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奇才王禹卿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渊远,宋路霞 著  页数:228  

内容概要

由王渊远等编著的《商界奇才王禹卿》是一部真实、从一个打工仔到著名实业家的人物传记。
传主王禹卿,原是太湖边的穷孩子,14岁到上海来打工,20岁进入荣家的茂新面粉厂,33岁成为福新面粉厂的创办人之一。进而担任了福新面粉公司的经理、总经理。他是中国现代面粉工业的元老人物,在十里洋场摸爬滚打达半个多世纪,为民族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商界奇才王禹卿》通过王禹卿一生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再现了我国面粉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同时也说明了商海行船,暗潮汹涌,无风三尺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必要的商业智慧和毅力,还必须建立坚实的商业信用,这对现实中的经营者,均不无启迪作用。
王禹卿功成名就之后,1927年在家乡太湖边建造了一座著名的园林——
蠡园,这是他和儿子王亢元共同挥洒的大手笔,解放后捐献给国家。

作者简介

笔名元媛,出生于中国上海,1987年移居美国。出国前曾在深圳大学《世界建筑导报》社工作,现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兼任圣地亚哥市园源艺术设计中心主任及美术设计教师。擅长室内艺术装饰设计和珠宝艺术设计。
山东省济南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近现代家族史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家族史、上海史、洋楼文化。主要著作《李鸿章家族》、《盛宣怀家族》、《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百年儒商南浔刘家》、《上海的豪门旧梦》、《上海的豪门望族》、《上海望族》、《回梦上海老洋房》、《回梦上海大饭店》,《上海顶级老洋房》、《百年收藏》、《钱币大师马定样》、《上海滩名门闺秀》、《上海滩名门闺秀(2)》、《民国才子张乃燕》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元媛
第一章 无锡农家子孤身闯荡大上海
 无锡太湖边的少年郎
 斗四岁孤身闯荡大上海
 父亲临行赠言:不混出个人样不要回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王禹卿三过大火而大难不死
 福人得天助越烧运越旺
 
第二章 水浅舟船大北上辽沈试锋芒
 奉命北上推销油麻巧遇小老乡
 关键时刻急转身加入荣氏家族团队
 一出手将积压的面粉一销而空名声大振
 商海如大海无风三尺浪
 遭遇锦州汇兑风潮又逢橡皮股票风潮
 危急中力挽狂澜初显英雄本色
 
第三章 八年好辛苦 襄办八家面粉厂
 不甘为他人做嫁衣与浦氏私下谋自立
 荣氏得知来协商再邀尧哥来人局
 合伙办起首家福新面粉厂
 兄弟协力一鼓作气八年襄办八家面粉厂
 风调雨顺天时地利
 荣氏荣登全国面粉业大哥大
 
第四章 树大多风雨 股票交易遇豪强
 上海滩到处冒新鲜机器不转也赚钱
 王禹卿协助荣宗敬创办面粉交易所
 与日本人拉开架势比高低
 “兵船”牌面粉作标准粉
 掌控了全国的麦价与粉价
 谁知树大招风黑老大杜月笙来染指
 强手难敌地头蛇
 
第五章 金融风暴中 曾任公司总经理
 世界金融危机波及上海
 花贵纱贱价格倒挂
 申新纱厂遭遇搁浅危机全局负债上千万元
 荣老板推王禹卿代为总经理
 商之银行继续贷款
 然而船大难掉头乱世样样难
 荣家要‘以粉济纱“王禹卿坚持不允
 内部高层起波澜
 
第六章 黑道兼白道东方不亮西方亮
 在交易所与黑老大过了招不打不成交
 好汉不吃眼前亏’委曲求全作伙伴
 王禹卿家业渐大水涨船高
 不幸遭遇绑票不得不花钱买命
 与黑势力再次妥协
 与杜月笙正式牵手——华丰面粉厂诞生
 
第七章 抗战烽火起苦心支撑度艰危
 八一三炮火连天
 福新系统损失惨重
 孤岛时租界内却产销两旺荣老板不幸病逝香港
 王禹卿为公司债务呕心沥血
 战后谋振兴 荣家第二代人执掌实权
 王家兄弟退居二线
 在上海,无锡建豪宅
 太湖边上建蠡园
 
第八章 蠡园十里柳荷风细雨一湖花
 王禹卿功成名就不忘为无锡家乡做好事
 办学校建蠡园
 颐安别墅和湖畔别墅如今已成名宅胜迹
 蒋介石、宋美龄两次来此避寿
 儿子王亢元不擅经营却在收藏和天文研究上独树一帜
 解放后数次向国家捐献文物
 
第九章 兄弟情意深十里洋场再创业
 哥哥王尧臣的段数也不低与荣老板成了老亲家
 王家兄弟合伙开办赓裕布厂、云裳绸布庄、寅丰毛纺厂
 一不留神还与洋大人沙逊为伊甸花园打起了官司
 
第十章 南下赴香港太平山上沐云霞
 岁月如梭云烟过眼万事如斯
 王禹卿夫妇南下香港
 身边一部《圣经》伴他到生命的最后
 子孙后辈代有人出
 回望夕阳中的青祁村已成一片绿地
 蠡园北的巨厦却雄姿勃发昭示着未可限量的未来
 
附录
 六十年来之自述(王禹卿)
 王亢元捐献上海博物馆文物清单
 1956年王禹卿、王亢元名下的房地产
后记 元媛
 
 

章节摘录

  “混不出个人样来,不要回来!”王禹卿(1879—1965名尔正)离开无锡老家那年才十四岁。  他母亲沈氏为他打点行装,东拼西挪,想尽办法,也只有一卷打了补丁的被子和一件旧棉袄。他按照很多前辈乡亲的样子,离乡背井,拎起一肩行李,走出老屋,挥别父母,弃岸登船——搭乘一叶小船从太湖进入苏州河,向南,向东,经过一天的行程,来到灯红酒绿的大上海。他去投靠一个在上海开店铺的远亲,就在这家店铺里当学徒。  这是当时无锡男人除了科举之外的唯一一条“正途”。  “人挪活,树挪死”嘛!乡里人一代又一代,总是背朝青天脸朝地地守着几亩薄田,人多地少,生计维艰,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连糊口都成了问题。好在那时民风淳朴,时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凡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就会不失良机地加人“农村包围城市”的打工潮。江南数省,首选目标就是大上海。  都说大上海遍地是黄金,天无绝人之路。这对一个家庭来说非同小可,生计有了新的来源。对于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阶层来说,局面或许也会因之大为改观;而对大上海来说,打工仔不断进城,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大军,其中出类拔萃者,就成了海上不断更新的弄潮儿,成了上海滩新一代的主人。  在这之前,王禹卿的哥哥王尧臣(1876—1965,名尔忠)先离家到了无锡城里,在一家染坊里当学徒,后来经人介绍到了上海,在一家估衣庄(当衣服的当铺)当伙计。对他们兄弟来说,外出打工,闯荡上海滩,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一条希望之路。  他们的家乡在距离无锡市区几十里路的太湖南岸,过去叫青祁村,属于扬名乡,就是现在竖着“湖滨饭店”石牌的地方——现在是一片绿树连理,常年郁郁葱葱的旅游胜地。之所以叫青祁村,据说在北宋末年天下大乱时,撤到江南的官军中有一支部队,叫青旗军,后来部队打散了,一部分老兵来到太湖南岸安家落户,为了纪念过去的铁马生涯,按照青旗的谐音,把村庄定名为青祁村。  后来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兴旺起来,数百年问默默无闻。直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代,这里还是一个小村庄,附近一片芦苇荡。尽管浩淼无垠的太湖水,年复一年地滋润着这片泥土,可是地少人多,耕地缺乏,村民的日子总是吃了上顿发愁下顿。尤其洪杨之役(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田亩荒芜,民不聊生,十家九户揭不开锅,外出闯荡就更成了青壮男士们的首选之路。近者走苏州、常州,远者到上海、南京。与其在家里受苦受穷,还不如外出闯一闯,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在王禹卿、王尧臣兄弟之前,无锡已出了不少闯荡天下的好汉。有的是走“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路子,这样的人家有:薛福成家族(薛福成是晚清洋务官员、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僚,曾任驻英、法、意、比公使,至今无锡城内还留有规模宏大的薛家花园)、杨宗濂家族(杨宗濂、杨宗翰兄弟也是李鸿章的幕僚,曾任长芦盐运使,后代以出掌金融和实业闻达)。这些家族凭借了官场的“磁场”,又顺应了洋务运动的潮流,走向城市,走向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由政界渗透到工商界,光宗耀祖,根深叶茂,至今不衰。  没有官府和科举背景的,靠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打天下的能人也很多,在无锡最著名的自然是荣家兄弟,另外还有唐滋镇、唐殿镇兄弟。这些家族,先后都在上海这个超级大窗口、大舞台、大天地,上演了由无锡人导演的精彩绝伦的活剧,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王禹卿、王尧臣兄弟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和传统,也到大上海这个大舞台上一试高低,无疑更增添了色彩纷呈的亮点。  临行,王禹卿的母亲背过身去,默默地抹泪。父亲王梅生却扔下一句话:“不混出个人样来,不要回来!”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商界奇才王禹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代商界名流奋斗史,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