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海明威  页数:420  译者:陈燕敏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广泛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一九二九年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恐慌,对经济落后的西班牙打击极为沉重。在强大的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共和党、社会党和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于一九三一年四月组成联合政府,建立了共和体制。当时工人阶级处于分裂状态,其中以推行温和的改良主义的社会党势力为最大,而无政府一工团主义也吸引了不少群众。年轻的共产党不得不在对这两股势力作不断斗争的情况下逐渐成长起来。共和国初期,执政的社会党人和共和党人不能坚决贯彻最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而逐渐被右派政党组织占了上风。一九三三年秋,右派政党在大选中获胜,新政府倒行逆施,工人以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来回答,农民也展开了夺地运动。西班牙共产党纯洁了队伍,建立了以伊芭露丽等为首的战斗的领导班子,迅速壮大起来,在第二年十月各地工人总罢工及武装起义中起了骨干作用,但结果被政府的优势兵力所镇压,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一九三五年,人民阵线在法国大选中获胜,在这种形势的鼓舞之下,西班牙进步势力各派克服了分歧,团结起来组成人民阵线。共产党又转为公开活动,积极参加人民阵线的工作。一九三六年二月国会选举中,人民阵线获胜,在四百七十三席中得到了二百六十席,着手组成联合政府。共产党只得了十四席,因此总理和各部部长基本上由左派共和党人及社会党人担任,成分复杂,矛盾不少,这是导致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时国内的反动势力不甘心于失败,阴谋叛乱。西班牙的军队一向掌握在贵族地主资本家的子弟之手,共和国成立后,仅仅要求他们宣誓对之效忠,没有改组。因此,佛朗哥将军于那年八月十四日在西属摩洛哥发动叛乱,立刻得到各地驻军及法西斯组织长枪党等右派集团的响应,很快就占领了西北部及西南部,使位于全国中央的首都马德里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中。一开始形势就对共和政府不利。西班牙的法西斯分子早就和纳粹德国和墨索里尼独裁政权勾勾搭搭,这时德意两国公然以飞机、大炮、坦克等军用物资源源不绝地支援佛朗哥,并派教官及军队参战,残酷地屠杀西班牙人民,激起了进步人类的公愤。但英法等国却对希特勒采取所谓的“绥靖”政策,害怕西班牙人民阵线的胜利会影响自己国内的政局,在“不干涉”政策的幌子下对西班牙实行可耻的封锁。以各国共产党人为中坚的工人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纷纷以实际行动来声援西班牙人民,把共和政府的事业看作全体进步人类的事业。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有的志愿参加医疗队,抢救伤员,有的直接参加作战,如著名的国际纵队,在第一年冬季马德里保卫战中,和英雄的首都军民并肩作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不少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例如英国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拉尔夫‘福克斯及克里斯托弗·考得威尔。其他在内战期间亲赴西班牙的知名人士有白求恩大夫、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斯、智利诗人聂鲁达、苏联作家爱伦堡等,而本书作者海明威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北部前线经受战火洗礼并受了重伤的海明威,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念感到幻灭。战后,于二十年代初在巴黎从通讯记者成为专业作家,在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中,形象地刻划了一些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战争创伤的英美青年男女,浪迹巴黎、西班牙等地,在酒吧间、斗牛场等等场合寻找刺激及解脱。海明威就此被公认为这“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一九二九年出版的著名作品《永别了,武器》写主人公不堪忍受战争的残酷,毅然向武器告别,做了逃兵,和爱人逃到风光旖旎的瑞士,过着田园诗式的生活,但好景不常,爱人在难产中死亡,使主人公不得不向爱人的怀抱告别。作者表达了强烈的反战立场及对人生命运的绝望态度。但是时代在前进。经济大恐慌激化了阶级矛盾。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潮。不少有良心的作家通过思考,开始向左转。这时海明威早已回国,因不喜欢跟纽约等大都市的文艺界人士来往,定居在美国东南端佛罗里达州南端的基韦斯特岛,和古巴首都哈瓦那仅一水之隔。他出入于那一带海滨小酒店、码头等场所,经常和渔民打交道,观察社会众生相。他笔下的人物开始起变化,觉悟到“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什么也干不成的”(以基韦斯特岛和哈瓦那为背景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中主人公亨利·摩根语),这反映了他本人当时的思想。这时西班牙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搏斗。海明威二十年代初任驻欧通讯记者时,就和西班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上了这片浪漫的土地和热情的人民,尤其爱上了斗牛赛。他在作品中歌颂这种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的斗牛士,充分体现了他提倡的“硬汉子”精神:人终有一死,但不能死得窝囊,在紧急关头要保持尊严和体面。他精通西班牙语,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于一九三二年发表了关于斗牛和斗牛士的长篇专著《死在午后》。当法西斯魔爪企图扼杀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成果时,海明威挺身而出,写文章,作讲演,挞伐法西斯主义。他以记者身份于一九三七年初来到被围困中的马德里,借了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他出入百花旅馆和盖洛德饭店,广泛接触政府军人士、国际纵队的军官、各国记者和普通的西班牙士兵。第二年,为影片《西班牙大地》撰写脚本并发表了他唯一的剧本,以马德里为背景的《第五纵队》。由于缺乏武器和粮食,加上内部敌对分子的破坏,政府军的防线于那年年底被叛军突破,一九三九年一月下旬不得不放弃东北部滨地中海的大城市巴塞罗那,二月底,英法即迫不及待地承认了佛朗哥政权,英雄城市马德里终于在三月底陷于敌手,人民阵线的政府就此被葬送了。海明威这时在哈瓦那郊区“观景庄”别墅里开始埋头写作《丧钟为谁而鸣》。该书于第二年问世,得到批评界和读书界的一致好评。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那时候,由于三月中政府军在首都东北瓜达拉哈拉城附近大败意大利侵略军,首都已转危为安。戈尔兹将军这时正准备在首都西北向瓜达拉马山区叛军山上防线发动进攻,为了切断敌人的增援路线,派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到敌后深山中和游击队接上关系,等战斗一打响,炸毁一座铁桥。本书即从老向导安塞尔莫带乔丹到桥头哨所侦察写起,接着两人就向游击队的营地进发。老人唤来了小组头头巴勃罗,乔丹和他立刻进行了交锋,矛盾就一步步展开了。巴勃罗当年原是马贩子,给部队和斗牛场供应马匹,后来在斗牛场做帮手时结识了和斗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尔,菲尼托被牛挑伤死去后,她跟巴勃罗待在一起。革命爆发时,巴勃罗率众在家乡小镇包围了民防军的兵营,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们都处死了。三天后,遭到反动军队的反攻倒算,撤至深山中打游击,一年来,袭击了几次敌人的据点,炸了一次火车,弄到了几匹马,开始酗酒,意气消沉,只求能在这山区混下去。他得悉了乔丹的来意,当场提出他所谓的狐狸的原则:要在一个地区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然会被敌人赶走。比拉尔是个直爽热情的妇人,和几个苦出身的斗牛士生活过来,多少尝到了些人间的欢乐,因巴勃罗当初富有男人气概而倾心于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堕落成个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胆小鬼,心里非常懊恼,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击战士一样,正苦于无法为他们所热爱的共和国作出贡献。在这节骨眼上,共和国派来了爆破手。当晚大家聚集在山洞里,比拉尔带头反对巴勃罗,赞成炸桥,大家一致表态支持她,她豁出去说:“这儿我作主。”在这剑拔弩张的关头,乔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枪上。巴勃罗屈服了,但后来出尔反尔,处处只从他个人的安危出发,乔丹不得不在比拉尔和大家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坏活动以及敌机敌骑兵的干扰所带来的困难,于星期二早晨及时完成了炸桥任务,但不幸以身殉职。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这位美国蒙大拿大学西班牙语系的青年讲师,十二年来,常常到西班牙度假,寻访名胜古迹,走遍了全国,对西班牙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痛恨法西斯主义,一九三六年夏,向校方请了一年假,志愿赴西班牙,怀着“为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鞠躬尽瘁的感情”,“反对所有的暴政,为你所信仰的一切,为你理想的新世界而斗争”。他投入了马德里保卫战,后来转到西部敌后搞爆破,炸火车和铁桥。他从小受他祖父,南北战争中的北军骑兵军官的熏陶,爱好军事,自以为在西班牙干得不错,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星期一清晨突然出现敌骑兵巡逻队时,他能沉着应付,领导大家布置阵地,排除险隋。雷管和引爆器被巴勃罗偷走后,他想出用手榴弹引爆来解决问题。但他毕竟人世未深,不脱书生本色,因此对革命队伍里的一些落后现象的态度有时不免有些偏激。当深夜得悉引爆装置被盗后,回到睡袋里,跟自己大发脾气,怨天尤人,把巴勃罗和所有的西班牙人都骂到了,活像个任性的孩子。作者还特意在书中加上一段爱情插曲。乔丹头天下午到达营地,小姑娘玛丽亚端来饭食时,两人彼此就产生了好感。这苦命姑娘亲眼看到父母亲被民防军枪杀,自己随后被长枪党匪徒们铰掉了头发,然后被糟蹋了。后来被解往南方,半道上火车被炸,比拉尔吩咐把她带回营地,做了她的保护人。老于世故的比拉尔知道只有真挚的爱情才能治疗玛丽亚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她成全了他们俩。乔丹那年轻的心灵渴望着爱情,想不到在这奇突的环境中找到了。他明知道这次任务艰险,而且认为“只要炸掉桥,送命不送命关系不大”,然而这一来使问题复杂化了。他憧憬着和玛丽亚一起到马德里度假,甚至战后带她回蒙大拿,做他的妻子。作者通过乔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职责的问题、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的问题。凭着坚强的政治信念,乔丹胜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炸桥后撤离现场时,他不幸受伤,大腿骨折断了。他不愿带累同志们,决意独自留下,想起和玛丽亚两情缱绻时,感到心灵沟通,合二为一,这时就坚决劝姑娘跟大家一起撤走,因为这是她的责任,她走就等于他们俩一起走。乔丹一心以集体利益为重,要求最后走的游击队员把那支子弹剩下不多的机枪留下,因为其他那两支能弄得到子弹。他独自等待敌人前来。当屠杀另一个游击小组的刽子手,骑兵军官贝仑多中尉终于露面时,他激动地感到心脏抵在松针地上怦怦地跳。乔丹以他最后的一些行动深刻地体现了本书的题旨: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与人类难解难分。作者在本书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西班牙人的形象,其中着墨最多的为比拉尔和巴勃罗。比拉尔热爱生活,热爱共和国。她爽朗泼辣,嫉恶如仇,眼看巴勃罗一天天沉沦下去,恨铁不成钢,冲着他就骂“醉鬼!”乔丹长得壮实,生气勃勃,她一见就打心眼里喜欢。她看出玛丽亚对乔丹的爱意,就要求他爱护这姑娘,炸桥后把她带到共和国去。她全力成全他们,但看到他们相亲相爱,不禁有些妒忌。她缅怀自己过去的好时光。她自称曾和西班牙三个收入最少的斗牛士生活过九年。当年轻的游击队员轻蔑地说菲尼托没什么了不起,患着肺病,长得矮小,本来就不该做斗牛士时,她沉不住气了,满怀激情地讲述菲尼托这苦孩子如何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苦学,好歹当上斗牛士的经过。她当他孩子似地疼他,一直侍候到他悲惨地死去。她巴不得到共和国去,为此和乔丹争吵。多亏她的帮助,乔丹完成了任务。巴勃罗当初拿下了民防军的兵营,亲手枪杀四个俘虏,后来组织群众,在广场和镇公所内把逮住的二十多个法西斯分子都活活打死,做得未免太过分。但内战期间法西斯分子干下的暴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例如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纳粹飞机疯狂地屠杀了西班牙北部滨海小城格尔尼卡的几千手无寸铁的平民,毕加索为此创作了巨幅油画,向全世界控诉敌人对他祖国的暴行。出于对剥削阶级的深仇大恨,巴勃罗当年的作为似乎还情有可原,但当他在山中待了一年,滋生了苟安保命的思想,他竟拿了乔丹的爆破装置出走,但又合不得自己的人马,才到别的小组去招了五个弟兄和五匹马,及时赶回来。乔丹炸桥后,巴勃罗带那五人拿下了公路下段的哨所,但在向断桥靠拢的半途,他返身一梭子杀了那五人,为了把那五匹马给自己人骑着撤走。小私有者的思想使他干出了伤天害理、背叛革命的行为。另一游击小组的领导人,聋子圣地亚哥,和巴勃罗构成鲜明的对比。他对革命忠心耿耿,乔丹找他谈时,他语简心长,实事求是地摆了情况。当他知道事后撤走时马匹不够,就二话不说,主动连夜去搞马,哪知偏偏雪停了,敌骑兵巡逻队追踪他的脚迹,把他和四个部下逼到一个山头上。他们据险固守,聋子机智地诱敌暴露自己,杀了一个军官,但最后被敌机炸死在山头上,被敌人割下脑袋回去报功。老向导安塞尔莫心地善良,杀了敌人也感到内疚,想不出战后该怎样来赎这份罪,因为对天主的信仰已经被否定了。作者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地写到天主教对西班牙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但对安塞尔莫来说,与其说这是宗教思想的烙印无法磨灭,还不如说是这无邪的心灵在被最基本的道德问题所折磨。最后炸桥时,他伏在白色的石路标后面,被碎铁片击中,默默地死了,手腕上仍然挽着那圈引爆的电线。乔丹痛心地想,如果用引爆器的话,这个好人是不致牺牲生命的。除了比拉尔,全书中只写了一个女人:玛丽亚。她生性温柔,天真无邪,和比拉尔适得其反。身心受到了粗暴的摧残,她遇到了乔丹这样的好人,毫无保留地以身相许。听到了聋子手下的青年哨兵华金的悲惨家史,她搂着他说,“我把你当哥哥,……你有家啦。我们都是一家人。”乔丹感动地也搂着他说,“我们都是兄弟。”她告诉乔丹,她父亲喊着“共和国万岁”被枪杀,她母亲接着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长万岁”而从容就义。想到此事,乔丹吻着熟睡中的玛丽亚,小声说,“我为你的家庭感到非常自豪。”在斗争中,乔丹和这些普通的西班牙人民打成了一片,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海明威用这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同仇敌忾地抗击法西斯匪帮的历史画面,奏出了一支人类兄弟情谊的赞歌。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到我国和欧洲当战地记者,在欧洲时屡次亲身参加战斗。一九四六年初回到“观景庄”,声称正在写一部关于“陆地、海洋和天空”的长篇小说,但直到一九六一年七月自杀身亡,没来得及定稿。在他晚年发表的两部小说及由他妻子发表的两部遗作中,只有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年)博得了一致的好评,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54年)。从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罗伯特·乔丹说自己不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反法西斯主义者,这实际上正表达了作者本人的立场。但是,从《永别了,武器》中在不正义战争中幻灭的美国青年军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丧钟为谁而鸣》中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再到《老人与海》中在墨西哥湾一叶扁舟上单身和大自然搏斗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  “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灵探索过程,而《丧钟为谁而鸣》作为作者本人投身有关人类前途的大搏斗的见证,可被看作他的代表作而无隗。吴劳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内容概要

  《海明威经典小说集:丧钟为谁而鸣》所写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作为志愿者参加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的故事。乔丹接受任务要和西班牙本土的游击队员一起炸毁一座大桥,最后任务完成了,但乔丹因受伤而无法撤离。这是海明威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特点是故事集中在三天之内,相当紧凑。  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与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堕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海明威经典小说集:丧钟为谁而鸣》以其深沉的人道主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简介

作者:(美)海明威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作家,20世纪20年代美国“迷惘的一代”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出生在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位医生。他从小对打猎、捕鱼、绘画和音乐等充满兴趣,尤其是渔猎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对他的创作及特殊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身上多处负伤。战后,他作为美国驻欧洲记者长期居住巴黎,并在这段时期写下大量文学作品,显示出杰出的才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曾赴西班牙、中国等地报道战事,积极参与反法西斯的军事行动。“二战”结束后,他定居古巴。1954年,因《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患多种疾病和精神抑郁症而开枪自杀,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白象似的群山》、《尼克·亚当斯的故事》等。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他匍匐在树林里落满松针的褐色土地上,下颚枕在交叠的双臂间,风从头顶高处的松树梢间呼啸而过。他俯卧的山坡地势稍平,但再往下却很陡。他看到那条柏油大路的黑影蜿蜒地穿过山口。沿路有条小溪,可以望见山口远处溪边的那家锯木厂,坝上的水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白光,倾泻而下。    “那里就是锯木厂?”他问。    “对。”    “我记不得了。”    “那是你离开这儿以后造的。老锯木厂还要再往下一点,离山口很远。”    他在林地上摊开影印的军用地图,仔细端详。老人从他肩后看着。他是个结实的矮个子,身穿农民式样的黑罩衣和铁硬的灰裤子,脚上穿着双绳底鞋。因为刚爬上来的缘故,他正喘着粗气。他们带了两只沉甸甸的背包,他的一只手便搁在其中一只上。    “这么说从这里是看不到那座桥了?”    “的确,”老人说,“山口这一带地势平坦,水流缓和。再往下,在大路拐进林子看不到的地方,地势就急转而下,有道很深的峡谷——”    “我记得。”    “峡谷上面就是那座桥。”    “那他们的哨所在哪儿?”    “你看到的那家锯木厂那儿就有个哨所。”    这个正在研究地形的年轻人从他褪色的黄褐色法兰绒衬衫口袋中掏出望远镜,用手帕擦了擦镜片,转动目镜,直到锯木厂的板壁赫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他看到门边有一条木制长凳,敞棚中的圆锯后头积了一大堆木屑,还看到一段用于接收小溪对面山坡上木材的滑槽。望远镜中的小溪清澈而平静,水坝的水打着漩涡倾泻而下,底下的水花在风中飞溅。    “没有岗哨。”    “锯木房有烟冒出来,”老人说,“晾衣绳上还挂着衣服呢。”    “这些我都看到了,但就是没看到哨兵。”    “大概是躲在阴凉处吧,”老人解释道,“那里现在很热。他可能是在我们看不到的背阴那头。”    “有可能。还有一个哨所呢?”    “桥下方。在养路工小棚边,离山口顶端五公里的里程碑那儿。”    “那儿布置了几个人?”他指指锯木厂。    “大概四个,外加一个班长。”    “下面呢?”    “人更多。我会查清楚的。”    “那么桥上呢?”    “一直是两个。一头一个。”    “我们需要一批人手,”他说,“你能弄到多少?”    “你想要多少,我就带多少来,”老人说,“这一带山里现在不缺人手。”    “有多少?”    “一百多个。不过他们都是小组活动。你需要多少人?”    “等我们勘察完桥面,我再告诉你。”    “你现在就想去勘察?”    “不。现在我想先找个地方把炸药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我想把它藏到最最安全的地方,可能的话,离桥不要超过半个小时的距离。”    “这不难办,”老头说,“从我们要去的地方到桥头都是下坡路。不过现在我们去那儿得实实在在地爬一会儿山了。你饿吗?”    “饿,”年轻人说,“不过我们还是稍后再吃吧。你怎么称呼?我忘了。”忘记名字对他来说可不是个好兆头。    “安塞尔摩,”老人说,“我叫安塞尔摩,是阿维拉省巴尔科城人。那只背包让我来背吧。”    那个年轻人高高瘦瘦,一头金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张脸却饱经风吹日晒,他身穿一件晒得褪色的法兰绒衬衫加一条农民式样的裤子,脚上是一双绳底鞋。他弯下腰,一条胳膊穿过背包上的一根皮带圈,把沉重的背包朝背后一甩。他的衬衫上本来背背包的地方汗水仍未干透。    “我现在都背好了,”他说,“我们怎么去?”    “爬山,”安塞尔摩说。    他们被沉重的背包压弯了腰,汗流浃背地在长满山坡的松树林里稳健地向上爬。年轻人没有发现任何羊肠小道,但他们一直往上爬,绕过前坡,此时他们跨过了一条小溪,老人踩着河床边缘的岩石稳健地走在前面。此刻的山路更陡峭,更难爬,最后溪水似乎是从他们头顶一个平滑的花岗石岩架边缘浇下来的,老人在岩架下边站定,等年轻人跟上来。    “你过得来吗?”    “还行,”年轻人说。他大汗淋漓,因为爬了一段陡路,大腿上的肌肉正在抽搐。    “现在在这儿等我。我到前面跟他们打个招呼。你带了那家伙,总不想挨枪子儿吧。”    “就算开玩笑也不想,”年轻人说,“远吗?”    “很近。他们要怎么称呼你?”    “罗伯托,”年轻人回答。他将背包滑下肩头,轻轻地搁在河床边的两块大圆石中间。    “那就在这儿等着,罗伯托,等我回来接你。”    “好,”年轻人说,“但你准备沿这条路下去走到桥头吗?”    “不。去桥头那边我们要走另一条路。那条路近,也好走。”    “我不想把这玩意藏得离桥太远。”    “你看着办吧。要是不满意,我们再换个地方。”    “那我们就看着办,”年轻人说。    他坐在背包边,目送老人爬上岩架。这看起来并不难爬,只见老人一抓一个准,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此早已驾轻就熟。不过,爬到上面的人一向都要小心谨慎,不留一点痕迹。    这位名叫罗伯特·乔丹的年轻人饿极了,心里也在犯愁。虽说饿是常有的事,但他却很少犯愁,因为他对自己周遭发生的事向来毫不在意,而且根据他的经验,在这一带展开敌后活动别提有多简单了。只要你有一个好向导,无论是在敌后活动,还是穿越敌人防线,全都易如反掌。你要担心的只有被敌人抓到时,会有什么遭遇,此外就是要会判断谁可信。对于一同工作的人,你要么就全信,要么就不信,在信任方面你要自己拿主意。这些倒都不叫他犯愁。但别的事就够他烦了。    这个安塞尔摩一直是个好向导,在山上出入自如。罗伯特·乔丹自己也挺能走山路,但从黎明前跟他走到现在的情况来看,那个老人能把他活活累死。除了判断力外,罗伯特·乔丹能百分百信任安塞尔摩这个人。不过他还没逮机会考验对方的判断力,然而,话说回来,作判断是他的责任才对。不,安塞尔摩并不叫他犯愁,而炸桥的事也并不比别的事难办多少。无论什么样的桥,只要你报得出名字,他都知道怎么炸,无论各种大小和结构他通通炸过。那两个背包里有足够的炸药和装置可以轻而易举地炸掉这座桥,就算它是安塞尔摩所说的两倍也无妨,因为他记得1933年徒步旅行到拉格兰哈德时候曾经走过这座桥,而且格尔兹前天晚上在埃斯科利亚城外一栋房子的楼上也曾跟他描述过这座桥的情况。    “要炸这座桥根本是小菜一碟,”格尔兹当时边说边用铅笔指着大地图,灯光照在他那有疤的光头上,“懂了吗?”    “嗯,我懂。”    “绝对没问题。单单把桥炸了,就和失败没啥两样。”    “是,将军同志。”    “正确的做法是配合进攻的时间,在指定的时刻炸桥。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才是你的权利和正确的做法。”    格尔兹看看铅笔,然后用它敲了敲牙齿。    罗伯特·乔丹不发一言。    “你懂了吧,这就是你的权利和正确的做法,”格尔兹继续说,望着他点点头。此刻他用铅笔敲敲地图,“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也正是我们无法完成的。”    “为什么,将军同志?”    “为什么?”格尔兹生气地说,“你都经历过多少次进攻了,还来问我为什么?谁能保证我的命令不被变动?谁能保证这次进攻不会取消?谁能保证进攻不会推迟?又有谁能保证进攻能在原定计划的六小时内发动成功?有哪次进攻按计划执行过啊?”    “如果是您指挥,就能准时发动进攻,”罗伯特·乔丹说。    “从来就轮不到我指挥,”格尔兹说,“我只是起个头,终归不是我说了算。    P1-4

编辑推荐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如果一座海岬,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丧钟为谁而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译文出版社的这个系列的书折扣太低了,赶快降价
  •   太无语了,看到这样觉得太扫兴了
  •   亚马逊快递就是快啊,赞一个。书有一点小小瑕疵,不过也很喜欢
  •   发货速度快 书的纸张稍差一点 总体不错
  •   给同学买的,没看到书到底什么样,但是同学说挺好的
  •   质量还行 但买书的人还未阅读 不知内容咋样 哈哈哈哈
  •   字有点小,但是纸张还是不错的
  •   不错~封面的设计不是很喜欢,书还是不错的~
  •   字太小,买来了很久也还没看完。应该还是我太懒了。
  •   翻译的一般,书不错。海明威的作品,都是精品~!
  •   文字偏小,看起来有些费劲
  •   这个版本的字都很小,看得有点累。
  •   这是唯一与其他几本书的区别。问送货人员为什么其他书没有包着透明膜,他回答我这本是精装本。明明一样是平装啊,我只能配合着不说话了。有点郁闷。
  •   不错经典名著,值得收藏
  •   海明威经典小说集:丧钟为谁而鸣
  •   感觉这次的促销活动很给力呀
  •     勇敢的男人选择的路---读for whom the bell tolls笔记
      最近读《for whom the bell tolls》,Hemingway的扉页中引用了英国诗人约翰唐恩的诗歌for whom the bell tolls并取其尾句当做书名,我把这首诗又温习了一遍: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Motherland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ner of thine own
         Or of thine friend's were.
         Each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For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Therefore, send not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Mainly by John Donne 约翰 唐恩
      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I have fight for what I believed for a year now. If we win here we will win everywher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and I hate very much to leave it. And you had such a lot of luck, he told himself , to have had such a good life….”.BRAVE MAN! 勇敢的男人,这本书讲述战争,讲述爱情,Robert Jordon 和Maria 的爱情,也在讲述你和我,怎样来面对我们所有人都会碰到的难题:爱情,工作,生活,背叛,怯懦(书中的PABLO),你,勇敢地你又会怎样的去选择?
      小说的43charter,Maria要求留下来陪受伤的Robert,Robert说“Nay, rabbit. What I do now I do alone. I could not do it well with thee. If thou goest then I go, too. Do you not see how it is ? whichever one there is , is both.
       但是,Maria还是要求留下来,(I will stay with thee)
       Robert 说“that people can not do together. Each one must do it alone. But if thou goest then I go with thee. It is in that way that I go too. Thou wilt go now, I know. For thou art good and kind. Thou wilt go now for us both.”
       我在想,电影演到这里算是高潮了,女主角饱含热泪的和男主角分别,这一路走来为了理想,为了信念战斗,战争结束后一起回到马德里,生孩子,住酒店,洗澡,热水澡,做爱,怎么就Robert 受伤了?勇敢的男人躺在橡树下,拖着受伤的双腿,准备好上膛的子弹,回忆起爷爷儿时的教导……
       说起西班牙内战,记得去年在北京大悦城一个读书会听到西班牙内战里也有几个中国人的身影,其中有意思的事情是有个人叫做“张长官”的人,其生平不详,有照片和手印,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是怎么样的机缘巧合让这个中国人不远万里参加西班牙内战,而且签上了张长官这个有趣的名字,他是做什么的? 又怎么去了西班牙?
      
       By Luka 2014/04/08
      
  •      Do you know 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你知道还有什么是值得为之战斗的么
       When it's not worth dying for?
       当并不值得为之而死的时候?
       Does it take your breath away
       它有没有让你无法喘气
       And you feel yourself suffocating?
       你是否感到窒息?
       ----Green Day <21 Guns>
      
       如今爱西班牙的人迷恋的不过是这些:行云流水独扛艺术大旗的板鸭足球、位处自诩文明的西欧却热情得嚣张的舞蹈、疯狂而一往无前的斗牛狂欢、弥漫历史的气息在夜间分外迷人的巴塞罗那风光,抑或是灵动优美节奏感强的西班牙语。然而有那样一个人,他爱的是与西班牙共同经历的彻骨创痛,爱的是每每踏砖都会战栗在耳边的丧钟。
       海明威的每部小说都有种自传的味道。他笔下的主人公,或年轻有为,或英雄迟暮,总在骨子里透着永不低头的倔劲。从那字里行间,总渗出这位作家对世间的痛恨、抗争,以及背后蕴泪的爱。
       乔丹同海明威一样并非西班牙人,却在阴霾笼罩的二战前夕毅然投身西班牙混乱的内战前线,成为势单力薄的反抗军中的共产主义战士,对抗几乎攥有全部胜算的弗朗哥政府军。反抗军给他的任务很简单——炸桥。彼时这桥已成为战场上的生命线,无数补给均从这把守森严的桥上向前线通过,炸掉这桥与切断政府军的粮仓线无异。然而这任务又岂是单单说说这样容易?由此才展开了故事的主体,即乔丹作为一个国际主义者同广大西班牙人民的交往过程中共同经历的炮火洗礼。
       写《丧钟》时的海明威相比从前在面对战争的态度上已变得从容与理智,从《永别了,武器》中一站站场上的逃兵到《丧钟为谁而鸣》中几经思索最终选择为人类的和平牺牲自我的战士。这样的转变中,海明威将自己对战争的思考糅进了书的铅字里。一开始,只是笼统的痛恨、厌恶,为硝烟中纷飞的生命的粉末而撼动,于是他说:“战争中最后承担罪恶的只有人民。”当他从战地记者的角色中跳脱出来,那些前赴后继前者倒地后者接枪的人影又盘桓在他的眼前。面对平静的湖光山色,他开始理解震颤的枪炮之下人类所坚守的勇气与理想、自由与荣耀,于是他笔下的人物蜕尽旧皮,成为了尽管有迷茫,仍最终投身惊涛骇浪的堤坝,将自己铸成拦截高压统治洪峰的砖石的斗牛士。面对友谊、团结、背叛、绝望,张开双臂,放出萤火之光敢与日月争辉的光柱。“没有失败,只有战死。”
       战争之于每个民族都不陌生。几乎每个民族的发展史册上,揭开某些页面,都能看到淋淋的血嗅到刺鼻的腥灌进盈耳的呻吟。西班牙内战在之后紧接着降临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掩盖下已显得苍白而鲜有人记得。海明威用钢笔记述了曾经遍地星火的悲壮的西班牙,由此他说,正义战争的价值不在于双方斗争后所建立的体系,而在于人类通过抗争最终获得的和平,战争中的牺牲因之才有了价值。
       海明威的书名是个哀叹般的问句。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这无尽的拷问弥散着无法抑制的太息。乌干达的阴郁、卢旺达的哀嚎、库尔德人的绝望、吉普赛人的苦难,扬起漫天沙尘蒙蔽天日,然而悲凉的丧钟呜呜的哀鸣难以被掩蔽。
       海明威在扉页上留下的笔记可以作为结束: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他就为你而鸣
  •   21 guns &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Marvelous review!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