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

出版时间:2004-05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曙光  页数:289  
Tag标签:无  

前言

  呈现给读者的这个文体,是笔者1999-2002年在一些报告会、读书会和研讨会上的讲演和发言。其中,一部分是先做讲演,然后根据发言写成文章;一部分是先有文章,然后再去做讲演,有两篇是根据讲演记录整理成文。因而,集在一起,称为讲演集。  如果做一个大致的区分,收入的30篇讲演和发言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企业、企业家以及人力资本和债信文化问题,二是关于农村以及公共政策问题,三是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财政和金融体制和政策问题,四是关于经济学主要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五是关于学风的问题。  我之所以将本文集命名为学术讲演集,不只是因为收入的文字中,多篇长篇报告都是学术论文,而且是因为有多篇书评和文评。且不说一些直接讨论理论问题和学风问题的发言,就是在一些论坛上就当前现实经济问题所作的讲演,笔者也力求从理论上提出问题,或者给以理论的解释。如,1999年末,在讨论当时的宏观经济问题时,针对再次降低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供给,笔者明确指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扩张政策是有用的,但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又是远远不够的,并对之进行了深入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再如,在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笔者从国际分工方式的变化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来观察中国经济的当前态势和未来发展,为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议论,做了一点理论上的说明。这不仅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且体现了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  本人是那种痛快人,说话、做事、写文章,怎么看,就怎么讲,实实在在,心口一致,喜欢开门见山,直抒胸襟,不愿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愿拐弯抹角,绕来绕去。总觉得不这样做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使别人和自己都感到难受。这在本讲演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在读书会和首发式上的讲话,即使这样做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但觉得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还有一个考虑,即目前经济学的研究普遍存在着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现象,所谓“上不着天”,是说很多文章缺乏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以及相应的理论假定和理论逻辑,学术价值不大;所谓“下不着地”,是指事实太少,到处是宏观大叙事,而不是直面现实。本论文集中的两篇长文就在于将一个热点问题建构成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从决策权的分配和变迁考察了“三农”问题,从市场分割来解释失业现象。至于那些短篇的讲演,都是从捕捉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提出问题,给以分析和解释。从这些讲演中,人们不难发现本人的学术理念和做人原则。  鉴于讲座问题的广泛性,我只能对30篇讲演做一个大致的归类,不可能做详细的介绍,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每篇讲演的背景和讨论的问题,我们在题注中注明了每一篇讲演的时间、地点和会议的主题。  收入的文章中,有三篇是与合作作者共同完成的,首先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本文集的出版,还要感谢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盛洪先生和郑州大学出版社的王少卿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  2003/03/27,于北京方庄芳城园寓所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的30篇讲演和发言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企业、企业家以及人力资本和债信文化问题,二是关于农村以及公共政策问题,三是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财政和金融体制和政策问题,四是关于经济学主要是制度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五是关于学风的问题。

作者简介

张曙光,经济学教授。陕西长安人。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特约研究员,西北大学、陕西财经学院、江西财经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曾参与“六五”经验总结,“七五”国力预测,“八五”改革大思路,2000年的中国,中国以及深圳和海南发展战略,中国宏观管理问题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亲自主持了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稳定,宏观经济学科,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测算等课题,作出了多方面的理论创造。从1977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到目前为止,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英俄文译著5部(篇)。
主要代表作:
1,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副主笔),上海三联书店,1990;
3,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2期;
4,关于地区经济差异变动的另一种解释,《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5,中国经济学--1994(执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第一、二集)(执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7,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经济学随笔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8,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9,中国贸易保护代价的测算(英文版),与张燕生、万中心合作,1998年。
10,走向繁荣之路(经济学随笔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书籍目录

第一讲 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第二讲 企业家如何著书立说第三讲 企业游戏与游戏规则第四讲 企业投融资问题为什么重要?第五讲 为什么要提出和讨论债信文化?第六讲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第七讲 人才:Madein China第八讲 就业问题和人力资本投资第九讲 中国农村经济决策权的变迁第十讲 农村健康服务应由谁买单?第十一讲 从劳动力自由流动到人口自由迁徙第十二讲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宪法权利第十三讲 中国宏观经济大家谈第十四讲 美元与人民币:中美货币政策比较谈第十五讲 钱畅其流:疏通货币传导渠道第十六讲 放开贷款利率,此其时矣!第十七讲 凯恩斯主义是有用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第十八讲 券商上市:圈钱乎?——在回顾中重新评价第十九讲 国有股减持新思路:股票期权、职工持职第二十讲 应当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第二十一讲 为香港的繁荣进言第二十二讲 如何测度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第二十三讲 兄弟之争:中国转型中的政府制度竞争第二十四讲 如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制度第二十五讲 如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活动第二十六讲 第三部门的成长对21世纪中国的影响第二十七讲 弄潮新经济第二十八讲 关于道德、理性和均衡 第二十九讲 鱼与熊掌兼得:法学与经济学的交流与融合第三十讲 谈学术论辩的方法

编辑推荐

  本论文集中的两篇长文就在于将一个热点问题建构成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从决策权的分配和变迁考察了“三农”问题,从市场分割来解释失业现象。至于那些短篇的讲演,都是从捕捉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提出问题,给以分析和解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论文集中的两篇长文就在于将一个热点问题建构成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从决策权的分配和变迁考察了“三农”问题,从市场分割来解释失业现象。至于那些短篇的讲演,都是从捕捉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提出问题,给以分析和解释。
  •   ●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中国目前最稀缺的不是资金、人才和技术,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和激励创新的环境条件。●我们不仅缺乏信用基础,而且缺乏债信文化。而这正是企业家成长的土壤。●企业家还必须具备惊人的发现能力,要永远准备感受惊奇,借助这样的惊奇采取必要的步骤,谋取利润。张曙光在书中一再提到,中国目前最稀缺的不是资金、人才和技术,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和激励创新的环境条件和制度规则。企业家生存和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是商业领域和企业活动的独立存在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官员、学者和企业家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三类人各显其能,各取其利,才是最理想和有效的分工;哪一方以己之道干预和强求另一方,就有可能把事情弄糟,把秩序搞乱。目前国有企业和国有研究机构的问题依然是缺乏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利,民营企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是大成问题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科研教育的管理者都是由政府任命的,而不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在国有单位中,到处可见“武大郎开店”的现象和再分配竞争的事情。与此同时,政府垄断和掌握着大量经济资源,官员处于经济生活的中心。这导致商业领域和企业活动的不独立,既限制和束缚了企业经营者的活动范围和自由,也不利于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书中着重探讨了这样的问题:企业家的成长有赖于商业信用和债信文化的形成;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不仅缺乏信用基础,而且缺乏债信文化。银行可以不问资质债信放贷,企业可以不管自己的还款能力借钱,股市投资也往往背离公司业绩。所谓债信文化就是一种自由交易、借债还钱、损害赔偿的信念和传统。这种信念和传统不只是在乡土社会的狭小范围和熟人之间存在,而且是在全国和全球范围陌生人之间发展。可以说,中国是一个缺少债信文化的国度,因而出现很多非理性的行为,如借债不还,债权人怕债务人,“杀熟”,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等。信用成为当前最稀缺的东西,这使社会几乎成为一个债信文化的沙漠。企业家既是促进信用制度建立和债信文化形成的中坚力量,反过来,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债信文化的发展也是企业家成长的土壤。作者还指出,企业家必须具备惊人的发现能力,要永远准备感受惊奇,借助这样的惊奇采取必要的步骤,谋取利润。而企业家准备的程度和竞争的强度,既取决于市场参与者投入交易成本的倾向,也取决于保护竞争的制度,即取决于竞争秩序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竞争秩序才是企业家成长的根本途径。张曙光发现,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歧视性的做法,比如对民营企业和民间机构的歧视性规定,对不同规模和贡献的企业的不同对待,对本地企业单位的偏袒和对非本地企业的不公对待,这些都是阻碍营造和优化发展环境的因素。对于目前很多企业家著书立说的现象,作者也不以为然。他指出,企业家在任内著书讨论并非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中国企业家的光荣,而是中国企业家的悲哀。
  •   是个论文集,都是大家的观点,一直关注这方面问题,感觉还是有启发的
  •   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其中必然有过阵痛,西方社会也是经过3、4百年的发展才塑造了一些伟大的企业和伟大的企业家!
  •   反思和自我批评,可以解决问题么?
  •   热点话题,分析的深入浅出
  •   书中内容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的分析总结,值得阅读学习!
  •   现实的大环境可能是这本书的原因吧
  •   张曙光教授是经济学名家,他的作品非常深刻,不容错过。
  •   经济学小册子
  •   根本原因就是制度,制度,就是不说透!!!
  •   挺好的,推荐.......
  •   做活动时买的,平时这个书也是挺贵的,从没想到要买。
  •   此书很值得看和收藏
  •   书不错,物流还要改进。
  •   看了一点,讲了收容是侵犯人权,增长了见识!
  •   虽然是2006年出版的书,所讲的道理至今也还不过时,是一本好书!
  •   是帮弟弟买的,大概翻阅了一下,写的还不错
  •   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这是个很讽刺的问题,殊不知现今最风光的就是那些企业家,但是说到像样,则是说他们是否有能力在某些优势的丧失下能够依然保持基业长青?这样的人现在还是没有,有的只是引领一时潮流而已、
  •   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
  •   很吸引我的标题,同时也买给学校的学生看看,希望他们中间能有真正的企业家。
  •   有才能,但缺乏成为企业家的环境。
  •   内容实在,说的是当下经济现状,有参考价值。
  •   讲解了为什么中国的十几国情是这个样子的
  •   还是不错的一本书,放在枕头边上睡前翻翻。
  •   这本书讲的还算有道理。学管理的朋友也可以看。
  •   这个系列的书,买了还没有细看。封面设计好像也有点枯燥。
  •   比较宽泛的议论
  •   其他的水分有点大
  •   本书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思维,对有关中国企业家的诸多现象进行了分析。但本书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多都与企业家没有关系。因此,本书其实是作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些感想
  •   说了一些问题,不过现在看来都是一些老生常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