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温柔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菲茨杰拉德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夜色温柔》把衰败作为其主题。小说的绝大部分材料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经历——酗酒、生活潦倒、妻子的病以及他对自己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一个更大世界里人们的失望,对他生活的那个花花世界的失望。在这个世界里,到处是餐会、舞会、到处是酗酒、作乐。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小说《夜色温柔》正是他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在《天堂的这一边》里他极力称爵士乐时代;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他表达了对这个爵士乐时代的依依不舍;在《夜色温柔》里他吟唱的则是爵士乐时代的一曲悲切的哀歌。

作者简介

  菲茨杰拉德(1896-l940),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编年史家”。1920年,因小说《尘世乐园》而一举成名,巨大的声誉也使得他顺利地与富家小姐姗尔达结婚,婚后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到后期却每况愈下。由于过度玩乐和写作辛劳,最终导致他英年早逝,年仅44岁。菲茨杰拉德一生中留下了一百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和几部不算太长的长篇小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

书籍目录

IntroductionBook 1Book 2Book 3About the Author.

编辑推荐

  这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全英文版小说。衰败是小说的主题,书中绝大部分材料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经历——酗酒、生活潦倒、妻子的病以及他对自己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一个更大世界里人们的失望,对他生活的那个花花世界的失望。在这个世界里,到处是餐会、舞会、到处是酗酒、作乐。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小说《夜色温柔》正是他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在《天堂的这一边》里他极力称爵士乐时代;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他表达了对这个爵士乐时代的依依不舍;在《夜色温柔》里他吟唱的则是爵士乐时代的一曲悲切的哀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夜色温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完全不同的写法。后者有一个我贯穿了全文的叙述,因此线索连贯,缀连着内容。叙述需要起承转合,没有无缘无故的切换,除非进入一种描写性的语境,我坐在那儿,旁观着角色们的活动。这种如画家般刻录场景的笔法在最后的高潮部分特别明显。
      
      而这本《夜色温柔》通篇都是这种写法。作者不在让这个我走入小说,和人物活动在一起,而是站在远处旁观,飞在天上俯视,深入内心探查。段落和段落之间未必需要衔接性的转折,叙述更为自由,零散,笔法显得很碎,初看很乱,只看局部也无甚可观。正如一副绘画,只看一小部分有可能只是一些凌乱的色块。该书也是这样,读过半以后开始有点明白作者要描画什么,也熟悉了那种在场景里看到什么边描绘下来的碎笔的灵动。
      
      总的来说,翻译不是很流畅,前置定语过多,没有适应汉语句子零碎,通过内在联系显出内在关系的特点。这本书整体的结构正像汉语句子的结构,没有明显的虚词来明确内在逻辑,把一切投映给读者自己领会。
      
  •     坐在回厦门的飞机上,我看完了《夜色温柔》。平心而论,这是我读过的翻译最差的译本之一。许多语句的翻译,过于注重意境的描绘,却忽略了情节和对话的流畅。我其实是看了别人写的后记,结合之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感受,才对全书有了一定的了解的。
      但是我仍然对这本书有着一股异同寻常的感情。因为这本书陪我走过了一段低潮期。
      今年10月黄金周,我看完了盖茨比之后,喜欢上了菲茨杰拉德,然后开始拜读《夜色温柔》。
      黄金周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作为一名已经毕业的应届生,开始了极其痛苦地找工作之旅。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找工作期间,我断断续续地读《夜色温柔》,思维时断时续地接入到这个貌似平淡无聊的普通故事中。那段时间我心情极差,压力很大,又受到了多次求职打击,实在是一种煎熬。
      作者用语言描绘了种种优美的意境,表达的故事却让人揪心,甚至绝望。就像我从各个大学的宣讲会回来,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珠江温柔的夜色,看着广州塔在黑夜里闪烁,心情却痛苦不堪一样。
      越是温柔,也越脆弱。
      好在我还年轻,而书中的迪克最后以一种令人遗憾的方式老去了。
      
      最近,伍声2009的一期名为《董小姐》的Dota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他作为Dota职业选手与商人之外的导演和编剧才华。
      他的英雄船长从头到尾是最想赢的,他一边在努力,一边怀疑自己能否够拯救世界。每次看到希望又像刚燃气的篝火被无情扑灭。到最后电影般的剧情出现了,拯救世界的不是最想赢而又最努力的船长,而是从开始就想报复社会的先知和影魔。视频没有给出最终的结局,先知在翻盘的旗帜竖起的时候打出一句话:“谁会不厌其烦地去安慰那无知的少年”。
      迪克为了尼科尔,也拼尽了全力,最终尼科尔却嫁给了别人,而他变成了路人甲一样的存在。
      不管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还是当代的中国,甚至是在一个游戏里,享受最后瞩目的,往往不是那个最努力的。
      在文学作品里,在游戏里,至少有观众能够发现那些真正的主角。
      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还能奢求有观众注意到你的努力吗?
      
      视频尾声的时候09轻轻哼起《董小姐》
      爱上一匹野马
      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这让我感到绝望
      董小姐
      所以那些可能都会是真的
      董小姐
      谁会不厌其烦的安慰那无知的少年
      我想和你一样
      不顾那些所以
      跟我走吧
      董小姐
      躁起来吧
      董小姐
      
  •     迪克生活在梦幻一般的爵士时代之中,这是一个外表浮华奢靡也是一个内部躁动不安的时代,无数像迪克一样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本身看似有着大好奔头,本可在一展自己抱负,可是时代的不安让他们也不安起来,就像夜色降临,黑暗必至一样,他们遇到这样的环境,命运也将无可避免地蒙上一层灰蒙蒙的阴影。对迪克来说,这层阴影导致他后半生的潦倒颓废,是人生倾倒的罪魁祸首。
  •     Tender is the night.夜色温柔。
      非常好的书名。
      可惜我完全不会读外国长篇小说,没办法体会他们说的 和中文小说完全不一样的结构设计和人物形象。我似乎只会纠结在各种环境和场面的描写,试图一句一句细读,像高考阅读题和中学语文课文一样琢磨出所谓隐含的用意。
      当然 大多数情况是徒劳。他们才不会矫情地给事物都染上情绪的色彩。
      。
      读《夜色温柔》更像是一个任务,两年以前的故事,那时的月光。我终于有机会翻开以此为名的这部书。可是物是人非 只是未竟的愿望 未完成的想念。
      执念而已。
      所以阅读过程断断续续很艰难,可能花了一个月吧 大多数时候读上几页也是先复习然后没看进去多少新的。一直放在包里,穿插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里。
      终于看完了 就算是任务,如释重负。
      其实有一半都是在今天晚上看的,其实看长篇没有那么艰难,之前的方法一定是错了。
      连续多看一些 就不觉得那么晦涩不连贯了。后来的故事情节开始紧凑,人物性格也因为已讲述的经历增多而饱满。所以容易接受得多。
      。
      是的 它比单纯任务执念性阅读要值得。果然是大师的大作,有其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还好 我真的读完了它。
  •     
      终于的终于,我开始看菲茨杰拉德的书了。因为喜欢春上村树的原因,我知道自己总会有一天翻开菲茨杰拉德的书,然而小小的意外是,这次我第一次看他的书并非是春上村树在小说中不厌其烦提及的那本《了不起的盖茨比》,而是《夜色温柔》。《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数月前兰州的夜晚与我擦身而过,那时候我在张掖路的新华书店选书以供去拉萨的火车上阅读,我从书架上拿下了上海译文出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打算去付款,然而却又发现了安妮宝贝的新书《春宴》,衡量一会儿,心中的天平倾向了安妮宝贝。毕竟,她的《莲花》在我的脑海中印下太强烈的痕迹(然而《春宴》实在可以说写得相当有失水准,莫非女性生育后因为激素的关系真的会变得平庸么?)。
      
      这次打算看《夜色温柔》是因为想买人文社和企鹅图书合作出版的名著系列的第一辑。第一辑的第一本便是《夜色温柔》。
      
      三天,三天的时间中我和菲茨杰拉德在一起。我和迪克、罗斯玛丽、尼科尔在一起。和这些已然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人们以及他们所营造的透着灰紫色的氤氲的气息在一起。我不知道那代的美国人是怎样的精神状态,也不晓得菲茨杰拉德的生平事迹,哪怕是爵士乐,我都不会欣赏。我所知道的,仅有小说里那股令人无可奈何的感觉。
      
      小说写得有些零零碎碎,偶尔还会有点搞不清时间轴的走向。地点的变化常常没有预兆,一天与一天之间的叙述偶尔有一种仿佛是被人用斧头砍断的感觉。但罗斯玛丽的年轻,迪克因为年岁流逝而渐渐不再游刃有余的无奈,尼科尔时不时的歇斯底里和终究的见异思迁依然跃然纸上。哪一种是爱情呢?是罗斯玛丽对已婚迪克的一片痴情?是年轻时迪克对患病的尼科尔的爱惜和爱怜?亦或是尼科尔觉得自己和迪克已经走到了尽头后转投汤米怀抱的坚决?无论哪种,无一例外透露着一股犹如冬天山崖边的鹅卵石般的浸冷的气息。
      
      我是并不那么喜欢这类的小说的,不知道是文化所制约的关系,亦或单单纯纯不喜欢描写这种不上不下的中产阶级的小说,或者是对于太现实的小说总有着一股不愿接纳的抵触。小说的结尾迪克孓然一身生活在各个地方,不是这个镇,就是另一个镇。孤独固然是孤独,但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不是说结尾写得好,而是指这可算做HAPPY ENDING)。不晓得是不是错觉,总觉得春上村树的小说有受到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价值观的影响,或许,这是拜爵士乐所赐。
      
      我想,我还是会选择再看一本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希望《了不起的盖茨比》能给我带来更为有力的冲击。
      
      
      2012/3/5 23点
  •     读完一部好书却找不到满意的书评真叫人失望透顶——
      或许这也证实了此书的博大; 姑且盲人摸象也罢。
      ====
      书的开篇是rosemary和dick的相互动心,她的年轻美貌朝气蓬勃,他的沉稳持重从容不迫。她的表白,而dick毕竟有更多的牵挂——他的妻nicole,他作为聚会主办者的责任,对参与者的照顾,如是。
      
      而后才揭示出dick和nicole的相识,dick如何救nicole于精神崩溃之际。这是很动人的一章。dick把nicole拖回正常的世界,而nicole回馈予他更多的美好与灵动。一方对另一方的感恩,以及另一方反过来对其的欣赏与体恤,这就足够了吧。
      只是这体恤的日积月累也许太过沉重,dick终究疲惫,酗酒伴随而来,酒后失控,那个礼数周至的dick哪里去了?精力旺盛的dick呢?献身事业临床实践著书立说的dick?——结果大家看到的却是大会上消磨光阴四处游逛并且在异国入狱的dick。
      
      他最终选择遁迹,离开这些旧人的目光,去寻一条平凡的生路罢。
      =====
      书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的细致传神。开篇对于rosemary的描述几乎让我相信这就是我的一个潜在啊。
      “她活泼好动,不过有时却给人一种安然不动、引起遐想的沉静的印象。这是因为她不善言辞,也不相信别人说的话,因而在这世界上,她宁可保持沉默,只以一种近于赤贫的严谨方式,把她那份文雅的幽默偶尔奉献一下。可是有时候,陌生人开始对她的寡言少语感到不大自在,她会抓住话题,匆忙地谈起来,这样的时候她自己也感到十分惊奇——随后收回话题,几乎胆怯地一下子扔掉,就像一条听话的能够衔回猎物的猎犬,不仅对要求做的事情完全胜任,而且还额外有所表现。”
      她投身的,是一战之后的电影事业。
      
      而关于dick,他那种也许有些过度的礼节,他对于场面的调节和把握,他对于nicole的照料对于其他所有病人的照料,他在时时刻刻的给予着。第一部中我并不喜欢他,觉得这是个危险的角色,似乎要于无形之中摄取别人的魂魄而听凭他的摆布;而他随之而来的颓态又是太让我动恻隐之心啊。他无度的酗酒,失去自我控制实在是太可怕的情形。我想他对于自己也一定是失望的,他亲手毁了自己在rosemary心中的美好,竭力却徒劳的水面托举--显然,即使不是nicole,任何一个路人都能发现这失败的献媚。
      
      而nicole的大度也恰恰体现在这里——如果说第一部中对她的家世的交代还太过表层的话。为人妻的体恤,她没有指责,只是耐心劝dick保留些最后的尊严。而dick则是箭在弦上,一定要奋力一搏了,哪怕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失败。
      
      从大环境上说,这些人物形象则暗示了一战之后的某些情况。譬如对家世的看重,什么伯爵什么姓氏什么封号之类之类。譬如颓败的欧洲大陆对于阔绰的美国的谦卑恭敬,芭比即是这样一个化身。她在意大利的那场大闹,多半是金钱支撑起来的财大气粗。而她的一直未嫁,她的家世她的财产,三者其实是一体的。
      
      还有几处小细节。譬如dick奔丧回家,那段关于土地的眷恋,“他以为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譬如dick对于儿女的教育。还有一处我没有理解的,就是dick岳父的重病与出走,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译文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有些长句明显能看出是译文,但传情达意上还算是很妥当的啦。我只是想着,下午出门去,淘个原文来瞧瞧。Tender is the night,一夜又一夜,一讲就是大半生了呢。
  •     意思没问题,但是读起来很不顺。和唐建清的比较如下。
      
      
      主万:
      P2“在离海一英里的地方,落满灰尘的杨树取代了松树,那儿有一个孤零零的小火车站。一九五二年六月的一天早上,一辆折篷汽车载着一个女人和她的女儿来到戈斯旅馆。母亲脸上仍有往日的风韵,但这种风韵不久就会被断续错综的青筋侵蚀。她的神态安详而敏锐,显得相当可爱。……她那漂亮开阔的脑门逐渐向上倾斜,直至发际,在那儿,从她那有如一块绘有纹章的盾牌的头发中,蓬蓬松松地出现了不少个金黄与淡褐色的波浪形的拳曲的发卷。她的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清澈明亮,闪闪发光。她的脸蛋天然红润,那是从她跳动得很有力的年轻的心房中喷涌而出的血色。她的体态微妙地徘徊在儿童时代的最后边缘——她就要满十八岁了,几乎完全成人,但她身上仍然透出一股天真稚嫩的气息。'
      
      
      唐建清:
      “离海滩一英里远的地方,松树让位给了落满灰尘的杨树,那儿有一个孤零零的铁路小站。一九二五年六月的一个早晨,一辆折篷汽车载着一位夫人和她的女儿向戈赛旅馆驰来。母亲脸上尚有往日的风韵,这风韵不久就会被颓丧的心情蚕食。她的神态令人愉悦地兼备了安详与明达事理,……她那漂亮而开阔的前额舒缓地上伸到发际,金黄色的头发像一枚盾牌将额头掩起,再蓬松出一头波浪形鬈发。她那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晶莹亮丽,闪烁着光芒。她的双颊天然红润,那是从她有力跳动的年轻的心脏里迸发出的色彩。她的体态微妙地徘徊在孩提时代的最后边缘——她就要满十八岁了,她几乎完全长成妇人,然而少女时代的影子仍在她身上如清晨的露水般若隐若现。”
      
  •     看这本书,也许只是因为名字
      脱离夜色很久了,已经不再习惯那些深夜中的情绪
      夜色真的温柔吗,呵呵
      
      我想看原版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书中的语言真的很华丽,显得有些冗长,一度想过放弃
      开始乱七八糟的叙述,不晓得再说什么
      慢慢的,找到脉络,好了许多
      还是蛮值得看的一本书
      
      精神分析师,与病人的结合
      作者的人生自传?
      他也是一个不大合格的分析师
      这两者的结合,确实是有问题的
      一方会一直以对待病人的方式和另一人相处
      
      习惯了,就一直是医患关系..
      茫茫的几十年,谁又可能一直的付出,
      终究耗尽了迪克的精力
      虽然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无耐,精力枯尽,再物质也没有用
      
      书很有用,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指导意义
      不要标榜自己是医者,无非是自救罢了
      反移情,应该不至于发生在现在的我的身上
      毕竟,夜色温柔,是有条件的.
      要平等,民主,互相欣赏~
      
      是我对精神分析的兴趣与主人公的故事联系一起,才想看这本
      但又因为他把我的偶像刻画的实在不怎么样,才想的放弃
      读过此书,也许会更客观一些的面对
  •     挺现实的一本伪自传小说,下篇最吸引我。夫妻两明知道在道德上不应偷情,却还是因惰于维持目前毫无激情的婚姻关系,且享受当下爱情带来的新鲜刺激,选择了默认对方的拈花惹草,最终到底还是分离了。
      
      明明中篇Nicole是会因为丈夫和RoseMary眉来眼去而醋意大发,明明心里明白换了一个Tommy最终也改变不了之后同样套路、激情不再的婚姻状况,却还是选择抛弃了Dick。
      
      其个种原因,不过是Dick身价太低。他的财产配不上她日益增值的个人产业,他的举止行为让她们家蒙羞。换做一般人看到,顶多是唠叨片会之后无视就行了,反正他那么小,那么微不足道。但在Nicole这样的贵族小姐眼里,他是影响她们家上流地位的一颗不可忽视的苍蝇屎,必须除去。而除去的时间取决于她的玩乐劲,新鲜劲过去之日,即原形毕露之时。
      
  •     一生的时间对于造就人才差之甚远;一刻钟的时间对于毁灭人才却已绰绰有余。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从《人间天堂 》到《最后的大亨 》,都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梦想与毁灭的故事;当然,《夜色温柔》也不例外。那是一个镀金的年代,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是一个崩溃的年代,那是一个属于爵士乐的年代。          浮华始终伴随着毁灭,正如生存必将归于死亡。这一切都让人们措手不及,可是似乎它们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我们不能总把堕落的原因归结于时代的腐蚀,尽管它让人们压抑。纸醉金迷从来不属于这个时代,可是爵士乐大方地把它介绍给了欧洲与美国,而欧洲与美国则欣然接受。他们自以为这样的繁荣与快乐不需要成本,殊不知,他们为此付出的不只只是一贫如洗,而是精神崩溃。与尼科尔结婚后的富足生活渐渐地让迪克在前进的过程中懈怠下来。从那搁置已久的论文最后免不了被抛弃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迪克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初到欧洲的年轻人了。时刻处于休眠状态下的思想慢慢麻痹了,这也就是说:迪克的锦绣前程已经被抹杀的干干净净,他已经从一个“弗洛伊德”沦落成市井小民了。          在欧洲畅行无阻的难道是美国人的才能吗?不,是美国人的钱袋子。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拖垮的欧洲经济企图从强大的美国坚硬的膀弯下得到援助和支持。单单是这一点,已经不允许欧洲人用凌厉的眼光挑剔美国人了。因此这种矛盾——更深一层次说是文化的差异——在欧美双方的频频交涉中不断深化,但又不得不把这种愤恨隐藏起来。比如在柏林的精神病学大会上,欧洲人的雄辩永远敌不过美国人那叫人瞠目结舌的礼品和捐赠。其结果可想而知:美国成为无条件的胜者,欧洲人除了面如死灰,羞怯地离开以外,别无他法。          镀金时代完美的仅仅在于外表,一旦深入其中,后果自是苦不堪言。奢侈的生活很容易造成心灵的空虚,而心灵的空虚背后潜伏的永远是灵魂的颓丧。人们试图从尘埃满地的书房中,从那面目全非的过去中寻找心灵的寄托。青春的活力无法抑制内心深处的忧伤,信仰的力量也只能让我们嘴上说着上帝,心里念着魔鬼。     人们用尽全身的解数,渴望着从激情掩映下的压抑中挣脱出来,但这又谈何容易!从积极到堕落之需跨越一座大桥——精神的残缺与崩溃;然而,要从堕落过渡到积极,要穿过得不仅仅是精神的完整与恢复,还有别人意见的解除等等。少年有成的音乐家亚伯·诺斯的酗酒历程曾经引起过尼科尔的沉思,当时迪克也为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普遍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漫步。他没想到这句话会适用于“以后的他”。月台上的枪杀事件,迪克父亲的去世,亚伯·诺斯聚众闹事,客死他乡,这些并非“意外”的事件把迪克拖入了黑暗的深渊,让他无法自拔。他又重蹈了老沃伦先生的覆辙。     他开始迷惘,困惑。当初他毅然抛弃了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只身前往欧洲,准备在精神病学方面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认识了沃伦家的二小姐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沃伦家的浮华生活逐渐磨去了迪克的昂扬斗志。与罗斯玛丽的相识更是把他逼向了颓废的尽头。他的天才和学识在无理的嫉妒中消失殆尽!          每个人都渴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但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快乐来换去别人的快乐。在尼克尔的疾病逐渐恢复后,她不再希望迪克去操纵她的行为,控制她的喜怒。而这样她就想到了离开迪克,永远的离开迪克。似乎迪克是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玩偶。她总以为迪克是一个无尽的仓库,在这个仓库中,有她需要的任何东西;她从来没想过要设身处地地为迪克着想。即使是在迪克堕落后,她还是认为这一切都是迪克咎由自取,与她毫无关系。她与迪克之间几乎谈不上等价交换,迪克总是牺牲者。     从小失去了父爱的罗斯玛丽渴望从迪克那里弥补自己缺少的那部分关爱。因此,她也是一个任意剥削迪克的“资本家”。     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迪克此时已油尽灯枯,他渴望从别人身上得到滋养。但他没有办法,没有人会了解他的苦楚。那些沉迷于爵士乐中的绅士们已经被麻痹,在他们眼中只有无偿地索取,没有等价的交换。          当内心深处的压抑无处排遣时,他们只能把希望交给酗酒与同性恋等变态的疯狂中以麻痹自己。他们就这样放纵自己,直到他们毁了一切。
  •     你沉重的一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Daddy‘s girl 罗斯玛丽由小女孩成为女人
      
      精神病尼科尔康复后也随巴尔邦离开
      
      曾经的音容笑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因膝盖承受不住力,手中举着的船三次落下
      
      合伙的诊所也不得不退出
      
      最后,你留给自己什么了?
      
      因此,你酗酒,以此逃避自己
      
      曾经的踌躇满志和愿景,遭遇的是幻灭
      
      你才三十左右呀...
      
      我害怕
      
      因为自己与你如此相似
      
      
      
  •     “总有一天,这世界上的某一人,会说中我的心事。”
      
      有些书,会让你明白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人与你相似,相亲。
      那一份潜藏在生命最底层的、无所影响、无所表现的孤独得到慰藉。
      
      里面的语句大多充满智慧。看穿真相并适宜地处理事务。
      
      
      每个人一生中看过的书很多。有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有带来愉悦和快感的。有引发共鸣和思考的。有促进提升和转变的。
      
      只有少数具有个人特色的书籍,似乎是为了等待和你一样的人的到来,被保存于世。像是个兄长,了解由你个人气质所决定的生活氛围,他说的或与你心相合,或使你醍醐灌顶。
      
      
      其实摘抄语句更好,只可惜手边没书。
      生活还要继续,并不因此有什么转折或者改善。只是心里觉得舒畅。
      
      “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风浪中破浪前进,他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
      
      
      
      
      
      
  •   09的董小姐我都听哭了。。。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句: 看来,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他就生活在那个地区,不是这里,就是在那里。个人感觉这最后一句和09的董小姐翻唱一样,让整个作品的意境升华了许多。
    一直有个错觉,现在的天朝很像美国二十世纪中叶的时候。。。相比于了不起的盖茨比,迪克的感情经历显得更加平淡,深沉,也更像我这样的屌丝能做出来的事情- -
    大学和舍友相处不愉快,所以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以看下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是一本合集上一起看的。有了类似的经历才比较容易引起共鸣。这三本里面还是最喜欢 夜色温柔。名字就那么美,虽然因为太长而没看第二遍,但是那文笔和故事带来的意境,即便在四年后的现在也回味悠长。
  •   是啊,我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书里的内容和09的视频想到一起去了,菲茨杰拉德写的东西都是语言优美,但是读着伤感。
  •   你确定是“春”上“村”树?
  •   摘一段Wordsworth Classics版的introduction,提到的Fitzgerald一段手稿: In a hand-written 'Sketch' amongst his preliminary working notes for the novel he wrote: The novel should do this. Show a man who is natural idealist, a spoiled priest, giving in for various causes to the ideas of the haute Burgeoise [sic], and in his rise to the top of the social world losing his idealism, his talent and turning to drink and dissipation. Background is one in which the leisure class is at their truly most brilliant and glamorous such as Murphys.
    于是乎我明白dick的悲剧究竟戳中的的在哪里了…
  •   也正为,看不到好书评而烦心呢。
  •   其实这个版本是不错的。翻译也不完全是这么个比较法。但是,主万的那个版本无疑是最好的,这个我细致的分析过,其实,比如一些细节方面的神韵,这个版本有点平淡无奇,没有抓住那种感觉,主万的译笔得其风神。楼主可以看人民文学的版本
  •   我就是借的人民文学这个版本看的,觉得读得很费劲。然后看唐建清的一口气就看下去了。原文风格……我是先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的,感觉和人文这个差别很大,但是和唐这个版本差别不大。
  •   呵呵,是吗。不过看下去就好,我看的是主万的译本,觉得恰到好处。楼主从另一个译本里觉得找到了那种感觉就可以了。盖茨比我个人推荐姚乃强的版本就是人民文学的。理由同上。不过,也可以对比原著看,效果会更好。
  •   恩,谢谢!到时去看看原文:-)
  •   我咋觉得主万的版本好些?
  •   在看唐建清的版本,感觉比较流畅
  •   你终于读完了,有空把你心理学的知识拿出来分享一下,写东西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   感觉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词条什么的
    再怎么样也不如生活的实践来的刻骨铭心~
  •   那就慢慢积累吧,会有一天,你会有写下了的冲动,那时候,就能祝贺你了
  •   嗯,谢谢你,否则这本就搁浅了。
  •   nicole 痊愈后是很再和dick一起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