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诗意语文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王菘舟  页数:206  字数:18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德国的哲学诗人荷尔德林(F.Friedrich Holderlin),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的种种劳绩与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  人就会欣喜地  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毋庸回避,作为人生真相之具体一面的语文教育,“充满劳绩”是自不待言的。但倘若自己的语文人生“纯属辛劳”,我活着教着又还有多少“意义”呢?在我看来,“只有劳绩”的语文人生和“没有劳绩”的语文人生同样毫无意义可言。于是,沉迷于“意义之问”的我,不得不仰天而问:为何非得汲汲于“劳绩”呢?为何不能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呢?  2004年,我以执教《一夜的工作》为契机,开始踏上了“诗意语文”的朝圣之路。一晃已是5个年头了,这中间,有发现的喜悦,思考的沉静;有精神同盟的云集响应,不同思想的交锋争鸣;有陷入窠臼的迷惘,突破重围的畅快。如今,诗意语文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教学流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同行的认可与传布。  但是,依照个人的看法,我不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教学流派,也不主张将诗意语文标定为某种教学流派。这不是故作姿态,更不是耸人听闻。从发生论的角度看,教学流派的生成轨迹是由“教学个性”到“教学风格”再到“教学流派”。很显然,“教学风格”是“教学流派”形成的一个历史基点和逻辑支点。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逆推的话,“诗意语文”理所当然的是某种“教学风格”。  那么,诗意语文是某种教学风格呢?我看未必。举例来说,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自然都充满诗意,这是毋庸置疑的。三位诗人的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诗仙”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诗佛”王维的诗风清丽旷淡。这就意味着,“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自然,诗意语文也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这是第一。第二,“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譬如,从哲学的视角看,诗意乃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的视角看,诗意则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了悟;从存在论的视角看,诗意指涉一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从美学的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的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爱与悲悯;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诗意则常常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从文学的视角看,诗意总是呈现为某种含蓄、凝练、朦胧的境界。这还只是一种学理上的列举,倘若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则它的体验意义几乎是无限的。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在我看来,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追寻理想和回归本色其实是一回事,即对存在本身所作的不同角度的观照和表达。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收录在这部语文教育讲演集中的内容,是这几年我对诗意语文的一个不断理解和生成的文字轨迹。大多是我参与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借了这些讲演活动,我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我自己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和修行。  我始终觉得,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内容概要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收录在这部语文教育讲演集中的内容,是这几年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诗意语文的一个不断理解和生成的文字轨迹。大多是他参与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借了这些讲演活动,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自己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和修行。

作者简介

王崧舟,1966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每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曾应邀赴全国29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千节、讲座300多场

书籍目录

第一讲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实践智慧  举象  造境  人情  会意  求气  寻根第二讲  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从安身到立命  坐而论道与面壁参禅  无墙便是门  剑不异气,气不异剑第三讲  “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教的是底蕴  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难在修行  人生四境界第四讲  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  骆驼态的接纳  狮子般的唯我独尊  复归于婴儿第五讲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  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  六经注我  作者死了  把语言擦亮  在文本中发现自己第六讲  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  核心的核心是理解  作为生命关怀的对话  感觉的多向度敞开  走向对话视域的融合第七讲  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  语文之道  回到生命的源头  活在文本中  意的三重性

章节摘录

  第一讲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实践智慧  假如三年以前,有人问我,什么是诗意语文?我会这样回答他,诗意语文是一种精神语文,一种感性的语文,一种儿童的语文,一种灵魂的语文,一种生活的语文。  假如两年以前,有人问我,什么是诗意语文?那么,我会这样回答他,诗意语文他不是一种另类的语文,而是让语文变得更怎么样,它力图使语文更形象一些,更抒情一些,更模糊一些,更精致一些,更灵动一些,当然还可以加更多的一些……  假如一年以前,有人问我,诗意语文是什么?我会这样回答他,诗意语文是一种境界,它是自由对话的、唤醒意会的、精神契合的、追寻幸福的、实现自我的,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它就是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所在。  假如现在有人再问我,诗意语文是什么?我跟他说两句话,第一句话,我前面说的都是废话;第二句话,比废话还要废话,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  你会觉得很奇怪,你这不是玩循环定义吗?没错,就是循环定义。是的,当我们对一个问题刨根究底问“是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因为我们假设语文是一种实体,然后说语文真的有本质吗?我们一定要假定语文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那么,我现在要问,语文有所谓的实体吗?事实上,这种科学研究思路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面,跟举文例举,跟细文例举是很不相同的。我曾经说过一句调皮的话,什么时候你把诗意语文说清楚了,什么时候也就面临着诗意语文的死亡。这说明我们在研究方法路上出现了问题。怎么办?调整思路!不到黄河不认路,不撞南墙心不死,这是愣头青、傻小子们利用的计谋,搞研究的我们要懂得变通思路,怎么变通思路呢?很简单,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过来你就会发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我们把更多思考“诗意语文是什么”变为“诗意语文如何是”,回到现阶段,回到最让语言在课堂的的第一个出发点,回到实实在在的语文生活中来。看一看,在现象前面,在占有大量生动细节的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或者说这种课堂现象它究竟向我们说明了什么。这就是还原思考,这就是现象学思考。  有人说,现象是用来描述的。不要认为描述是文学语言、诗性语言,事实上描述也是科学语言,可以成为研究语言。比如我们现在做的大量的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哲学论,方法论,这些就是现象学,就是行动主义哲学,就是对生活、对宇宙、对世界的根本看法的研究。  举象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诗意语文用到的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四种表现和呈象:形象、印象、意象。  我们汉字大量的对象,不是思维概念、逻辑判断、分析推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语言文字指向生活本身,指向于事件本身,指向于人物本身,而这些人物、事件、情节由象组成。由一个个生动、丰富的、充满感性的的语言的象组成。  举象,回到象,就是回到语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什么是“举”呢?就是呈现,就是打开,就是让他像王爷一样,呈现在同学的面前。语言文字是再抽象不过的符号。所以有人说人是语文的动物,又有人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但是这些语言、这些符号对于有生活有体验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符号,首先是一个象。  我觉得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达的过程,表现的过程,是思想情怀,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体验的过程  但是研究了几十年,实践了几十年,效果不尽人意。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三十年以前,1942年撰文批评语文教学:“本国的学生学习本国语文,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花了二千个学时,到头来却是大多数人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人。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少慢差废。”与那时候的口号“多快好少”地建设现代化形成了极度尴尬。然而近三十年过去了,语文教学实际状况又如何,基本上差不多,月亮还是这个月亮,星星还是这个星星,涛声依旧,死水微澜。没有多少分别。  很多看到的好现象,其实看到的是公开课的现象,公开课是我们全国所有语文教学中的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甚至亿万分之一,那能代表我们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吗?不可能!再看看平时你自己是怎么上课的?没有人来听课,你会怎么样上课,有变化多少,十年前这么上,十年后还这么上,根本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我认为与我们语文教学上的方法很有关系。语文教学这两件事不能直来直去,不能由言到意,不能由意到言。这样就会让语文教学应了“少慢差废”这四个字。我们应该“直起两端用其中”。  这个“中”就是象,言到象,象到意,回过来,意需要象,象需要言。有了这个象出现,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尤其是中小学作文就不一样,仅管我们孩子形象思维处于发达的阶段,仅管我们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时候,但看看我们孩子的作文又有多少想象,有多少生动的形象和细节,统统没有,整个一团干瘪文字。什么原因?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的右脑被我们的理性的思维塞住了。比如说《慈母情深》中一个片断:  师:背直起来了,你看到了怎么样的背?  生:极其瘦弱的背!  拜托,极其瘦弱是看不到的。  师:转过身来了,你看到了怎么样的脸?  生:极其疲惫的脸!  拜托,极其疲惫是看不出来的。  有个孩子说看到了母亲眼中充满血丝。这才是生病时候的细节,对,这才是可以看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象。有一圈圈的血缘丝,这才是象,而“瘦弱、疲惫”是看不出来。我们的孩子不会看。如何让孩子会“看呢”?诗意语文的实践是,在教学中“举象”!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收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段话。文章是鲁迅先生侄女周晔写的。第一件事写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第二件事讲碰壁,第三件事救助车夫,第四件事帮助女佣。这一段出现在第三件事。文章写得很形象。  教这段要抓住哪个词语呢?“饱经风霜”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线,一个隙,可是为什么抓这个词语,理由很简单,第一这是一个成语刚刚出现,孩子们不熟悉,解释一下,否则这个词语容易引起误解,第二这个词能深刻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来体会出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老百性的同情。抓住了这些词就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是方法不同,效果不同。  (教师一的做法,做得扎实。只是由言到意,简简单单,但是效果差强人意。)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吃饱了风、吃饱了霜。  师:你吃过吗?(把老师气的!)动动脑子再想一想!  生:就是吃过很多苦头。  师:没错。这位同学就知道是吃苦头。  师:谁能讲得更准确些?  生:(将词语手册上的解释读了出来)就是形容一个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词语手册。  师:你真会学习。学习就得像他这样学啊。  师:风霜什么意思?  生:就是艰辛和磨难的意思。  师:对!要好好地记住这个意思,可不能见风是风、见霜是霜啊!  这个环节上得又简单又扎实。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还会用上工具书,可是,不能提倡这样上。这不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这是假象。学生对“饱经风霜”不出几天就会忘了,记性好点的一个学期过后就还给你老师了。(全场笑成一片)一个人,学习得赵我,就记住得越多;记住得越多,就知道得越多,忘记得越多;忘记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知道得越少,忘记得越少,没什么可忘记的。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把学校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那些。  我学了十多年的语文,我现在自己去想一想,还有多少课文留在脑海里,有多少好词好句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一想几乎没有。然而,没有人怀疑说王崧舟语文不行,说不会说,写不会写,水平差透了,素质,什么叫素质,这就叫素质。  我全国各讲学,人家听不出我是哪里人,这说明我的普通话还可以,你说呢?我非常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告诉你,我们全班47个同学,除了一个死掉的,另外活着的普通话讲得很好,什么原因?因为我们非常荣幸地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个女的,他的丈夫是北京人,她是浙江幼儿师范毕业。嗨,那普通话真好,她从来不用方言跟我们讲话,因为她跟她的丈夫说话都用普通话,形成习惯了。她教我们四年,从一年级一直教到四年级,我们全班同学普通话都讲得非常棒,还稍稍带那么一点京片子的味道。这是什么?这就是熏陶。语文不是学出来的,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熏陶出来的。要熏陶,唯有熏染,它才能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他的语言,他的形象,他的精神,才有可能跟他生命本身的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要素。  我们再看另一个老师怎么上“饱经风霜”。  第一步,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如果有请举手示意。结果没想到,全班三分之二的人都举手,我们坐在后面听课心里犯嘀咕,这个社会饱经风霜的人还真不少。  第二步,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很厉害吧,有难度,但是前面有个坡度。生活体验的调取,尽管难,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举手了。孩子们站起来,(生)老师,我看到的是怎样的,颧骨高高地突出,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的皱纹。(师)没错,这是一张的饱经风霜的脸。老师,我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张脸,他的脸红通通的,头发像一堆乱稻草,他的嘴唇是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第三个孩子说,老师,我看到的是这样一张脸,他的脸色蜡黄蜡黄,身上也是皮包骨头,其实只有三十岁,但看上去好像已经有六十岁一样。(师)没错,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老师说,你们会看车夫的脸,第一只眼睛看到这张脸,第二只眼睛看到这张脸的背后,你能看一看,从车夫的这张饱经风霜的脸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了什么?(生)老师,我看出来了,我知道了,我知道他的家里很穷,估计吃了上顿没下顿。(生)老师我也看出了,我看出来了,车夫干活不要命,没白天没黑夜地拉黄包车。(生)老师,我也看出来了,我看出了这车夫身体有病,是撑着拉黄包车的。老师说,是的,就是这样大冷天,赤着光脚,在拉黄包车,现在玻璃碎片把他的脚板刺破了,他躺在地上痛苦呻吟,他想起来都起不来。假如你就在现场,这个时候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生)老师,那我,我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第三个学生说,老师,我马上打电话把我爸爸叫来。(师)你爸爸是干什么的?(生)我爸爸是外科医生。学生还说,我一定会自个拉黄包车把他送到人民医院去。老师说,那你拉得动吗?拉得动。你有这份心足让人感动的,老师说,看得出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让我们一起去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黄包车车夫的。教学继续进行。  你看,这是一个非常精致的教学片段,我们都看到什么呢?看到非常明显的教学现象,就是举象。它是把这个抽象到不能再抽象的语言文字,一次又一次的放大,一次又一次的做细,看到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直言说,但是必须去意会的东西。  我不敢说,举象的课就是诗意语文的课,但是我敢说,诗意语文的课一定充满着举象。第一,举起的是一个个的生动的、活泼的、具体的象;第二,所有的象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第三,由于这样的象是跟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的,于是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他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活学活用的语言,这是真理。而活学活用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有用的东西。说不定哪天新的情境出来,第一个看到复现的一种文化,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比如看到街上一个屈曲独行的老太太,看她的神情会出现复现的文化“饱经风霜”。这样学语文,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现象——举象。  造境  所谓造境,即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诗意语文充满举象,光这样够吗?显然不够,因为一个一个的象是平面的,是单调的。所以,在举象的基础上应建立语文环境的情境、意境、心境。什么是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景象的延续体,就是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场,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透明的空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不是现在的,感受到的是一种象,产生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点这首小令用了11个象,枯藤、老树、昏鸦三个,小桥、流水、人家六个,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十一个。十一个象,用一个象,用一抹色彩统一起来,一抹色彩就是夕阳西下。形成一种境。什么境?伤感、惆怅、孤独,寂寥。人在征途有家不能回啊。此刻,西下的时候是什么时候?这是回家的时候,但是很多人回不了家。因为他们还在征途、旅途、考途之上,或许为功名,或者为经商,为赚钱,或者为郊游等等。于是,诗人心中的情景化为类似《天净沙?秋思》这样的词,这就是造境。所以读诗、读词、读小令、元曲,你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进入情感,积累情感。  再比如何其芳先生写的《一夜的工作》,何其芳先生首先是个诗人,你绝对想不出来这样一位激情澎湃、情思瑰丽的诗人竟然写了这么一篇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的文章。开始读《一夜的工作》你会感觉太平实,这语言太平实了。但是,你仔细一读,你才会发现,其实这家伙厉害,绝对是玩文字的高手。他抒发自己的感情,几乎没有废话,但是,又很凝练,他的情感情绪不突兀、不宣泄,它包含在里面,慢慢去咀嚼,嚼那口香糖一样,嚼和着,嚼和着,嚼和着,味道就出来了。在这段文字教学的时候,我就试图营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去。大家现在来看看这段文字:“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相当,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相当简单,简单到如此而已。  读这段话,我们应该有一种语言的敏感,我会特别关注其中的一句一词:“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你看,这是什么房子?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宫殿式”三个字能丢吗?“宫殿式”三个字太重要了,绝对不能丢,我甚至觉得“高大”这个词可以取消掉。这是宫殿式的房子,宫殿只是高大吗?宫殿远远不只具有高大气魄的特色。这是何其芳有意写出来的,它要传递一种信息,他没有明说,他是含蓄地告诉你,这所房子有来历,这所房子不简单,让你想开去。  我让学生想:孩子们,看到“宫殿”这个词,你会作何种联想?这所房子的主人可能会是谁?你猜猜看。孩子说:老师,会不会是慈禧太后的房子?你看,现在古装戏看得多了吧。大家都知道老佛爷是慈禧太后是吧。我说不是,那家伙比慈禧还大。老师,那是不是皇帝住的房子?我说也不是,比皇帝还要大。学生都张大了嘴巴,啊,比皇帝还大,不会吧。那时候皇帝是最大的,怎么还有比皇帝还大的?不错,这是房子的主人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的摄政王。什么叫摄政王你知道吗?摄政王就是管皇帝的那个人,你说厉害不厉害?厉害。了不了得?了得。你想一想,一个摄政王的官邸,里面可能会有什么?这就是举象。学生说,那肯定灯火通明;那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名人字画。我说没错。那一定堆满了金银珠宝。没错。红木家具。没错。你想得到的它一定有,你想不到的,它那里也有。  然后,你话锋一转,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过去是摄政王的房子,你联想开去,联想到富丽堂皇,它什么都有,应有尽有,然而,当这所房子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一个写字台就够了,再加一个“不大”,两张小转椅,两张转椅就行了,加个“小”,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有红木家具吗?没有。只有什么?“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有奇珍异宝吗?没有。只有什么?“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有珍珠玛瑙吗?没有。有名人字画有吗?没有。只有什么?“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你说,总理办公的地方陈设简单不简单?简单。怎样的简单?极其简单。谁能给找一个词?你说。十分简单。不够。一个说非常简单。还是不够。一个说相当简单。那就更不够了。能换吗?不能换。怎样的简单?极其简单,简单到无以附加的程度,然而在这极其简单的背后,却看到、发现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总理的人格,总理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极其简单”和“极其不简单”的矛盾。  这种刻画得已经出神入化,已经到化境,然而这化境,你要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有感受,有自己的体会,有自己的嚼头。这就是什么?这就是造境。  入情  所谓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不同的文字的背后一定存在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在我看来,一切境语也皆为情语,所以,造境要进入情——这个情可能具有情绪,那是一种情感状态,这是一种情绪,它来就来了,像台风,像潮起;也可能是一种情感,它是淡化的,但是一直维持着,比如说一种忧愁的伤感;也可能是情操、情怀。  我觉得语文教育的灵魂就在于“情”字。有人曾经为语文、数学打过许多比方,说过许多俏皮话。数学轻轻松松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见出了两门学科的不同。又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文是情感的舞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他情动了,郁织在一起,他不得不发,不吐不快;“观文者披文而入情”,靠什么入情?披文才能入情。实际上,“披文入情”这四个字,就很好地诠释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课,怎一个情字了得?  我们举个例子,《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写得感人至深,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的副班长李元兴。那年邱少云21岁,李元兴23岁,都是大好时光,黄金时代。然而,战争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国家利益的需要,他们出征了,他们为此献出了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李元兴实际上是唯一一位真正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最后壮烈牺牲的战士,其他人离邱少云都很远,只有李元兴离他最近,大概离他就几步之遥。所以,那个场面,不仅仅是壮烈,更是惨烈的。那个惨烈的场面,他一个人看得那么真切,这个刺激太大了。一个活人,一个亲如手足的战友,就在他面前,就这样消失了……那刺激太大了!他回来以后,胸中有愧,不吐不快,如果不把它写出来,他觉得难受,他觉得对不起战友,对不起自己的灵魂!实际上这不是小说,这也不是故事,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所以写得非常感人,它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因为当时的整个战斗过程他都亲历了。我觉得,写得最感人的,就是文章的这个自然段,幻灯出示: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当烈火整个把邱少云包住的时候,他没法写出邱少云是怎么痛苦的,因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鱼,焉知鱼之苦”啊!这火是烧在邱少云的身上,那么他写什么呢?他就写自己的感受,通过写自己的感受来反衬当时邱少云所处的那个危险的场景。但是就是这么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落在两个语文老师的手中,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二个老师,我们来听一听: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找,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心情,请你在读懂的地方划上波浪线。读完以后全班交流。  生1说:老师,我读懂了紧张的心情。

编辑推荐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州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夏书系·诗意语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5条)

 
 

  •   王崧舟老师的课富有诗意,诗意的教学是我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读了这本书,对诗意的语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您也是一位语文老师,建议读一读。
  •   我以一种朝圣者的心态,徜徉于《诗意语文——王崧舟教育七讲》这本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美妙世界中,沿着王老师的文字轨迹和心路历程,开始了一次奇妙的诗意语文之旅。逐字逐句地细细揣摩着、咀嚼着、品味着……
  •   拜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后,对语文并不十分爱好的我,突发地爱上我自己所教的科目,他让我重新正视了自己的选择,他让我发现了语文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地解读,语文还可以如此之美。
    是他那信手拈来的诗歌解读让我也产生了背诵古诗的兴趣,他那风趣幽默的语言让我阅读时不时地开心大笑,很喜欢《诗意语文》,也很喜欢王崧舟。
  •   “诗意”语文,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作者把每一个平常的事物,或课文或诗词,在现有人的理解上,读出了更内涵的意思!对于从事教育的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值得品读!值得我们思考!
  •   这本书不错,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书中里面的内容说的比较好,也很全面,极力推荐
  •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全国闻名的,如果你想得到诗意语文的真谛,那么就好好的读读这本书吧。
  •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一看
  •   王老师 的这本诗意语文,解决了我在教学上很多的疑惑,他其中说到的有一个观点我非常的赞同,他说教书教的是底蕴,而底蕴是书堆起来的,难就难在修行。
    本来我是不爱看这样讲教学方法之类的书籍的,我认为纸上谈兵终归太空洞,但听王老师讲课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想法,看后大受启发。
    书的纸张和排版都不错,一本买了绝不后后悔的书,适合从事教学教育工作的同仁们!
  •   师范时听过王老师的课,也曾写过一篇关于那节课的小文章。这一次买大夏书系的书,正好看到这一本,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有关诗意语文的探索和追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很多文本细读的教例,对我们研读文本,很有帮助!王老师作为比较早的一代师范生,赶上了好机遇,自身的素质,也真的令我们今天的师范生敬佩!能够执着于梦想,并且一直在,苦苦求索的人,值得赞叹!
  •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一直很崇拜王崧舟,崇拜他的出口成章,而且是皆成诗!王崧舟只有一个,但是因为王崧舟,给我们带来的对语文的思考,确实无数的。在这本书里,他积累了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有层次,且不失风趣地谈论着对他所热衷的语文教育事业的思考。不管是出于教学起步的新教师,还是已有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师,都能从此书中受到王崧舟老师的思想和理念的洗涤和启迪!同事经我介绍,都想买上一本。
  •   诗意语文——对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救赎
  •   这本书我是在假期值班的那几天读的,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因为我实在舍不得放下它。从头到尾我是笑着读完的,一次笑得得意的忘了形,正好校长进门,好奇地问我,看什么书呢,这么高兴?一看是业务书,校长很是奇怪,其实他是没看,如果他看了,一定也舍不得放手。在读中知道了什么是诗意语文,在读中看到了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读中思考着自己教学的方向。总之,这本是给我的启示太大了,也太多了。所以即便是懒惰如我,也要忍不住和大家分享这份读书心得,要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么好的一本书呢?
  •   很早以前就听过王老师有关诗意语文的讲座,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很熟悉了
  •   语文应该追求诗意,可是现实是教育的异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考试制度本身具有合理性,可是考试的内容,尤其是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是严重压抑和戕害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造性理解。尤其可叹的是,语文应有的美感丧失殆尽,文章之美竟然被肢解为字词读默与教条主题,可叹可怜可笑可恨。期待语文的诗意,期待这本书给我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   大夏书系·诗意语文.
  •   浪漫的书名,书中的语言如其名,充满了诗意,看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是这样学的,也是这样教的。不过真要修炼到这个境界需要时间和智慧。
  •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诗意语文认识的深化,一种好的理论在于其可发展性,正是因为这种阐释的多义性赋予语文以活力,喜欢,一本有价值的书
  •   诗意语文,我追求的境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   王老师的课让我慕名,而这本书中对诗意语文的阐述也让我获益良多.
  •   语言诙谐,思想深刻,令人神往。诗意语文的理论总结(部分结合实践案例)。
  •   实实在在的诗意语文!
  •   或许诗意的语文可以去民国大师的课堂上去找寻
  •   该书是诗意语文的精髓,值得深入阅读。
  •   诗意语文的经典著作。
  •   诗意语文课堂是文本文化独特解读有效整合的大气课堂。课堂实录《枫桥夜泊》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阅读之中只觉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美的诗意享受。王崧舟老师的这一课犹如一幅徐徐展开又徐徐卷起的画卷,又如一篇优美的倒叙式的文化散文,它不仅吸引我们走进了诗歌《枫桥夜泊》的意境,分享了诗歌特有的意蕴;还让我们饶有兴致地欣赏了中国一千多年的钟声愁眠文化,感受了经典文化的独有魅力。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千年的经典文化之旅!享受之余,我不禁震惊于课的丰实与厚实,震惊于课浓浓的文化与浩荡的大气,震惊于王老师对文本文化独特的解读与有效整合!
  •   真的不错,十分喜欢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教学!!
  •   书的质量比我想象的要好,里面收录了王崧舟的语文教育演讲的内容,非常值得一看。
  •   王崧舟很了不起,学富五车,对小学语文教学造诣颇深。
  •   全面阐述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值得一读,受益匪浅!!
  •   撼动人心的演讲,经典的教学故事,对小学语文教学独特的哲思,让他成为我们小语教师心中的偶像!
  •   王崧舟老师的课,听过,很精彩,但是模仿性太低,因为他的课极需要人文底蕴,读少一点书都不行。这次买了他这本书,本来就是想:作为一线教师,有时候就该充充电,不能总是井底之蛙,守着自己的那两亩三分田过日子。没想到看完之后,却有豁然开朗之感。
    本书其实是王崧舟老师七次讲座的讲话实录,所以,很原原本本地记录了王老师的话语,读着,就像名师在与你对话。
    我细读他讲“细读文本”“与学生对话”等,才明白,王老师也不是天才,他的每一个课也是以十年磨一剑的冲劲、耐心去设计的。例如《长相思》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历时三个月地进行准备——查阅资料过万字,才定下了1400多字的文本细读,心中有数了,才开始去芜求精,确定教学设计。王老师所说的整个纠结、茫然的过程,竟然和我这个一线教师备课的过程是一样的,这让我倍感亲切。但是也在他这个“骆驼——狮子——婴儿”的变化过程中,我找到了我“细读文本”的方法。本学期我的研究课,我也打算用这个方法去做一次。
    谢谢王老师的这本书。
  •   这是从事专业的人员看的书,语文老师应该读一读,王老师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也许大家的风范是学不来的,但至少可以起到春风化雨、细雨润物的作用,大夏书系出的这一系列的书都很值得一读的,里面不仅有理论也有实例,我觉得实例才是活生生的语文,从中可以窥探到一点大家的秘籍,从而受到启发,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   本来不是语文老师,可为着能提高一下语言方面的修养买了一本关于语文的书。书买回来以后,读着读着就被王老师深深地吸引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他也为做教师的树立了一个榜样。
  •   非常佩服王特级娓娓道来的文采与独到尖锐前卫的思想。这七讲是一口气读完的,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非常有帮助。
  •   没想到语文原来可以这样教,对中学的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但教育的过程还很漫长,需要慢慢地去学习、体会。
  •   语文课是最有灵性的课,怎样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承给我们的孩子,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真希望以后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这样充满诗意与美感。
  •   让我们的教学充满诗意
  •   小学语文教师必读的一本书!!!
  •   是教师必有的一本书。感受书中诗意。
  •   语文教学不应该太过沉重,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这本书至少给我们一种启迪:语文是美的享受。
  •   很喜欢王老师的语言风格幽默且不失严谨,特别是书中举的例子引人思考使人受益匪浅,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还是有意无意的在“品”,像一杯好茶越品味越香,越香越想继续品,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读这部书于无形中对语文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语文老师也有了全新的定义。谢谢
  •   王老师的书真的很给力,这本书值得语文老师去读的,很多课堂教学方法总能给人启发
  •   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用于借鉴。
  •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语文老师,这本书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   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很有启发作用。值得我们去反复阅读。
  •   本书所将内容较为丰富,可对于实践的指导不足!所以感觉理论与实践是分家的!不过这本书读了会让人有不少收获 ,特别是文本解读方面!语文老师应该读一读的!
  •   有才呀!挺诗意的老师!
  •   有王老师的指引,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坚定。
  •   膜拜啊,语文的出路啊!!!
  •   内容还不错,值得语文教师一读。
  •   也许从这本书中,做家长的也可以知道什么是读意的语文。
    有些章节的内容其实是告诉读者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这篇文章,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为这本书不只是为老师而写,如果有可能,做家长的也读读,这样,我们也可以分析一篇文章,告诉孩子们一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还有没有其他的写法。
  •   印刷质量、纸张均上乘,体例精当,对语文教师很有帮助!
  •   建议每个语文教师都来读一读,很有收获!
  •   很精彩幽默的演讲录,深入浅出,看得下去,昨晚刚收到即看了两章,值得语文老师一读。
  •   有作者这样的语文老师实在是很幸福
  •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所以语文老师读一读!
  •   读王老师的演讲,你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建议语文老师都来读一读
  •   对语文较准确的理解
  •   语文就是语文!
  •   去年这个时候买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因为新接班,第一次做班主任便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了。今年怀了宝宝,有了空闲,想想自己不能这么荒废时间,于是又找到了这本书,细心地品读。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将宝藏白白地扔掉了一年。读了王崧舟老师的书,我才发现在专业发展上,我一直醉心于剑宗,总是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对于气宗,也就是自己的内涵,明显修养不足。读了王崧舟老师的书,一度的那种职业倦怠感渐渐消失了,开始觉得自己必须要趁年轻给自己立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谢谢王老师,又让我找回了自我,这迟到的宝藏,我必将珍藏,并反复阅读。希望有志向做名师的同仁们早日阅读此书。
  •   下个月就要去实习了,这几天正在看这本书,发现王崧舟老师,真的是太厉害了,能研读文本要这个地步,总之,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大爱!!!
  •   崇拜王崧舟老师,源于他的《圆明园的毁灭》。他的课堂,大气、智慧,一浪高过一浪的高潮让人激动不已!
  •   一直都喜欢王崧舟老师的课,可以好好拜读了!
  •   那一句“千江有水千江月”,道尽了无数文人骚客对月的独特感受,也阐明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学术思想。由《望月》知道了这句话,由这句话喜欢上了王崧舟老师,他的书很值得一看,更值得细细地看。
  •   大凡名家,其作品必让人读来心旷神怡,神采飞扬,更能受到影响。王崧舟便属这一类。
  •   喜欢王崧舟的书,有内涵。
  •   作为教师,很希望看到类似的款款道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它不像纯理论性书籍那样,脱离我们的教学实践,也不会像单纯的实践指导,而是会给我们一种教育思想的启迪。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可以回味、可以再次阅读的好书!
  •   是王老师的一些讲座材料。
  •   才华横溢的王老师,一个人怎么可以通晓文学、艺术、哲学......到如此自如境界,好崇拜的读,一遍又一遍,总有收获。
  •   王老师是一个我喜欢的老师,能看到他的书,我内心十分激动。这是一本好书!
  •   虽然我没听过王老师在课,但是看望老师的书同样也是一种享受!这本书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
  •   我是先从图书馆借到书,读完后觉得有价值,才又自己买.这本书在对教师的教学指导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方法到位,也会让读者能够举一反三。
  •   喜欢王老师的课以及教育思想
  •   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王老师教学精髓
  •   王老师的幽默博学都让我佩服。我决心要向前辈学习,做一个善于学习研究的好老师。
  •   当教师,值得拥有1
  •   喜欢的一本书,欣赏的一个人。
  •   看完这本书,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
    让自己坚定地走在教育这一神圣的道路上。向大师学习!
  •   好书。呵呵。只能这么说。。
  •   印刷不错,都是王老师的报告内容,看了之后很受启发
  •   真好的一本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但是看了以后一定要努力做到才好!
  •   不错!适用于一线教师很多年前,就看过作者的作品了。名师的东西,是有高度的。
  •   值得教师一读,不少地方可以借鉴。
  •   理论与实际教学结合,内容很丰富
  •   书的内容真的很适合我.特别是对于想当老师的人
  •   教学理念有启发
  •   一直很敬佩王老师的课堂智慧,尽力地学习中!
  •   我还从书中找到一处小小的漏,你喜欢王老师的话也读一读,找一找
  •   希望在书中需求灵感与力量!
  •   跟随名师,聆听教诲
  •   喜欢在当当买书,快递服务好,书本包装不错,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对于刚上岗的老师很有用。
  •   读后很有启发,适合老师好好研究。
  •   既然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书(虽然你已让它空侯了近半年时间.),一旦开读,哪里容你慢慢咀嚼?你会很急切,很急切地想要完成这次喜悦的拜读!因为王老师的学养会给你震撼,让你无颜再不行动起来!所以,刚刚又订了一堆书!当然,家里的藏书简直就是王老师的零头!但,既然再次蓄势,哪能再半途而不了了之呢?坚持!一定!
  •   从王老师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   这本书,我读得舍不得放下,一口气读完,觉得学习到了许多,谢王老师,期待更多关于王老师的书!
  •   王老师的演讲实在,从中收获颇多。
  •   还没开始看,感觉不错,希望有用
  •   这是一本实用的好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书中所倡导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行动着的人离上帝最近,我会将阅读的收获付诸实践的,打开这扇众妙之门!
  •   有内涵的人写的很有内涵的书
  •   让人爱不惜手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