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例话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振甫  页数:9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周振甫先生的时代表作之一分为欣赏与阅读编、写作编、修辞篇、风格编以及文艺论等五个部分,结合古代诗词评论的经典著作,对中国一步到位工诗词的之意、风格、修辞手法等作了系统的归纳与论述,下册是周振甫先生的遗著,是对上册的充实,从未结集出版过。本书旁征博引,评述精当,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是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重要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周振甫(1911-2000),浙江平湖人。著名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家。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跟随当时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先生学习治学。1932年秋,入上海开明书店任《辞通》校对,后任编辑。1951年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1971年借调到中华书局,参加《明史》点校工作。1975年正式调入中华书局,任编辑、编审。主要著作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小说例话文论散记文哲散记中国文章学史中国修辞学史毛泽东诗词欣赏鲁迅诗歌注《周易》译注《诗经》译注《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今译

书籍目录

诗词例话全编(上)  开头的话  欣赏与阅读编    诗家语    欣赏    完整和精粹    逼真和如画    形象思维    隔与不隔    意新语工    忌穿凿    忌执著    忌片面    拔高和贬低    比较    出处    真切    偶合  写作编    立意    真实    体察    赋陈    描状    情景相生    境界全出    咏物    理趣    点睛        ……  修辞编  风格编  文艺论

章节摘录

蓝田出玉,比喻音调像玉的和润。但这六句又不光写锦瑟,也在写他自己的创作。“无端五十弦”,感叹自己已经接近五十岁了。“思华年”回想过去的盛年,作者一生经历在诗里有反映。“思华年”正是结合一生所作来回想过去。“迷蝴蝶”写他的诗也有写舒适的心情的。“托杜鹃”写他的诗也有像杜鹃的哀鸣,写怨恨的。“珠有泪”写他的诗晶莹如珠,但珠是死的,他的诗却是有感情的,像珠的晶莹而带有热泪。“玉生烟”写他的诗像玉的和润,但玉是死的,他的诗却是含有蓬勃生气,像玉生烟。这样前六句既是写锦瑟,又是写他的诗篇,把对诗篇的评价和锦瑟的音调结合起来,构成形象思维。庄周梦为蝴蝶,望帝化为杜鹃,都是形象。前者表示舒适,后者表示哀怨,透过形象来表达情思,就是形象思维。用形象来表情思,情思寄托在形象中,所以说“托”;这种寄托比较含蓄隐蔽,所以说“迷”。那么“托”和“迷”是互文,即“迷蝴蝶”也是托蝴蝶,“托杜鹃”也是迷杜鹃,即蝴蝶、杜鹃既用来寄托情思,也用来隐寓情思。“珠有泪”“玉生烟”也是形象,也是借来寄托情思和隐寓情思的,所以也是形象思维,这样前六句是借锦瑟以寄托情思。后两句专写自己的情思,“此情可待成追忆”,即“思华年”之情,虽可待追忆,但当时已惘然,则现在更难追寻了。对《锦瑟》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里也作了说明。用锦瑟来比诗,这正和杜甫用玉琴来比诗一样。把《锦瑟》说成全集的自序,因为《锦瑟》诗作于晚年,可是宋本李义山集把它放在卷首,保留李义山原来的编次,所以知道他有把它作为序言的用意。怎么知道“玉生烟”是指诗呢?《困学纪闻》卷十八说:“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可见“良玉生烟”本是指诗家之景,用“玉生烟”来指诗是有根据的。“珠有泪”同“玉生烟”相对,所以也可解释作讲诗的。把上下远近的景物构成一幅画。“江动”“溪虚”是一动一静,“鸟栖”“帆过”是一静一动。“云傍花”,静中有动态,用“傍”字好像有意靠近,含有情味。从鸟栖里想到鸟的有归宿,从帆过里关心客人不知宿谁家,这里也流露出诗人“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感慨。再像“日出篱东水”,日照篱东,云生屋北,点明方向。竹上有翡翠叫,沙边有鸥鸡舞,一向上看,一向下看。日照云生是远景,较阔大,但把“日出”跟“篱东水”相接,把“云生”跟“合北泥”相接,把远景说得非常靠近,好像就在合北篱东。翡翠叫、鹃鸡舞是近景,接上“竹高”“沙僻”,把眼前所见写得远一点,好像在高处在僻远处。这里写的是雨过新晴之景,因为雨过,所以云低,跟“合北泥”相接;因为新晴,所以说“日出”,跟“篱东水”相接。把日出和云生写得靠近,正贴切雨过新晴。竹子往往在屋后,跟屋北联系;沙边可能在篱东。这样,就把东北方位、上下远近景物构成一幅画。“钓艇收缗尽”,渔船上的钓竿都收起了,归鸦前后连接着飞的少了。月亮开始在模仿团扇,还没有十分圆满。云很细,不像“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形状。钓艇是向下看,昏鸦是向上看。钓艇、昏鸦是暮色朦胧之景,较暗,月生云细较亮。这里时间有先后,由昏暗转向明亮。这里从上下、先后、明暗构成活动的画面。“糁径杨花”句,路面被杨花铺成一条白毯子,溪里初生的荷叶像重叠的青钱。竹根下生起小的笋,沙上有凫雏傍母眠。“糁径”指陆上,“点溪”指水里,“笋根”指陆上,“沙上”指水边。杨花荷叶的景象较阔大,稚笋凫雏的描写较细致。这样,分别就水陆景象的阔大或细致构成画面。“两个黄鹂”首,黄鹂在翠柳上鸣,白鹭飞上青天。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雪,门口停着去东吴的船。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含义深远,那就不是画所能画出的了。构成一组画的,如欧阳修的“夜凉吹笛”,四句诗好像一组四幅画,不适宜在一幅画面上描绘出来。它是写梦境,梦到千山深处,笛声嘹亮,仰看月照千山。那里百花齐放,诗人就穿花寻路,由于花林茂密,所以路暗迷人。诗人终于到了仙家,下棋欢饮,直到棋罢酒阑,忽起思家之念,朦胧中又想起了仙家一局棋,人间已换世的传说,这就惊醒了。以上所提出的解释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意,只是说明可以把四句串连起来,反映诗人的梦境。在梦里诗人有一些出世的想法,但酒阑思家,终于忘不了人世。正像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四句看来毫无关系,还是密切相关,联系起来反映作者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上面举出的两种情景的排列,前一种用四样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有形象,配合得很自然,觉得像看图画那样美。这种手法有这样优点,所以杜甫好几处用到它。后一种构成一组画的,句和句的配合不像上一种那样自然,全诗所表示的思想感情也不容易捉摸,确有些费解,因此欧阳修说是《梦中作》。可见这两者是有不同的。

编辑推荐

《诗词例话全编(套装共2册)》:诗不靠学术和议论得来,靠的是形象思维,所谓似隐如显,如水月镜像,朦胧可见;禅理中有诗语,即不即不离,如水月不能离月,水又不等同于月,恍惚迷离,无迹可求。史达祖咏燕,写它(燕子)飞人人家时,度帘幕,人旧巢;写它筑巢时,相雕梁,呢哺软语商量;写它衔泥时,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贴地争飞;写它归来后,栖香正稳。描绘燕子的动作、形态、声音,极为工细。不但写出燕子的形态,也写出它的神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诗词例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本书周振甫先生的时代表作之一,结合古代诗词评论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立意意、风格、修辞手法等作了系统的归纳与论述。本书旁征博引,评述精当,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是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重要参考读物。读后受益匪浅。
  •   本书是作者采摘和书中入选作品或话题相关的词话,再加以作者的评析。故称“诗词例话”例,是条例之意。是一本不错的阅读诗词话的入门书。
  •   鉴赏或者学习诗词的好书1
  •   古典诗词的魅力令人无法抗拒!原来自己也可以有学问!
  •   讲诗词很好,很有帮助
  •   本书非常好,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阅读。
  •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实用
  •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有收藏价值。
  •   老早就想购买了~~的确不错..
  •   排版漂亮
  •   先说说当当的包装吧,一个粗纸盒装的,我收到时书和盒已是两分家了,书谁都可以看。书脏不脏到不说了,幸好邮递员都给收到了一块了。希望当当在寄送包装时加强管理,进一步改进包装材料,最好是包装外层有一层朔料质的东西就好了,能保证寄送途中的碎、挤、压、折、碰等现象的发生。
    书的质量是不错的,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的,是标准的16开的,印刷的字体有点小,再大一号就更好了,整体说还是传统书本的编排法。
    本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诗词例话》和以周先生生前的遗手稿又排印了一本《增补本》合二为一、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成为一本更加理想的读本,即《诗词例话全编》,分上、下编。《诗词例话》出版后三十年间,不断有读者给周先生写信,表示对《诗词例话》感兴趣,书也有用,希望周先生能再续写一本。在中学、大学任教的老师,也曾多次当面向周先生提出此事。要求推荐一些诗词和诗词话,分析鉴赏可以少说或不说,周先生建议有一定的道理,答应可以写一本《增补本》。考虑不重复《诗词例话》说过的话体例又有所不同,所以《增补本》(即《诗词例话全编》下册)与《诗词例话》(即《诗词例话全编》上)比较有两点:一是上编中引的诗词,往往是摘句,不是全篇。而下编引的诗句,选的都是全篇,目的就是让读者能“顾及全篇”、“较为确凿”地去鉴赏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诗词选的较多。二是对引用的诗话词话,只是简略地指点,有的未加说明。多者可上下编互相参照来读。
    本书分为四部分:一阅读编,二写作编,三修辞编,四文艺编。慢慢阅读感知吧!!!!!
  •   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重要参考读物。
  •   这套书的护封上全部印的是“下”册:(
  •   全单收录不缺
  •   内容选编系统使用,纸张装帧古朴简洁!
  •   装订质量很好,因为之前买的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的周先生的《古代文论二十三讲》书的纸张不太好,但是这本书真的挺好的,理论和作品结合讲解,通俗明白,对于诗歌的理解会有很好的帮助!
  •   时代、语言,相隔太久了。实用性不强。
  •   大师的书果然不错,觉得很值,一看就爱不释手,作者知识面广,能学到很多知识,正在研读中,特向大家推荐。
  •   正版。在研究中!!!!好!!!推荐给古文学爱好者!
  •     ——随着上帝的远去和教堂的衰败,人们寻求救赎的圣典道具被破坏了。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因而,娱乐崇拜掩饰了文化瓦解。商品文化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转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同样,名流文化也无法产生卓越的价值,因为任何一种趋向卓越的努力都被商品化扼杀在摇篮中。
      
      —— 克里斯·罗杰克,《名流》
      
      Celebrity, Rojek ,2001
      
      如今十年过去。此话一直在被印证。
      
      安宁的心境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求。
      
      真正的奢侈,是什么都买不到的,可遇不可求,只有一切条件合宜,好像才会出现。
      
      不得不看的书里全是彩图,伪雅媚雅的所谓时尚文字。看来看去总觉得只有浮躁牵强,却还要强自说格调。
      
      另一本书,能找得到干净的封皮和纸质的,也就只有近似于故纸堆的研究类文学了。翻到一本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看了前言发现十数年前,人们对这种文学的追求也是相当可观——信息的获得没有这么方便,与作者沟通只能通过信件。大家读了深觉希望先生继续写下去,周先生却说将说之话已在前文说尽,希望大家多读些词话便是了。
      
      若要做学问,若要真的心境不受这些世俗功利的熏扰,也只有埋头故纸堆,做些清净学问,也许清苦,但是不移。我孤陋寡闻,今日看见这书的格局,方知周振甫的名字。之前若找词话,也只寻得叶嘉莹的讲录。但叶嘉莹习与西方文学做比,是另一番意境。
      
      若自己真有强大内心,又何必以外界出自己几部书,何人知晓自己的名字而凡以判断自己?我们消费的都是快餐文化,这些清净的人必不为我们所知;若轻易知道,追捧了,怕也就不再是清净了。大隐隐于市,今日之人,难以做到。
      
      我等并不真正做学问的人,却也从中看得到周先生的苦心。如今书市也讲究华丽外表,诗词也可以大热,也可以泛滥。想来内容的值得咀嚼程度和外表花哨程度成反比。外表也和目标受众群相关啊,只要喜欢小清新的人才去找那些貌似复古花纹的封皮。真正的大家,在乎什么形式!
      
      
  •     春雨润物细无声
      ——周振甫先生琐忆
      徐 俊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10日 07 版)
      
      
       我们这一代人知道周振甫先生,大多是从一本薄薄的小书《诗词例话》开始的。《诗词例话》于1979年修订再版,那一年我刚进大学,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读到的最好的古典诗词入门书。幸运的是,1983年我分配到中华工作,1985年进入文学编辑室,竟然有机会与周先生成为同事。在知道分配到中华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象中华的工作场景和那些令人敬重的编辑形象,周先生是与我所想象的老编辑形象最为贴近的人,朴素、亲和,透着一股文雅之气。
      
       我到文学室的时候,周先生已不每天到局上班,而是一周两次,仍承担编辑任务,叶瑛遗稿《文史通义校注》的整理和编辑出版,就是周先生这段时间完成的。周先生的办公桌在隔壁的副总经理室,不跟文学室同事一起办公。但是周先生的信箱,一个旧书柜的中间抽屉,就在我的身后,周先生有很多的信,所以每次来局,他必先到我们办公室来。起初,我是编辑部新来的年轻人,常被安排协助周先生做一些事情;后来我逐步承担起编辑室的领导工作,自然与周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周先生主编的《文心雕龙辞典》和《文心雕龙今译》重排本,以及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诗经译注》等,都是1989年周先生正式退休后,由文学编辑室承担出版的。
      
       周先生80岁以后还经常独自坐公交车来局,每次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之下,他才肯让书局派车送他回家。一次周先生患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编辑室派我陪周先生去公安医院,到医院后,周先生借故把我和司机支应回局,让我们中午再去医院接,但他看完病却直接乘公交回家,到家才电话告诉我们不必再接。除了他不时来局,我们也经常去幸福一村看望他。周先生的住所很简陋,南窗下一张老式书桌,前后都是满柜的书,周先生一直在那里工作到生命的最后岁月。记得2000年2月,周先生90岁生日,那一天我们和沈锡麟先生等先到亮马河畔的花卉市场,订制了一个插满99朵红玫瑰的花篮,又与傅璇琮、熊国祯先生和文学室、汉学室及人事处的同事一起去为周先生祝寿,拥挤的房间里充满了喜庆。
      
       1980年代的中华,充溢着一种求知向学的风气。书局在礼堂开设古汉语班,由盛冬铃、陈抗、柴剑虹三位先生每周讲授王力《古代汉语》,参加者不仅有新进局的编辑、校对,还有在其他岗位包括读者服务部的年轻人。当时的团支部办了一张油印小报,记得周先生就曾将文章交油印小报发表。周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谦谦君子,不善言辞,但和蔼可亲。每次有新著出版,他必签名送给编辑室每一位同事一册。我获得的第一本赠书是光明版的《文论漫笔》,后来是上古版《李商隐选集》、上教版《文章风格例话》,等等。周先生每次签名格式基本相同:某某同志 指正 振甫。娟秀的小字,一如他的为人。周先生是学者型编辑的代表,那时候,中华的老辈编辑如杨伯峻、王文锦、赵守俨,都有专精绝学。先后主管我们文学室的程毅中、傅璇琮先生,他们的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都有重大的影响。书局提倡结合工作进行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室里的同事们都经常有作品发表。现在回想起来,身处其中的压力和动力,仍宛然在身。前辈的指引,同事的砥砺,自己的努力,也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获益。
      
       1987年夏,景桐和一兵兄分别从东北师大、吉大毕业入局,几位同事都爱好书法,每天中午文学室大屋就成了书法课堂,大家一起临帖习字。大多数时候是用旧报纸,偶尔也买来宣纸,仿古宣、瓦当联,语言室的刘宗汉兄有时也来助兴,大家轮番上阵,一笔落下,喝彩声起。有两次周先生来,正遇到我们聚众写字,在我们的请求下,也为我们现场挥毫。周先生平常写字用钢笔,字迹小而内敛,毛笔书法我只见过他为《诗林广记》、《竹坡诗话》等那一套诗话系列的题签。周先生现场用毛笔书写,直立悬腕,运转自如,一连数幅,一气呵成,绝无八秩老人的羸弱。前几年我在王湜华先生的《音谷谈往录》中,看到周先生1947年的一幅设色山水“云山无尽”,才知道周先生早年也曾耽于翰墨,功力非浅。周先生每次都是默写旧作诗词,我得到的两幅,一幅为《寄叶丈圣陶先生乐山》,另一幅为《题钱默存先生管锥编》:
      
       高文何绮数谁能,谈艺今居最上层。
      
       已探骊珠游八极,更添神智耀千灯。
      
       九州论学应难继,异域怜才倘有朋。
      
       试听萧韶奏鸣凤,起看华夏正中兴。
      
       下一次再来局,周先生带了他的印章,是他的平湖同乡、海上篆刻大家陈巨来所刻,我们一一钤盖在周先生的墨宝上。
      
       围绕着《谈艺录》和《管锥编》这两部学术巨著,周先生与钱锺书先生数十年交谊的种种佳话,已广为人知。钱先生《管锥编》序说:
      
       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
      
       1975年,受钱先生之请,周振甫先生成为《管锥编》的第一个读者。1977年,《管锥编》正式交付中华,周先生又一次进行了全面的审读加工,与《谈艺录》一样,周先生为《管锥编》逐一拟订了小标题,留下了数万字的审稿记录。审稿意见的第一条就是针对钱先生序中的表彰之辞,请他酌改:“‘请益’、‘大鸣’、‘实归’是否有些夸饰,可否酌改?”钱先生在行侧批注说:“如蒲牢之鲸铿,禅人所谓‘震耳作三日聋’者。不可改也。”我第一次看到这份书稿档案,就为之动容,由此体会到“为人作嫁”的深意。
      
       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逝世,我特别从书稿档案中选取了两篇关于《管锥编》的选题、审读报告,整理发表于《书品》杂志(1999年第1期)。这两份报告均出自周振甫先生之手,是有关《管锥编》出版过程的最早档案记录。第一份《建议接受出版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即出版《管锥编》的选题报告,写于1977年10月24日,编辑部于次日即做出决定,同意立即联系接受出版,并要求“从审稿、发稿直到排印出书都作为重点书予以优先考虑”。第二份《〈管锥编〉(第一部分)审读报告》,写于1977年12月1日,是周先生在审读完《管锥编》第一批原稿即《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三个部分后,所写的总体意见。作为《管锥编》的最早读者,周先生对此书的价值做出了敏锐而准确的评价,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00年5月15日,周振甫先生逝世,我又将陆续整理的《〈管锥编〉(第一部分)审读报告》后面所附38页具体意见,交《书品》连载发表(2000年第4、5、6期,2001年第1、2、3期)。这一份记录,除了少量有关编辑技术处理的内容外,绝大多数是具体问题的学术性探讨。更为可贵的是,对于周先生提出的每一条意见,钱先生都有认真的批注,短者数字,长则百言。阅读这些文字,好像是在聆听两位智者的对谈,娓娓之中,周先生的周详入微,钱先生的渊博风趣,如在眼前。后来,应复旦中文系傅杰兄之约,这份整理稿的全本,刊登于上海三联版的《钱锺书研究集刊》第三集(2002年),广为人知。另外书稿档案所存周先生1983年所写《谈艺录》(补订本)审读意见(附钱锺书先生批注),也经我整理发表于《中国诗学》第7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近年,德国明斯特大学汉学系于宏先生等集数年之力,对这些笔谈记录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其成果即将以专书形式出版,成为世界学术界所珍视的一份学术遗产,令人欣慰。
      
       除了《谈艺录》、《管锥编》,周先生晚年花功夫做的另一部书是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全三册)。钱基博先生是周先生在无锡国专的老师,《中国文学史》是作者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授课讲义,其中明代部分用商务旧刊本《明代文学》代替,清代部分“文革”中被毁,故附录两篇论文《清代文学纲要》和《读清人集别录》以弥补缺憾。此书由石声淮、钱钟霞夫妇和彭祖年、吴忠匡先生搜集整理,周先生负责联系出版及编辑工作。此书责任编辑仍由周先生担任,但由我协助周先生发稿和读校,周先生对原稿进行了细密的文字加工,对原稿论述欠周之处多有补苴罅漏。为此周先生曾亲携修改后的原稿,送呈钱锺书先生,钱先生通看了全部修改稿,表示认可。1993年3月,《中国文学史》即将付印,涉及合约及稿费处置,钱先生致函表示由周先生全权处理,原函如下(杨绛先生代笔):
      
       先君钱基博先生《中国文学史》之编辑整理工作,全出周振甫先生之力,我适大病,未效丝毫。特授权周振甫先生为此书订约甲方。所有稿酬,归其全权支配。
      
       钱锺书(朱文印)
      
       三月十六日于北京医院
      
       签约及出版前后,周先生又为稿酬分配、样书寄送等琐事,屡屡与我们函商,一一交待。下面是周先生6月3日给我的信,迻录如下,以见一斑。
      
       徐俊同志:
      
       《中国文学史》的稿费事,请您注意一下。钱先生不受稿费,他在授权书上,要我处理。稿费请寄与钱钟霞同志的子女,即汇给武昌华中村14号石声淮,邮编430061,石是钟霞同志的丈夫,说明由他分给四个子女。
      
       又《中国文学史》末了,有三篇后记,这三篇《后记》的稿费,倘已包括在版税内,是否从版税中支付,请您与中华商量一下。三篇《后记》的作者可否赠书,或在作者赠书中支付,请决定。作者之一吴忠匡,通讯处为哈尔滨师大家属宿舍和兴路7号3楼1室,邮编150080。
      
       又《中国文学史》原稿,由彭祖年寄来。彭说,原稿在钟霞府上的,被红卫兵烧了。原稿在彭和同学手上的,在文革中毁了。彭和同学多方寻访,访到严学宭家有一部,是他爱人用心保藏的。因此彭要送一部书给严,还要给他和两位寻访的朋友,一共四部书,寄武昌华中村62号彭祖年,邮编430061。又《中国文学史》清代的《读清人文集叙录》,是托济南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王绍曾从图书馆中借《光华半月刊》来复制的,也想送一部给他。邮编250100。一共赠书五部。不知本书赠作者继承人几部,倘系十部,似可送钱先生五部,余五部即作为赠书。
      
       多多费神,即请
      
       大安
      
       周振甫上
      
       6/3
      
       付印前,我曾就封面题签事与周先生商量,周先生表示他和钱先生都不便题签,最后才由我集王羲之字,交王增寅先生设计装帧。
      
       回忆与周先生交往的点滴琐事,有一个镜头始终萦绕眼前,1997年8月周先生作为“东方之子”,回答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提问,主持人问:“因为工作的原因,您最终没有成为一个职业的学者,您觉得遗憾吗?”周先生用浓重的乡音,淡淡地回答:“中华书局给我编审,就可以了。”对这个回答,人们甚至会以为答非所问,但当我们去了解周先生从开明书店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这五六十年的编辑人生,再看那些经过他编辑出版的著作经久不衰的学术影响,再看他留下来的一份份精细的审读报告和编辑记录,也许就不难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份量了。令我深有所感的是,很多老一辈编辑,像周先生一样,一生作嫁,却安之若素,甘之如饴。他们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正是一种内在的职业品格的传递,而这种职业品格,对中华书局这样的百年文化企业来说,无论她走多远,都是不可或缺的。
      
       (附识:本文为周振甫先生百年冥诞而作。明年是中华书局成立100周年,周先生是对书局发展有过重要贡献者,谨以此文表示一份敬意。)
      
      
  •   非常喜欢这本,当年读的是家父的藏书,应该是79版的,印象深刻,去年还专门向好友推荐过来的。:)
  •   读过他的《文心雕龙译注》,基本上是混事的水平;另外关于《管锥编》的研究,怎么不看看钱先生是怎么评价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