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说明史

出版时间:2011-12-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晗  页数:3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吴晗说明史》由吴晗著。吴晗是明史研究的著名专家,他于20世纪40年代著《明史》于昆明,原为四章,即收入本书的第一、四、五章,缺《军与兵》一章,这是本书稿首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此次出版增补了《朱元璋的统治术》、《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军兵》、《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等力作,与前三章基本可构成一部完整的明史,大体可窥见明代历史全貌及其特点,这本《吴晗说明史》是了解明代历史和朱元璋统治艺术的杰作。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浙江义乌人。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在胡适和蒋廷黻的提议下专攻明史。1937年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40年任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吴晗是我国少有的明史专家,曾出版《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等。因撰写剧本《海瑞罢官》,被林彪、四人帮借此迫害而死。1979年,吴晗冤狱平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元帝国之崩溃与明太祖之建国
一、从政治革命转变到民族革命
二、元帝国的崩溃
三、元帝国政治和军队的腐化
四、元帝国的土地和农民问题
五、红军之起与元之内讧
六、明太祖之起事与削平群雄
七、明太祖之建国与开国规模
第二章 朱元璋的统治术
一、大明帝国和明教
二、农民被出卖了!
三、新官僚养成所
四、皇权的轮子——军队
五、皇权的轮子——新官僚机构
六、建都和国防
七、大一统和分化政策
第三章 明初的恐怖政治
一、杀、杀、杀
二、皇权与相权的冲突——胡惟庸案
三、恐怖屠杀难以根绝腐败
——郭恒空印案
四、漏网之鱼
第四章 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一、明太祖的折中政策
二、定都南京
三、封建诸王
四、靖难之役
五、锦衣卫和东、西厂
六、迁都北京
第五章 南洋之拓殖
一、世纪以前之中国与南洋
二、明太祖的祖训——不征的十五夷国
三、郑和的七次航海
四、南洋诸国之臣服与华侨之移殖
附:倭寇的祸乱
第六章 明代的军兵
一、军与兵
二、卫所制度
三、京军
四、卫军的废弛
五、勾军与清军
六、募兵
七、军饷与国家财政
第七章 明代的新仕宦阶级
一、新仕宦阶级的产生
二、法律所规定的特权阶级
三、进入仕宦阶级的梯子一科举和学校
四、贪污的吏治
五、乡绅——举、贡、生员和乡官
六、生活与文化
附:东林党之争

章节摘录

倭寇的祸乱明朝和倭寇的关系,即所谓南倭问题,也是这个时代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明朝以前没有这样的情况,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情况。研究明朝和倭寇的关系,光从中国的情况、中国的材料出发,还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还必须研究日本的历史。不研究日本的历史就很难理解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些人专门从事抢劫,进行海盗活动,而且时间是如此之长,破坏是如此之严重。但是看看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我们先讲讲日本的情况。明朝的历史是从1368年开始的。而日本从1336年起,内部分裂为南朝、北朝。京都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吉野是南朝的政治中心。这个分裂的局面,长达六十年之久。一直到1392年南朝站不住脚了,才投降了北朝。分裂期间,日本有两个天皇:京都有一个天皇,吉野有一个天皇。正当日本南北朝分裂的时候(1336-1392),明朝建立起来了。明朝建立初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后期。当时日本的政治形势怎么样呢?日本有天皇,可是那个天皇是虚的、无权的,是一个傀儡。不只是那个时候的天皇是傀儡,凡是明治维新以前的天皇都是傀儡,地位很高,可是政治上没有实际权力。掌握实权的是谁呢?是将军。当时的将军称为征夷大将军。将军有幕府,当时的幕府叫室町幕府,也叫足利幕府。那时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有很多封建领主,这些封建领主有很多庄园,占有很多土地,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们不完全服从幕府的命令,各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封建割据。足利幕府建立之后,由于他的经济基础很薄弱,不能完全控制他们。所以,在足利幕府时代,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势力强大,在幕府控制下的中央财政发生了困难。怎么办呢?它就要求和明朝通商,做买卖。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叫足利义满,他派人到明朝来,要求和明朝通商。明朝政府当然欢迎,但是对日本的情况不了解,对国际形势缺乏知识,不知道日本国内已经有了天皇,糊里糊涂地就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足利义满希望通过和明朝通商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地位,减少财政困难。但是,由于当时日本是处在一种分裂割据的状态,那些大封建领主并不听他的话。而在那些大封建领主下面有一批武士,由于得不到土地,生活困难,于是他们就到海上去抢劫,成为倭寇。这就是倭寇的来源。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幕府和明朝有交往;另一方面幕府下面那些封建领主一批批地来破坏这种交往,到处抢劫。幕府不能控制那些诸侯、封建领主,最后发生了内战。从1467年到1573年这个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延续了一百多年,日本国内到处打来打去,战争频繁,人民不能正常地进行生产,因而土地荒废,粮食不够。这样,就使更多的人参加到倭寇的队伍中来。这就是日本在“战国时代”,也就是明朝中期(1467-1573)之后,倭寇侵略更加严重的原因。从中国的情况来说,中国遭受倭寇的侵犯从明朝一开始就发生了。在明朝建国以前,倭寇已经侵略高丽。那时候,高丽王朝的政治很腐败,没有能力抵抗。接着倭寇南下骚扰我国沿海各地,从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到处侵犯。洪武二年(1369)明朝政府派海军去抵抗倭寇。1384年之后又派了一个大将在山东、江苏、浙江沿海地区修了59个军事据点防御倭寇。1387年又在福建沿海地区修建了16个军事据点。所以,从洪武时代起,倭寇就已在危害中国。在永乐时代,1419年倭寇大举进攻山东沿海地区。明朝军队狠狠地打了它一下,把这一股倭寇全部消灭了。倭寇的侵扰引起了明朝政府内部在政治上的争论。当时明朝政府专门设立了三个对外贸易机构,叫做“市舶司”。这三个市舶司设在广州、宁波和泉州。这些地方是当时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这里来做买卖。当倭寇侵略发生之后,有的人认为,倭寇之起是由于对外通商的缘故,因为你要做买卖,所以日本海盗就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市舶司封闭掉,对一切国家一概不做买卖。这种论调在明朝政府中占了优势,结果在1523年把三个市舶司撤销了。撤销市舶司之后发生了另外一个问题。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多耕地少,不少人没有生产资料。这些人做什么呢?在通商的时候他们借一点资本出去做买卖,买一些外国货到中国来卖,把中国的土产卖出去。因此,这些人是依靠通商来维持生活的。这是一种情况。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大地主,他们看到对外通商的收入比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剥削要多好几倍,因此从事对外贸易。他们自己搞了很多海船载运中国土产出国;同时把外国商品带回来卖。沿海大地主依靠通商发财,这在当时叫做“通蕃”。“通蕃”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宋朝后期就有许多大地主组织船队出海通商的事。宋代关于这一类事情的记载很多。元朝也有。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明朝有一个大富翁叫沈万三,他家里有一个聚宝盆,这个盆里可以出很多宝贝。这是传说,事实并不是这样。事实是他搞对外贸易发了财。有人说他富到这样的程度,明太祖修建南京城时,有一半是他出的钱;此外,每年还要他出很多钱。因为在明朝和元朝作斗争的时候,他曾经站在元朝这一边。所以后来明太祖干脆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了,把他充了军。有的说是充军到云南,也有的说是充军到东北。这个故事说明,当时是有这么一部分人是依靠通商和对外贸易来发财的。所以,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情况是,一方面许多贫民依靠对外通商来维持生活,其中有一些穷苦的人长期停留在国外,这一批人就成为华侨。现在南洋各个地方都有华侨,大体上以广东、福建人为多;另一方面,沿海一些大地主依靠通商来发财。因此,当1523年,由于倭寇不断骚扰沿海,明朝政府封闭了市舶司,断绝了对外通商关系时,就发生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很多穷苦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另一方面,沿海大地主失去了发财机会。他们要求恢复通商。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地主集团便采取反抗手段。你禁止通商,他就秘密通商。他们自己组织船队出去,其中有一些照样发了财,有一些就遭到倭寇的抢劫;而另外一些则采取和倭寇合作的办法,他们也变成了倭寇。他们组织船队出去,能够做买卖就做买卖,不能做买卖就抢。因此,倭寇主要是日本海盗,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中国人。除了倭寇之外,当时还有一种情况,即在16世纪初年(1513年),葡萄牙人到东方来了。这些葡萄牙人一方面进行通商活动;另一方面也进行海盗活动。不但进行海盗活动,而且占据了我国福建沿海的一些岛屿。1546年,也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倭寇对沿海的侵略更加严重了,浙江宁波一带受到严重的损害。明朝政府派了一个官员总管浙江、福建两省的军事,防御倭寇。这个官员叫朱纨,他坚决执行禁海方针,任何人都不许出去。坚决用军事力量打击倭寇,打击葡萄牙海盗。把抓到的九十多个海盗头目——有日本人,有葡萄牙人,也有中国人——都杀掉了。这样一来引起政治上的一场轩然大波。因为被杀的这些人里面,有一些是沿海的大地主派出去的,把这些人杀了,就损害了沿海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大地主集团在北京中央政权机构里的代言人(主要是一些福建人)大叫起来了,他们向皇帝控告朱纨,说他在消灭海盗时,错杀了良民和好百姓。这样就展开了政治斗争。在政府里和地方上形成两派:一派要求对外通商,一派反对通商。大体上沿海一些大地主坚决主张通商,而内地一些大地主反对。为什么内地的大地主反对呢?因为他们不但得不到通商的好处,而且海盗扰乱的时候,还要出钱,他们吃了亏。通商派和反通商派的斗争很激烈,代表闽浙沿海大地主利益的许多官员都起来反对朱纨。朱纨也向皇帝上疏为自己辩护,并且很愤慨地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这样,浙江、福建沿海的大地主集团更加恨他,对他的攻击更厉害了。结果明朝政府就把他负责的浙江、福建两省的军事指挥权撤销了,并且派了一个官员来查办这件事。最后朱纨在“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的情况下自杀了。朱纨失败了,倭寇问题没有解决。1552年之后,情况更加严重。在浙江沿海一带,倭寇长驱直入。一直到1563年的十一年中间,不但江苏、浙江、福建的许多城市、农村受到倭寇的烧杀、抢劫,倭寇甚至还打到南京城下,打到苏州、扬州一带。这个时候,明朝的军事力量已经腐化了。明朝在地方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一个卫有5600人,一个千户所有1120人,一个百户所有120人。军队和老百姓分开,军户和民户分开。军人是世袭的,父亲死了以后,儿子接着当兵。明朝初年的军事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因为它有经济作基础。那时,明朝实行屯田政策,军队要参加生产。办法是国家拨一部分土地给军队,军队里抽一部分人,参加农业生产。自己生产粮食供应军队的需要,国家再补贴一部分。所以,尽管军队的数量很大,最多时达到二百多万人,可是国家的财政开支并不大。以后由于许多地主官僚把屯田吞没了,把军队的钱贪污了,所以屯田的面积愈来愈小,粮食收入愈来愈少。同时,有些军官把士兵拉来替他搞私人劳动,在家里服役。此外,由于军队和老百姓是分开的,军户和民户是分开的,军人的服装、武器要自备;把河北人派到云南去,山东人派到浙江去,世世代代当兵,结果部队中逃亡的比例愈来愈大。从明朝初年一直发生军队减员的现象,以后愈来愈严重,往往一个单位的逃亡比例达到十分之七八,一百人当中只剩下二三十人。怎么办呢?明朝政府就采取这样的办法:张三如果逃跑了,就把他的弟弟、侄子抓去顶替。如果他家里没有人可以顶替,就抓他的邻居去代替。但是这些被抓去顶替的人又逃跑了。所以军队数量愈来愈少,质量愈来愈低。军官也腐化了。从明太祖到明成祖,在沿海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组织了海军,建造了一些战船。到这时这些战船因为用的时间太久了,破破烂烂,不能再用了。按照规定,船过一定时期要修一次。可是由于修船的钱也被军官贪污了,没办法修,所以战船愈来愈少。由于上面这几方面的原因,明朝的军事力量腐化了,军队不能打仗了。在1552年之后,往往是数量不多的倭寇登陆之后,一抢就是几十个城市,抢了就跑。各地方尽管有很多军队,但是不能抵抗。人民遭受到深重的灾难。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倭寇所侵犯的这些地区都是粮食产区,是最富庶的地方。像江苏(包括长江三角洲)、浙江及福建沿海地区,都是最富庶的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长期遭到抢劫一直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到1564年才改变这种局面。这时,出现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有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看到原来的军队不能作战了,就自己练兵。他了解浙江义乌县的农民很勇敢,便招募了义乌县的农民三千人,成立了一支新军,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根据东南地区的地形,组织了一个新的阵法,叫做“鸳鸯阵法”。这个阵法的主要特点是各个兵种互相配合,长武器和短武器结合使用。更重要的是他有严格的军事纪律,对兵士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经过二三年之后,他的这支军队便成了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当倭寇侵入浙江的时候,在台州地区,戚继光的军队九战九胜,把浙江地区的倭寇消灭光了。以后把福建地区的倭寇也消灭了。他和俞大猷及其他地区的军事将领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彻底解决了倭寇问题。可是,在倭寇问题解决之后,又发生了新的问题。这时日本国内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幕府被推翻了,新的军阀起来了。这就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用军事力量统一了国内。不过这是表面上的统一,实际上国内各地还是一些封建领主在统治着。这些封建领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不能完全控制。为了把尚未完全控制的封建领主(大名)的目标转向国外,并消耗他们的实力,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于是丰臣秀吉就发动一次侵朝战争,派军队去打朝鲜。他写信给朝鲜国王,说他要去打明朝,要朝鲜让路,让他通过朝鲜进入我国东北,他的军事野心非常狂妄,准备征服整个中国,然后把他的天皇带到中国来,以宁波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步骤是:第一步占领朝鲜;第二步占领中国;第三步以中国为中心,向南洋群岛扩张。面临着这样的形势,明朝政府怎么办?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日本打朝鲜与中国无关;另一些人看到了唇亡齿寒的关系,认为朝鲜是我们友好的邻国,丰臣秀吉占领朝鲜以后就会向中国进攻,因此援助朝鲜也就是保卫自己。经过一番争论,后一种意见占了优势,明朝派了军队出去援助朝鲜。这时候,朝鲜已经很混乱,大部分地区被日本军队占领,国王逃跑。明朝政府动员全国的力量来帮助朝鲜,前后打了七年(1592-1598)。由于中国人民的援助,朝鲜军队的奋勇抗战,特别是朝鲜海军名将李舜臣使用一种叫“龟船”的战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后把日本侵略军打败了。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本侵略朝鲜的军队跑掉了,战争结束了。所以,我们和朝鲜的历史关系很深远,在甲午战争前三百年,中国就出兵援助过朝鲜,共同反抗外来的侵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我们的经济还没有恢复,美帝国主义就越过“三八线”,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攻。情况很严重。我们又进行了抗美援朝运动,派出了志愿军支援了朝鲜人民。这一段历史使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是这个时代才有,而是有其长远的历史原因。它总是要侵略别人的,从倭寇起,以后不断地向外侵略,1598年侵略朝鲜,甲午战争时期占领我国东北,1937年以后占领了我国大部分地方。我们进行了抗日战争才取得了胜利。要了解和熟悉日本的情况,必须要了解和熟悉我们自己的历史情况,这样才能对我们很接近的国家有正确的看法。当然,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有长远的历史原因,绝对不等于说日本人民都是侵略者。如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错误的。但是日本的统治者,不管是过去的封建主,或者是近代的军国主义者,都是侵略成性的。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但是在近代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现在中日两国人民,都要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使惨痛的历史永不重演,建立和巩固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明朝的历史情况与过去不同。与倭寇的斗争,与蒙古贵族的斗争贯穿着这个时代。明朝以前没有这样的情况,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是明朝历史的特征。要抓住这个特征才能够了解明朝人民的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因为北边有蒙古问题,沿海有倭寇问题,就要有军队打仗。军队要吃饭,要花钱,这些负担都落在人民身上。所以明朝的农民受着无比深重的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明朝开国一直到灭亡,都不断发生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分布地区之广,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和明朝相比。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晗是中国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专攻明史长达数十年,成效卓著。毛泽东称赞他“成就未可限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明史研究的高峰,现在要找能够与那个时代的明史学者如吴晗、郑天挺、孟森并驾齐驱的人很难。    复旦大学教授  樊树志

编辑推荐

《吴晗说明史》内容简介:读史可以明智,尘封70载,《明史》首次单独出版,毛泽东最为赏识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讲述真实的大明朝历史,揭秘朱元璋的统治艺术。朱元璋的人生对我们极有启发,每个人都应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成就自己的辉煌!

名人推荐

吴晗是中国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专攻明史长达数十年,成效卓著。毛泽东称赞他“成就未可限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明史研究的高峰,现在要找能够与那个时代的明史学者如吴晗、郑天挺、孟森并驾齐驱的人很难。                                                    复旦大学教授  樊树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上很多人都想成为帝王,然而真正起自底层而成功的也只有汉高祖和明太祖两人而已。 元朝后期上层社会腐化堕落,暴虐无道,灾害频仍,饿殍遍地,而汉人的生活尤为艰难,朱元璋就是这穷苦挣扎中的一分子。他在皇觉寺出家,除了服侍方丈一家之外,还要四处化缘乞讨。虽然做了和尚,但他被怀疑私通红巾军,有被抓处死的危险。于是他投奔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加入了革命的队伍,深受郭子兴赏识,且把义女嫁给他——这就是马皇后。 朱元璋从此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但他的命运仍然掌握在别人手里,他仍然需要等待时机。面临红巾军内部的纷争,他及时出走,拉出自己的队伍,开始笼络人才,培植自己的势力。利用刘伯温和李善长的足智多谋,利用徐达和常遇春的英勇善战,东战张士诚,西灭陈友谅,计除韩林儿,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地盘,直至登上皇帝的宝座。 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他把所有大权收归自己,总揽一切事务,废除宰相制。为了朱家王朝根基永固,他大肆屠杀功勋旧臣,对文人学士无情打击。同时建立锦衣卫,侦伺臣民。   他虽然跻身统治阶层,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他了解下层人民生计的艰难,所以宵旰夜食,勤勉办公;知道贪官污吏的可恨,对官僚阶层屡屡痛下杀手,企图根除腐败,然而,杀了一批,又出一批,以致绝望。这是他个人,是时代,也是整个人类的局限。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是残酷的;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又是可悲的。    朱元璋的人生对我们极有启发,每个人都应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成就自己的辉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吴晗说明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3条)

 
 

  •   吴晗是明史大家,被毛主席称为前途不可限量。他于上世纪40年代曾写明史一书,但终其身没有发表。原书有四章,已遗失《军与兵》一章,这次出版以他以前的文章补入,终成完璧。
    吴晗在明史的地位自不必说,其研究上无人能出其右,读完本书,感触挺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本书对朱元璋的统治艺术揭示较多,特别是对明代的特务制度和恐怖政治。朱元璋本以为恐怖政治能震慑大臣,分封诸藩王,足以巩固皇权。不料分封的结果导致朱棣的夺权,此后尚发生了多起同类事件。大杀功臣的后果就是朱棣起兵时已很难找到有用的战将,看着无限江山付流水,徒叹奈何。不过江山毕竟还在朱姓手中。但其后果却很严重,本来在朱元璋极为防范太监干政,但由于太监在朱棣夺权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后太监就成了一股政治力量与大明相始终,也可以说太监的干政导致大明外强中虚,甚至毁了大明。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朱棣夺权时作战勇敢,立下大功的太监。
    太监是从内部毁了明朝,而明代的军事制度则是从外面彻底催垮了明朝。以前一直不明白泱泱大明为何始终奈何不了野蛮落后的满洲,难道明代就不能出汉武大帝式的雄主,卫青、霍去病式的战将,一战而彻底解决建州女真吗?看了本书《明代的军兵》才明白明代的灭亡,亡在他的军事制度。
    明代早期,为了应对北面的蒙古,在京师集中了80万大军,军队还有很强的战?力。但此后军官由太监和功勋之后、纨绔子弟统领,军队不是为了打仗,而变成修建宫殿陵墓、城池、个人府第的役使,那些太监和纨绔子弟向国家要军饷,而士兵却成了私人的劳役。其次就是虚冒名额,吃空饷。权贵大官硬是把苍头老人拿去冒充选锋壮丁,支取厚饷,而他们实没有战斗力。第三就是军吏的舞弊,参军也要行贿,贫穷的壮年参不了军,而老弱的士兵得不到替换,没法退役,从此军多老弱,不能战斗。明武宗末年,军额有38万,较明初大为缩减。王佐良奉命选军,发现实存14万人,可是能用的只有2万余人。1550年,俺答围都城,兵部尚书核营发现只有五六万人,驱他们作战,皆流涕不敢前。军人日渐减少,但军官却几何级增长。朱元璋的时候军官只有2700人,到神宗的时候,武职达到82000余人,到魏忠贤卖官的时候,当时人说:不知道又增加了几倍?
    京军不能用,卫军(地方军队)又废弛,只有招募军队了。招募军队看似便利,但管理无方,那些人一拿军饷后就逃亡过半,于是抓捕他们的亲属充军,事实上也很难实行。而一缺军饷,立时哗变。
    明初的军饷基本靠屯田收入补给,并不占用财政收入。可是明代中期以后,屯田的军队被派去做杂役,田地荒芜,这些田就被豪族吞占。军费只?由财政支给了。万历前期国家收入400万两,支出450万两,其中边关军费就占380万两。而万历二十年,由于战争,军费开支1000余万两,怎么办?只能加税了,民不聊生。万历末年,在正税之外,加税1695万两,农民焉能不反?崇祯三年国库收入仅710万,而军饷支出870万,崇祯10年又增加军饷280万。
    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开支,明代焉能不亡?历史似曾相识,我辈一定要引以为戒,不可等闲视之。
    做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参半,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对内过度防范过度的结果,就是压制了人才,失去了对外抗争的机会。在他身上没有表现出来,但表现在了他的孙子及他的后代身上。他的孙子挡不住朱棣的进攻,偌大的明朝也挡不住满清的攻伐。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看清历史,指导未来。
  •   你想大体了解明朝历史吗?你想知道朱元璋的统治艺术吗?那么你就读一读中国治明史的权威、历史专家吴晗先生的《吴晗说明史》吧!
  •   主席都说好了 毛泽东最为赏识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揭秘朱元璋的统治艺术
  •   很佩服吴晗对明史的把握,把明史评理的头头是道,全书十分精炼,让人感觉不到多余的字。读了这本书,体会到吴晗老师对与国家问题的深刻剖析,放佛自己也对国家问题有了宏观的把握,尤其是今天,在我中华大地上,中国的改革面临这众多问题,如果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的现状,建议用书中的视角来分析。另外,吴晗好像还有一本著作,攒够了钱再买,希望当当多搞些活动
  •   吴晗的书值得看,吴晗是明史专家
  •   还没读吴晗说明史
  •   书还可以,不过有几章不是吴晗的
  •   奔着吴晗买的
  •   也许他评价明朝的朱元璋刻薄无情是暗示毛泽东的阴冷严酷,很可惜的一位学者!
  •   对本人了解明史很大帮助
  •   虽然不是很全,对初步了解明史,很有帮助。
  •   一直想买本明史的书 这本书值得一看
  •   明史经典著作,版本还不错。
  •   明史是一个神秘的朝代
  •   看了明史,明白了以前发生的事。
  •   明史大家的作品,值得推荐!
  •   读史知兴替
  •   明朝历史300年,兴亡很值得推敲,也因此引无数仁人志士欣然向往并学习。
  •   有很多史料,适合喜欢研究历史的看
  •   好好学习一下历史。
  •   另一种角度看历史
  •   对了解明朝的社会很有帮助
  •   大师级的作品了,值得读一下
  •   名家就是名家,大家就是大家,值得一读
  •   还没时间看,朋友推荐的,应该不错。
  •   帮领导买的,相信领导的眼光,应该不错的~
  •   可惜,晚期太多昏君。
  •   心血之作
  •   正在看 慢慢看
  •   看过再来评
  •   观今鉴古,值得深思
  •   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收藏.细品..
  •   买来送给同学的!
  •   送货快,书的质量也好,服务也好
  •   中规中矩,需要仔细揣摩、研读
  •   这本《吴晗说明史》的作者吴晗是著名的明史研究专家,他于20世纪40年代著《明史》于昆明,原为四章,即收入本书的第一、四、五章,缺《军与兵》一章,这是本书稿首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此次出版增补了《朱元璋的统治术》、《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军兵》、《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等力作,与前三章基本可构成一部完整的明史,大体可窥见明代历史全貌及其特点,这本《吴晗说明史》是了解明代历史和朱元璋统治艺术的杰作。
  •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想再了解一下明史。
  •   本想买给孩子了解明史的,却感觉不太容易看进去。需要非常用心才能有看下去的欲望。
  •   经典之作!研究明史不可多得的书!
  •   吴老是历史大家,历代历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杯香茗,一本历史书,伴随着淡淡的墨香,读着吴老的著作,仿佛回到了那古老强大帝国的时代,世事沉浮间品味历史的沉淀。
  •   引经论典,大量史料加自己分析,让人对明朝有了大概了解
  •   写得是不错,不过想想作者的文革遭遇,他还是没弄懂历史。
  •   以为是小说一样的,结果就像上历史课一样,虽然写得很精辟,但不怎么感兴趣。
  •   再看中。。。。。。。。
  •   挺齐全
  •   是经典的作品了
  •   送给儿子的,可能有点深了,不太通俗易懂.
  •   这本书老公读后说,从书中可以读出,吴晗先生真的是认真做历史、严肃走学问的人。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收获,人总说,读古鉴今。读这本书,会有这个作用。
  •   这本书感觉太专业,看不懂的感觉,看的累~作者果然是大家啊
  •   封面有点皱,
  •   就个会尽快好开奖号急客户科技好可怜建行卡里
  •   说吴晗是名师大家一点也不过吧,特别是明史上的造诣.....尘封70载,首次出版??????唉!拿着书感觉不舒服,难以说清。
  •   下单时以为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讲历史的书,买回来看才发现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很多地方都看不太明白,只能靠猜了。我不是说书本身不好,我还是相信吴晗的权威的,只是对一般的读者没有古文学的底子就比较难。扉页的介绍说这本书是吴晗在解放前写就的,想来那时即使是白话也比今天所使用的文字要“文”很多,并且书中还直接引用了不少史书的段落.....那看起来可真叫一个费劲!!觉得更适合大学文学系的学生和研究史学的读者。既然已经买了,就慢慢啃吧.....书是好书,就是自己古文基础不够,唉....另,书的印刷排版很好,字体也不小,看着舒服!买这本书也是对吴晗这位悲剧人物的一个纪念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