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作者:顾晓绿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晚清,一直遭受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博体历史著作,以简洁的语言,将这个饱受风霜的时期,辛辣呈现。在历史的夹缝里寻找原料,从荒诞朝廷到糜烂皇宫,从文人墨客到历史传奇,从揭竿而起到市井流言……一时道不尽,万种滋味,可谓一言难尽。

作者简介

  顾晓绿,本名顾志慧,江苏人氏。喜好文史,自比“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却常被父兄鄙之为“书生空谈”。诸事不成,唯有拾笔聊写尚有斩获,常以文字换得两三酒钱,便与友人宿醉畅谈,以纵逍遥。有《浴血淞沪》、《国殇金陵》、《一言难尽1912–1949民国映画》、《南京保卫战1937》、《开国大将罗瑞卿》等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卷 荒诞朝廷
第二卷 内忧外患
第三卷 匹夫德行
第四卷 睁眼看世界
第六卷 矢志报国
第七卷 有关革命
第八卷 奇谈怪论

章节摘录

  第一卷  荒诞朝廷   某年道光在便殿,召见最为亲信的某个满族大臣。时正值夏季,白昼较长,道光帝甚是疲倦,故而问有何消遣之良法,某对曰:“臣以为读书最佳。”道光曰:“读书固佳,然书贵新奇,耐人寻味。内府群书朕已遍览,不识外间有何妙书足供寓目否?”此公率尔对答:“妙书甚多,即如奴才所见之《金瓶梅》、《红楼梦》、《肉蒲团》、《品花宝鉴》等,均可读之以消遣。”道光没有听过这些书,闻而茫然,只能略记其名,却是对此人点头夸赞一番。次日,皇帝于军机处见潘世恩,笑问曰:“我听闻卿家藏书甚富,如某某等书,谅必购置了吧?”潘大惊,伏地叩头不起。道光疑问:“我又不是向卿借书,你何必至此。” 潘世恩于是上奏:“这些皆淫书,臣家里不敢私藏,但不知道皇上从哪里听说这些书名的。”听闻如此,道光帝方才默然醒悟,随即降手谕将那个满族大臣严行申斥。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年幼好学,间习武艺,十岁即跟随祖父乾隆打猎获鹿,乾隆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他又以鸟枪击毙两“贼”。嘉庆帝很高兴,封他为“智亲王”,其御枪号也赏赐了一个封号,叫“威烈”。  道光帝一生生活简朴,即位后,内府依例给他四十方砚,砚后镌有“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认为太多,闲置可惜,便将它们分给了臣下。以前皇帝用笔须送紫毫中最硬的,笔管上刻有“天章”、“云汉”字样。道光帝觉得不合用,让户部尚书英协揆到坊间买一般常用的纯羊毫、兼毫两种。      清朝官员,凡遇谢恩请安,皆用清语。道光八年,盛京副都统常文回京,在隆宗门外谢恩,以汉语陈奏。道光帝大怒曰:“清语为满洲根本,若偶尔奏对,尚且不能,非忘本乎?”即命革职。  颐和园修建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正值直隶省和京师遭受特大水灾。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闹事,上奏称“畿辅奇灾,嗷鸿遍野,僵仆载涂,此正朝廷减膳彻乐之时,非土木兴作之日。乞罢园工,以慰民望,以光继列祖列宗俭德”。其建议暂时停工,却引来慈禧太后大怒,并因此被夺官,“交部议处”。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由于小时候从马上跌下来,经过太医精心治疗,骨病虽然好了,却落下了残疾,成了跛子。因为是一个跛子,故而刚一登基,便下一道旨令:每次退朝后,皇帝后走。只是有一次因为生气,忘了那道旨令,比群臣先走,这一秘密才被世人所知。  咸丰年间,国库空虚,军务废弛,吏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众起义此起彼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咸丰面对这样的一副烂摊子,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尤其宠爱其中一位叶赫叶赫那拉氏(即慈禧)。以后,他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除祖宗规制,选汉族秀女入宫。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居于圆明园。  咸丰年间有个雏伶名叫朱莲芬,其貌美艳,是为诸伶之冠,又善昆曲,歌喉娇脆无比,且又能作小诗,工楷法。故而咸丰甚是怜爱,不时传召。京师有名御史,姓陆,人称“陆御史”,其亦时常狎之此伶。因朱氏常常被咸丰帝召见而去,故而陆御史往往见不到朱氏,遂干脆直言上谏,引经据典,洋洋数千言,大肆批评皇帝不理朝政、狎妓荒唐。文宗皇帝阅其折,大笑道:“陆都老爷醋矣!”虽是如此,咸丰帝却并没有加罪陆御史,而是手批其奏曰:“如狗啃骨,被人夺去,岂不恨哉!钦此。”  清文宗咸丰末年,东南陷于太平天国之手,京津被英法联军攻破。如此内忧外患之际,咸丰皇帝避难热河,这位皇帝居然以“且乐道人”自号,人评“帝王处境一至于斯,自古罕有”。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西太后挟持光绪帝和皇后瑾妃出逃,并在行前害死了珍妃,同时将同治帝的所有遗妾丢在了北京,任其自生自灭。宫中咸丰所遗两妃已经年迈难靠,而慧妃毫无见识,只能日日以泪洗面。瑜妃无可奈何,尽力打起精神稳定宫中下人,关门护卫,并召来在京的一些外臣来商议对策。幸运的是联军并不入后宫抢掠,统帅“见了同治皇帝的瑜妃,犹致敬礼”,宫中众人都没有受什么伤害。  甲午战前,总税务司赫德的英国秘书濮兰德已然观察到了大清朝廷内的党争形势,他写道:“自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李鸿藻、翁同龢同入军机,于是争斗愈烈,以至牵引宫廷。盖太后袒北派,而皇帝袒南派也。当时之人,皆称‘李党’、‘翁党’,其后则竟名为‘后党’、‘帝党’。‘后党’又浑名‘老母班’,‘帝党’又浑名‘小孩班’。”  鸦片战争爆发后,杨芳以湖南提督出任参赞大臣,随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隆文督师赴广东防剿。行抵江要时,即附和琦善和议,奏请准英“于偏港小岛集货物”,为割让香港进言。抵粤后,其又令收集便桶败絮以破英军,被传为笑柄。先主战,稍遇挫,便上奏“攻守八难”,畏敌求降,请许通商。后同奕山等向英军妥协求和,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  庚子之乱,清廷令董福祥军围攻各国使馆,欲尽杀使臣,一时间,东交民巷炮声日夜不止。各国使馆内洋兵仅四百余,然清兵与义和团万余人却围攻月余,竟也不能攻破。  关于庚子之乱,据吴永《庚子西狩丛谈》记载,西太后曾对他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但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地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但其实“西太后及其一伙”决定围攻使馆,是由于对各国使臣干涉她废帝立储十分痛恨,企图通过攻打使馆“达到‘使馆朝夷,皇位夕易’的最终目的”。  庚子之乱之后,清廷决意练兵,但练兵需要大笔经费,朝廷拿不出来。于是,清廷决定向各省摊派,号召“各督抚务须不分畛域,共济艰难”。据盛宣怀在京师的眼线报告:“慈圣(慈禧)对练兵一事非常着急,因筹款事几至寝食俱废。”  甲午之战中,吴大澄为陆军统帅,其自以为必胜,故而曾在阵前悬挂“免死牌”,以示轻蔑。对此,日军大怒,都欲杀之而后快,惟有以乐善堂药店为掩护、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岸田吟香说:“吴某徒为大言,政事兵略非其所长,惟小学及篆法刀为一绝,若生擒之,断不可伤其性命,可以使其赴我国传清国绝学。”     吴大澄书生领军,实在是其本人和国家的悲剧。其为金文专家,雅好镌刻,行军时携有镌字工匠,经常亲手模仿夏商彝卣文字,令匠人镌刻在枪支木柄上,以至于甲午战争日军都以缴获其枪支为幸事。甲午罢官后,家境贫寒,以贩卖字画为生,后在贫困郁闷中死去。“本帅具七擒七纵之能,倭酋有三战三北之兆”言犹在耳。  安庆起义,徐锡麟刺死安徽巡抚恩铭后,清廷朝中满人大臣俱如惊弓之鸟,谈虎色变,胥有戒心,而尤以端方最为甚。某日,陈伯陶以事进谒。时天气燥热,陈俯身向靴囊取折扇,端方虎跃而起,指陈狂呼:“你做什么?”陈抽扇而出,愕然道:“取扇子乘凉而已,帅座何故惶恐如此?”  庚子年间,山东义和团起,并熊熊燃遍整个京津鲁冀地区,数百万流民涌入城镇,他们杀洋人,杀教民,烧教堂,抢劫城乡良民……到北京各王府内演示“神功”,使得一些贵族高官战战兢兢,连慈禧太后也对其法术深信不疑。某大臣向众明言:“此等义和团,皆是天生奇材,有无穷法术,可以包打西人,故西兵如欲进京,我等亦不必阻止,听其与团匪打仗,俾知团民之利害。”西太后“每日于万机之暇,必将神团咒语诵七十次”,认为“有如此之神勇义士,定能灭洋人,保我大清江山”,因此贸然下令攻打使馆,向各国同时宣战……  刘铭传保台湾立了大功,死后官颁谥法。所谓“谥法”,是封建朝廷对死去功臣补发的一种“封号”。礼部官员暗示死者家属,如肯多花万把两银子,便可让死去的功臣的“谥号”更尊贵一些。刘家认为太贵不肯出,因此刘铭传就变成“刘壮肃公”。有人说,如果当时刘家花钱了,那么“刘壮肃公”也就成了“刘庄肃公”。  建设北洋水师时,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四舰的钱只买了三舰,血盆大口活脱脱地吞了一艘铁甲军舰。  杨翠喜是清末天津歌伎,载振是庆亲王奕劻之子。段芝贵以巨资将杨翠喜买下,献给载振,得到署理黑龙江巡抚之职。由汪康年及夫人汪禾青主编的《京报》刚于3月份创刊,即载文披露此事,轰动京城。御史赵启霖奏劾段芝贵,慈禧太后于是诏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彻查,并撤去段芝贵布政使衔,毋庸署理黑龙江巡抚,而以程德全暂行署理。载振闻讯将杨翠喜匿退,载沣、孙家鼐为保全皇室体面,复命查无实据。赵启霖反以“奏劾不实”被革职。舆论更加哗然。  林则徐因鸦片战争而获罪后,虽力言鸦片必须严禁,英人欲望无厌,海防不可忽视,应造船制炮。但道光谋和心切,竟然将林此番所言斥为“一派胡言”。  道光年间参观过英舰的清廷官员寥寥无几,不过耆英、伊里布、牛鉴数人而已。曾周览厦门英舰的闽浙总督怡良对于该兵舰的强大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无从测其端倪”;而两江总督牛鉴则疑心机器发动系借牛力。   1891年,一份名为《玉差巡查中国事务前唐封齐天大圣平坚猴孙示谕》的揭帖如此说道:“今有六事要紧,公求保护勿伤。第一求保三教,第二求保纲常,第三求保社稷,第四求护农商,五保黎民妻子,六护贵府闺房,官员若不保护,百姓自等主张。各存良心一点,报答天地之光,报答圣贤仙佛,报答大清圣皇,报答祖宗父母,各图万古流芳。”可见“社稷”和“大清圣皇”仍然在乡民们心目中牢牢占据着首要的位置。  两广总督耆英曾将洋枪呈进道光帝。为皇子时道光帝已习用鸟枪,并曾经亲手射杀进攻紫禁城的白莲教教徒,对于耆英进献的洋枪,皇帝亲加对合,并赞为“绝顶奇妙之品”,但却认为难于仿造。  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是中国人一相情愿想象的西方,所以林则徐这位虎门销烟的英雄,才会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荒诞地写道:因为英国兵的双腿构造与中国人不同,屈伸艰难,所以,他们只要一倒下去,就根本爬不起来;故而英军毫无陆战能力,完全不必防御他们登陆。  1878年4月间,正值“丁戊奇荒”愈演愈烈之际,河南学政瞿鸿机听到洋人赈灾的消息后,立即上奏,指责洋人居心险不可测,目的是趁我民多愁困,借机收买人心,以实现他们不可告人的阴谋。清廷接到奏折后,随即指示山西、河南两省巡抚,但凡碰上外国人进入灾区,必须“婉为开导,设法劝阻”。  八旗子弟平龄素娴曲词,常走票演戏,后应咸丰八年顺天乡试,却是名列前十名。京师舆论大哗,传言“优伶亦得中魁矣”。御史弹劾此事,咸丰帝命端华、载垣、肃顺查办。在审理过程中,又查出主考官内阁大学士柏葰的家人受刑部主事罗鸿禩嘱托,撤换试卷,取中其弟罗鸿绎的舞弊情节。于是柏葰及此案有牵连者全部被逮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戊午科场案”。柏葰下狱后,虽然满朝文武大臣为其求情,咸丰帝也有宽免之意,但肃顺却力主杀柏葰。于是咸丰帝颁发上谕,将柏葰以科场舞弊之罪押赴北京南城菜市口刑场。行刑之日,肃顺亲自担任监斩官。临刑前,这位监斩官见柏葰刑车到了,还向前寒暄说:“七哥来得早啊!”随即凛然升座,催促用刑。  “戊午科场案”中,本来身为主考官的柏葰仅属渎职罪,不致获死,可偏偏他性情耿直,得罪了大权在握的载垣、端华及肃顺等人。他们对柏葰早已“如鲠在喉,不除不快”,随即上奏朝廷,以“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为由,力劝处决柏葰。咸丰帝顾念柏葰为先帝旧臣,心有不忍,但又禁不住肃顺等人三番五次地坚持,于无奈之中判处柏葰“斩立决”。就这样,身为一品大员的柏葰死在肃顺这帮权臣的刀下,同时被处决的还有浦安、罗鸿绎、李鹤龄等人。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清廷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及百官出逃,吴永在随驾西行途中任粮台会办,掌握钱粮大权。他回忆,到山西后,太后的排场越来越大,一切费用都要地方承担,太监们则趁机勒索钱财。像首领太监以及有点权力的小太监,都需要几两或十几两银子打发。但李莲英这样的总管太监就不同了,没有个一百两是绝对不行的。  慈禧率光绪和文武百官出逃后返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睡觉的地方被褥铺陈华美,李莲英住得稍差一点,但也很不错,而光绪睡觉的地方却很凄惨。李莲英侍候慈禧睡下后前来探望,见光绪在灯前枯坐,小太监无一人在殿内值班。一问才知皇帝竟然连铺盖都没有,时值隆冬季节,冷得根本无法睡觉。李莲英当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奴才们罪该万死!”并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让光绪使用。光绪后来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谙达(老伙伴或师傅之意),我活不到今天。”  鸦片贸易合法化导致鸦片吸食需求量的大幅增长,加之本土鸦片成本低廉,贩者与地方政府均可从中渔利,遂促使国内鸦片种植面积越来越广。郭嵩焘曾敏锐地观察到了地方政府在鸦片种植扩大化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种罂粟一亩所出,视农田数倍,力又复减省,州县因之添设陋规,私收鸦片烟土税,亦数倍于常赋,官民皆有所利,以至四处蔓延。”  1885年6月,清廷与法国在天津签订和约,终结中法战争。清廷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西南边疆亦不得不对外国开放。后世论及此事,痛心疾首处,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之语。  道光十九年年底,介休一位姓林的县令向省府递交了一份报告,揭发汤金钊大学士和隆云章尚书来山西期间,竟由太原府出面,以公务费用的名义向山西藩司借二万两银子招待钦差;事后,再向下属摊派,每次摊派的数目都有数万两银子。藩台张澧中接到此折后,甚是惶恐,不得已,将此折呈给杨国桢巡抚。杨巡抚刚调到山西不久,正在雁北视察,看了张澧中的汇报材料,很是惊愕,问道:“如此平常的应酬之事居然这么大惊小怪!”于是林县令落了个丢官罢职、回家种地的结局。   洪秀全曾以黄缎布做纸,在上面写了万余字对古人的评论,然后张挂在天朝宫殿的照壁上,称为“天榜”。洪氏写天榜时,自然要写道古代圣贤,如文王、武王等。为让文王、武王避“天王”讳,他竟在文王、武王的“王”字边,加上了“犬”字,使两位古圣的名字成了“文狂”、“武狂”。天榜提到的上古帝王中如桀纣之类的暴君则称之为“妖”,名臣中贤良的直呼其名,奸恶的也称“妖”;而他自己则自称是“古往今来独一真主”,又自称是照耀万方的太阳。作天榜时,他从盘古氏数到明末,数来数去,却总觉得自己应数第一。   慈禧太后喜京剧,但是她属“羊”,故而看戏时最忌讳提到“羊”字。也因此规定到宫里给她唱戏的京剧演员,不能唱《变羊记》、《牧羊圈》这一类名字的戏。如果戏词有“羊”字就得改。比如,《玉堂春》原词是:“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为了避开“羊”字,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武老生王福寿在外边跟人合伙开了个“羊肉铺”,便犯忌了,慈禧从此再不赏他银子。她吩咐下边:“不许给他赏钱,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做什么?”   慈禧太后爱看戏。在看戏时,太后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做“赏戏”。光绪六年慈禧寿辰时,在畅音阁看戏,下令让进京贺寿的官员陪看。宁夏固原提督雷正绾毒瘾特别大,怕在看戏时烟瘾发作,抽不到大烟;在得知太监有提供大烟的“特别服务”后,方才转忧为喜。结果他看了三天戏,花掉白银万余两。  “甲申易枢事件”后,取代主和的恭亲王主持军机处的醇亲王奕始终主战,且一贯主张大力发动群众来搞排外运动。醇亲王奕曾经提出发动“人民战争”:“如舍炮台而讲清野,舍铁甲船费而练民团,彼以整,我以散,头头设伏,处处邀截,彼之火药有尽,我之刀矛无穷,加以炸器惊其马,水军抢其船,进无所获,退无所归,似乎一两仗后,彼气自馁矣。”这种坚壁清野、全民发动、节节设伏、以刀矛对抗火器的作战方式,与若干年后的义和团是何等相似。而更可笑的是,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奕的这一荒谬的备战方案,居然得到了慈禧的认可。  孙毓汶,光绪十年入职军机外,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十五年,迁刑部尚书,旋调兵部,赠太子少保。其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与李莲英结兰谱,得以侦探内宫消息,视皇上(光绪)如虚器焉”。  洪宣娇者,军中称萧王娘,天王姊,西王萧朝贵妻也。年不满三十,艳绝一世,骁勇异常,从女兵数百名,善战,所向有功。萧王娘及女兵深奉秀全教,每战先拜天帝。淡妆出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白氍毹;长身白皙,衣裙间青皓色;临风扬素腕,指挥女军,衫佩声杂沓,望之以为天人。女兵皆锦旗银盾。战酣,萧王娘解衣纵马,出入清军。内服裹杏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  晚清的最高决策者慈禧,闭塞昏庸,遇到国家重大疑难与危机,不是招来五台山的高僧御敌,便是请出白云观的道士问策。讲经布道,求神问卜,真可谓不识时务,愚不可及。  同治帝决定修圆明园的时候,中日交涉正急,且财政见绌,于是恭亲王等联名规谏,列举六事?:“一曰洋人盘踞都城,患在心腹,日本滋扰台湾,恐生不测,应加倍修省。二曰每日按时召对臣工,务崇俭朴。三曰传闻时与太监等演唱,且数至圆明园观游,言动不可不慎。四曰折奏往往留中不发,将开拒谏之风。五曰内廷用款浩繁,圆明园往事,言之痛心,何忍复至其地?即以工程而论,非一二千万两不办,又何从得此巨款?应即停止。六曰学问必须讲求,每日仍至书房,既可收敛身心,又可通达治理。”这些所陈,无异训诫,同治帝因而恼羞成怒,甚至斥责恭亲王离间母子,把持政事。  载沣出使德国之前,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就曾经发出邀请,要求他出使时顺道访问美国,以促进两国友好。载沣认为“于势不能不允”。他又预料其他国家也可能会提出同样的要求,觉得都不便拒绝。因此他奏请远在西安的慈禧,给以方便,允许他不必一一请示,从权答允。果然不出所料,后来日本、比利时等国也提出了同样的邀请。然而载沣认为访问太多也不可能,打算只访美、日两国。可慈禧却下谕,要求在德国办完了事情就直接回国,连美国、日本也不去了。慈禧下令载沣赶快回国,主要是怕得罪德国。因为德国方面强调亲王道歉是“专程”而去的,如果绕道他国,就被认为“有违专诚之意”。  某一次惇王奕进献黄花鱼,而敬事房的太监有所需,他便在召见时,亲自端了一盘鱼,呈上御案。慈禧太后不免诧异相问,惇王答道:“敬事房的太监要红包,不给不让送进来。臣没有钱,有钱也不能给他们,只好自己端了来。”慈禧太后大怒,将敬事房的太监交付内务府杖责。  咸丰帝北狩热河,可刚至承德就继续歌酒相狎,花天酒地。其还传谕要求生平署唱戏的戏班,把戏台挪到承德,上午“花唱”,下午“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兴之所至,皇帝还要亲自登台来那么一曲。  光绪帝大婚前,太和门失火;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必定要坐轿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被抬入皇宫;在进入第一道“朝门”午门之后,还必须再走进第二道朝门太和门,然后才向北进入内宫。然而现在太和门被烧毁了,皇后没有第二道朝门可进,无疑是大不吉利。可是,重修太和门需要很长时间。而光绪皇帝的婚期已定,不可随便更改,并且清朝历史上也没有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如若更改,必然是大不吉利。于是慈禧断然作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慈禧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于是内务府迅速找来了宫内外大批搭棚、裱糊、扎彩的工匠,木钉纸糊,倒也搭起一座足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不仅高度和宽窄分毫不差,而且兽头、雕饰、瓦沟等都酷似真物,竟然是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恍惚间也难辨真伪。然而,大清朝就如同这纸扎的太和门一样,看上去威严、气派、恢弘,内里却是朽木、烂纸。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言难尽》历史系列八部图书中的一部。  ◇该系列将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民国,涵盖整个中国历史时期。书中截取每个时代风流人物的零星轶事,集结成书,以轻松优雅的笔调调侃历史人物。  ◇晚清是一个跌宕起伏、动荡不安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致命转折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的荒诞统治,以八国联军为首的外来侵略,等等,这一切都影响着大清王朝的命运。在历史的夹缝里寻找趣味,如皇亲贵族、市井百姓、洋人洋务、民间起义等,所有轶事、趣事、丑事一一呈现。芸芸众生,嬉笑怒骂,趣味横生,着力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言难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才看了一章,但是有点怪怪的感觉,晚清历史可真复杂啊,真是一言难尽啊 ~~~~
  •   小妞一口气,买了很多书,写评论写得手软, 坚持写完。
    我是一直对晚清这个阶段很感兴趣的,这个阶段朝廷腐败、外国侵入、军阀称道,戏剧性很足啊~~~所以就毫不犹豫地买了,文还不错,真不知道作者从哪个犄角旮旯地找出来的史料,很有意思,嘿嘿~~~推荐下
  •   这是一套八本的历史丛书中的一本,是讲晚清历史的。这套书是以微博体形式写作的,每篇故事不长,但都很精彩,而且每篇故事的内容都有根有据。这种写作形式近年来颇为流行。如;《微历史》一书也是这种类型的。
  •   好吧,我正经了一回,嘿嘿,难道是受此书的影响,有点意思。这本书挺好的~~晚清就是一出戏,有丑角,有英雄,有权利,交易,爱恨情仇,等等,很戏剧很丰富。本书面面俱到,应有尽有~~~
  •   从虎门硝烟,晚清开始,便进入了一个纠结的时代,哎呀呀,真是国破山河啊~~~很让人揪心
    这本书,还挺新鲜的,妙趣横生啊,还是让人痛并快乐的~~
  •   本来吧,晚清我是不想买的,但既然选择了买一套,也就不差这一本了。但最后,还是很争气啊,随便翻了下,还蛮有意思的、
  •   本书还是很客观的,挺有意思的,基本还原历史真面目了
  •   哈哈哈,乐死我得了,慈禧竟然是这样的。外国人眼中的慈禧,竟然是个很华贵慈祥的女人。完全颠覆我的想象。历史到底是个啥样子呢~~~看来视角不同,结果也不同。
  •   对文章的写作形式感兴趣,微信体,看着不会枯燥。
  •   分类详细,选料有趣,着实表明了出版者的诚意!一定会火!
  •   蛮喜欢这个系列的。文的风格活泼,有趣,引人入胜。
  •   感觉还不错,没有失望
  •   翻了几页,感觉挺不错的~~~挺有意思的~~~
  •   嘿嘿,一起买的,还不错,很有趣,很客观,没有失望
  •   边看边气边笑,很癫狂吧。
  •   当当当,不错滴说,很值得收藏
  •   挺好,强烈推荐~~很值得一看
  •   不知道作者都从哪个墙角拉出来的段子,很有意思,之前也没有听说过~~~长见识le ~~~
  •   书中好多晚清的一些奇闻趣事,很有意思,值得阅读
  •   正在看,喜欢,

    不同的角度了解历史
  •   这套书,客观的说,内容还算生动,用现代人的眼光以微博的形式,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很好。
  •   从来都很懒得去评论产品啊 什么的,后来发现评论可以换积分,换券,好吧,我也勤快点,评论吧。 静下心来,评论也还不错啊,认真点,嘿嘿~~说这本书,整体还不错~~内容也挺好玩的~~~end
  •   有一点那个民国的感觉吧,仔细读读,还蛮有味道的,所以不喜欢这种风格的人,还是要慎买的~
  •   一言难尽:晚清历史现场
  •   好东西要越多越好
  •   一言难尽 晚清历史现场
  •   就是性价比高,内容实在一般
  •   想来一句点评的话真的是一言难尽啊
  •   大黑暗时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