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文解词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新世界  作者:郭灿金,许晖  页数:257  字数:2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天雨粟,鬼夜哭”,一切只因仓颉造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字——念其音声相和,可得气韵生动;总其富丽之形质,可得自然万类之姿态;涵咏其原义本体,则见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流。倘再将这三者融会贯通,往来纵横,汉语世界之无穷魅力便一一彰显。  一字,一词,一成语,循着文明进化的阶梯,各所固结,随处沾溉,无一不深藏着这个民族最深透的传统精髓、文化神情、思维方式以及种种密码。即使是到了今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许还有着一两个固执的耆儒长者,但凡看到新鞋的鞋底有字,也得小心地抠去;而在某些偏僻的农村,也仍然还有着一些文盲或半文盲的老太太,凡见着有字的废纸,必恭敬地收集起来,拿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烧掉。就是在民国年间,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也还有许多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字库”。  汉字是通灵的。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伟大的起点。世上再也没有别的文字像汉字这样把这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看着汉字,跟着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论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带着我们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汉字一直住在故乡那个最初孕育了我们的老屋里。时常看着汉字,就像是时常有亲人在旁边拉着家常。有些字我们看了老半天,不认识了,有些字被我们早早就抛荒了,有些意思被我们将错就错了,有些成语被我们约定俗成了,总之,都让我们的心灵立时感到了些微的不快。那好像是一种罪过——面对那些我们每次一见都读错或理解错了的字或词,就像无法回避一个我们再也不想相认的穷亲戚,而那些我们实在没见过也不认识的字,大概是一开始就想把它们抛弃了。  汉字和汉语的演变非常复杂,在在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历史的长诃中,一个字是怎样由它的本义引申出无数后来义的?它的本义和后来义之间有着什么近乎于神秘的联系?由字组成的词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而成的词所因循的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有过什么样的交锋?一个词汇是如何跟一组词汇联系的?这一组词汇所构成的文化常识是如何沉淀出一个新的语境?文与字,字与词,词与句,这些复杂而相互混成的语法句式乃至文史常识中间都埋藏着什么样的文明密码?它们在何种情况下是可以通约或举一反三的?文字、词汇、句子,段落,也是一个近道的“有生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这种探本求源的精神就是对文化的态度,也是方法和能力问题。只有这几样都具备了,我们才可以说自己是真的认识了某个字,理解了某一个词,掌握了汉语的常识语境,只有从这些最基础的地方出发,才可以进入到汉语那繁复瑰丽的织体,才可以把文章写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不偏不倚,深入浅出,文辞优美,头头是道。古人这些词都不是随便造出来的,都是有着具体的严格要求的,都是试图告诉我们写好文章,乃至认知事物的工具和方法的,还是古人最常说的那句话:文以载道。  这是说的写文章,读书,或是编书,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这些最基本的训练,基础便不牢靠,磕磕绊绊,什么都似是而非,其结果必然是自以为是,天下第一。而相比较来说,说文、炼字、遣词、造句,古人之日课,从头就是当工程来作的,不如此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汉字之文理、肌肤、重量、质感、温度、色彩,何得汉语之神髓逸韵?  现代汉语不满百年,要诞生成熟而伟大的作品,需赖我们所有操持汉语的人加倍努力。那些现实生活中自以为驾轻就熟地使用着汉字和汉语的人,出口成章的人,现在是到了认真细究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或词的时候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它发生了什么样的流变?它掩藏了什么样的文明密码?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人人都知道好色之徒被称为“登徒子”,可是登徒子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究竟为什么好色到了令后世念念不忘的地步?“孝子”真是孝顺的儿子吗?“先辈”真的是前辈吗?“上下其手”真的是对女性的“乱摸”吗?“烂醉如泥”真的是醉成一滩烂泥吗?“呆若木鸡”真的是形容一个人很呆吗?“傻子”一定就很傻吗?“天府”一定指四川吗?“甘露”真的是传说中的玉液琼浆吗?生命真的在于运动吗?“燕尔新婚”真的是吉祥语吗?“凯旋而归”说法妥吗?就说读书吧:“才高八斗”到底多少斗?“万卷”到底多少卷?“文不加点”的“点”是何意?什么才是“想当然”?……  随便列举的这些词,不加寻根问底,不正本清源,读书写书编书,都囫囵而过,就是“想当然”。  因为这些可供我们“想当然”的字词太多了,所以,我们想,大部分的读书人、写书人、编书人,都“当然”需要这样一本“说文解词”的书。  这就是序了,说得有些不客气,请多包涵。  作者  2007年12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一字,一词,一成语,偱着文明进化的阶梯,各所固结,随处沾溉,无一不深藏着这个民族最深透的传统精髓、文化神情、思维方式以及种种密码。即使是到了今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许还有着一两个固执的耆儒长者,但凡看到新鞋的鞋底有字,也得小心地抠去;而在某些偏僻的农村,也仍然还有着一些文盲或半文盲的老太太,凡见着有字的废纸,必小心恭敬地收集起来,拿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烧掉。就是在民国年间,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也还有许多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字库”。     汉字是通灵的。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伟大的起点。世上再也没有别的文字像汉字这样把这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看着汉字,跟着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论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带着我们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伟大的起点。世上再也没有别的文字像汉字这样把这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看着汉字,跟着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论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带着我们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作者简介

郭灿金,1967年生,著有《古典下的秘写》、《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合著《趣读史记》系列。青年学者,河南大学教师。
许晖,1969年生,主编有《“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著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

书籍目录

一、礼仪风俗类  “五服”原属服丧制  “孝子”原非孝顺的儿子   不孝有哪三无后何为大  五福临门挨次数      “九族”之外无血缘      “先喝为敬”表无毒    “举案齐眉”说女人      “续弦”的必要条件 名字三字因罪人         “大肆”原意很恐怖 “羡余”陋习惹民怨 北宋之后“走后门”     “三长两短”捆棺材   虚岁到底怎么算     “乔迁”只能称别人     男儿为何带吴钩       “浇漓”演变费思量 “秋决”专借金秋杀  二、谦称敬称类   “拙荆”原是一荆条   “内子”亦是指夫人   “岳父”从古为尊称   “先辈”起初非前辈 “椿萱”何时代父母 “孺子牛”意思细分辨 “八拜之交”有定指 “丈夫”早早成夫婿 今日无处觅“慈母” 任谁妄自称作“我” “皇帝”乃是始皇造 万岁何时成了皇帝老儿 “藏拙”原本替别人藏 如何才能算“忝列”三、雅语典故类 ”斧正”真有几板斧 “足下”来历堪悲悯 “双鱼“原是鲤鱼板   “腹笥”者,大腹便便五经笥 亲炙“直接被烧烤”   “管窥”之见喻狭窄     “雀屏中选”大团圆     献曝:万分真诚犹自谦 “浮以大白”说罚酒 “阿堵物”就是钱     “身无长物”强调穷 “龙阳之兴”喻同性 “床笫”从来不及“第” “倒屣迎宾”见贵人 “伏生授经”为《尚书》 “过庭之训”谢老师   “巫山云雨”在高唐 “子猷访戴”兴尽而返四、人物典故类 褒姒一笑“倾城倾国” 公子宋“食指大动” “登徒子”冤枉成“好色之徒” “脱颖而出”自毛遂 “狡兔三窟”因冯谖 韩信“一饭千金”     “东床快婿”因坦腹     “杜撰”源自杜姓人     陈世美不是负心郎 “奸臣”潘美委屈多  周昌邓艾“期期艾艾” 至今讹传孔明“草船借箭” 青眼白眼阮籍抛 虢国夫人“素面朝天” 萧郎原来是情郎 程颢“见猎心喜”   陶谷“依样画葫芦”  五、褒贬互变类 不稂不莠:褒义翻作贬义 “天花乱坠”本吉祥 “燕尔新婚”本是弃妇的哭诉 “弹冠相庆”本来无贬义   “呆若木鸡”境界高 “失足”不是大问题   “傻瓜”可能是夸奖 “齐人之福”三要素   “梅开二度”很冤枉     沆瀣一气:崔沆与崔瀣的巧合六、似是而非类 让梨孔融“想当然” “窈窕”不是身材好“好逑”不是去追求         “七月流火”天渐凉     “桃之天夭”非逃跑   授受不亲:最初没说的那么严重 信口雌黄:鸡冠石充作“改正液” 难兄难弟:读音字义全改变 罪不容诛:杀了都不解恨 汉贼不两立:到底谁是贼   朱门原本酒肉香     “首当其冲”非首先     “明日”黄花非“昨日” “差强人意”赞吴汉 ”不刊之论”不能改 “不足为训”非准则 “空穴来风”有根据七、同义有别类 “说文””解字“两回事 “图书”也有大学问 “五花”“八门”两战阵 “皇亲””国戚”各是各 “太牢”“少牢”皆祭品 “倒楣”“倒霉”各有源 “兵”“勇”待遇不一样 大时与小时 灵柩棺材不一样 “捉刀”“捉笔”意不同 “心存”也是“挂念” “凯旋”之后何用“而归”八、代称代指类 “饕餮”:是人是兽均言贪 “胴体”本是猪“屠体” “蚕室”代指宫刑 “金莲”演变成小脚 “一杯黄土”变坟墓 “貂蝉”原指官员的装饰 章台柳:妓女爱情终结果 “弱冠”专称20岁 “乘龙快婿”因萧史 “敦伦””伦敦”不相干 “绿帽子”让男人“失节” “美轮美奂”房屋好 徐娘半老风韵存     “天之骄子”指匈奴 “巾帼”讽刺司马懿   腊月均指十二月    “天府”起初非四川 “拖有病”变作“拖油瓶”九、典章制度类 “九五”至尊详为解       “问鼎”就是去问鼎       “道路以目“言苛政     “终南捷径”官场秀    “华表”如今变装饰 “首级”原是军功制       “狩猎”自古禁忌多 古人已有“休假”制 “官衔”来源于驾驭 军营皆有”定心丸”       “上行下效”小心用     “附庸风雅”本中性     乡愿:败坏道德的老好人    十、职业用语类  “三教九流”话职业     “学究”原是一科别     “秘书”古来不新鲜     “大夫”职业有点乱 “乞丐”宋朝才乞讨     “杏林”“杏坛”不沾边 “跳槽”原是青楼语    “黎民”原指受刑人      面首原来吃软饭    十一、人文学问类  “小学”本是文字学    “句读”原是“小学”功      “智慧”最好别滥用        “平天下”平字有学问    “春风夏雨”看教化      “公文”也可作美文      “啸聚山林”如何“啸”      祢衡“文不加点”        “广陵绝响”忆嵇康      李贺韩愈“呕心沥血”        “万卷”到底多少书        “才高八斗”多少斗        “宋体字”本是秦桧创    “莘莘学子”多少人          “书香”乃是芸草香      十二、俗语成语类  “始作俑者”断子绝孙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朽木不可雕也   “退避三舍”报君恩 仇天恨海以“鞭尸”   “破天荒”破的什么荒 舍郑以为“东道主” “蝇营狗苟”韩愈创 “脍炙人口”烤肉羊枣选哪个 “怀璧其罪”说冤屈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每况愈下”一错两千年   “投鞭断流”吹大牛     “平易近人”有演变   “乱七八糟”说战乱 商汤网开三面非一面     “成规”为何要“墨”守 岂可“霸王硬上弓”     “叹为观止”含褒义     曾几何时,究竟几时 红得发紫有多红     “上下其手”非乱摸 “沐猴而冠”非洗澡   “狼子野心”需慎防 为虎为伥:比坏蛋更坏 “蝉联”意思几倒拐  十三、佛教用语类 “皈依”表示信佛教 “顶礼”“膜拜”两种礼 “浮屠”意思变几回 “驻锡”特指僧人行 “袈裟”原意是杂色 “半路出家”出佛教 “舌灿莲花”好口才 佛像上的“卐”字 “天才”原意只表天 无事不登三宝殿  十四、同名异物类 “烂醉如泥”是条虫   “床前明月光”的“床”   自古“长跪”皆坐姿   “丰碑”从来不是碑 “蛛丝马迹”之“马”:灶马也 “大传”非传记       “鼻子”原是大儿子 “偏袒”最初露左臂 “生意”最初无买卖     “中国”意思多演变十五、物源百科类 “孤独动物”早灭绝 “蒙汗药”出自曼陀罗     刑天舞干戚       “饮鸩止渴”羽毛粪便皆剧毒 “冠冕”偶尔不“堂皇”   “五毒”原来是良药   梧桐何以引凤凰       “甘露”乃是蚜虫尿十六、传统中医类  “时间”造词为中医 什么才叫“病”了   “病”“证”关系很迷离 “针砭”原是医家术   “气象万千”说气立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精神”亦是中医词   “休息”也有大认知   “养生”从来很片面 “生命在于运动”再认识 “辟谷”或许讲错了   “味道”造字很高明   从“店”到“堂”有故事 “运气”是门大学问    十七、易经常识类 为何“万事开头难”     “明白”很难弄明白       “文理”意思很广博     “感动”境界差别大     “忘情”只因是圣人   “头头是道”为方法   五行:天地之气在运行   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人合一”至今没说清 地有地之“穴”     “玄关”基本算很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风情万种”皆因风       “太极”具体多少数       “经天纬地”不能改   “人中”可以见阴阳     玩什么别“玩命”       天时不如地利:跟自然气候无关系  附录: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章节摘录

  “五服”原属服丧制  如果读者有在中国农村生活的经验,就知道在今天的农村,还常常被人问到是否和某某某是出了“五服”的兄弟,这种说法通常被理解为五代之内的血缘关系,其实是不对的。“五服”是中国古代服丧制度所要求的五种服饰。  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等是按照严格的亲疏远近来制定的,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最重的是斩衰。衰同缞,读作cuI,是指用粗麻布做成的丧服。这种丧服不能锁边,要用刀子随手裁取几块粗麻布,胡乱拼凑缝合在一起,所以称为“斩衰”。这种丧服一穿就要穿三年,用于直系亲属和最亲近的人之间,比如儿子为父亲服丧,妻子为丈夫服丧。丧服之所以是胡乱拼凑的,意思是指最亲的人死了,我是多么的悲伤啊,连衣服都没有心情制作了,就让我胡乱披着几块麻布为您服丧吧。  其次是齐衰。“齐衰”是用生麻布做成的丧服,能锁边,把边缝齐,所以叫“齐衰”。这种丧服穿的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一年、五个月、三个月等等。比如为继母服丧是三年;孙子为祖父母服丧、丈夫为妻子服丧是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丧是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丧是三个月。  再次是大功。“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齐衰”稍细,比“小功”稍粗。“功”同“工”,意思是做工很粗,故称“大功”。这种丧服要穿九个月。比如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丧,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再次是小功。“小功”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大功”稍细,故称“小功”。这种丧服要穿五个月。比如为本宗的曾祖父母、堂姑母、已出嫁的堂姊妹等服丧,为母系一支中的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最轻的叫缌麻。缌读作sI,是指用细麻布做成的丧服。这种丧服只需穿三个月即可脱掉。比如为本宗的高祖父母、族兄弟、还没有出嫁的族姊妹等服丧,或者为外孙、外甥、岳父母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五服”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关系的一个缩影。  “孝子”原非孝顺的儿子  “孝子”在今天的语义中是指孝顺的孩子,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个意思,是孔子把“孝”的内涵扩大了。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没有任何关系。读者也许会问:不孝顺干吗给父母守丧?道理很简单:在古代社会里,父母死而不服丧,那是一种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后来从为父母服丧逐渐引申出了“孝顺”的词义。孔子如此定义他心目中的“孝”——“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义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无违”(即孝顺)有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孝顺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照礼仪举行葬礼,按照礼仪按时祭奠他们。第二层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  如果不了解“孝子”最本原的语义,古人书中的很多记载就看不懂。比如晋朝王绥的父亲被人捉走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王绥日常饮食都降低一格标准,当时人讽刺他是“试守孝子”——试着为父亲守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后废帝刘昱性情残暴,有一次他母亲王皇后赐给他带有玉柄的羽毛扇,刘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华丽,因此就想害死母亲。这边厢已经命令太医去煮毒药了,刘昱的左右人等赶紧劝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后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为母亲守孝了,怎能继续到处去游乐?刘昱一听有道理,于是罢手。南北朝乱世,北魏和南齐征战,南齐的将领成买出战前说:“不杀贼就被贼杀,我的幼子不为世子,便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贵族的子弟。此处如果将“孝子”理解成“孝顺的儿子”就解释不通,因为紧接着成买又说:“做世子可以在门上涂赤赭色的涂料,做孝子只能在门上涂白土粉(比喻服丧)。”  这几个例子都是使用的“孝子”最本原的语义。  不孝有哪三,无后何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著名的儒家格言,语出《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在《十三经注疏》中,对于“无后为大”这样注释道:“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如果把《十三经注疏》中的这段话换成现代汉语,那就是:依据礼教,有三件事情可以称作“不孝”: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儒家认为,在所有的“不孝”行为之中,“无后”乃是最大的不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说文解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一字、一词、一成语,都蕴含着很多历史沉淀。本书很有分量,值得一读。
  •   言之有物,不偏不倚,深入浅出,文辞优美,头头是道
  •   我们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一句都充满涵义,做个有归属感的中国人,应该好好看看。
  •   老婆又说了:这本书挺有意思,能增长知识,特别是可以在大家面前卖弄一点冷僻的“常识”。呵呵。。。。。
  •   对论文写作极为有帮助,总结整理的很好。
  •   本书读起来轻松,很值得一看。
  •   知识点很集中,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拓展了知识面
  •   作者旁征博引,让人开心之余又增长了业务水平,书写到这份上不容易,打开以后让人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   是长知识的一本书。
  •   以为是说文解字 买了一看才知道是赝品 将错就错吧 真会忽悠
  •   对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且应酬场合比较多,要时不时的显摆一下自己的人来说,这本书很不错,有很多冷知识点,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含义,估计很多人知道了会吃惊,呵呵。
  •   传承文化,正本清源
  •   应该是本学术性的书,有些知识第一次了解,但很多词语已经演化成习惯用语了,难以恢复原来的词意,不过了解本来面目也是很好的。
  •   还没读,但应该是很好的书,值得细心花时间好好读的书。
  •   受益者。
  •   大长见识
  •   书拿到了哦!翻了一下,和想像中的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花错钱了呀!
  •   学点知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