要当作家。但不幸的是,他是巴金笔下“觉新”式的人物,一个大家族的长房长子,终归屈服于生活的压力,为了顾全家族的生活“大局”,无论哪方面,都“痛苦”而又“自觉”地放弃了他个人的理想。  三年后,他死了。还是死于肺痨。死的时候才三十岁。  在此之前和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他曾经想当一个作家,并不能体会那天晚上他站在写作文的我身后,所发出的那一声喟叹里所饱含的全部伤感意味。也许他活着时,觉得我太小,就没想到还有那个必要跟我细细地说说这些。  又过了十年,我离开上海,离开母亲,要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天斗地”。母亲为我准备行装。全部的行装就是一个旧帆布箱和一个旧铺盖卷。她却把父亲十九岁时发表的一些小说和诗歌,还有抗战时期他流亡昆明一路上写的日记当作唯一的“遗产”放进了我的行李里。  我这才知道自己和毕生经商的父亲在精神上一度是多么的接近。两代人的文学梦,两个世纪的挣扎生涯,让我觉出许多的心酸和沉重。所幸我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社会变革的大洪流中去了。我可以活得和父亲不一样。虽然,我也曾得过肺结核(是父亲传染给我的?说不清),但我可以不再用一个“旧时日肺痨病人”和“只属于一个大家族”那样的苍白软弱和绝望去处置自己的一生,去处置自己的文学梦。  大西北农场难以想象的艰苦贫瘠,不仅让人同样难以想象地彻底治好了我的肺结核,还给我心底铸进了西北汉子常有的那种倔强和愚拙。大概就是因了这种“倔强和愚拙”,农场十二年,我一次又一次主动放弃了种种充满另一类诱惑的人生选择,执着地在那戈壁荒漠上做着文学梦。  一九七三年,在到农场的第十个年头,我终于写出了平生第一部“大作品”,一个知青题材的四幕话剧《扬帆万里》。这部作品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西安电影制片厂要将它拍摄成电影。上海要发表它。兰州北京西安乌鲁木齐以及东北和别的一些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剧团将它搬上舞台演出。其实那时候,我一共只看过三个国产的剧本:《槐树庄》《第二个春天》和《年青的一代》。只看过一个话剧演出,还是那个永远激动我的《年青的一代》。那还是在离开上海前看的。后来在农场宣教组仓库里,翻拣到一本契诃夫的戏剧集,半本易卜生的剧本集。记得当时反反复复地读,一直到把它们读破。也就是像罗兰·巴特说的那种“抬头阅读”,读一段,抬起头来默想细究,“将其切割,亦因迷恋,又将其恢复,并从中汲取营养……”我的倔强和愚拙,同时也体现在:我写作,只是觉得自己心里有话要说,要对这个世界表白什么。我要叫喊。要喊出属于我的那一声来。在底层的十多年生活,面对这个世界,我总觉得自己心里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声音要发出。总是直觉到,这个世界需要这样一种声音。这愿望,这直觉,这冲动和向往极其真诚而又无比强烈。甚至强过初恋时的那种可以说无与伦比的冲动和向往。至于这样喊出的“声音”是否时下或教科书上界定的那种“文学”,我不管。也许正是因了这种愚拙的真诚,我的这第一部“大作品”在当时确实打动了不少的人。后来,也是因了这部作品,我才被北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看上,把我全家调进北京。我也因此开始了自己三十多年的专业创作生涯。但我创作上真正的新生,却开始于“四人帮”倒台。“四人帮”倒台,让起步于“文革”期间的我,有可能开始一场彻底的“蜕变”。这对我个人,对我这一代人来说,在精神上,具有哈姆雷特式的“绝对意义”:“是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道必须跨过去的大坎。当文学艺术的春天重归人间,文学艺术创作将充满艺术个性地回归到它的本真意义上来。因为时代使然,我们这一代人曾经一度失去过,或者说忽略过自我和艺术个性,而要重新找回自我,谈何容易!要重新确定自己的艺术创作个性,同样“谈何容易”啊!我们必须要像幼蛇蜕变那样,从紧紧包裹束缚着自己的“旧壳”中蠕动挣脱出来,必须先用锋利的“手术刀”细细地解剖自己。需要认真地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人”。而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恰恰是认识自己和认识“人”这样一种最复杂又最完美的“东西”。是自己拿着刀,一刀一刀地切割自己的肌肤。是舐食自己的血水,以此去重新获取新生的力量。  我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彻彻底底地沉到一个钢厂里去生活。每天跟着工人三班倒,春夏秋冬、日日夜夜,以重新获得普通人的生存感觉,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去重新认识眼前的这个世界,借此来摆脱那个旧我。同时又大量阅读能找到的新小说、新理论著作。并且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桑那高地的太阳》,用它来回顾自己这一代人是怎么失去自我的,以从容告别过去。然后又写了那个《泥日》,以确立自己新的创作定位。学会不看任何人的脸色,只凭自己的心灵感觉和感悟去创作。寻找一种完全属于那个叫“陆天明”的男人的创作风格,力图发出一种只有那个叫“陆天明”的男人才发得出的声音。迈出这沉重而又必需的一步,找回创作上的自我,我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那时我已经快四十岁了……  不蜕变便会被阉割。“是活着,还是死去?”现在回想起来,我之所以能坚持着写下来,还是得归功于自己那个最原始的创作动机:要对这个世界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同时也要归功于一种最本真的生命动因:视天下为己任。我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有许多东西可以总结和必须加以纠正的。但是,我们幸运地从时代那儿获取了汇聚了又胶结了这样一种热源,把文学创作和民族命运、人民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样,就没有人能挡住一个男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和每一代的年轻人一样,都做过一些错事,但许多事情我们是在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驱使下去做的。错了,也该由我们自己来负责。我们的灵魂是真实的,是完全可以面对历史的。我始终坚信,文学必须属于人民,是应该也是能够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它可以发挥的那一点作用的。我们不能把文学创作所必需的个性化,扩大到,以至于极端化到私人化隐私化的地步,更不能因此极端地认为,文学只有在脱离现实脱离社会,完全不讲它的社会功用和大众阅读权利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它的升华。这也是我在发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当代文学不可避免地开始萎软苍白,决定实现我自己创作的第二次回归——向现实回归,向大众回归的主要原因。它让我在整个中国发生巨大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去参与这场变革。即便这样的写作被一些先锋的“理论家”冷落过,也丝毫不能动摇我继续实现这二次回归的决心。这样的作品,最典型的就是《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和《省委书记》。这几部作品,严肃,沉重,朴实,没有任何时尚元素和花哨的个性玩弄,却在大众中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一版再版,印数已达几十万,至今还在不断的再版中,不仅被收到各种集子里,还被改编成电视剧、舞台剧。由它们而拍成的电视剧,播出时,最高收视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九……即便如此,我并不认为,它们是完美的。我不认为它们是完美的,并不是因为它们曾经被那些“理论权威”冷落,而是以我的文学感觉和文学本真的意义去衡量,我始终认为,一个作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学创作,真正成熟的标志应该是既被自己的人民认可,又在文学史的进程中有创造性的突破。中国的文学产生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又要让它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它能够发挥的应该发挥的那点作用,就不能回避我们大众的阅渎接受程度。它应该是既深刻,又好读,既文学,又大众,既充满着深层次的形而上意味,又洋溢着当代的生活气息,既有作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独立思考的张力,又具有涵盖时代和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我知道我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但我将继续努力。我的《木凸》《黑雀群》《高纬度颤栗》,包括最近创作的《命运》,都属于在向这个目标靠拢的尝试之作。我在一点一点地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一定要再向前跨那么一大步,使自己的创作真正接近这个目标……  这些年,我常常深夜扪心自问:天明,你在变吗?你变了吗?是的,我在变。我变了。我不断地在变。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让我不能重复自己,不能在原地踏步。我必须在变。但我又没有变。我要求自己不变。不变的是,我希望自己永远能够以一个“热血青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在自己的创作中,始终那样真切地关注着,并全身心地融入到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为争取更加美好未来的奋斗中去,虽然老之将至,老已降至,我必将不可挽回地衰老……一天比一天地衰老……  去年,我回老家南通一次。到墓园去看望了父亲。一个六十岁的儿子去祭扫三十岁的父亲。看着极其简陋粗糙的水泥墓碑上他那个极年轻极清瘦极忧郁极聪慧又极无奈的神情,我哽咽了。我该对他说些什么呢?“父亲,你儿子终于成了一个作家了。”这话好像三十年前就该说了。“我还会写下去的,直到把心里要说的那些话都说出来为止。”这话好像也不准确,只要你关注人民的命运,心里的话有说得完的那一刻吗?“我知道自己还没写出最好的作品,为此,我将不懈努力。”几十年了,还用得着来对父亲表这个态吗?三十岁的父亲早就了解了自己这个六十岁的儿子:他一生的努力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写出一部更好的作品而不惜一切。两代人的文学梦。两个世纪的生存努力。我和我妹妹,我和我儿子,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们,我和我那些亲爱的读者们,我和所有还活着的中国人,中国的平民大众,我母亲,我弟弟,我亲戚和非亲戚们……我们不曾放弃,也不会就此止步,为了两代人的强国梦,为了那两个世纪的复兴之路……我将持续地用我固有的那种倔强和愚拙写下去,而不管别人会说些什么!

内容概要

大雪纷飞。北方某省会城市近郊一古老的西班牙式别墅里,灯火通明。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正在为某大军区退休司令员回到该省省会定居,筹办一个小型而又隆重的接风聚会。聚会开始前一个小时,别墅后的小树林里突然传来三声枪响,待警卫人员急忙赶到。发现市政府秘书处的张秘书被人杀害在树林背后的一个旧房子里……是谁,为了什么,居然会在这样的场合,选择这样的时机,杀害这样一位政府工作人员?……

作者简介

陆天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石河子大学、原江西大学客座教授,曾当过农民、农工、小学教师、农场机关干部。现供职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命运》、《泥日》、《苍天在上》、《省委书记》、《大雪无痕》、《桑那高地的太阳》、《黑雀群》、《高纬度战栗》、《木凸》。同期创作的同名长篇电视连续剧《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播出后,在国内均引起强烈反响。作品曾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多种国家级大奖。

章节摘录

  傍晚时分。郭强下了班,骑上自行车,出了重案大队大门不远,就发现方雨林站在马路对面一辆很旧的桑塔纳车旁边,优游自得地吸着烟,好像在等着什么人。两天来,郭强一直找这小子,却不知他去哪儿了。他知道他的突然消失肯定是有什么名堂,但却想不到,这会儿会在这地方出现。郭强忙掉头向桑塔纳车骑去。方雨林似乎也发觉了郭强,立即发动着了车,向前驶去。郭强加快蹬车的频率。桑塔纳车也在加速。看起来,桑塔纳车好像是在逃避自行车的追踪。但奇怪的是,只要郭强一旦被别的车挡住,放慢速度后,桑塔纳车居然也放慢速度,似乎是有意在等着郭强。就这样,桑塔纳车总是不远不近地在自行车前面一二十米的地方行驶着。  就这样,桑塔纳车拐进了一条幽静的小马路。很显然,这就是自然博物馆所在的那条小马路。郭强追过来,叫了一声:“方雨林!你小子,搞啥名堂?我找你多少回了!”方雨林却很平静地说道:“跟我来。”于是,他又把郭强带到自然博物馆二楼那个小屋里。郭强迟疑地问:“你不是从这儿搬走了吗?”方雨林淡淡一笑道:“不能再搬回来?”“你跟我搞反侦查呢!”郭强捶了他一拳。“老哥,我这儿只有自来水。”郭强笑道:“进这个门,我就没打算喝开水。”他一边说,心里一边有点犯嘀咕:今天这个方雨林神色显然有点不对,特别地沉静,好像已经决定了什么天大的事,要跟他摊牌似的。  过了一小会儿,方雨林果然说道:“郭强,咱俩在一块儿时间不短了,是吧?”郭强反问:“你说呢?”方雨林低下头默坐了一会儿,说道:“我是一个有缺点的人,你也不高大完美,是吗?”  郭强耸了耸眉毛:“你今天有病?”  方雨林只当没听见郭强说什么似的,只管往下说道:“但我们起码都还算是个人,对不对?”方雨林突然深沉起来,使郭强心里一激灵。他熟悉方雨林,知道他轻易不会这么认真。一旦认真了,就一定有值得他这么认真的事发生了。他认真打量了一下方雨林,问:“方雨林,你……”  方雨林却很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催促道:“回答我的问题!”  郭强装出一副满不在意的样子说道:“操,不算人,算啥?”  方雨林逼问:“真正的人?”  郭强有点反感了:“你小子想干吗?装什么大尾巴狼啊!”  方雨林却说:“回答。”  郭强犹豫了一下,勉勉强强地从牙缝里挤出点声音,答道:“当然是真正的人。”  方雨林立即说:“好。我本来不想再麻烦你,可我实在没辙了,我不知道怎么办好……”  郭强冷冷一笑:“您老人家都没辙了?又出什么事了,那么严重?”  方雨林叹了口气,慢慢说道:“最近我发现……发现……那位刚提起来的周副市长,可能跟这起谋杀案有关联……”  郭强一愣:“谁?谁是杀人凶手?那位刚提拔的周副市长?方雨林,你真有病了!你拿到什么证据了,认定是周副市长杀了那位张秘书?”方雨林说:“这样的证据现在还没有……”郭强吼道:“那你跟我扯什么淡!”  “但是有迹象告诉我,他非常值得注意,我们甚至应该把他列入我们的侦查范围。这,允许不允许?”“具有这样的迹象,也得报上一级党委批准。他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可由谁来向上一级党委提供这些情况,让他们下决心批准这样的行动?应不应该是我们?我们考虑问题时,是不是应该只考虑他跟案子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而不应该首先去考虑他是多大的官?”两个人激烈地争执起来。  “得得得,快说,你到底发现了哪些迹象?”  “真有耐心听我说?”  “管饭不管饭哪?”  “啧!”方雨林说着,从壁柜里掏出三四个啤酒罐和一个装满了各种方便食品的塑料袋,往郭强面前一放。郭强说:“那成,说吧。”  “现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凶手即便不是我们内部的人,他也一定跟我们内部的人有关系。否则那天他根本进不了山庄,也不可能把张秘书叫走。”  “他为什么不可能在实行警戒之前,就潜入了呢?”  “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你看这个(方雨林拿出一盘录像带插进录像机里。录像机联在一台电脑上。他熟练地敲击了几下键盘。录像机走动起来,电视屏幕上出现画面)。警戒前,我们带人反复对山庄每个角落和周围一切地形地物,包括那幢残破的小别墅,都进行了彻底的搜查,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然后才布置了警戒。案发后,我们立即对每一个警卫战士过筛。询问结果,整个警戒过程中,没有一个外人进入过山庄。凡是进人山庄的,都是持有通行证和特别证件的。你再看这儿,围墙外头的雪地上也没有任何脚印。这说明当时没有人翻墙而入……”  “但是,那个杂务工明明说张秘书是让一个他不认识的陌生人叫走的。如果这个陌生人就是周副市长,他应该认识。但是,我们让那个杂务工认了当天所有在场的人的照片,甚至还让他看了当天到场的所有贵宾们的照片,他说这些人里没有他看到的那个陌生人。你觉得是那个杂务工在撒谎?”  “你先别跟我急。首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些警卫战士的忠诚,况且那天他们值勤时都是双岗,他们每一个人说的话,都有另一个人作旁证。其次,我也没说那个杂务工在撒谎。但是,我们必须搞清那个杂务工提供的证词,到底有多少真实性。我想到了照片……”

编辑推荐

  这是著名作家陆天明继《苍天在上》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反腐力作。小说入木三分地剖析了权欲私欲膨胀后,人性畸变的痛苦而又丑陋的历程,并声声泣血地呼唤着社会的正义和良心。小说保持了作者创作同类作品时一贯运用的独特风格:笔锋犀利,悬念迭起,激情澎湃,正气浩然。把反腐败这一严肃而又沉重的主题与侦破小说的写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欲罢不能,却又耳目一新,掩卷长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雪无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大雪无痕,同名电视剧当年万人空巷,国企改革、反腐的力作。小说比电视剧更扎实。
  •   不错,挺好看的。
  •   书看着很好
  •   朋友推荐,比较精彩
  •   值得一读,文笔很好比较引人入胜,不过官场斗争写的不如《女县长》真实深入
  •   有点意思!比想象中好!
  •   希望当当网每一次出货时要检查清楚,别又给我发旧货。
  •   拿到手里,感觉像是旧书,为了故事就不退了。
  •   书写得一般,不现实
  •       只有读完最后一页,才能体会到这本小说的真正好处。这是我阅读《大雪无痕》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读书的习惯是很不好的,一书到手,很少规规矩矩地从开篇读到结尾,总是跳着往前翻。因而总是读得很粗糙。读学术著作还好一点,读小说之类的作品,这毛病就更明显。这次读《大雪无痕》是一个例外。也许是受到嘱托,也许是怀有期待,我是很规矩地——虽然仍是断续地——顺着次序往下读的。
      
        幸亏是这样一种读法,我才没有遗漏这非常精彩的“最后一页”。
      
        这最后一页,有三个内容值得提及并应受到重视。第一是书中一直受到关注的副市长周密“空白日记”的揭秘;第二是书中主要人物方雨林和丁洁若即若离的爱情之谜的解题;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是那个周密至死也没有供出这个枪杀案件的最关键的一个人物的名字。在这里,《大雪无痕》的作者只用一句非常平淡的话,表达了对于全书来说可能是立意之本的点题。这就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那位东钢行贿案的受贿主角仍然逍遥法外”。这样一句话,如同书中的最后一页,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而就是这样一句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话,却体现了这本小说的特殊价值。
      
        先说“空白日记”,它一方面表达日记作者“不可言说”的内心恐惧和痛苦,另一方面,它的“无言倾诉”也传达出对于自己所爱的信任———周密对丁洁的爱慕是真实的、甚至也是真诚的。它以“无言”的方式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再看方雨林与丁洁的爱情纠葛,原先我们不理解以丁洁的条件对方雨林看来有点“屈尊”
      
        之爱,换来的却是方对丁的冷漠乃至“粗暴”,这未免有些费解,觉得方雨林充其量只是一个工作狂,至少在爱情方面是一个麻木的人。
      
        现在明白了,原来基本障碍在于丁母与方那一次关于“做些安排”的谈话。这次谈话的出发点和意图是方雨林所断然不能接受的。方雨林从中了解了侯门深处的价值观,也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我们正是从这最后一页的揭示中,更深地了解了方雨林独特的性格魅力。
      
        至于周密落网之后始终未能供出那个关键人物的情节处理,更使这部小说有别于一般的反贪侦破小说——它也写了案件发展的曲折复杂,但并不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为目的。透过这最后一页的“一直没有供出”的“那个人”的无言之言的处理,真是胜过了一般小说的千言万语!它让人陷入沉思。深感牵动当今中国亿万人的心灵、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官员腐败的社会恶疾,清除它、并彻底地解决它,绝非易事——我们可以处理那些浮表的现象,但却难以触及埋藏于深处的、根深蒂固的根由。
      
        小说在情节处理方面是引人入胜的。从一开始,它一直就把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周密身上。围绕着他,作品展开了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情节,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从而使我们能耐心地读下去,直至终卷。
      
        而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我们所紧密跟踪的“嫌疑人”,却并非东钢受贿案的“主犯”。周密是受到了惩处,他杀了人,是罪有应得。
      
        但在另一角度看,他仍然是一个受害者。而真正接受贿赂、一直暗中操纵并阻挠破案工作的人,却依然逍遥法外。这结局未免让人失望,但却把小说的主题导向了深入。它昭示人们,中国这场消灭官场腐败的斗争,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开的死结,它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功的。
      
        但可贵的是一种热情,一种明知前途艰难而仍然勇猛向前的热情。
      
        小说的作者显然是在期待着,期待着他所称为的“大雪无痕”的洁白清明世界的实现和到来。小说发生在有雪的北方,在它的情节进展中,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总出现雪的意象。这里不仅体现一种精致构思的契机,而且也寄寓了我们注意到的作者的激情和想像力。
      
        开始写事件的发生,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气象台预报没有大雪,但一时间偏偏下起了大雪,这雪还下得很凶猛,大片儿大片儿的雪花儿像无数个小精灵,张牙舞爪地在风中你推我搡,肆无忌惮地旋转啸叫,扯动了整个破碎的天空”。在这里,这突然而至的大雪是一个不祥的暗示。它不仅为小说的风格奠定了基调,而且也预示了小说不可预期的结局。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写囚禁中的周密,写他回想当年上学路上:“我赞叹过大雪无痕,我坚信过大雪无痕,我心疼过大雪无痕,我渴望过大雪无痕。是的,大雪无痕。是的,事情本来不该有这样结局的——”。这是周密的叹息,我们从中也可听到作者心情复杂的叹息。
      
        只有读完最后一页,才能体会到这本小说的真正好处。这是我阅读《大雪无痕》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读书的习惯是很不好的,一书到手,很少规规矩矩地从开篇读到结尾,总是跳着往前翻。因而总是读得很粗糙。读学术著作还好一点,读小说之类的作品,这毛病就更明显。这次读《大雪无痕》是一个例外。也许是受到嘱托,也许是怀有期待,我是很规矩地——虽然仍是断续地——顺着次序往下读的。
      
        幸亏是这样一种读法,我才没有遗漏这非常精彩的“最后一页”。这最后一页,有三个内容值得提及并应受到重视。第一是书中一直受到关注的副市长周密“空白日记”的揭秘;第二是书中主要人物方雨林和丁洁若即若离的爱情之谜的解题;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是那个周密至死也没有供出这个枪杀案件的最关键的一个人物的名字。在这里,《大雪无痕》的作者只用一句非常平淡的话,表达了对于全书来说可能是立意之本的点题。这就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那位东钢行贿案的受贿主角仍然逍遥法外”。这样一句话,如同书中的最后一页,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而就是这样一句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话,却体现了这本小说的特殊价值。
      
        先说“空白日记”,它一方面表达日记作者“不可言说”的内心恐惧和痛苦,另一方面,它的“无言倾诉”也传达出对于自己所爱的信任———周密对丁洁的爱慕是真实的、甚至也是真诚的。它以“无言”的方式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再看方雨林与丁洁的爱情纠葛,原先我们不理解以丁洁的条件对方雨林看来有点“屈尊”之爱,换来的却是方对丁的冷漠乃至“粗暴”,这未免有些费解,觉得方雨林充其量只是一个工作狂,至少在爱情方面是一个麻木的人。现在明白了,原来基本障碍在于丁母与方那一次关于“做些安排”的谈话。这次谈话的出发点和意图是方雨林所断然不能接受的。方雨林从中了解了侯门深处的价值观,也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我们正是从这最后一页的揭示中,更深地了解了方雨林独特的性格魅力。
      
        至于周密落网之后始终未能供出那个关键人物的情节处理,更使这部小说有别于一般的反贪侦破小说——它也写了案件发展的曲折复杂,但并不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为目的。透过这最后一页的“一直没有供出”的“那个人”的无言之言的处理,真是胜过了一般小说的千言万语!它让人陷入沉思。深感牵动当今中国亿万人的心灵、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官员腐败的社会恶疾,清除它、并彻底地解决它,绝非易事——我们可以处理那些浮表的现象,但却难以触及埋藏于深处的、根深蒂固的根由。
      
        小说在情节处理方面是引人入胜的。从一开始,它一直就把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周密身上。围绕着他,作品展开了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情节,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从而使我们能耐心地读下去,直至终卷。而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我们所紧密跟踪的“嫌疑人”,却并非东钢受贿案的“主犯”。周密是受到了惩处,他杀了人,是罪有应得。但在另一角度看,他仍然是一个受害者。而真正接受贿赂、一直暗中操纵并阻挠破案工作的人,却依然逍遥法外。这结局未免让人失望,但却把小说的主题导向了深入。它昭示人们,中国这场消灭官场腐败的斗争,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开的死结,它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功的。
      
        但可贵的是一种热情,一种明知前途艰难而仍然勇猛向前的热情。小说的作者显然是在期待着,期待着他所称为的“大雪无痕”的洁白清明世界的实现和到来。小说发生在有雪的北方,在它的情节进展中,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总出现雪的意象。这里不仅体现一种精致构思的契机,而且也寄寓了我们注意到的作者的激情和想像力。
      
        开始写事件的发生,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气象台预报没有大雪,但一时间偏偏下起了大雪,这雪还下得很凶猛,大片儿大片儿的雪花儿像无数个小精灵,张牙舞爪地在风中你推我搡,肆无忌惮地旋转啸叫,扯动了整个破碎的天空”。在这里,这突然而至的大雪是一个不祥的暗示。它不仅为小说的风格奠定了基调,而且也预示了小说不可预期的结局。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写囚禁中的周密,写他回想当年上学路上:“我赞叹过大雪无痕,我坚信过大雪无痕,我心疼过大雪无痕,我渴望过大雪无痕。是的,大雪无痕。是的,事情本来不该有这样结局的——”。这是周密的叹息,我们从中也可听到作者心情复杂的叹息。
  •      在周密得知省纪委调查东钢股份后,他打电话给幕后大boss“上面再调查这件事了,您把股份拿来,我去把还掉”幕后大BOSS“什么股权,你什么时候给我了”残酷、心狠。
       在纪委调查到较大问题时,就得考虑问题牵扯到谁,会不会得罪谁……
       我想做方雨林这样的人,可是是否有勇气?
  •     对于书中的方雨林,这么执着的任务,太感动了,
      
      对于方玉珠,这么一个纯洁的、阳光的人,既然车祸死亡太可惜
      
      对于丁洁这种,家庭高出身的人,还依然希望方雨林,感慨
      
      对于周密,这种贫苦出身,最终得道的人,因为一个错误的念头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但是如果没有这个错误的念头,他是否有这个美好的前程,给我们读者具体大的震感;
      
      最终那个收钱的人到底是谁?书没有说出来,但是,给我们的无限的空间去想象。。
  •     不想给别的评分,因为我不轻易说差,所以还是选了三星,但老实说这本书用做剧本还行,换成反腐小说会被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大师给批斗了吧。   书里最不习惯的就是方雨林和丁洁。当这两个纯洁光辉的形象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开始丧失读完整本书的勇气。最不喜欢就是宣传政策的教科书般的小说,在“来凤山庄”案发后,方雨林开始着力破案时,我几乎要停下了,好在我的耐心支撑了我,坚持着把毫无悬念的侦探故事看了下来。坚持换来了回报,在冗长的铺垫后,结尾居然是书中最令我满意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人物塑造方面的糟糕突出了结局的好。其人物塑造走的是常规路线:正面人物外加反面人物,不是黑就是白,没有复杂的纠葛,人物联系非常简单,马副局、方雨林、丁洁、丁司令员等等都好到难以置信的程度,仿佛一个个都如四五岁孩子那么单纯,冯祥龙是个坏蛋,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是那种常见的带暴发户味和奴性的反派人物,除了周密有点味道,其他人都不够味,都没有放盐似的。   结局算是点睛之笔吗?也许吧。倒不是因为作为杀人凶手的周密终于被俘,而是周密的另两点使命让结局生辉。第一、周密根本就不像个凶手,他是那么地勤奋、努力,虽然作者已经通过丁洁之口讽刺过周密的这种“努力”,可从总体来看他为人谦逊,做事有分寸,但只是被社会逼迫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步错棋(作者是不是想通过这个表达我们的反腐很有效?)。他原本可以更好的过日子,但却被毁了一生,他成了一个可恨的社会产物。而他后来所做的在我们看来他不过是为了掩饰第一个错误。即便是被他杀的张秘书似乎也比他周密更坏。他绑架了丁洁,可是没有拿她当人质,也没有杀死她,只是绑住她不让她声张而已,在我看来,他已经非常好了。死刑的结局对周密实在是太不幸了。第二、周密在行刑前仍然不肯供出另一位高官,不知他是出于什么考虑闭口不言。我们不能说周密做得对,也不鼓励这种行为,但至少这个结局说明我们的社会腐败还会存在,以后反腐的道路也任重道远。   作者支支吾吾地表达了他的想法,让这本书读来就像一直在爬坡的汽车,气喘吁吁,却总是爬不到尽头,闷啊!   以上仅是我一点对书主题表达的思考,不包括任何写作技巧的评价,仅供参考。
  •     刚开始翻看的时候,就被吸引了,感觉比日本的那些推理小说好看多了。日本可能比较小,我说的这个小指的是国土面积,所以他们绕来绕去也就那些场景、一两个人,不像我们中国的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出场人物多的也总是让你记不住。还在看着,没有读完,好看,10年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吧。结构紧凑,人物刻画鲜明。我觉得好看。给力!
  •      在物欲横行的今天,出现很多令人难以猜测的事情,大雪无痕虽然是虚构,但思考当今社会,也应有感触。
  •   大雪无痕不是虚构
    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有现实映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