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逊·威尔斯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彼得·康拉德  页数:489  译者:杨鹏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奥逊·威尔斯的传记已有六部,本书则有所不同。笔者并非讲述威尔斯的人生故事,而是着手对他所讲述的那些人生故事进行调查研究。盛尔斯是一个谜:他是自我成就的一个人,但仍旧无法享有自我主宰。他的人格由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混合而成:国王、暴君、将军、产业巨头、专横的电影导演;也混合了多少有点虚构成分的功勋——愉悦他人的业绩或者是人们赋予他的声望。《公民凯恩》是威尔斯自传的一个早期篇章,这部作品提前讲述的故事,是他才刚刚开始的一种人生。威尔斯也很像他执导的影片中的安倍逊家族,这个家族的衰落预示了威尔斯自己的衰落,尽管威尔斯在电影中从未现身。甚至在他主演的电影《第三个人》中的哈里·莱姆,也是他的自画像,不管威尔斯曾多么愤怒地予以否认。“伟大的奥逊”——威尔斯在战时参加洛杉矶一场魔术表演时这样称呼自己,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追求社会荣耀和浮华美梦的狂妄幻想者。当然了,盖茨比仅仅是一个虚构的角色,而威尔斯却是真实的存在:除了他自己又有谁敢创造他呢?而且,他和盖茨比之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盖茨比的了不起有赖于陌生人制造的神话,而威尔斯的神话则是他自己渲染的,而且他这样做只当开了个玩笑。在制造了自己的神话后,威尔斯又刺爆了这虚幻的肥皂泡,或者刻意去证明自己配不上这道神秘光环。一些威尔斯自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来自他所改编的文学作品。在扮演从浮士德到福斯塔夫这一系列的典型角色中,与其说他是在扮演这些角色,莫如说他是将他们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评说。另外一些故事则隐藏在那些他想要改编的著作里。一个创作项目,如被雷电华电影公司撤销的作品《黑暗之心》,也呈现为另外的样式并且渗透到其他影片里;扮演柯兹这一角色就给了威尔斯一次机会,使他得以进行充满冒险与恐惧的自我探索。……威尔斯虽然享受着他那赫然耸现的身影和隆隆震耳的嗓音所赋予他的权势,但他最终给自己的总结却是一个不成功的人物:一个靠着欺诈和幻象来表现艺术的魔术师。他把电影看做一个梦,一旦天光大亮便销声匿迹。那些影像摇曳闪动,就像投射在《安倍逊大族》中垂死的市长或是《夜半钟声》开始时福斯塔夫脸上的火光一样。就在威尔斯谈论、描摹那些他从来都没有获准拍摄的电影时,他的一些最有价值的想法消失了。那些他确实完工的作品大多数由制片人和剪辑师们拿过去重新剪辑,把他们看不懂的内容统统删去。这使得威尔斯不得不把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偷偷转移到别人执导的烂片中,而他靠在那些影片中出演角色来获得一些收入。用心险恶的人们经常指责他的颓唐和失望情绪;也许这一点也是毋庸怀疑的——他有着太多的想法,这分散而不是集中了他的精力,因为他觉得他能够成为任何人,能够做任何事。难道他喜欢作品未竟的状态吗,就像那些浪漫主义诗篇对《公民凯恩》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一样?扔下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或根本就不去着手开始去做,这种做法使得威尔斯永远保持着想法进发之初的那种兴奋状态——这想法不知从何而来,就像天才一样。那种无限期拖延一部作品的做法也是一种期许,期望不管怎样都会有一个未来: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完成了《公民凯恩》,成功已在身后——从此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这种令人羞愧而可怕的感觉中。无论出于何种原由,威尔斯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而我,试图把它们拼接起来。

内容概要

奥逊·威尔斯是一个谜:创自成就的一个人,但仍旧无法享有自我主宰。他的人格由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混合而成:国王、暴君、将军、产晒干在头、专横的电影导演;也混合了多少有点虚构成分的功勋-愉悦他人的业绩或者是人们赋予他的声望。在奥逊·威尔斯身上,根植了人类文明的种种矛盾与困惑,人的复杂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比旁人更为集中的体现。  作为一部剖析这位天才人物复杂性的评传,《奥逊·威尔逊:人生故事》与众不同。作者在讲述威尔斯人生的故事的基础上,着手对这些故事进行调查研究,试图威尔斯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拼接起来:每个故事都反映了威匀斯个性的一面,而他所扮演的那些饱受争议,并非连贯一纛的角色,则构成了他非凡的一生。这些维度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但内在机理又相当明晰的坐标系,通过它,读者可以没度、审视和剖析的不仅仅是奥逊·威尔斯。

作者简介

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出生于澳大利亚,1973年以来在牛津Christ Church教授英语。他写有大量批评论著,如Imaging America, A Song of Love and Death: The Meaning of Opera, 以及著名的The Hitchcock Murders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一人千面第二章 彼得•潘第三章 全能之人第四章 浮士德第五章 墨丘利第六章 柯兹第七章 忽必烈•该隐第八章 美洲人、泛美洲人第九章 混世魔王第十章 诗人先生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人第十二章 圣兽第十三章 最后一人第十四章 堂吉珂德第十五章 福斯塔夫第十六章 普洛斯彼罗泽注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一人千面奥逊·威尔斯是一个不断变化,甚至难以把握、无法理解的人。他把自己同时与基督和撒旦进行比较,以此来界定自己的位置以及勃勃雄心的限度。他声称自己是人类的救世主,同时又是致使人类堕落的叛逆天使:既是艺术上的救星,又是——因为艺术是不断探求、永不满足的精神的体现——被诅咒的灵魂。在另外的一些场合,他又自认为是寰宇奇才或是世界的征服者,就像达·芬奇和莎士比亚,或拿破仑和希特勒那样。当威尔斯把天界、地狱和人类精英中的典型统统用完之后,他又试着用自然的力量来比喻自己。谈到创造力,他将自己比作一口油井,源源不断地流出黏稠的黑色“金子”。威尔斯会使对他心存敬畏的同事们联想到气势磅礴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一处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在旁观者看来,威尔斯就像非人的可怕生物: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一条喷涌水柱的巨鲸,一只离群的凶猛野象,或者(由于他那近似咆哮的嗓音)——一头海牛。也许他就是古代神话中的神,能够将自己化形为那种种不同的形体。但是,他很快就不再稀罕他能化形的那些宏伟的景象或生物,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都只是骗人的把戏罢了。当威尔斯不再幻想统治世界的时候,他以一种平静而又谦卑的语气承认——自己只是一个骗子,一个南郭先生,一个拙劣的牛皮大王。可是,这样的表白难道不可以看成他的另一场表演吗?威尔斯建造了属于自己的神秘城堡,并且允许其他人添砖加瓦,这也成为唯一走近他的神秘领地的方法。有一次,他说他的高大形象使他不得不背上巨人症的包袱,也不得不竭力破除长期积累在他周身的这重光环。“我总是不得不表现得比自身更为高大,”他说,“这是我人性的缺陷。”实际上,他乐于享受这种自我膨胀。他就像一个不可思议的婴儿,长得比谁都快,最后变得比任何人都高大魁梧。为什么他不能在变得更加高大的同时,走上统治一切的道路呢?他那无节制的自我膨胀激励着他扮演了一系列最终被死亡击倒的银幕角色。威尔斯扮演的角色都是他自我的延伸。一些角色代表了不朽的人类形象,如马洛的浮士德博士,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以及莎士比亚的约翰,福斯塔夫爵士。在他扮演的现代社会的角色中,能够和以上人物相提并论的是一些自我成就的天才,如格雷汉姆·格林(Graham Greene)的“哈里·莱姆”以及约瑟夫·康拉德的柯兹。威尔斯从他崭露头角的青年时代开始,就如同一个置身凡尘的上古英雄,挑战人间的禁忌、法则,而其代价则往往是对上帝的藐视与冒犯(这也是他把恶魔归于他人性一面的原因)。他心目中最早的英雄是浮士德的后代,一批自大的、有着狂热幻想的魔鬼。就像威尔斯自己一样,他们横空出世,却又很快堕入命运的深渊。后来,一系列职业生涯上的受阻和失望,或是渴望得到怜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使他变得小心翼翼,谦卑恭顺。在扮演福斯塔夫爵士的时候,他宣称:这个角色浓缩了一种原初的、尚未得到赏识的美德。这种对一个老酒徒的过分神化,使得他轻易地忽略了福斯塔夫的贪婪和道德沦丧的一面。难道威尔斯自己也是一个悲剧性英雄,被自己的狂妄自大所击倒;抑或应该把他看做一个喜剧人物,因为一个小小的缺陷而变得萎靡不振?不管怎么说,威尔斯的一生都是一个寓言、一个象征。正如他的助手所坚持认为的,威尔斯的多才多艺使他成为一个文艺复兴人。而且,威尔斯在扮演福斯塔夫和马基雅维利的好友切萨雷‘博尔吉亚(CeAaRe Borgia)时,他自己也接受了这个称号。十五世纪的人文主义学者皮科·德拉·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在他的著作《论人的尊严》(On the Dignity of Mam)里问道:“有谁不会羡慕这个变色龙呢?”不同于中世纪对罪孽的、堕落的恶棍的责骂,皮科眼中的人类是一种有着奇妙思想的生物,就像变色龙一样,专注于玩乐似的、永不停息的创造自我。但是威尔斯是一个生于错误时代的文艺复兴人。他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要求人们整齐划一、俯首帖耳的现代机械化社会,而个性鲜明的他只能四处碰壁。向来善于夸张的他有时候甚至会认为,他可能是人类这个濒危种群的最后一个代表。其他一些时候,他质疑我们对变色龙特性的赞赏。正如他乐于指出的,文艺复兴人是旧事物的掘墓人和偶像破除者。他一生都怀疑他那猛烈的叛逆性的创造力是不是破坏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他害怕这种破坏力会使他毁掉自己。虽然威尔斯既导又演而且还创作剧本,但是他最终总是回到讲故事的人的角色。在他职业生涯之初,他就在电台讲故事,同时他也把这些故事表演出来——在舞台上,在银幕上,在生活中。在不断的讲述中,他觉着自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布鲁图(Brutus)一样遭受着政治良心的困扰,并且体验了像麦克白那样因为过度膨胀的野心而带来的悲惨宿命。他在小说中发现了自己的不同侧面,如康拉德笔下那个腐化、疯狂的帝国主义者柯兹上校,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那个残废、自虐的捕鲸者亚哈伯(Ahab)船长,以及塞万提斯笔下那个不切实际却纯真执著的堂吉珂德骑士。l950年他对英国《视与听》杂志的记者说,他已经厌倦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我现在唯一感兴趣的是把我自己的故事搬上银幕。”可是在此之前他不是一直这么做的吗?在后期,当威尔斯嘲笑这种多变性的时候,他也时不时地会做一些怀旧色彩浓重的个人表演(在皮科眼中,这种做法正是变色龙出众天性的展示)。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曾在汉堡出席了威尔斯的这样一场演出。威尔斯通过列举他的超乎寻常的多重身份开启了那场个人秀的序幕。他介绍自己是“作家、作曲家、演员、设计家、制片人、导演、学者、金融家、美食家、口技表演家以及诗人”。他谦虚地略去了他曾经在那简陋的摄影棚里,因为资金短缺而不得不承担的摄影师、灯光设计师、照明电工以及混音师等职务。他也忘记了他还曾是一名政治专栏作家,做过短期的国际关系专家,在1945年就法西斯的威胁做过演讲。英国剧作家肯尼思,泰南(Kenneth Tynan)对威尔斯的类似的回忆让他在自我介绍中再添加上:“我还画油画和素描,我是一个图书出版商、一名小提琴家和钢琴家。”这些还不够的话,威尔斯也完全有资格称自己是一个斗牛士;还可凭借他逝世前一年,也就是1984年制作的唯——张“气喘吁吁”的流行音乐唱片集,成为一位歌手!奇怪的是,在这么多身份中,威尔斯却忽略了他最称心的一个头衔——魔术师。只有在表演魔术的时候,他才能顺理成章地抗拒现实禁忌,丢开自然法则,同时让观众看到他欺诈性的一面,并了解伴随一切艺术的虚幻性。在戈达尔版的威尔斯轶事里,威尔斯完成了他的自我创造,并且表示惊讶:出乎意料,有这么多人跑过来看那场多少带有炫耀性质的形式多样的个人秀(虽然真正买门票的仅有三个人而已)。泰南眼中的威尔斯则颇有现实的忧愁感——他对观众说:“难道不奇怪吗?为什么我一人千面,而你们却千人一面?”在威尔斯执导的电影《奥赛罗》中扮演伊阿古(Iago)一角的米歇尔·麦克里阿默尔Miche61MacLiamm6ir)在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提到了威尔斯。他认为威尔斯是一个“电影明星和导演、魔术师、乐天派以及果断的哲学家”。显然麦克里阿默尔的最后一个评价带有讽刺意味,因为与威尔斯合作的那段日子里,身为电影导演的威尔斯在电影事业上经常是心不在焉、不负责任的。但是,兴许这评价也算是恰当的。威尔斯的的确确是一位哲学家——他沉湎于琢磨揣测,同时永远都在试验新的影像表现手法和自我表现形式。在他肥大的身躯里,或者说在他宽大的魔术师斗篷下,他发掘出了集聚在一起的一群保留剧目的人物形象。他扮演过睿智的传教士和残忍的军阀,开明的民主主义者和施虐成性的法西斯,真正的魔术师和假冒的术士。他的工作成果里包括一些浪漫的空想家,在他们眼中每一个念头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如同一个嗜酒成性的醉鬼为口舌之福而逃避思想。如同化装舞会的飞旋摇晃,在一连串的舞步变换之间,威尔斯以他几十年的生命展现了人性五百年的变化:从文艺复兴时代的智者浮士德博士一直演到摩登时代的哈里·莱姆——文艺复兴精神被他用于表现其恶毒、无情的极端自大。他所扮演的或者说所展示的各个人性侧面的角色序列不断尝试挑战人性的界限。一名真正伟大的演员,就像威廉·黑兹利特所说的那样:“让我们体验到我们是什么,我们想要变成什么,以及害怕变成什么。”威尔斯在广播剧中因扮演一个从未现过真身的侦探“影子”而一炮走红。他同时扮演了那些大善或者大恶的角色,他是我们都会投下的巨大而不祥的影子。

后记

知道奥逊·威尔斯,是在1995年前后,那时我还是复旦中文系文艺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影视剧为研究方向。我的导师、艺术教育中心的张振华先生专事影视美学的研究教学,于是就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经典影片,《公民凯恩》就是张先生推荐我看的。奥逊·威尔斯既是编剧、导演,又是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主演。不记住这个名字是说不过去的。当然了,历史早就记下了这个名字,或者说被威尔斯硬生生刻下了印记。举凡世界电影史著作,只要是成书于《公民凯恩》之后的,都会有涉及《公民凯恩》的章节,而且往往敷以浓墨重彩,在奥逊·威尔斯对于电影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方面津津乐道;那个时代的报章文字、短论时评,则喋喋不休于这部影片及其创作者在好莱坞掀起的轩然大波——不仅是艺术理念上的,而且也有人事关系甚至个人隐私。时至今日,《公民凯恩》仍被众多史家列为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至少也是与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同居前列的两部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用“彪炳史册”这样的词语毫不为过。它的创作者则在晚年获得了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的终身成就奖。奥逊·威尔斯是世界电影史上了不起的大导演、大明星。1999年,我开始攻读传播学专业博士学位。入学之前,复旦新闻学院的导师张国良先生就嘱我写作《新闻媒介与社会》一书的一个章节。在研习传播学、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奥逊·威尔斯的另一面。其实,只要是传播研究、媒介研究这个行当里的,都知道一桩所谓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那是在1938年10月3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8至9点钟,许多美国人突然间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跪地祈祷、四处躲藏、哭天抢地。因为他们从广播新闻报道上得知:火星人正在袭击美国,已有数百万美国人惨遭屠戮!而且,这些异类正在逼近纽约中心区域!实际上,这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的广播剧。广播剧处理得像是一则突发新闻播报,而且如此逼真,600万听众中没有听到或是没有注意到开头剧情的人有很多都信以为真,甚至有一位名叫卡洛琳的妇女在仓皇出逃中跌伤。这则“现场新闻报道”给人们的震撼,比布什总统“九一一”事件当日宣布美国遭到恐怖袭击还要强烈。这个恶作剧的总策划和具体实施者,就是奥逊·威尔斯。剧中新闻播报员的故作镇静、现场记者“目击”灾难时的绝望哭嚎、所谓“普林斯顿大学皮尔逊教授”对火星人光能武器的介绍、甚至“现场”的炮火轰鸣——都是威尔斯一人所为!对于这一事件的研究,如《火星人入侵地球:对恐慌的心理研究》等,已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奥逊·威尔斯是善于运用新型电波媒介的强大威力兴风作浪的传播者。这一幕备受社会舆论谴责的广播剧改编自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球大战》。事实上,奥逊·威尔斯向来热衷于改编经典。其中,莎士比亚的多部剧作、马洛的《浮士德博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卡夫卡的《审判》等都是他最乐于尝试的。而且,不只是改编成电影、广播剧,他最初还花费了大量精力在舞台戏剧上。在现代莎士比亚戏剧史上,无法绕过奥逊·威尔斯和他组建的剧团。奥逊·威尔斯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高超诠释者,是传统舞台艺术的推进者。对奥逊·威尔斯了解越多,他的形象就越来越清晰。但与此同时,这个人又越来越费解。对这个人的思考,往往令我陷入一种难以名状的尴尬境地,思维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入死胡同,或是经历大脑短路引起的烧灼感。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在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纪录片等多种领域身兼数职且总是游刃有余,他是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小说作家、政治专栏评论家、图书出版家、魔术师、道具灯光师、小提琴家、钢琴家、作曲家、画家、口技演员,甚至还下过斗牛场,在去世前一年(1984.年)出版了个人流行音乐专辑……他追逐时髦科技,却对古典念念不忘;他居于美国西部雄心勃勃的好莱坞,欧洲传统却在心间萦绕不去;他关注美国社会现实,深入美国人深层的内心世界,却也耗费大量精力玩弄科幻题材以及舞台花里胡哨的魔幻视觉效果;他是好莱坞声名显赫的大导演,却也热衷于雕虫小技的口技表演,往往同时给广播剧及电影中的多个不同人物配音(甚至同时模仿五胞胎的不同笑声);他志向高远,生活中却不时向周围的人显示出吝啬、贪婪的性情,甚至追逐蝇头小利;他戏里戏外的多次婚姻家庭变故也是一团迷雾,往往是现实的妻子扮演戏剧中的女儿,戏剧中的妻子又是现实中的女儿;接触过他的不同人,对于他的评价大相径庭,甚至同一个早期的崇拜者,后来却对他猛烈抨击……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么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不协调因素,怎么能够拼接出一个正常的人?康拉德的学术传记著作《奥逊·威尔斯》就着力于解答这个问题。这位资深的传记作家在序言中的第一段就说:“关于奥逊·威尔斯的传记已有大约六部,本书则有所不同。笔者并非讲述威尔斯的人生故事,而是着手对他所讲述的那些人生故事进行调查研究。”的确,流水账式的记述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充其量只是资料的梳理。唯有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把这个善于伪装、长于编造、热衷表演的人物从面具背后拉出来,示人以本真面目。而且,奥逊。威尔斯之所以为奥逊·威尔斯,最终落脚点在于他的作品,也就是他的戏剧作品、广播作品、电影作品,以及魔术表演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这部传记把威尔斯的所作所为视作调查研究的对象,所得结论应该比起依据旁人评论或者威尔斯的自说自话来得更为坚实,且直指灵魂深处。也许是由传主自身的矛盾复杂性所决定,这部学术传记的结构也非常复杂。不只是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离奇。从全书来看,结构方式不是一个单一的线索,而是综合了时间顺序、人物性格的几种主要类型、作品的主要类型、人物生活的几个主要侧面,几种不同的维度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但是内在机理又相当明晰的坐标系。奥逊·威尔斯就被置于这个复杂的坐标系上,供我们翻过来倒过去地进行测度、丈量、审视、剖析。原文句式、文风也一如奥逊·威尔斯那样晦涩艰深,随处可见高妙的谐音双关语、精致含蓄的隐喻,以及大量跨越时空、出人意料的比对,不细心体味是无法准确理解的。也许,唯有这种别有意蕴的表达方式,才能更为完整、准确地传达作者对奥逊·威尔斯其人其作的理解。全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将研究对象置于电影发展史、媒介发展史、戏剧艺术发展史、美国社会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特别是人类心灵史的维度上。在对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参照物极其丰富。从古希腊神话、戏剧到布莱希特、尤内斯库;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以及光怪陆离的建筑风格到现代的毕加索、野兽派;从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观念到拉美社会的强人统治;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到现代社会匪夷所思的“食人学说”;从“炫财冬宴”的奇异风俗,到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和隐秘的萨满教礼仪……当然了,更少不了以莎士比亚这类经典作家及其作品而进行的明示、暗喻。奥逊·威尔斯涉猎众多领域,足迹跨越几个大洲,兴趣更是宽泛多样。他的身上也必然杂糅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渗透了异样的精神元素,最终根植了人类文明的种种矛盾与困惑。所有这些,都使得人的复杂性在奥逊·威尔斯身上得到了比旁的什么人更为集中的体现,也使得《奥逊·威尔斯》这部学术传记分量沉重!翻译这部可谓“怪异”的学术传记,译者收获很多,经受了西方文化传统的别样一种方式的洗礼。但同时,译者也“深受其害”翻译工作相当艰难。语言转换的技术性因素也许只占十一。对于小说、戏剧、电影、广播等专门领域的了解也在其次,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诗外”之功夫,也就是对欧美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仅有过一次英国游学经历,凭译者一己之力无法保证译稿的尽善尽美。翻译工作历时近两载。今年2月份硬着头皮交上初稿后,又于5月份及9至11月份再次修改。在整个过程中,幸得家人及多位好友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复旦大学伍静、秦玉兰以及南京大学孙金琳对多个章节均有重要贡献。孙金琳在我因工作繁忙无法专心校对的时候,协助我校阅全又,指出了疏漏偏差之处并提出建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周彬先生也给予我宝贵的支持,他的宽容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对译文进行反复研磨;同时,他还从严谨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没有这些新朋旧友以学识相助,这项旷日持久的翻译工作恐难终结,也难有目前这个面貌。遗憾是绝对的、永远的,工作的“完成”只是相对的。这恐怕是所有翻译工作的共同宿命。译文中的不足,还恳请方家指正。杨鹏2007年11月于复园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由项峰开始,然后一直走着下坡路。--奥逊·威尔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威尔斯 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而我,试图把它们拼接起来。-作者唯有(本书)这种别有意蕴的表达方式,才能更为完整,准确地传达作者对奥逊·威尔斯其人其作的理解,所得结论比起信据帝人评论或才威尔斯的自说自话来得更为坚实,且直指灵魂深处。-译者

编辑推荐

作为一部剖析这位天才人物复杂性的评传,《奥逊·威尔斯人生故事》与众不同。作者在讲述威尔斯人生故事的基础上,着手对这些故事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把威尔斯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拼接起来:每个故事都反映了威尔斯个性的一面,而他所扮演的那些饱受争议、并非连贯一致的角色,则构成了他非凡的一生。奥逊·威尔斯于1915年5月6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科诺沙。1937年22岁时和约翰·赫斯曼一同创建了水星剧院。1938年因广播《世界大战》而引发的骚乱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之后被雷电华电影公司签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奥逊·威尔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奥迅威尔斯啊 期待
  •   装订和纸张都没问题,主要是内容上,章节的题目编排很有意思,暗合了威尔斯这个千面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好书
  •   有厚度,有质感,有内容,十分不错,值得买啊!
  •   虽然翻译有点别扭。但是,传记作者的写作角度还是很新颖的。对OW这样一个天才解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作者尽量展现其复杂的内心,但阅读最好有大量时代电影背景知识。
  •   这本有些脏
  •   对于一位没有听过威尔斯大名的人,看他的电影,也许会得出你对这位作者一样的结论。看这本专著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作者从多个侧面描画威尔斯这个复杂的人物,论述威尔斯和“现代性”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文字,尤其精彩。请打开书翻到正文最后一页,会感受到作者对一位天才人物的深深叹惋
  •   书还没有看,感觉封面有些旧。
  •   喜欢威尔逊的人可以翻翻,还不错的
  •   说话一惊一乍,把老威尔斯吹到天上了
  •   一个庸才对天才的语无伦次,一次失败的图书引进,期盼了两年竟然等到的是这样一本烂著作
  •     magasa
      
       奥逊·威尔斯对我来说有点特别,他基本上是我投入关注精力最多的三、五个导演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不仅是喜欢他导、演的影片,而且是这个“人”。大约在三、四年前,我和别人谈到这本书的时候,给了一个不太高的评价,我记不太清楚原因了,好像是说写得有点乱,没什么头绪。但慢慢地几年下来,随着对威尔斯了解的深入,而且不知不觉成了一个Welles book collector,现在再来看这本书的中文版,感觉又有点不同了。为什么会如此,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威尔斯这个人太过复杂,他不仅是属于电影的,不仅属于某种具体的艺术门类,也属于政治、媒介传播、哲学、历史、诗歌、戏剧、文学、神话、宗教、民俗……(威尔斯不是万能的超人,我也不想故弄玄虚,但不夸张地说,他确实是电影史上最复杂的导演之一——就好像是他已经够胖了,但他还得往衣服里塞泡沫垫子,好让自己显得更胖。)二是这本书的起点比较高。
      
       说这本书有点特别,在于它并不是通常的名人生平传记,也不是艺术家作品分析,更不是生平传记+作品分析,虽然可归为学术化著作,但本书内容其实不大涉及电影研究意义上的影片风格及技术分析——这是绝大部分导演研究著作的写法,也是很多优秀的学者已经完成的工作,Peter Conrad不打算再进行重复劳动,所以他是在通过对作品及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文化、心理分析,试图揭开笼罩在威尔斯多侧面人格上的面纱,重新塑造出这个“人”。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写法就显得很发散,不是严格的编年体,或按作品的分类,而是按照性格剖面一遍一遍来,颇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阅读本书的起点就显得有点高了,最好要熟悉威尔斯的大多数作品——不仅仅是《公民凯恩》、《历劫佳人》等较为普及的名作,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作品,这一点盗版DVD的工作还显不够,此外,要预先熟悉威尔斯大致生平轨迹,也就是说,读过一点其他的传记或访谈最好。但话说回来,不能要求中文读者都读过Frank Brady、Simon Callow、Peter Bogdanovich、Barbara Leaming、Joseph Mcbride、James Naremore、Robert L. Carringer、Clinton Heylin、Charles Higham、Jonathan Rosenbaum这些人写的东西(事实上本书是中国内地第二本关于威尔斯的书,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我个人的建议是在阅读本书之前,尽可能地补充关于威尔斯的背景信息,了解他的性格,哪怕是浮光掠影的,比如看看电影维基的人物词条,听一听DVD上的导评,上网搜索搜索,效果可能会更好。不然头一两个章节可能就把人搞晕了,就算硬啃下来,也是一头雾水,不甚了然——我知道我罗嗦半天,有人会说,有那个必要吗,整那么麻烦干嘛,不就是一个导演吗,一本导演传记吗。没办法,我受够了对待电影敷衍了事的态度,就像肥内说的,哪怕电影是多么卑微、多么微不足道的艺术,我宁愿把它太当回事情。
      
       对于这本书,先说点贬的方面,就是存在若干事实错误,例如搞错威尔斯计划中的项目和一些角色依据的原型——这一点是任何传记都难以避免的,特别是关于威尔斯的传记,毕竟他这人的经历和个性都太特殊了,实际上市面上大部分关于威尔斯的英文专著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事实错误(因为它们经常彼此指出别的书存在的事实错误,很多事实本身又是暂时没有定论的)。其次,作者在某些结论上面,难免有“强说愁”的嫌疑,比如他强行比较凯恩、福斯塔夫、堂吉诃德、科兹这些角色和威尔斯本人,想通过解谜式的条分缕析找出他认定的那个真相来(别忘了这不是一本生平传记,更像是人格分析,所以他的结论往往无法从事实上去驳斥,你只能选择信服或不信服),应该说作者的讨论大多数是有理有据的,哪怕你不信服,如果他解释得漂亮,也算一种收获。显得牵强的地方,不同读者会见仁见智,倒不能一概而论。
      
       本书的优点还是比较显著的,我比较欣赏作者对威尔斯与莎士比亚之间艺术血脉的评价,以及他论述威尔斯作为一个特别的cultural icon的意义和地位所在,他和他所崇拜的约翰·福特的联系,他和其他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的联系……作者的视野比较广阔,纵然不能说他的切入点、视角和方法是全新的,但在威尔斯研究的历史上,的确有很多创见——尽管对一些具体的小结论,很多人会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那不是最重要的。威尔斯某些特别著名的作品,例如《凯恩》、《安伯逊》与几部莎剧改编之作,虽然大家都研究过很多年了,作者的文本分析仍然有一些新鲜的观点提出来,让人有重看作品的欲望,以及对一些被忽视或劣评的作品,也能提出耳目一新的东西。另外作者对威尔斯作为编剧、演员等相对minor的工作侧面也有讨论,这是一些著作缺乏的——我想这和作者人格分析的意图有关,他必须全面检查威尔斯的各种工作,而不仅仅是他作为一个导演艺术家。
      
       作为国内第二本关于威尔斯的书——第一本是巴赞所著《奥逊·威尔斯论评》(1986年出版),是很典型的作品分析,当然巴赞无法涵盖威尔斯60年代以后的创作,这是天然的不足(至少在我看来,威尔斯并不像某些人甚至他自己说的那样,一辈子走下坡路——也许从名誉或世俗地位上来说是如此,但在创作上则不一定,特别是在60年代他有几部非常重要的作品问世)——读者似乎也没什么选择余地。
      
      
      
      
  •   诶,突然断了的评论的感觉。
  •   没有看,从介绍来看,这本书的写法很像《公民凯恩》的拍法~
  •   性格决定命运,但如果不是这样偏激的个性可能又拍不出《公民凯恩》这样伟大的作品~~天才的矛盾面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